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宏莉任继荣黄华平李雅芬 《中国妇幼保健》2021,(10):2251-2253
目的 分析舒张压和产后出血的关系及预测产后出血的最佳截断值.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德清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产妇,依据产后出血情况分为产后出血组(33例)与无产后出血组(37例).检测舒张压,利用ROC曲线分析舒张压预测产后出血的价值,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Logi... 相似文献
2.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包括来自食管、胃、十二脂肠,以及胆道、胰腺病引起的出血,严重危及人类生命的并发症,其病因很多,出血程度和部位各异。临床极易发生失血性休克导致病人死亡。为进一步观察其出血所致休克指数的变化,便于指导临床输血补液。我们对2006年5月—2009年5月在保定市传染病医院住院的该病患者54例进行了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食道静脉曲张出血是比较常见的上消化道出血性疾病,为进一步观察其出血所致休克指数的变化,便于指导临床输血补液,我们对2002年5月—2006年2月我院收治的该病患者54例的资料进行整理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54例食道静脉曲张出血的患者均系肝炎后肝硬化的住院病人,其诊断条件是:①绝大多数有肝炎病史;②肝功能有不同程度的异常改变;③乙肝指标阳性;④B超指示慢性肝病、门静脉、脾门静脉增宽,合并有上消化道出血。54例病人中男41例,占75.92%;女13例,占24.07%。年龄最小8岁,最大75岁。1.2方法根据患者在入院后补液输血前的出血量做为基… 相似文献
4.
目的:讨论对产后出血失血性休克患者采取限制性补液法进行抢救的优势。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5月本院所抢救产后出血休克患者82例,采取传统补液法和限制性补液法,对比两种方法抢救失血性休克的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限制性补液组的实验室指标如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明显高于传统补液组,凝血时间以及D-二聚体低于传统补液组;且总共失血量、输液量、输血量、行子宫切除术率以及发生DIC及MODS几率均低于传统补液组。结论:限制性补液能避免大量输液引起稀释性凝血功能障碍,减少持续出血;能改善重要脏器灌注,增强组织供氧,尽可能减少并发症发生,改善预后,对抢救产后出血失血性休克患者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产后出血休克发生缺氧缺血性脑病的高危因素、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及其防治措施.方法 对203例产后出血休克发生缺氧缺血性脑病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导致25例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危险因素主要是羊水栓塞和重度子痫前期或子痫,且为Ⅲ~Ⅳ级休克、产后出血量>1500ml者.脑电图轻度异常5例,中至重度异常5例.头颅CT示单侧或双侧基底节对称性低密度4例,大脑白质脱髓鞘病变6例,既有基底节对称性低密度又有大脑白质脱髓鞘病变5例.磁共振脑血管造影示双侧苍白球坏死3例,单侧苍白球坏死4例,脑白质广泛脱髓鞘11例,脑梗死3例,大脑中动脉闭塞4例.25例患者随访1年,痊愈16例,好转6例,无效1例,死亡2例.结论 积极治疗羊水栓塞、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原发病,控制诱因的进一步发展,尽早干预,纠正休克,缩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间,及时发现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征兆并积极治疗,给予预处理,是降低产后出血引起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并发症,大量而快速的产后出血严重威胁孕产妇生命安全,是我国甚至全球导致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产后出血患者从发病到死亡,病情发展迅速,因此要求临床工作者能够对其进行早期诊断,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挽救产妇子宫及其生命。这与能否早期识别该病,以及该病患者的预后有着密切关系。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目前尚无针对早期识别产后出血、避免陷入早期诊断陷阱的方法。笔者拟综合国内外相关资料分析认为,早期识别产后出血需要结合高危因素、出血量估计及有效临床指标综合评价,避免盲目相信错误指标而错失抢救时机。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清游离钙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对186例单胎初产妇,按其在妊娠中、晚期补充钙制剂的量的不同分为(A)组、(B)组,分别于产后次日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清游离钙浓度。回顾分析两组补钙情况与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血清钙值A组(1.21±0.039)mmot/L高于B组(1.14±0.042)mmol/L;妊娠合并高血压综合征的发病率A组(4.67%)低于B组(18.75%),而且A组均为轻度,B组中度4例、重度3例;临产后宫缩乏力的发生率A组(8.49%)低于B组(26.25%);产后出血发生率A组(0)低于B组(3.75%)。低钙发生率A组(0.94%)低于B组(8.75%)。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妊娠中、晚期按时足量补钙制剂,对于预防妊娠合并高血压综合征、宫缩乏力及由此引发的产后出血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 h内阴道出血量达到或超过500 ml者。而产后失血性休克是因分娩引起的大量出血而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引起的周围循环障碍。产后出血占所有孕产妇死因的50%[1]。因此,能否及时作出判断直接关系到抢救成功与否以及产妇的预后。笔者对37例失血性休克发生 相似文献
9.
