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分析毛鞘囊肿二维及彩色多普勒的超声声像图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毛鞘囊肿的二维和彩色多普勒图像特征。结果 43例毛鞘囊肿患者,女18例(41.86%),男25例(58.14%),年龄21~68岁,平均(47.6±13.9)岁,二维超声:42例为单发(97.67%),1例为多发(2.33%)(2个团块),共44个团块,均表现为位于皮肤及皮下层的弱回声团块,其中31个团块(70.45%)位于头皮,13个团块(29.55%)位于除头皮外的其他部位,团块最大径线3~41mm,平均(14.10±7.17)mm,边界清楚43例(97.73%),形态规则41例(93.18%),内部回声不均匀42例(95.45%),内部见小片状无回声区40例(90.91%),内部见点状或斑片状强回声38例(86.36%),CDFI示0级42例(95.45%),Ⅰ级2例(4.55%),Ⅱ级及Ⅲ级0例(0%)。结论毛鞘囊肿为好发中年人毛发茂盛区的结节,其超声图像具有一定特点,表现为皮肤及皮下层弱回声团块,边界多清楚,形态多规则,内部回声多不均匀,多有液性区及钙化,多无血流信号,当破裂伴感染时,形态可不规则,血流信号增多,增生性毛鞘囊肿表现为均匀回声结节。掌握其超声特征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软组织上皮样肉瘤临床及超声声像图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软组织上皮样肉瘤的临床、灰阶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特征。结果 17例软组织上皮样肉瘤患者,女10例(58.8%),男7例(41.2%),年龄28~63岁,平均(44.29±11.40)岁,复发9例(52.9%),原发8例(47.1%),均为扪及质硬肿块就诊,2例(11.8%)伴溃疡。灰阶超声:8例为单发(47.1%),9例为多发(52.9%),远端型12例(70.6%),近端型5例(29.4%),多发者包块均位于同一部位,呈融合状,且超声表现相同。同时累及皮肤皮下层2例(11.8%),仅累及皮下层5例(29.4%),仅累及肌层5例(29.4%),同时累及皮肤、皮下层及肌层5例(29.4%),均表现为弱回声团块,团块最大径线0.8~15 cm,平均(6.36±4.02)cm,边界不清楚12例(70.6%),形态不规则15例(88.2%),内部回声不均匀16例(94.1%),伴液化13例(76.5%),伴钙化4例(23.5%)。CDFI示0级3例(17.6%),Ⅰ级4例(23.5%),Ⅱ级3例(17.6%),Ⅲ级7例(41.2%)。结论软组织上皮样肉瘤多发生于中青年,易复发,临床表现为软组织质硬包块,部分皮肤伴溃疡,好发于四肢,超声表现为软组织内弱回声团块,边界多不清楚,形态多不规则,内部回声多不均匀,常伴液化,偶伴钙化,血流信号较丰富。掌握其临床及超声特征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析高频超声对表皮样囊肿与外毛根鞘囊肿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9例表皮样囊肿(表皮样组,团块数=129)及51例外毛根鞘囊肿(外毛根鞘组,团块数=55)患者临床资料,并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在高频超声下位置(皮肤及皮下层、仅皮肤层)、边界(清晰、欠清晰)、形态(规整、欠规整)、回声(增强、未见增强)、大小及血流表现(0级、1级、2级、3级)表现差异。结果:表皮样组129枚团块中,以位于面部、颈部、腰背部及四肢较多,胸腹部、头皮及腹股沟分布较少;外毛根鞘组55枚团块中多数位于头皮,颈部、胸腹部、面部及四肢较为少见。两组团块在超声下其位置、边界、形态、回声、大小及血流表现均无明显差异(P0.05),外毛根鞘组内部钙化灶及内部无回声区阳性率明显高于表皮样组(P0.05)。高频超声诊断外毛根鞘囊肿与表皮样囊肿灵敏度为89.83%(53/59),特异度为98.40%(123/125),阳性预测值为96.36%(53/55),阴性预测值为95.35%(123/129),准确度为95.653%(176/184),Kappa值为0.898。结论:高频超声能对表皮样囊肿与外毛根鞘囊肿进行术前鉴别诊断,且准确度较高,适宜于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自体脂肪颗粒注射移植隆乳术后脂肪结节的超声图像特征及其演变过程,帮助临床与乳腺其他性质的肿块相鉴别.方法 对38例自体脂肪颗粒注射移植隆乳术患者进行术后超声随访,对超声发现的结节,描述结节的大小、部位、形态、边界、内部回声、钙化类型和声晕.结节每隔3~6个月随访,观察其大小及形态的变化.结果 38例中25例患者50侧乳房测及结节76个,其中实性16个(21.1%),囊实性8个(10.5%),囊性52个(68.4%).