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针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应用运动想象疗法联合针刺运动疗法,分析其对上肢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2年7月常州市武进中医医院康复科收治的8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与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运动想象疗法联合针刺运动疗法。对比两组上肢功能具体恢复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前,两组上肢近端、上肢远端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肢近端、上肢远端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治疗前,两组社会、心理、躯体、物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社会、心理、躯体、物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运动想象疗法、针刺运动疗法联合运用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中,对上肢功能改善作用较好,且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病房-家庭嵌入式运动想象训练对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3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16例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并进行病房-家庭嵌入式运动想象疗法,B组16例患者仅给予病房-家庭常规康复训练。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日常生活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患侧上肢肌力评分变化。结果 A组在治疗8周、治疗12周时Fugl-Meyer评分、改良 Barthel指数、患侧上肢肌力评分均高于 B 组(P<0.05),两组治疗8周、治疗12周时上述指标均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病房-家庭嵌入式运动想象疗法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可以显著改善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上肌肌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76例,依照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每组38例。2组均采用康复训练,研究组另给予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治疗,2组均干预3周。比较2组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分、功能独立性评分、手功能Brotez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 治疗后,2组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分、功能独立性评分、手功能Brotez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28.73±4.88、84.32±15.27、27.28±4.83、81.47±12.81)高于对照组(24.62±4.35、76.15±13.44、23.54±4.19、73.58±12.25)(P<0.05)。结论 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康复训练可促进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脑卒中后早期偏瘫患者行镜像疗法对其上肢功能的促进以及大脑皮质运动区μ波抑制的影响。方法抽取该院精神科门诊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86例脑卒中后早期偏瘫患者纳为研究对象,依据康复方式采取随机法1∶1展开分组,各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镜像疗法,观察两组患者上肢功能以及大脑皮质运动区μ波。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随访第1个月和第2个月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均呈进行性上升趋势,研究组患者评分上升趋势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随访第1月和第2月手部Wolf运动功能测试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Barthel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虽略低于对照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Cz、CPz、CP3、C3四区μ波抑制指数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后早期偏瘫患者行镜像疗法可有效恢复上肢功能、手部功能和日常生活指数,可有效抑制大脑皮质运动区μ波活动,进而提升大脑神经功能重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蜡疗结合常规康复治疗早期脑卒中偏瘫后肩痛,提高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偏瘫合并肩痛的患者50例,分为对照组和蜡疗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蜡疗组为蜡疗结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前后以视觉模拟评分法、Fugl-Meyer简式运动功能评定法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的患肢疼痛强度、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相较于治疗前,对照组与蜡疗组治疗后的VAS评分、FMA评分、MBI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而蜡疗组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且治疗后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蜡疗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于脑卒中偏瘫后肩痛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对卒中偏瘫上肢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估。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月在本科治疗100例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使用强制性运动康复疗法,研究组使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联合运动想象疗法。研究组不限制健手的使用,患肢接受密集、重复的行为再塑的技术强化训练,5 h/d,3次/周,治疗4周。两组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用Wolf运动功能试验(WMFT)、简式Fugl-Meyer运动评价表、日常Bathel指数、运动活动日志(MAL)和SF-36生活质量表等进行综合评估。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项评分较治疗前比较均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较对照组比较改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可以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卒中偏瘫上肢的运动速度和灵活性,提高患者预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运动想象疗法联合皮肤感觉输入训练对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该院收治的70例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运动想象疗法联合皮肤感觉输入训练。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FMA-UE、ARAT和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实施运动想象疗法与皮肤感觉输入训练可提高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效果优于单纯常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临床行神经肌肉电刺激、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0月-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8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时间先后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强制性运动疗法。比较治疗后两组日常生活能力、上肢能力改善情况,评估疾病治疗效果,同时对两组上肢动作恢复情况进行评测。结果:入院时,两组患肢运动能力、生活能力以及上肢动作能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上肢功能恢复率为95.3%明显高于对照组8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行神经肌肉电刺激、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患者上肢运动、动作能力明显改善,生活能力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
高政  张会慧  杨婷  王恒  范吉法 《广西医学》2023,(18):2191-2195
目的 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镜像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效果。方法 将142例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71例。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接受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研究组患者接受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镜像疗法治疗,两组均治疗6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运动诱发电位皮质潜伏期、Fugl-Meyer评估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分、Barthel指数得分、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量表评分及生活质量。结果 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的运动诱发电位皮质潜伏期、CMCT较治疗前缩短,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患者上述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3周后、6周后,两组患者的FMA-UE评分、Barthel指数得分、WMFT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提高,且研究组患者的上述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镜像疗法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患侧脑皮质兴奋性,提高上肢运动功能、手活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运动想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谦  郭根平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9):2145-2146
目的 探讨"运动想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9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治疗组采用"运动想像"疗法结合常规康复训练方案,对照组仅给予与治疗组相同的常规康复训练方案,采用简式Fugl-Meyer(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FMA评分及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FMA评分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运动想像"疗法结合常规康复可明显提高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9):21-24