<正>胎儿娩出后产妇2h内失血量超过400ml或24h内失血量超过500ml称为产后出血[1]。产后出血是产科的严重并发症,也是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是保障产妇的生命安全的首要措施。平度市人民医院自2004年1月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子宫次全切除术治疗产后出血休克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科室,采用子宫次全切除术治疗产后出血致休克的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疗效评估。结果7例患者术中输血400~2000ml,术后给予抗生素及口服补血药物治疗,切口愈合良好,住院10d治愈出院。结论子宫次全切除术是治疗产后出血致休克的有效办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determine cutoff values for shock index (SI) to predict the need for transfusion and composite adverse outcomes in postpartum hemorrhage (PPH) cases. One hundred thirty PPH cases (study group) that necessitated blood transfusion were retrospectively compared to a frequency-matched control group (n = 130).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 curves and decision tree [Classification & Regression Tree (C&RT) and Chi-square Automatic Interaction Detector (CHAID)] were used to identify cutoff values for SI. Cutoff values for postdelivery, peak and delta SI values for the prediction of PPH that required transfusion were 0.9125 (0.815 sensitivity, 0.923 specificity), 0.9145 (0.892 sensitivity, 0.823 specificity) and 0.195 (0.823 sensitivity, 0.885 specificity), while cutoff values for the same SI values in the prediction of composite adverse outcome were 1.315 (0.645 sensitivity, 0.616 specificity), 1.183 (0.613 sensitivity, 0.737 specificity) and 0.487 (0.710 sensitivity, 0.758 specificity). Delta SI was superior to postdelivery and peak SI in the prediction of PPH that required transfusion. Peak SI was superior to postdelivery and delta SI in the prediction of composite adverse outcome. In conclusion, increased postdelivery, peak, and delta SI values were related to adverse outcomes for PPH. SI seems to be a practical and effective method for the objective assessment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原因。方法对本院2006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130例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子宫收缩乏力98例,占75.4%,胎盘因素22例,占16.9%,软产道裂伤6例,占4.7%,凝血功能障碍3例,占2.3%;阴道分娩1654例,产后出血72例,发生率4.5%,剖宫产494例,产后出血58例,发生率11.8%。结论根据本组资料可以看出宫缩乏力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产后出血中相关凝血功能指标监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中相关凝血功能指标监测的意义。方法:对我院近4年住院分娩产妇按产后出血量分组:对照组80例,24h出血量<500ml;第一组129例,出血量500~1000ml;第二组47例,出血量>1000ml。回顾性总结3组产妇在产后1h及产后48h相关凝血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在产后1h第一组与对照组比较Fg与PLT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第二组和对照组相比PT、APTT、INR、Fg、PLT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第二组与第一组比较3P阳性率、FDP及D-二聚体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产后48h第二组PT、Fg与PLT较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第二组与第一组比较3P阳性率、FDP及D-二聚体差异均具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孕晚期妇女发生产后出血时,其凝血指标易有较大变化,其中Fg和PLT的进行性下降与产后出血的失血量关系密切,而DD对产后出血患者凝血功能变化的监测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上述指标对了解病情并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预测评估联合卡孕栓在防治产后出血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5月在本院分娩的125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应用产后出血预测评分表进行评估及卡孕栓干预治疗的65例产妇作为评估组,未应用产后出血预测评分表进行评估及卡孕栓进行干预治疗的60例产妇为未评估组,比较两组产后出血发生率、不同时段出血量、宫缩强度。