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la(HIF-la)与整合素连接激酶(ILK)在外阴鳞状细胞癌(VSCC)中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查43例VSCC中HIF-la、ILK蛋白表达。结果VSCC中HIF-la与ILK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09%(31/43),76.74%(33/43),均明显高于外阴正常表皮(P〈0.01)。随着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的增加及淋巴结转移的发生,HIF-la与ILK阳性表达率也随之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F-1a与ILK表达呈正相关(rS=0.866,P〈0.01)。结论HIF-la、ILK是反映VSCC浸润转移等生物学行为的重要指标,HIF-la诱导ILK表达,可能参与VSCC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在体外常氧条件下,诱导表达缺氧诱导因子la(H1F-la)对肝癌细胞(HepG2)增殖及侵袭能力的影响。利用Tet-on基因调控系统构建能诱导表达HIF-la的HepG2^Tet-on+HIF-lα细胞系;常氧条件下,噻唑兰法检测HIF-la对细胞增殖、黏附能力的影响,Transwell法检测其对HepG2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缺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PHD)作为氧感受器,通过氧依赖性途径催化缺氧诱导因子(HIF)特定的脯氨酸残基发生羟化反应,从而介导缺氧诱导因子降解,对缺氧诱导因子转录活性有影响。PHD表达受多种途径调控,其活性也受分子氧、二价铁、抗坏血酸、三羧酸循环中间产物等多种因素影响。此外PHD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故对于PHD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为肿瘤的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Wu XC  Wu XF  Jia ZH  Wu YL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22):1571-1573
目的 观察通心络对反复缺氧小鼠缺氧耐受性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雄性昆明小鼠80只按体重分为2组,每组40只.通心络组(通心络超微粉混悬液按0.01 ml/g体重灌胃).反复缺氧组(对照组,用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按0.01 ml/g体重灌胃).两组动物分别进行缺氧前及重复缺氧暴露、缺氧1次(H1)、3次(H3)、5次(H5),观察小鼠的缺氧耐受时间,利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脑组织缺氧诱导因子-la(HIF-l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 两组小鼠随着缺氧次数的增加,缺氧耐受时间依次增长,HIF-la、VEGF蛋白表达逐次增强.与对照组比较,通心络组小鼠在缺氧1、3、5次[H1(18.0±2.4)min比(15.6±2.0)min、H3(68.3±13.2)min比(41.7±9.0)min、H5(85.9±7.0)min比(51.4±14.4)min]中明显增长(P<0.01或P<0.05);脑组织HIF-la在H1(0.95±0.04比0.79±0.02)、H3(1.01±0.03比0.85±0.02)、H5(1.16±0.02比0.92±0.03)中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强(P<0.01或P<0.05);脑组织VEGF在H3(1.14±0.02比0.89±0.03)、H5(1.34±0.05比0.99±0.07)中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强(P<0.01或P<0.05).结论 HIF-la、VEGF表达增加可能是机体自适应的机制之一,反复缺氧显示出机体具有强大的自适应能力,通心络能够明显提高反复缺氧小鼠的自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山羊于缺氧复合失血性休克情况下血浆中血管活性肽的变化。方法:山羊预先在低压舱内模拟海拔4000m高原缺氧24h后,经股动脉插管放血使血压维持在5.5kPa1h然后回输放出的血液,最后输入失血量3倍的等渗糖盐水,用放免法测定动脉血浆中血管活性肽的动态变化。结果:动物失血1h末,血浆中的内源性洋地黄因子(EDLF)含量显著减少(降低44.7%,P〈0.01),回输血0.5,2和4h降至基础,  相似文献   

