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观察导管溶栓术(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早中期疗效。方法 33例急性下肢DVT患者接受CDT治疗,以静脉通畅改善度以及大腿和小腿健、患侧肢体周径差值(患肢周径-健肢周径)评估CDT术后早期疗效,以正常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比例和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症状评分(VCSS)评估CDT术后中期疗效。结果 CDT手术技术成功率100%,发生出血并发症5例,平均CDT治疗时间(3.93±1.14)d。术后平均静脉通畅改善度(69.25±18.93)%,大腿和小腿健、患侧肢体周径差值显著小于术前(P〈0.01,P〈0.05)。成功随访29例,随访时间6~27个月。术后3个月和6个月,血栓溶解Ⅱ级和Ⅲ级患者正常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比例显著高于Ⅰ级患者(P〈0.05,P〈0.01),VCSS显著低于Ⅰ级患者(P〈0.01)。结论CDT治疗急性下肢DVT早中期疗效较好,严重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2.
毛茅  李春孟 《浙江医学》2018,40(24):2698-2700
目的观察AngioJet血栓抽吸系统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效果。方法选取单侧急性下肢DVT患者38例,其中采用AngioJet血栓抽吸系统治疗的患者18例(观察组),采用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的患者20例(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患肢深静脉通畅率、消肿率、尿激酶总用量、溶栓时间、住院时间及患肢肿胀、深静脉通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2d,两组患者患肢深静脉通畅率、消肿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尿激酶总用量、溶栓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者患肢肿胀情况与深静脉通畅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CDT相比,AngioJet血栓抽吸系统治疗下肢DVT可明显地缩短溶栓时间、住院时间,减少尿激酶总用量,患肢肿胀改善、深静脉完全通畅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与CDT比较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重组人尿激酶原(rhPro-UK)联合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系统治疗早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甘肃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采用rhPro-UK联合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系统治疗的23例早期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前后患肢静脉通畅评分及治疗前、治疗后3 d患肢与健肢周径差评价疗效,根据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评价治疗方法的安全性。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3 d患肢与健肢周径差及治疗后患肢静脉通畅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749,P0.01; t=23.165,P0.01); 23例患者中有9例患者术后发生血红蛋白尿,发生率为39.13%,24~48 h后复查恢复正常,未发生穿刺部位出血、肺栓塞、肾功能损害、动静脉瘘等并发症。结论rhPro-UK联合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系统治疗早期下肢DVT疗效显著且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综合性护理对脑血栓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给予干效果。方法将脑血栓伴下肢DVT的9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7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溶栓抗凝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同时给予综合性护理,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 PT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监测患肢平面周径、消肿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总有效率(70.21%)显著高于对照组(48.94%)(P0.05),Fbg以及D-D的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患肢的平面周径(髌骨下缘15 cm以及髌骨上缘15 cm)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患肢消肿时间和患者的下床活动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性护理有助于脑血栓患者下肢DVT的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介入溶栓用于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并探析其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采集2016. 12~2018. 2期间在我院骨外科接受手术治疗且并发下肢DVT的60例患者资料,遵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观察两组,均给予常规抗凝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介入溶栓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对照、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6. 7%、96. 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观察组患肢周径差和静脉通畅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意义(P 0. 05);随访12个月,对照、观察组下肢DVT复发率分别为16. 7%、0,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和常规抗凝治疗相比较,采用介入溶栓治疗下肢DVT,能更明显的改善深静脉血液通畅性,优化近期疗效,降低下肢DVT复发率,对骨科患者康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经腘静脉置管溶栓治疗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选取30例急性期下肢DVT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例。对照组实施全身溶栓治疗,观察组予以经腘静脉置管溶栓治疗,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溶栓前后大、小腿周径差、静脉通畅度评分及溶栓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大、小腿周径差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静脉通畅度评分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8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溶栓期间并发症率6.67%(1/1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0.00%(6/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腘静脉置管溶栓治疗急性期下肢DVT,效果显著,可明显减小患者大、小腿的周径差,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7.