结果:与未评估组相比,评估组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降低(16.92%);术中、术后2h、术后24h出血量均明显减少,产后10min、30min、60min宫缩强度均有所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评估组中,与高危组产妇相比,低危组和中危组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降低(3.84%和9.52%);术中、术后2h、术后24h出血量均明显减少,产妇产后10min、30min、60min宫缩强度均有所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出血预测评估联合卡孕栓干预对于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掌握高血压合并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有效的预防脑出血的发生,提高治愈率,减少病死率.方法 将118例患高血压合并脑出血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患病高发年龄40~70岁,平均61岁;死亡67例,占56.77%,病死率与年龄成正比.结论 脑出血是高血压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并有高致残率和高病死率,避免脑出血的发生主要措施是防治高血压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PPH)患者的输血治疗原因及治疗效果,为PPH患者的输血治疗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庆西南医院)产科分娩,并因PPH进行输血治疗(输注红细胞悬液≥4 U)的185例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分析。采集其年龄、孕次、产次、分娩方式、胎儿是否为巨大儿、胎儿数、妊娠并发症与合并症、出血量,以及输血量及输血治疗效果等信息。对接受输血治疗的PPH患者的输血治疗原因、输血量,以及接受大量输血治疗的PPH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其接受产科处理措施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庆西南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 结果①本研究185例接受输血治疗的PPH患者输血治疗原因包括:前置胎盘(61例,33.0%),胎盘黏连、植入或胎盘残留等胎盘因素(15例,8.1%),子宫收缩乏力(40例,21.6%),凝血功能障碍(30例,16.2%),贫血(33例,17.8%)及其他因素(6例,3.2%)。②产次≥2次的PPH患者的中位输血量为1 250 mL,显著高于产次<2次者(中位输血量为1 000 mL),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0,P<0.05)。不同年龄、人工终止妊娠次数、分娩方式、胎儿数、是否为巨大儿,以及是否合并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PH患者的输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本研究185例接受输血治疗的PPH患者经过人工按摩子宫、使用促进子宫收缩药物、使用球囊压迫宫腔及输血治疗等常规治疗方式或经过手术治疗后,出血均得到有效控制,无一例因PPH发生死亡者。④本研究185例接受输血治疗的PPH患者中,8例为接受大量输血(24 h内输注红细胞悬液≥18 U)治疗患者,包括7例为前置胎盘或胎盘植入患者,平均出血量为(4 800.0±680.7) mL,平均输血量为(3 685.7±157.4) mL,1例为子宫收缩乏力患者。这8例患者均在输注红细胞悬液3~5 U后,输注新鲜冰冻血浆(FFP),FFP与红细胞悬液输注比例均约为1∶1。 结论临床应早期识别PPH患者的输血治疗相关危险因素,如前置胎盘,胎盘早剥、黏连、植入或残留,子宫收缩乏力及凝血功能障碍等,尽早评估PPH风险,并对其进行及时、有效治疗,孕期积极治疗贫血。对PPH患者进行大量输血治疗时,应早期输注高比例FFP和血小板,降低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和孕产妇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孕晚期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血小板(PLT)计数、血红蛋白(Hb)检测对产后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37例产后出血产妇为产后出血组(包括严重产后出血11例);选择40例正常产妇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孕晚期Fib、D-D、PLT及Hb水平.结果:产后出血组D-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Fib、PLT及H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产后出血产妇Fib、PLT及Hb水平显著高于严重产后出血产妇,D-D水平显著低于严重产后出血产妇(P<0.05).Fib及D-D对产后出血具有一定预测价值.Fib水平越高,发生产后出血的几率越低(P<0.05);D-D水平越高,发生产后出血的几率越高(P<0.05).PLT及Hb对产后出血无预测价值(P>0.05).结论:检测孕晚期Fib及D-D水平对产后出血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孕妇产后出血,应用B-Lynch缝合术治疗的可行性及疗效的探索.方法 将44例产后出血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2例,行B-Lynch缝合术,对照组22例,未经B-Lynch缝合术,术后观察两组孕妇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成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治疗组术后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时间短,生命体征稳定,基本无并发症产生.结论 B-Lynch缝合术在治疗孕妇产后出血中具有良好的效果,操作简单,不耗时,成功率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剖宫产术后出血的规律及临床特点。方法:对432例剖宫产与阴道产发生产后出血(包括晚期出血)的产妇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出血量、出血时间及其它相关因素。结果:剖宫产产后出血及休克的发生率、出血量均明显高于阴道产(P<0.01);在晚期产后出血中,两者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晚期产后出血多发生于产后第3周(71.1%)。结论:剖宫产较阴道产更易发生产后出血,而且出血量多。为减少剖宫产产后出血,严格手术操作、术中仔细检查胎盘、清理宫腔、加强术后观察是减少产后出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