6.
缺氧诱导因子(HIFs)是对细胞低氧敏感的特异性转录因子,其活性受脯氨酸羟化酶(PHD)及 希佩尔林道病肿瘤抑制蛋白(pVHL)调控。在低氧条件下,PHDs 的活性受到抑制,pVHL 发生失活,导致HIFs 的降解受到抑制,HIFs 表达增加,参与低氧相关病理生理过程。该文总结PHDs-HIFs-pVHL 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以及治疗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了研究外源性L-精氨酸(L-Arg)对急性缺氧大鼠血浆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组织化学方法,生化Griess法和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大鼠肺血管内膜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血浆NO、ET和环腺苷酸(cGMP)含量水平。结果 (1)急性缺氧1h后血浆NO和cGMP含量水平下降,血浆ET含量水平上升,肺血管内膜NOS活性下降。(2)L-Arg干预后血浆NO和cGMP 含量水平较缺氧组明显增加,血浆ET含量水平则明显下降,而局部肺血管内膜NOS活性较缺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急性缺氧能导致血浆NO含量水平下降,血浆ET水平升高,肺血管内膜NOS活性下降。应用外源性L-Arg干预急性缺氧可使下降NO水平升高。血浆ET水平下降,从而推测L-Arg有缓解缺氧毒性及缓解性肺动脉高压的作用,故临床上运用L-Arg可望对某些疾病具有有益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缺氧诱导因子活性的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氧诱导因子(HIF-1)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的一个特异性缺氧状态下发挥活性的转录因子,是专一调节氧稳态的关键介质。在缺氧条件下,HIF-1活化编码促红细胞生成素、血管内皮生成因子等基因的转录,这些基因的蛋白产物增加氧的运输及对缺氧的适应性反应。目前认为,HIF-1活化是细胞低氧应答的  相似文献   

9.
肿瘤在生长的过程中,由于肿瘤生长速度的过快必定会造成局部组织缺氧以及能量供给与能量消耗之间的失衡。其中实体瘤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生长过程中组织生长过快而导致缺氧。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inducible factors,HIFs)与恶性肿瘤的发生以及发展有密切关系,缺氧诱导因子(HIFs)是组织在缺氧条件下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和人体内的一种转录因子,在组织细胞的生长、新陈代谢;恶性肿瘤增殖、微血管新生、侵袭和远处转移等过程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缺氧诱导因子1(HIF-1)能够通过诱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糖酵解相关酶的表达,从而增加组织生长供血、供氧、供能,改善这一失衡,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和远处转移等有密切关系。通过分析缺氧诱导因子(HIFs)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微血管生成的关系,为研发新靶点的肺癌药物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r,HIF)是由semenza等于1992年在缺氧诱导的细胞核提取物中发现的,缺氧的条件下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人体细胞。HIF在大多数肾细胞癌中过度表达,其活性对维持肾细胞癌的能量代谢新血管的形成,促进肾细胞癌生长和转移起重要作用,且受多种因子调节。本文主要论述HIF—α的结构与调节及其在肾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细胞因子对肝脏疾病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肝硬化是消化系常见病,也是后果严重的疾病。肝硬化时肝细胞结节状增生及组成肝癌梁索的细胞层次增加;过量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等可以造成细胞的缺氧微环境。在缺氧条件下,缺氧诱导因子1(HIF-1)能激活多种缺氧反应性基因的表达,是目前发现的唯一的特异性低氧状态下发挥活性的核转录因子。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山羊于缺氧复合失血性休克情况下血浆中血管活性肽的变化。方法:山羊预先在低压舱内模拟海拔4000m高原缺氧24h后,经股动脉插管放血使血压维持在5.5kPa1h,然后回输放出的血液,最后输入失血量3倍的等渗糖盐水。用放免法测定动脉血浆中血管活性肽的动态变化。结果:动物失血1h末,血浆中的内源性洋地黄因子(EDLF)含量显著减少(降低44.7%,P<0.01),回输血0.5、2和4h后EDLF含量有所回升。血浆中的心钠素(ANP)含量于失血1h末开始升高,于回输血0.5h升至高峰,4h降至基础水平;血浆中的血紧张素Ⅱ(ATⅡ)含量于失血1h末显著升高,于回输血0.5和2h仍处于高水平(P<0.01),于4h降至基础水平。结论:血管活性肽分泌的变化可能在缺氧复合失血性休克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硒在缺氧条件下对大鼠血管三种活性物质的效力。方法随机将成年SD雄性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缺氧对照组、缺氧加硒1-4组。缺氧对照组和缺氧加硒组在缺氧装置中给予8%氧气,2 h/d,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硒,喂养30 d后取血,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血清中三种血管活性物质的量。结果三种活性物质缺氧加硒组与缺氧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5倍和20倍剂量硒组降低ANG-Ⅱ的活性效力明显;5倍和40倍剂量硒组降低内皮素-1(ET-1)的活性效力明显;40倍剂量硒组增加TNF-α的活性效力明显。结论缺氧条件下,硒浓度变化对大鼠ANG-Ⅱ、ET-1、TNF-α的效力有影响。提示采用改变硒浓度的方式可改善缺氧对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4.
缺氧是实体肿瘤微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同时肿瘤细胞的缺氧也是肿瘤发生恶性转化甚至转移的始动因子。目前认为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induciblefactor,HIF)在肿瘤缺氧环境下起了重要作用,最有代表性的为HIF一1,它的0l功能亚基(hypoxia—induciblefactor1。  相似文献   

