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卡介菌多糖核酸(BCG-PSN)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PAR)的临床疗效,并讨论其免疫学机制。方法:将100例年龄≥10岁PAR患者分为3组,第1组注射BCG-PSN28例;第2组注射BCG-PSN加吸入激素37例;第3组单纯吸入激素35例。观察用药6周后血清总IgE,结核菌素皮肤试验(PPD)及临床疗效的变化。结果:第1、2组治疗后总IgE比治疗前有显著降低,第3组则无变化。治疗前3组PPD阳性率仅为21%,治疗后应用BCG-PSN的第1、2组阳转率分别为30.4%及32.1%,两组总阳转率为31.4%。评定3组疗效,第1组治疗总有效率71.4%,第3组为97.1%,第2组则可达100%。结论:BCG-PSN对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对控制复发亦有较好效果。其治疗机制可能为抑制患者体内Th2反应,并促使Th亚群向Th1转化,从而阻止Ⅰ型变态反应的发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卡介菌多糖核酸(BCG-PSN)对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的免疫调节作用及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在与对照组相同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1ml(0.5mg),肌肉注射,隔日1次,疗程为6周。两组均随访3个月,每2周门诊随访1次,对临床情况进行评价,并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gA、IgG、IgM、IgE、CD3、CD4及CD8水平。结果:试验组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63.33%,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后CD3、CD4、CD4/CD8水平均明显升高,分别与治疗前及对照组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IgA、IgM和IgE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IgE与对照组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介菌多糖核酸可调节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的免疫功能,与抗过敏药物联合应用可提高其疗效,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吴清勇 《中华现代耳鼻喉杂志》2004,1(1):64-65
2003年9月~2004年1月,本院使用卡介菌多糖核酸(斯奇康)治疗30例变应性鼻炎,通过临床观察与血清特异性IgE免疫学检测表明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对血管运动性鼻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对血管运动性鼻炎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60例临床拟诊为血管运动性鼻炎患者按随机单盲对照试验方法分为卡介菌多糖核酸组和对照组(2组各30例),卡介菌多糖核酸组给予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治疗,每次1.0 mg,每周2次,共2个月,必要时予氮卓斯汀鼻喷剂对症治疗.对照组单独给予氮卓斯汀鼻喷剂.每日2次,症状缓解后酌减.均随访至停药后6个月.观察并记录治疗后症状得分、药物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治疗2个月刚结束时,卡介菌多糖核酸组症状得分及药物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至6个月后末次随访时,卡介菌多糖核酸组较对照组症状得分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时不良反应仅1例诉有局部疼痛.结论:卡介菌多糖核酸是血管运动性鼻炎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卡介菌多糖核酸(BCG SPN)和糖皮质激素治疗并发变应性鼻炎、哮喘的慢性鼻窦炎、鼻 息肉的鼻内镜围手术期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免疫学机制和新的治疗途径。方法:对符合诊断标准的并发变应性鼻 炎和哮喘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进行鼻内镜手术的96例患者分为3组,1组采用BCG SPN1ml,肌肉注射,隔日 1次,疗程5周;2组糖皮质激素鼻腔喷雾,每日1次,疗程5周;3组两药联合使用,疗程5周。进行鼻内镜手术后 术腔的黏膜转归观察。结果:随访6个月,1组有效率70.97%,2组有效率73.33%;联合组有效率90.63%。1组 和2组两者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使用与单独使用疗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BCG SPN和糖皮质激素鼻腔喷雾剂均对变应性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鼻内镜手术后术腔黏膜 转归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两者联合使用效果更佳。其机制是从不同的途径调节机体的Th1和Th2细胞亚群的平 衡,阻止机体的变态反应。联合用药为治疗该病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综合疗法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提高常年性变应性鼻炎 (PAR)疗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联合使用类固醇二丙酸倍氯米松喷鼻剂、抗组胺药盐酸西替利嗪和鼻内窥镜下筛前神经射频治疗 5 8例PAR患者。结果 :随访 1年 ,显效 4 2例(72 .4 1% ) ,有效 13例 (2 2 .4 1% ) ,无效 3例 (5 .17% ) ,总有效率达 94 .83%。复发 30例 (5 1.72 % ) ,但 90 %复发病例的症状较治疗前为轻 ,疗效仍为显效或有效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综合疗法治疗PAR具有设计合理、疗效显著、疗程短、复发症状轻等优点 ,有较好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常年性变应性鼻炎(AR)在所有的鼻疾病中约占20%,目前尚缺乏较为理想的治疗药物,较常使用的口服和鼻腔抗过敏药物多为激素类或抗组胺类,有一定疗效,但亦有一些不良反应,其他的治疗方法如电灼、激光、冷冻及手术等效果都不尽人意。