注射隆乳术后脂肪坏死结节的主要超声征象是无血流76个(100%),边界清晰66个(86.8%),形态规整54个(71.1%),无声晕74个(97.4%),囊性52个(68.4%),无钙化63个(82.9%),蛋壳样钙化10个(13.2%),囊实性结节中的实性成分随体位移动8个(100%).7例患者手术,病理诊断均为脂肪坏死.结论 超声监测自体脂肪颗粒注射移植隆乳术后并发症是一种有效的诊断方法,可减少不必要的盲目穿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浅表部位皮样囊肿临床及超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浅表部位皮样囊肿临床及超声表现。结果98例浅表部位皮样囊肿患者,男49例(50%),女49例(50%),平均年龄(10.30±14.11)岁,单发96例(97.96%),多发2例(2.04%),位于眶周及头颈部中线区74例(75.51%)。二维超声:98个肿物均表现为皮下结节,最大径3~52mm,平均(15.68±8.09)mm,边界清楚95个(96.94%),形态规则88个(89.80%),内部回声均匀74个(75.51%),回声不均匀24个(24.49%),后方回声增强37个(37.76%),深面骨质凹陷18个(18.37%)。CDFI:0级92个(93.88%),Ⅰ级4个(4.08%),Ⅱ级1个(1.02%),Ⅲ级1个(1.02%)。结论浅表部位皮样囊肿具有一定的临床、超声特征,掌握其特点并与相关疾病鉴别,有助于提高超声诊断率。  相似文献   

6.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高频超声表现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分析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高频超声表现特征,提高超声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高频超声声像图表现.结果:本组病例的声像图特征可分为5型:Ⅰ型为导管扩张伴管腔内乳头状实性回声或实性回声充填(46.9%);Ⅱ型为囊实混合型团块(18.8%);Ⅲ型为局限性导管扩张,远端导管壁不规则或中断(18.8%);Ⅳ型为导管扩张伴远端中断处实性结节或团块回声(9.4%);Ⅴ型为腺体内低回声结节,无导管扩张(6.3%).32例中有23例的超声诊断与手术及病理相符,诊断符合率71.9%.结论:高频超声能显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乳管扩张及瘤体情况,对Ⅰ、Ⅱ型病变的诊断准确率最高,Ⅳ型次之.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腮腺内非霍奇金淋巴瘤超声声像图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病理证实的15例腮腺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超声表现特征。结果 15例腮腺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灰阶超声表现:2例(13.33%)为弥漫性累及所有腺体,13例(86.67%)为肿块型累及部分腺体;发生于单侧腮腺的13例(86.67%),双侧的2例(13.33%);单发的11例(73.33%),多发的4例(26.67%);病灶最大径19~60 mm,平均约(38.40±11.22)mm;病灶边界清楚的12例(80.00%),形态不规则的14例(93.33%),低回声的4例(26.67%),极低回声的11例(73.33%);13例(86.67%)病灶后方回声增强,内部呈网格状的14例(93.33%),2例(13.33%)伴有液化;12例(80.00%)病灶背景腮腺回声不均匀;病灶彩色多普勒评分:0级1例(6.67%),1级2例(13.33%),2级3例(20.00%),3级9例(60.00%)。结论腮腺非霍奇金淋巴瘤好发于中老年人,超声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多表现为腮腺内极低回声团块,常单侧发病,边界清楚,形态不规则,后方回声多增强,内部回声多呈网格状,血流信号丰富,背景腮腺回声多不均匀。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并分析软纤维瘤(皮赘)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方法S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8例软纤维瘤的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8例软纤维瘤,发病平均年龄:38.3±10.5岁,女性17例,男性1例;其发生部位:8例位于乳头,3例位于臀部,2例位于下肢;2例位于会阴部,2例位于腋窝,1例位于胸壁,其中位于胸壁者为多发,余者均是单发。