15.
小鼠急性重复缺氧对脑神经节苷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重复缺氧的方法,研究小鼠间歇性低氧适应和神经节苷脂(Gls)的作用。发现:在小鼠急性缺氧时,血液和脑组织中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明显下降(P<0.01);脑组织中的GSHpx活性在急性重复缺氧时较1次缺氧时升高(P<0.05);脑组织的Gls含量明显下降(P<0.01)。提示Gls和GSHpx有相同的抗自由基活性。急性重复性缺氧时Gls下降,去甲肾上腺素(NE)也下降(P<0.01),不同于持续性低氧的表现。推测脑细胞β受体 腺苷酸环化酶系统在急性重复缺氧时未受严重伤害,Gls和缺氧、缺氧保护有关。  相似文献   

16.
郭晓东  赵景民 《医学争鸣》2009,(24):3192-3192
0引言研究表明,大多数肿瘤特别恶性肿瘤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其肿瘤组织内部普遍存在相对缺氧区域.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是细胞在缺氧条件下产生的一种核转录因子,与肿瘤生长浸润转移、血管生成密切相关.我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原发性肝癌及其相应癌旁肝组织、正常肝组织中HIF-1α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发展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杨庆强  唐春燕 《西部医学》2011,23(8):1427-1430
目的观察HT-29细胞在微缺氧下的血管生成能力,检测OPN的表达,以探讨其向恶性表型转化的潜在机制。方法参照体内肿瘤的氧分压,建立微缺氧模型。内皮细胞小管形成试验检测体外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的能力。将HT-29细胞微缺氧处理0、6、12、24、48小时,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OPN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微缺氧组内皮细胞形成的管状结构数为(28.5±3.6),明显多于对照组(12.4±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微缺氧6h,HT-29细胞OPN的mRNA和蛋白无明显变化,随着微缺氧时间的延长,其表达逐渐上调,24h达顶峰,48h与24h无显著差异。结论微缺氧能诱导HT-29细胞促进新生血管形成,而促进其向恶性表型转化。微缺氧下OPN普遍上调,OPN可能是微缺氧下继HIF-1α之外的另一重要调控因子,该调控因子与微缺氧诱导的恶性表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缺氧诱导因子1(HIF-1)是在缺氧条件下,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和人体内的重要的转录调节因子.对低氧时组织细胞的信号转导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通过对缺氧反应基因在转录水平的调节,从而使机体对缺氧刺激作出适应性的病理生理反应.HIF-1通过影响缺氧性肺血管收缩、肺血管重建、炎症发生及细胞凋亡等过程,参与缺氧性肺动脉高压(PHP)的形成.国内外学者通过对HIF-1与HPH相关性的探索和研究为临床HPH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靶点.  相似文献   

19.
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inducible factor-1.HIF-1)是1992年Semenza等在Hep3B细胞中发现的.并于1995年克隆成功。HIF-1a为其调节亚基和活性亚基,是近年来肿瘤研究的热点之一.但国内外对其在胃癌中的研究尚不多见。  相似文献   

20.
肺血管局部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缺氧性肺动脉高太的发生中所起的作用尚不清楚,为此,动态观察了缺氧对培养的新小牛肺人皮细胞(PAEC)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培养的PAEC在2.5%O2缺氧1.5h末,培养液AEC活性明显增高(与常氧组及0%,O2组相比P〈0.001),随缺氧时间延长3h~12h,ACE活性与1.5h相比有所降低,但仍高于常氧组(P〈0.05),24和4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