2000年1月-2005年1月,我科采用四川禾邦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中成药禾邦苍耳子鼻炎胶囊治疗AR患者120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联合应用包括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盐酸西替利嗪、鼻内镜下鼻腔黏膜神经高频电灼术和鼻内解剖结构正常化手术在内的综合疗法治疗136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疗后随访1年,总结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随访结果表明,本组患者显效110例(80.88%),有效24例(17.65%),无效2例(1.47%),总有效率98.53%。复发患者49例(36.02%),其0796%的病例症状较治疗前明显减轻。结论综合疗法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疗程短而且疗效显著,有较好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手术治疗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8月~2003年9月,对药物治疗无效的216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辅助鼻中隔黏膜下剥离加划痕、下鼻甲肥大部分切除方法进行治疗,报告如下。1.1临床资料。根据1997年(海口)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1],选择经长期、规范药物治疗无效者216例,男性148例,女性68例;年龄20~49岁,平均28.7岁。记录临床症状和体征情况(表1)。1资料和方法1.2治疗方法。①鼻中隔黏软骨膜下剥离加划痕术:行鼻中隔前、中、后至鼻底、下鼻甲黏膜下浸润麻醉。作鼻中隔皮肤黏膜交界处后垂直切口,切口长3mm,直达黏软骨膜下。用小剥离子插入切口分离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34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65例采用口服抗组胺药左西替利嗪,局部予布地奈德鼻喷雾剂喷鼻治疗;治疗组69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中药.两组均治疗20天为1疗程,3疗程后观察疗效,疗程结束后随访3月~1年.结果 治疗结束时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8%,对照组为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1年总有效率治疗组为71.01%,对照组为41.5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临床疗效较好,且复发率较低. 相似文献
11.
西替利嗪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国产西替利嗪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疗铲及副反应,以双盲法随机将203例PAR病人分为两组:进口组,用比利时UCB公司产西替利嗪片;国产组;用深圳市医药研究设计院及广东彼迪药业有限公司研制的西替利嗪片进行治疗。经治1-2个疗程后发现,两组在症状,体征达到有效改善时间基本相同,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国产组86.49%,进口组为86.96%,副反应发生率;国产组为18.02%,进口组为15.22%。经 相似文献
12.
微波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120例报告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李森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1,15(6):271
1996年 3月~ 1 998年 3月 ,我们对 1 2 0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 ,应用微波治疗仪 ,在鼻内窥镜下行热凝筛前神经治疗 ,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2 0例中 ,男 86例 ,女 34例 ;年龄 6~ 56岁。微波治疗前均使用过抗过敏药但疗效不佳。患者取坐位 ,用 2 %地卡因麻黄素棉片表面麻醉鼻腔 ,再以 1 %利多卡因浸润鼻丘 ,中鼻甲及鼻中隔前上方。在鼻内窥镜 (美国史赛克产 )下 ,用微波治疗仪 (合肥 43所产 ) ,输出功率为 40 W。将微波针杆在鼻丘及鼻中隔竖划 4道 ,面积约 0 .8cm×0 .8cm左右。于下鼻甲前部及根部划 3道 ,3~ 4s… 相似文献
13.
应用射频治疗仪一次性烧切双侧蝶腭神经节、筛前神经及下鼻甲治疗复发性常年性变应性鼻炎68例,经随访2年以上,疗效显著,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咪唑斯汀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验证咪唑斯汀对中国人群中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试验共纳入177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其中咪唑斯汀组72例,西替利嗪组69例,安慰剂组36例。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并与西替利嗪和安慰剂进行比较。结果:治疗7d时咪唑斯汀组和西替利嗪组临床症状积分和体征积分均降低,咪唑斯汀组积分降低显著优于西替利嗪组和安慰剂组。视觉模拟标尺症状评分中,治疗7d时鼻塞和鼻痒症状的改善咪唑斯汀组优于西替利嗪组;治疗21d时,咪唑斯汀组积分下降仍高于西替利嗪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7例患者试验期间27例发生不良事件,无严重不良事件,其中与试验有关或可能有关的是乏力、口眼干燥和头痛。咪唑斯汀组发生不良事件10例,肯定有关1例,可能有关4例;西替利嗪组发生不良事件14例,肯定有关1例,可能有关4例;安慰剂组3例。结论:咪唑斯汀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总体疗效优于西替利嗪,其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5.