二维超声:肿块最大径线≤10 mm者 13例(72.2%),>10 mm者 5例(27.8%),边界清楚16例(88.9%),形态规则15例(83.3%),13例(83.3%)有蒂与皮肤层相连,肿块位于皮肤层内5例(27.8%);内部回声:弱回声16例(88.9%),稍强回声2例(11.1%),内部回声均匀16例(88.9%),内部回声不均匀2例(11.1%),其中1例团块内可见片状无回声区。彩色血流分级:0-1级14例(77.8%); 2级3例;3级1例,其中2级及3级血流分级者病变伴感染。 结论 软纤维瘤好发于女性,常位于皮肤褶皱区域,如颈部、躯干、腋窝、乳房及生殖器区域,超声影像学特征为边界多清楚,形态多规则,多数有蒂与皮肤层相连,少数位于皮肤层内,最大径线多≤10mm,内部多为均匀弱回声,无明显血流信号,伴感染者血流信号丰富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2A型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MEN)的超声声像图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一一七医院经基因检测均为Ret第11号外显子C634Y突变的12个家族中的57例2A型MEN患者甲状腺及肾上腺超声表现.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证实.结果57例2A型MEN患者单侧或双侧甲状腺均可见单发或多发低回声或混合性回声结节,18例合并肾上腺单侧或双侧单发或多发低回声或混合性占位.经手术病理或超声引导穿刺活检证实单侧或双侧甲状腺髓样癌51例(89.5%),甲状腺髓样癌并甲状腺乳头状癌4例(7.0%),甲状腺C细胞增生2例(3.5%),淋巴结转移4例(7.1%),单侧或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18例(31.6%).结论2A型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超声表现具有特异性,超声检查可早期提示此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原发性腹膜后神经鞘瘤(PRS)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特征。方法对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39例PRS的超声声像图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PRS病灶均单发,体积较大,病灶形态较规则,多具有包膜回声,内部回声表现为实性、实性为主、囊性为主、囊性者分别占28.21%(11/39)、61.54%(24/39)、7.69%(3/39)、2.56%(1/39),87.2%(34/39)病灶血流Adler分级为0~Ⅰ级。结论原发性腹膜后神经鞘瘤具有较明显的良性肿瘤的超声声像图特征。  相似文献   

11.
肌内黏液瘤超声影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并分析肌内黏液瘤的超声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肌内黏液瘤的二维及CDFI超声表现特征,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8例肌内黏液瘤中,5例位于下肢肌肉,2例位于上肢肌肉,1例位于腰大肌;8例均表现为边界清楚,形态规则的肿块,后方回声增强,内部为不均匀弱回声,6例肿块内可见片状无回声区。8例肿块周边均有"亮环征",7例可见"亮帽征"。CDFI显示6例肿块内无血流,2例部分区域内见点线状血流信号。结论肌内黏液瘤好发于四肢骨骼肌,超声表现特征为边界清楚,形态规则,后方回声增强,内部为不均匀弱回声、可见片状无回声区,周边可见"亮环征"及"亮帽征",内部血流多不丰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乳腺外佩吉特病(EMPD)的超声声像图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1例EMPD患者的超声资料及声像图特征。结果 41例中,病灶位于外阴33例,腹股沟2例,肛周2例,上胸壁1例,下腹壁1例,额部1例,拇指1例。超声检出病变36例,根据形态可分为弥漫型和肿块型。弥漫型31例,均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缘不清的弥漫性病变,超声显示皮肤增厚30例,无增厚1例;病灶呈低回声8例,稍低回声23例;CDFI血流分级0级2例,1级6例,2级11例,3级12例;腹股沟淋巴结异常9例。