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丙戊酸钠 (VPA)对癫疒间 患儿血小板数量及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 38例服用不同剂量VPA的癫疒间患儿分别于服药前、服药 3个月和 6个月时检测其血小板数量、血小板聚集率、血栓素B2 (TXB2 )和6 酮 前列腺素 F 1α(6 Keto PGF 1α)的水平。结果 服用VPA 3个月与服药前比较 ,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 (t =2 82 4 ,P <0 0 1) ,且与VPA剂量呈负相关 ;胶原和二磷酸腺苷 (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下降 (t =2 15 3和 2 2 6 3,P均 <0 0 5 ) ,与VPA剂量呈负相关 ;TXB2 显著下降 (t =2 373,P <0 0 5 ) ,与VPA剂量不相关 ;6 Keto PGF 1α无明显变化。服药 6个月与 3个月比较 ,上述各指标差异无显著性。全身性发作组与部分性发作组比较 ,上述各指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VPA能影响癫疒间 患儿的血小板数量及功能 ,影响的程度与VPA剂量相关 ,与癫疒间 患儿的发作类型无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长期丙戊酸钠(VPA)口服抗癫(癎)治疗对癫(癎)患儿中性粒细胞氧化代谢及机体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 选择健康体检儿童30名与癫(癎)患儿26例.观察对照组与癫(癎)组患儿用药前、VPA治疗6个月、12个月后中性粒细胞活化率、刺激指数和血浆中性粒细胞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并检测血浆抗氧化酶系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以及脂质过氧化代谢产物丙二醛(MDA)含量等氧化应激指标的变化.结果 VPA治疗后6个月与12个月患儿中性粒细胞活化率分别为(11.50 ±6.52)%与(14.31±5.76)%,均高于对照组(5.90±3.77)%与癫(癎)尚未服药时(7.42±3.15)%(P<0.01);刺激指数VPA治疗6个月(474.88±118.98)、治疗12个月(416.31±110.00)均低于对照组(544.83±140.83)与癫(癎)尚未服药时(535.23±111.55)(P<0.05);VPA治疗后血浆MPO活性、MDA含量均较正常对照组与癫(癎)尚未服药时高(P<0.05或0.01);SOD、CAT活性均较对照组与尚未服药时低(p<0.05或0.01);GSH-Px活性在各阶段患儿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服药疗程、中性粒细胞活化率与血浆MDA含量呈正相关(P<0.05),血浆SOD活性与MDA含量呈负相关(P<0.05).结论 VPA治疗致患儿中性粒细胞的活化与机体氧化应激之间具有相关性,而且治疗疗程可能是影响癫(癎)患儿氧化应激损伤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丙戊酸(VPA)单药治疗对癫癎患儿中性粒细胞功能的影响,进一步指导VPA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取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06年10月至2008年7月门诊首次确诊并给予VPA单药治疗的癫癎患儿.以二氢若丹明荧光染色外周血中性粒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患儿服药前和服药6个月时的中性粒细胞自身活化率和刺激指数;收集健康儿童全血,分别加适量VPA配成0、50、100、150和200 μg·mL-1浓度进行培养,于培养后6、18和24 h检测中性粒细胞自身活化率和刺激指数(SI),观察中性粒细胞功能变化的时间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特征.结果 研究期间纳入癫癎患儿29例,其中男13例,女16例;全身性发作22例,部分性发作7例;治疗前中性粒细胞自身活化率为(6.41±3.14)%,治疗后为(12.30±7.73)%;治疗前SI为440.6±32.4,治疗后为429.6±2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全身性发作和部分性发作间中性粒细胞自身活化率和S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中性粒细胞自身活化率随VPA浓度升高而增高,SI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显著降低,VPA 50 μg·mL-1培养6 h后中性粒细胞SI轻度升高,但培养24 h后显著降低;VPA 200 μg·mL-1培养后各时间点均见中性粒细胞SI显著降低.结论 VPA单药治疗癫癎患儿体内存在中性粒细胞的自身活化现象,中性粒细胞自身活化率的升高呈浓度依赖性,SI的降低呈时间依赖性和剂量依赖性,VPA单药治疗可导致中性粒细胞功能的显著下降,且该作用与癫癎发作类型无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癫癎患儿血脂水平的改变及应用抗癫癎药物对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酶测定法分别测定2009年1月-2011年1月在小儿癫癎专科门诊随访治疗的55例癫癎患儿(全面性发作30例,单纯局限性发作18例,不能分类的发作7例)和30例健康体检儿童(健康对照组)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 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分析癫癎患儿在单药或联合用药至少0.5a后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 癫癎患儿服用抗癫癎药物后引起其血脂水平的改变,与健康对照组血脂水平相比,血清TG、LDL-C显著升高(Pa<0.01),HDL-C水平显著下降(P<0.01);丙戊酸钠( VPA)单药治疗的癫癎患儿与健康对照组相比,TG、LDL-C升高及HDL-C降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0.05,0.01),而单用VPA与联合用药组之间及两个联合用药组间血脂水平改变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联合用药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其改变幅度VPA> VPA+拉莫三嗪>VPA+左乙拉西坦,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结论 癫癎患儿服用抗癫癎药物后存在血脂水平的改变,以单用VPA的改变最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丙戊酸(VPA)治疗对癫癎患儿血浆氨水平的影响。方法测定2003-04—2004-02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儿科癫癎治疗中心就诊且服用VPA的32例癫癎患儿和33例与之年龄匹配的对照儿(儿外科患儿)的血浆氨和游离肉毒碱的浓度,并测定32例癫癎患儿的VPA的血药质量浓度。对服用VPA的癫癎患儿血氨与VPA的剂量、质量浓度、肉毒碱浓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VPA治疗组血氨浓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显著性意义。