影响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免疫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免疫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根据患者病史所提供的线索,结合皮肤试验或激发试验,选择敏感变应原浸液,按递增剂量对164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常规进行皮下免疫治疗,每周2次,起始浓度依据皮试反应或终点滴定试验来决定,直至10^2时改用维持量注射,每次0.5ml,注射间隔时间逐渐延长,至每月1次。根据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和体征得分情况,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选择性别、年龄、病程、病情、伴哮喘或有哮喘史、个人和(或)家族过敏史、免疫治疗时间、皮试反应、伴随眼耳口腔瘙痒或流泪、鼻分泌物中嗜酸粒细胞等10个影响变应性鼻炎免疫治疗效果的可能因素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筛查影响免疫治疗效果的因素。结果:总有效率为68.7%,其中显效率为14.4%,有效率为54.3%。影响免疫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是免疫治疗时间,即时间越长,效果越好(P〈0.01);伴哮喘或有哮喘史和年龄因素也可能影响免疫治疗效果(P值分别为0.081和0.063),即伴哮喘或有哮喘史的患者和年龄大的患者效果较差。其他因素与免疫治疗效果无关。结论: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免疫治疗是有效的;免疫治疗时间越长,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6.
抗敏灵口服液由党参、黄芪、大枣、当归等八味中草药组成.作者用于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50例,痊愈29例,显效9例,有效8例,近期总有效率9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极为显著(P<0.01).药效学试验结果表明:抗敏灵口服液对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引起的炎症渗出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豚鼠过敏性支气管痉挛有较好的对抗作用;对组织胺诱发的足趾肿有明显的对抗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选择性鼻腔神经切断术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科在鼻内窥镜下行选择性鼻中隔筛前神经及鼻跨神经纤维切断,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35例,经过6~21个月随访,疗效显著。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1.1病例选择常年性变应性鼻炎35例,男对例,女14例;年龄19~55(平均31.7)岁。均有常年发作性鼻痒、打喷嚏、流清涕、鼻塞等症状,多于晨起,温度、气压变化,异味刺激时发病,无家族史。病史1~10年,均经过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物、肥大细胞膜稳定利、激光、高频电等治疗,疗效不明显,抗原皮试及特异性抗原鼻激发试验阳性。1.2治疗方法患者取手卧位。以1%地卡因10ml+0.1‰肾上腺素1ml… 相似文献
18.
林霞 《中华现代耳鼻喉杂志》2005,2(4):294-295
目的 研究斯奇康注射液对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82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1例。治疗组用斯奇康注射液肌注,对照组用西替利嗪口服。结果 两组近期疗效比较,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但远期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率63.4%,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斯奇康对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对控制复发亦有较好效果,不良反应极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作用。方法将185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89例采用口服抗组胺药左西替利嗪,局部予布地奈德鼻喷雾剂喷鼻治疗;治疗组96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中药。两组均治疗20天为1疗程,3疗程后观察疗效,疗程结束后随访3个月~1年。结果治疗结束时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6%,对照组为79.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1年总有效率治疗组为68.8%,对照组为3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临床疗效较好,有其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观察等离子体低温射频消融术与丙酸倍氯米松鼻喷雾剂在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02例患者按鼻甲是否肿胀分组,然后将组内患者随机分为手术组与药物组。手术组予等离子体低温射频消融术;药物组予丙酸倍氯米松鼻喷雾剂,2次/天,2喷/侧/次,观察期3个月。记录症状体征评分、患者自评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种治疗方法在观察结束时均对症状有明显的改善,其中鼻甲肿胀组患者治疗14天、28天、3个月时的疗效,手术组优于药物组;在非鼻甲肿胀组患者中,药物组7天与3个月时的评分低于手术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应用于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均有较好的疗效,但对于鼻甲肿胀患者,等离子体低温射频消融术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