肿块型5例,均表现为边缘清晰的肿块样病变,超声显示皮肤增厚1例,无增厚4例;肿块内部呈低回声3例,稍低回声2例;形态规则4例,不规则1例;CDFI血流分级0级1例,1级2例,2级1例,3级1例;腹股沟淋巴结异常3例。5例(5/41,12.20%)超声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超声可敏感识别EMPD病变区回声异常及血流异常,诊断EMPD需结合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肝癌合并门脉癌栓的超声诊断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对421例原发性肝癌B超诊断回顾性分析,发现伴门脉癌栓者107例(25.4%)。其特点如下:受侵门脉半数以上增宽(74.8%);门脉内单个或多个实性光团,其中以等回声光团最多见(61.7%);光团边界多不规则,呈菜花样改变或爬行样生长;门脉主干受侵时,其周围可见多数蠕虫样无回声的管状结构(38%)。发现门脉癌栓的发生及分布与肝癌肿块的类型及分布有一定关系,以弥漫型肝癌、多叶侵犯及等回声肿块癌栓发生率最高。门脉癌栓形成后以主干分布最多见,左支又较右支多见。即使小肝癌也可发生门脉癌栓。比较CT及血管造影检查,本文认为B超可作为诊断门脉癌栓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皮肤鳞状细胞癌的高频超声图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51例经组织病理证实的皮肤鳞状细胞癌的超声图像,观察声像图特征及内部血流情况。结果 共发现53个病灶,其中35个病灶位于头面部,15个位于四肢,2个位于腰部,1个位于胸壁。病灶深度平均(8.38±5.28) mm,其中43个病灶深度≤10 mm;最大径平均为(22.45±12.71) mm。15个病灶位于皮肤层,38个位于皮肤及皮下层。23个病灶边界清晰,30个边界不清。16个病灶形态规则,37个形态不规则。31个病灶表皮层角化增厚。20个病灶后方回声无明显变化,24个后方回声衰减,9个后方回声增强。2个病灶内可见钙化灶,1个伴有液化。病灶血流Alder分级:0级7个,1级12个,2级4个,3级30个。对35个病灶进行了良恶性诊断,诊断为恶性33个(33/35,94.29%),良性2个(2/35,5.71%)。结论 皮肤鳞状细胞癌常表现为低回声、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表皮层增厚,后方回声可衰减或增强以及血供丰富。超声检查有助于诊断皮肤鳞状细胞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体表部位神经鞘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常州第二人民医院普外科2011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97例体表部位神经鞘瘤患者的超声诊断结果。超声检查记录肿块部位、数量、大小、形态、内部及周边回声、边界、包膜、后方回声、病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测肿块内部及周边血流情况。 结果97例神经鞘瘤(四肢53例,颈部19例,体表其他部位25例)具体如下:(1)病灶数量:97.9%(95/97)的病例为单发病灶;(2)肿块包膜:边界清晰,所有肿块均见较完整或完整的包膜回声;(3)肿块内部回声:71例肿块(73.2%,71/97)内部为均匀或不均实质性低回声;26例(26.8%,26/97)肿块内部可见大小不等的暗区,其中有12例"呈蜂窝"样改变,另有3例为囊性;(4)"鼠尾征":71例肿块一端或两端见"鼠尾征";(5)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观察肿块内部及周边血流情况:71例(73.2%,71/97)肿块内部及周边可见血流信号。97例中71例术前超声提示神经鞘瘤,超声总体诊断符合率为73.2%(71/97)。误诊及未明确诊断的情况:颈部4例误诊为肿大淋巴结;颈部2例误诊为颈动脉体瘤;四肢3例误诊为神经纤维瘤;腘窝处有3例误诊为腘窝区囊肿;下肢2例误诊为纤维瘤;12例仅限于超声物理诊断,未能提示神经鞘瘤。颈部与四肢两组共72例,其中颈部19例中12例超声提示符合病理,四肢53例中45例超声提示符合病理。四肢组神经鞘瘤的超声提示符合率(84.9%,45/53)高于颈部组(63.2%,12/19),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1,P<0.05)。 结论多数体表部位神经鞘瘤声像图具有一定特征,高频超声具有一定的诊断准确率;四肢部位较颈部诊断准确率更高;当声像图缺乏特征性表现时,应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及其他影像学检查,以免误诊。  相似文献   

16.