目的 观察眼针疗法对脑血管病偏瘫下肢痉挛患者下肢痉挛程度、下肢运动功能、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杭州市中医院就诊的112例脑卒中后偏瘫下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56例,两组均运用康复治疗技术,对照组采用拮抗肌针刺疗法,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眼针疗法,每次均留针30 min,每日1次,每周5次,治疗4周。分别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SI指数、下肢FMA评分、SSQOL生存质量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SI指数、下肢FMA评分、SSQOL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CSI指数、SSQOL评分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眼针疗法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偏瘫下肢痉挛患者下肢痉挛、下肢运动功能以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镜像疗法联合作业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  将40例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镜像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接受作业治疗,镜像组在作业治疗的基础上接受健侧上肢的镜像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 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运动功能状态量表(MSS)、Brunnstrom分期量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及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分别对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  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镜像组与对照组的FMA-UE、MSS、Brunnstrom评分、MBI均显著提高,且镜像组患者的以上评分明显优于治疗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 < 0.05);镜像组和对照组组内的改良Ashworth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间改良Ashworth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镜像疗法联合作业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镜像疗法可作为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一种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超微针刀加拔罐治疗中风后肩痛的临床疗效,为本方法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提供可靠的临床证据。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病房收治的138例中风后偏瘫肩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2组。治疗组68例,给予超微针刀加拔罐治疗;对照组70例,给予常规针刺。2组均隔日治疗1次,治疗6次后进行疗效评价。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上肢Fugl-Meyer、日常生活能力(ADL)、疼痛视觉VAS评价量表、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并统计2组临床疗效。对2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进而对超微针刀加拔罐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 结果 治疗后,2组ADL、Fugl-Meyer评分显著升高(均P<0.05),且治疗组ADL、Fugl-Meyer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2组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生存质量各指标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治疗组生存质量各指标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超微针刀加拔罐可有效治疗中风偏瘫肩痛,可显著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杨天玉  谢腾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15):98-100+104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两组均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同时加用偏瘫复原汤,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治疗后,对两组的临床疗效及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0.0%,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BI、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且观察组的BI、FM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S-QOL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且观察组的SS-QO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偏瘫可以显著提高临床疗效,促进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从而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针刺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4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被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接受针刺与PNF治疗,对照组接受针刺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分级、Fugl-Meyer 运动功能(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分。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肢MAS分级明显降低,FMA评分及MBI评分均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MA评分和MBI评分升高值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基于MAS分级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刺结合PNF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疗效确切,效果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通络扶正汤联合针刺治疗中风后偏瘫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60例中风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均行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通络扶正汤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以及生命质量[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12%,高于对照组的7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R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FMA、SF-36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络扶正汤联合针刺治疗中风后偏瘫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FMA评分和生命质量评分,降低mRS评分,优于单纯针刺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李豪  黄臻△  杨文  钟陶 《广东医学》2023,44(1):79-83
目的 探讨应用手法淋巴引流结合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肿胀程度、股静脉血流速度以及运动功能改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接受治疗的68例脑卒中偏瘫伴下肢肿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运动疗法,观察组接受手法淋巴引流结合等速肌力训练。于治疗后7、15 d比较患者下肢肿胀程度、股静脉血流平均速度和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FMA-L)评分。结果(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7 d后和治疗15 d后两组患者的下肢肿胀程度、股静脉血流平均速度、下肢运动功能FMA-L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效果更为显著(P<0.05)。(2)与治疗7 d后相比,治疗15 d后两组患者的下肢肿胀程度、股静脉血流平均速度、下肢运动功能FMA-L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结论手法淋巴引流结合等速肌力训练可显著减轻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肿胀程度、加快股静脉血流平均速度,进而改善其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Monitored Rehab Systems下肢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功能的作用及对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10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化分组方法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观察组在常规训练基础上采用Mo-nitored Reh...  相似文献   

19.
罗晓萍 《西部医学》2012,24(6):1115-1116
目的探讨强化屈髋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7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强化曲髋训练组(强训组)和常规康复训练组(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强训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强化屈髋训练。治疗前后两组进行下肢简式运动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定,比较各组治疗前后及两组治疗后FMA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前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康复训练后下肢功能运动评分均较训练前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并且强训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结论强化屈髋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靳三针在缺血性中风痉挛期偏瘫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缺血性中风痉挛期偏瘫患者70例,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n=35,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和观察组(n=35,采用对照组+靳三针治疗)。比较两组四肢运动功能、生活能力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FMA和ADL评分升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靳三针治疗缺血性中风痉挛期偏瘫患者效果显著,能恢复肢体运动,提高患者生活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