血氨与VPA剂量、VPA血药质量浓度显著正相关;与游离肉毒碱浓度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联合用药组血氨浓度高于单一用药组。结论VPA治疗可引起血氨浓度增加,且血氨与VPA剂量、VPA血药质量浓度显著正相关,与游离肉毒碱浓度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联合用药可能是血氨增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拉莫三嗪治疗不同类型癫癎患儿10年开放性自身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拉莫:三嗪(LTG)添加及单药治疗小儿不同类型癫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按1981年及1989年国际抗癫癎联盟的癫癎发作分类,将诊断为各类型癫癎的124例患儿分为非难治性组93例,难治性组31例.使用LTG单药或添加治疗,添加治疗者给药方法为:原抗癫癎药种类和剂量不变,加用LTG逐渐增加至出现发作明显减少或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如皮疹、肝肾功能损害等时停止,根据治疗前3个月基线月均发作频率,将每例最后3个月的月均发作频率与基线进行比较,并观察其不良反应.结果 总有效率72.6%,控制率51.6%,非难治性组总有效率81.0%,控制率61.3%,较难治组(48.4%、22.6%)明显提高.LTG与丙戊酸钠(VPA)合用组有效率78.4%.控制率54.5%,与未合用VPA组(61.0%,44.0%)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病程观察期<5 a与>5 a应用LTG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LTG与VPA合用时疗效较好,且可减少LTG剂量,不良反应主要有嗜睡、头晕等.结论 LTG治疗小儿各类型癫癎疗效稳定,耐药性、不良反应少,是适合于长期应用的一种新璎抗癫癎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丙戊酸钠(VPA)对癫(癎)患儿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血糖、血清胰岛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以VPA治疗3个月的30例癫(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治疗前后自身对比研究,检测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时体质量、BMI、身高、血糖、血清胰岛素水平,比较治疗前后体质量、BMI、血糖、血清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变化.利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其血胰岛素水平.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癫(癎)患儿治疗后体质量[(15.68±3.82) kg vs (19.64±4.75) kg,t=3.56 P<0.01]、BMI[(18.29±2.91) kg/m2 vs (20.16±2.71) kg/m2,t=2.13 P<0.05]、胰岛素(4.42±0.39) mU /L vs (6.89±0.41) mU /L,t=24.7 P<0.01)、胰岛素抵抗指数(0.96±0.19 vs 1.45±0.21,t=9.4 P<0.01)均较VPA治疗前明显增高.而血糖水平较治疗前无明显增高[(4.42±0.23) mmol/L vs (4.39±0.35) mmol/L,t=0.39 P<0.05].结论 VPA治疗可引起癫(癎)患儿体质量、BMI、血清胰岛素水平增高,并导致胰岛素抵抗;诱导胰岛素抵抗可能是VPA患儿体质量增加的原因之一.但对其血糖无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小儿癫癎应用托吡酯单药治疗后,脑电背景活动变化.方法对34例癫癎予托吡酯单药治疗,比较用药前和用药后3个月时脑电背景活动变化.结果用药3个月时θ频段相对功率显著增加(P<0.01),α频段相对功率显著降低(P<0.05),β频段、δ频段相对功率不变.结论托吡酯可使脑电背景活动中θ频段相对功率显著增加,α频段相对功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左乙拉西坦(Lev)作为添加治疗不同类型儿童癫(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51例不同类型耐药性癫(癎)患儿(男37例,女14例;平均年龄8.7岁)使用Lev作为添加治疗(发作形式包括复杂局限性发作20例,局限性发作继发全面性发作4例,强直-阵挛发作10例,强直发作1例,肌阵挛发作6例,眼肌痉挛型2例,Lennox-Gastaut综合征2例,婴儿痉挛症4例,不能分类的癫(癎)性脑病2例),原抗癫(癎)药继续服用.Lev起始剂量为20 mg/(kg·d),分2次服用,每2周增加10 mg/(kg·d),维持剂量30~40 ms/(kg·d).以治疗前3个月的发病频率为基础,平均随访6.8个月,观察发作频率变化及不良反应.6例分别因无效、发作加重、不能耐受终止Lev治疗.采用SPSS 14.0软件比较癫(癎)患儿Lev治疗前后发作频率的差别.结果 有效13例,占25.5%;显效9例,占17.6%;无发作16例,占31.4%;无效8例,占15.7%;加重5例,占9.8%.Lev治疗前后发作频率改变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 Lev作为添加治疗对于儿童各型癫(癎)均有疗效,尤其对于复杂局限性发作、肌阵挛发作等具有较好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轻,是一种安全性好,疗效佳的抗癫(癎)新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癫癎患儿血浆和脑脊液中神经肽Y(NPY)质量浓度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2003年7月至2004年5月,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测定沈阳医学院奉天医院53例癫癎患儿血浆和脑脊液中NPY质量浓度,其中原发性癫癎43例,继发性癫癎10例;原发性癫癎未经治疗者34例,治疗后仍有抽搐发作者9例,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1)癫癎患儿血浆NPY(210.57±71.28)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159.99±65.10)pg/mL,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2)原发性癫癎与继发性癫癎血浆NPY[(210.57±71.28)pg/mL与(219.25±97.14)pg/mL]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3)原发性癫癎未经治疗者与治疗后仍有抽搐发作者血浆NPY[(205.57±63.89)pg/mL与(229.44±96.61)pg/mL]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4)癫癎患儿脑脊液中神经肽Y(45.81±7.39)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19.73±5.12)pg/mL,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癫癎患儿血浆和脑脊液中NPY质量浓度显著增高,可作为诊断癫癎的一项生化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