唐新华  张开华 《重庆医学》2013,42(9):1050-1052
目的探讨经小隐静脉置管溶栓在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5月至2011年3月该院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足背间断组经足背浅静脉间断溶栓,足背持续组经足背浅静脉持续溶栓,插管溶栓组经小隐静脉置管持续溶栓。分别给予尿激酶60×104 IU/d溶栓治疗,比较治疗前、后大小腿周径差,静脉通畅评分,尿激酶用量,治疗时间和并发症等。结果 3组患者治疗后大腿周径差、静脉通畅评分、尿激酶用量、治疗时间、患肢消肿率、患肢静脉通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小隐静脉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患肢消肿快、静脉通畅率高、静脉通畅评分低、尿激酶用量少、治疗时间短、大小腿周径差小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导管接触溶栓(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及长期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的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CDT+规律抗凝(治疗组)40例,同期单纯规律抗凝(对照组)40例,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大、小腿,健、患侧肢体周径差.随访24个月,比较两组患者Villalta评分、PTS发生率、髂-骨静脉通畅率.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大、小腿,健、患侧肢体周径差明显小于治疗前,治疗组肢体肿胀症状缓解更明显.随访结果显示,Villalta评分:对照组(5.22±0.71)分高于治疗组(3.26±0.8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PTS发生率为45.00%(18/40),高于治疗组27.50% (1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髂-股静脉通畅率治疗组97.43%,高于对照组92.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T联合规律抗凝治疗DVT,疗效确切、可以减少PTS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导管直接溶栓(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 21例急性下肢DVT患者给予CDT,溶栓导管外接微量泵持续注射尿激酶溶栓治疗,应用静脉通畅评分、静脉通畅率以及健患侧肢体周径差指标评估疗效.结果 21例患者给予CDT,治疗前后静脉通畅评分及健患肢体周径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静脉通畅率为(52.6±14.1)%.治疗过程中无严重并发症出现.完成随访11例(随访率为52.4%),随访时间6~12个月,其静脉通畅评分及健患肢体周径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DVT患者治疗后静脉通畅率为(63.4±12.9)%,深静脉瓣膜保存率为81.8%.结论 CDT治疗急性下肢DVT患者效果良好,且治疗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合并腔内电凝闭合术对下肢浅静脉曲张治疗的疗效.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210例(共350条肢体)下肢浅静脉曲张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腔内电凝闭合术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合并腔内电凝闭合术进行治疗.结果 实验组临床治愈率为98.9%,高于对照组的85.9%(P<0.05);实验组患者出现并发症147例次,低于对照组的219例次(P<0.05);实验组静脉曲张复发以及溃疡复发的患肢分别为1肢和2肢,而对照组分别为9肢和13肢(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疼痛的发生机会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患者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合并腔内电凝闭合术进行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临床疗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导管溶栓治疗方案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就诊的152例下肢急性DVT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进行外周抗凝和溶栓医治,观察组对患者进行静脉腔滤器结合导管溶栓医治,根据患者的大腿和小腿肿胀率,大腿和小腿周长的差异,介入医治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介入置管溶栓联合抗凝与单纯抗凝治疗产后合并下肢静脉血栓(DVT)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06年1月至2016年2月34例产后合并中央型或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分为单纯抗凝组和介入治疗组,其中单纯抗凝组23例,介入治疗组11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和随访6~14个月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大腿、小腿周径差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单纯抗凝组比较,介入治疗组大腿、小腿周径差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中与单纯抗凝组比较,介入治疗组Villalta评分及各等级例数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置管溶栓联合抗凝治疗产后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优于单纯抗凝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董燕  黄亚雪  崔妍 《安徽医学》2022,43(3):295-298
目的 探讨妊高症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方案,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河北省邢台市第三医院收治的84例妊高症产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与试验组,每组42例.常规组给予下肢气压治疗+常规药物治疗,试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联合踝泵运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静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AngioJet血栓清除装置应用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临床研究。方法:选自我院于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73例,按照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36例与观察组37例。对照组采用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观察组采用AngioJet血栓清除装置治疗。比较两组血栓清除率、溶栓时间、尿激酶用量和并发症,及治疗前后静脉通畅评分变化。结果:观察组血栓清除率III级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溶栓时间短于对照组,且尿激酶用量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0.81%)低于对照组(33.33%)(P<0.05)。两组治疗后静脉通畅评分降低(观察组:t=25.229,对照组:t=16.752,P<0.05);观察组治疗后静脉通畅评分低于对照组(t=7.789,P<0.05)。结论:AngioJet血栓清除装置应用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临床效果显著,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5.