剖宫产疤痕部位妊娠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剖宫产疤痕部位妊娠(CSP)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声像图特征。方法对14例剖宫产疤痕部位妊娠病例的超声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例患者超声图像表现为子宫前壁下段剖宫产切口疤痕处肌层缺损或中断,局部探及1.6~5.3 cm的妊娠物包块,包块表现为高回声型7例(占50.00%),无回声型4例(占28.57%),孕囊型3例(占21.43%)。彩色多普勒显示包块周围见环状彩色血流或局部血供增多,呈高速低阻型频谱。结论剖宫产疤痕部位妊娠具有特征性的声图像表现,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早期、准确地诊断剖宫产疤痕部位妊娠。  相似文献   

17.
肝胆管囊腺癌的超声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肝胆管囊腺癌是罕见的恶性肿瘤,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本文报道了5例肝内胆管囊腺癌的超声诊断结果。其中4例发生在肝石叶,1例发生在肝左右叶交界部。单发肿瘤较大,多发病变较小,囊壁不规则或有乳头状突起,囊内有不规则光闭和散在光点漂浮是本病的主要声像图特征。讨论了本病与肝脏其它囊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鼻咽鳞癌肝转移瘤的超声图像特点 ,初步观察其病理分化类型、病灶大小和回声强度的关系。方法 观察 1 2 6例鼻咽鳞状上皮癌肝转移瘤的超声图像特征 ,记录其大小、回声、形态、血流以及其病理类型和回声特征。结果鼻咽鳞癌肝转移瘤大多位于肝脏周缘 ,表现为多发低回声类圆形占位性病灶 ,容易发生液化坏死或囊性变 ,部分还可发生钙化。随肿瘤细胞分化类型的提高 ,其回声强度增加 ;随肿瘤直径的增大 ,其回声强度亦增加。结论 鼻咽鳞癌的肝转移瘤超声图像有一定特点 ,掌握其图像的规律性变化 ,对该病的诊断及其疗效判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颈部淋巴结性肿块的临床价值。方法颈部淋巴结性肿块121例,男性65例,女性56例;年龄5-68岁,平均年龄46.8岁。采用超声检查与手术后病理诊断进行比较。结果超声诊断颈部淋巴结性肿块符合率为97.6%(118/121)。结论超声诊断颈部淋巴结性肿块近期临床效果可靠。可行、对临床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小儿甲状舌骨囊肿、甲状舌骨瘘超声表现,探讨超声检查对小儿甲状舌骨囊肿、甲状舌骨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儿童医院2005-2012年收治的14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甲状舌骨囊肿及甲状舌骨瘘患儿,总结其超声声像图特点。结果本组142例患儿,超声诊断为甲状舌骨囊肿128例。超声表现为颈前无回声或回声不均匀的细密中等回声囊性包块,后壁回声增强,囊壁大多数较薄,与舌骨关系密切,伴或不伴有深方的窦道,如囊肿伴有感染,囊壁增厚,周围软组织回声增强;囊肿范围从舌根至胸骨上窝,大部分位于颈中线水平。95例超声表现为单一囊肿,呈类圆形;33例囊肿形态不规则并伴有向深方延伸的窦道,其中13例向舌骨后缘延伸,20例向口底方向延伸;超声检查发现瘘道10例,表现为颈部软组织内细条状低回声,其中6例向舌骨方向延伸,2例向口底延伸,2例延伸至甲状腺前方。另外4例表现为颈前低回声区,无囊腔或瘘道结构,分别为小囊肿及瘘道感染后改变。结论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囊肿及窦道大小、位置、内部回声及与舌骨关系,是诊断小儿甲状舌骨囊肿、甲状舌骨瘘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