张雅丽 《中外医疗》2014,(32):40-41
目的探讨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治与预防。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3年8月40例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对照组接受注射用丹参和葡萄糖静脉滴注治疗,实验组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流速度与血栓形成情况。结果实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TT、APTT较对照组更长,血流速度更快、下肢周径更短(P〈0.05)。结论妇科肿瘤术后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有助于患者血流的改善,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续骨活血汤联合溶栓对老年四肢创伤骨折患者术后双下肢静脉血栓风险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8年11月收治的老年四肢创伤骨折术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随机分组的方案分为治疗组50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术后2周采用利伐沙班干预,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续骨活血汤干预。观察两组干预两周后双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记录骨痂、疼痛评分,并比较前臂、小腿周径变化及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变化,另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周、2周后疼痛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呈现降低趋势(P<0.05);且治疗组治疗1周、2周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2周后两组患者前臂、小腿周径与治疗前比较均呈降低趋势(P<0.05);且治疗组治疗1周、2周后前臂、小腿周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2周后两组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与治疗前比较呈下降趋势(P<0.05);且治疗组治疗1周、2周后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与对照组2.00%相当,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续骨活血汤联合溶栓可降低老年四肢创伤骨折患者术后双下肢静脉血栓风险,安全性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下肢DVT导管接触性溶栓术后髂静脉支架治疗髂静脉病变的疗效观察。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155例下肢DVT患者经接触性导管溶栓治疗后,髂静脉远端主干静脉完全通畅,髂静脉残留狭窄>50%者74例患者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45例行髂静脉支架植入,对照组29例髂静脉未植入支架。观察指标为深静脉通畅率,CEAP分类法中临床分级(C)变化,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计分(Venous Clinical Severity Score,VCSS)变化及生活质量调查表(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 questionnaire,CIVIQ)评分。结果 术后所有病例均得以随访,随访时间为6月-24月,行静脉造影或彩超检查,实验组40例,对照组27例,实验组终点通畅率为87.5%(35/40),1年累积通畅率为86.0%,对照组终点为29.6%(8/27) ,1年累积通畅率为54.8%。CEAP分类法中临床分级(C)术前术后差值,实验组为1.61±0.21,对照组为0.69±0.23。随访终点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评分,术后两组差值,实验组为7.57±0.27,对照组为0.69±0.23。CIVIQ调查表终点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初步研究结果提示髂静脉支架对下肢DVT导管溶栓术后治疗髂静脉病变能够提高深静脉的通畅率,提高疗效,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Cockett综合征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不同治疗手段的疗效,探讨滤器植入是否常规,寻找更加合理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 年8 月- 2016 年4月期间就诊的89 例Cockett 综合征并发急性下肢DVT 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实验组(A、B 组)和对照组(C组)。A 组36 例均行下腔滤器植入+ 置管溶栓,其中11 例行球扩,16 例行球扩+ 支架;B 组22 例均行置管溶栓,其中7 例行球扩,11 例行球扩+ 支架,C 组31 例行系统溶栓保守治疗,术后给予抗凝、活血、消肿、穿弹力袜,院外均口服华法林继续抗凝,观察各组治疗疗效及血栓相关事件发生率。结果87 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20 个月。A 和B组有效率均为100%,C 组有效率为80%,均未出现肺栓塞,无疾病相关死亡病例,实验组中A组与B组肺栓塞发生率及治疗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对照组中6例肢体缓解不明显,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血栓后遗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低于对照组。结论对于Cockett综合征合并急性期血栓治疗,不常规植入下腔静脉滤器也是安全有效的;腔内治疗较药物系统溶栓中远期效果好,通畅率高,发生血栓后综合征风险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尿激酶溶栓联合球囊成形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38例LEDVT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n=19)和对照组(n=19),对照组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抗凝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应用尿激酶溶栓联合球囊成形术治疗,出院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出血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出院时观察组患者的膝上及膝下健患侧周径差分别为(1.18±0.46)cm和(0.75±0.14)cm,明显小于对照组的(1.74±0.52)cm和(0.98±0.28)cm,且观察组静脉通畅改善率为(47.31±16.47)%,大于对照组的(19.67±4.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随访期间血栓后综合征(PTS)发生率为5.2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抗凝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尿激酶溶栓联合球囊成形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确切的疗效和较好的安全性,且可显著降低PTS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孙勇  余朝文  卢冉  聂中林  王孝高  高涌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8,43(8):1016-1018,1021
目的:探讨经导管持续溶栓联合间歇性脉冲抗凝治疗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下肢DVT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尿激酶不同使用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将10万单位尿激酶溶入0.9%氯化钠注射液48 mL,以4~8 mL/h持续泵入,维持24 h,治疗期间应用低浓度肝素溶液脉冲式冲洗溶栓导管辅助置管溶栓,2~3次/天;对照组30 min内一次性用完,无肝素溶液和地塞米松使用。结果:治疗1、2周时,观察组病人下肢肿胀缓解度均优于对照组(P<0.01和P<0.05);治疗2周时,2组肿胀缓解度、疼痛程度和观察组静脉通畅度均明显优于治疗1周(P<0.01)。治疗后,2组病人动脉血氧分压和国际标准化比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观察组动脉血氧分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病人治疗有效率为65.00%(13/20),与对照组的35.29%(6/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7例病人共随访32例,随访时间90~360 d,观察组1例病人轻度肿胀(5.56%,1/18),对照组4例中度肿胀(28.57%,4/14),彩色多普勒超声超或下肢顺行深静脉造影检查显示瓣膜不同程度破坏,髂股静脉及腘静脉部分血栓残存或复发。结论:经导管持续溶栓联合间歇性脉冲抗凝治疗能缓解DVT病人下肢肿胀,改善静脉通畅度,并有助于减少血栓残存及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