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产科急慢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严重病理过程,是凝血机制异常的综合征。产科DIC发病急,母婴死亡率高。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抢救成功的关键。笔者根据1993年7月-2000年12月间诊治的13例DIC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蒋红侠  刘娅  高秀梅 《海南医学》2004,15(8):104-104
血管瘤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是一种血管畸形,是迅速扩大的血管瘤伴血小板减少并引起消耗性的凝血异常及贫血,并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而危及生命。我院从1995年至2003年共收住院治疗此类病人1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血管瘤-血小板减少综合征(Kasaback—Merritt syndrome)多见于婴幼儿,特点为以一个或多个血管瘤为主,伴有出血倾向、血小板减少及凝血机制障碍的一组病征,有时伴纤溶系统异常,属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慢性型。本病主要以大剂量激素及手术进行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叶熙 《医学争鸣》2009,30(11):1056-1056
0引言 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分娩期严重并发症之一,是由多种产科合并症引起的以异常凝血和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急、病情复杂、死亡率极高.我科2004-01/2008-01共抢救治疗产后DIC13例,我们对其进行了有效的护理.  相似文献   

5.
ICU患者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20例原因及临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CU)患者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原因及治疗对策。方法:分析20例ICU患者中,发生DIC的原因并寻求对策。结果:20例中,大手术、创伤后出血合并休克患者12例,占60.0%;恶性肿瘤4例,占20.0%。死亡组与非死亡组诊断DIC时凝血指标有显著差异(P<0.05)。用低分子肝素抗凝同时补充凝血因子治疗有效率为70.0%。结论:ICU患者发生DIC的主要原因有严重创伤、大手术经历大量输血或休克及恶性肿瘤,低分子肝素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吾尔斯曼  林影 《新疆医学》2006,36(1):140-141
卡-梅综合征是婴儿血管瘤的严重并发症,常发生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新生儿亦会发生。由于大量血液滞留在血管内,严重消耗血小板,凝血因子Ⅱ、V、Ⅲ和纤维蛋白原,导致血小板减少,凝血机制异常及贫血,出现一系列局部及全身症状。  相似文献   

7.
刘琳 《右江医学》2009,37(4):466-467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由多种疾病引发的血管内凝血的病理过程。产科DIC多由产科并发症引起,往往起病急、变化快、病情凶险,严重威胁母婴生命安全,笔者对我院近10年中抢救治疗的13例产科DIC病例分析总结,旨在探讨产科DIC的发病诱因、临床特点及成功救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张浩 《实用新医学》2006,7(8):756-759
血栓形成是临床各科疾病中常见的一种病理过程,血管内血栓形成造成组织缺血和坏死而影响器官功能危及生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临床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一个以血管内凝血系统激活导致血管内纤维蛋白沉着为特征的综合征,也是死亡率很高的急重症之一。近年来,血栓性疾病和DIC的诊断和防治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动物模型的不断完善。就近年文献报道的较为常用的血栓形成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动物模型加以综述,旨在促进血栓性疾病和DIC的治疗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防治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对2001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APL并发DIC的22例患者给予全反式维甲酸10mg每日3次口服和(或)三氧化二砷10mg每日1次静滴诱导分化治疗;DIC的治疗:确诊后予小剂量肝素1250U皮下注射每12h1次,根据血常规和DIC指标补充血小板、血浆、纤维蛋白原、冷沉淀等,每日监测凝血功能,调整肝素用量。结果:22例经治疗后,DIC纠正18例(81.8%),死亡4例(18.2%)。结论:早期纠正DIC,可明显降低APL早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血管瘤或血管畸形伴发血小板减少综合征(Kasabach—Merritt Syndrome.KMS)是一种慢性局限性血管内凝血。其临床特征是患儿有单发或多发的巨大血管瘤或血管畸形,伴全身紫癜、血小板及凝血因子减少、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增多。KMS占婴幼儿血管瘤的1%,即使经过恰当的治疗,病死率仍为20%~50%。气压疗法对四肢、躯干、头皮部位的血管瘤合并KMS疗效确切,副反应小。我院自1997年10月~2006年2月.对8例KMS患儿采用气压疗法治疗该综合征,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发生在许多疾病基础上,由致病因素激活凝血系统,导致全身微血栓形成,凝血因子被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引起全身出血的综合征。它的病因可由多种因素引致:感染31%-43%;恶性肿瘤:24%~34%;病理产科:4%-12%;手术及创伤:1%-5%,及全身各系统疾病。其中病理产科中常见有羊水栓塞、感染性流产、死胎滞留、重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子宫破裂、胎盘早剥、前置胎盘等。  相似文献   

12.
成分输血抢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出血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建军 《医学争鸣》2009,(21):2434-2434
0引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临床常见,发病急,病情复杂,而输血在DIC的抢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DIC治疗中的输血方式仍值得研究.为此,2007-03/2009-03我们在滦县人民医院产科采用成分输血治疗了25例DIC患者,并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由多种疾病引发的血管内凝血的病理过程,诱发因素很多,以产科并发症引起者为常见。产科DIC常发病急骤,母婴死亡率极高。本研究对我院1995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的26例产科DI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治疗体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救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1-2010-05 35例DIC患者的原发病因、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22例抢救成功,13例患者死亡。不同原发病的患者发生DIC的临床表现不同。结论处理原发病因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密切观察DIC诊断指标,早发现、早治疗,对患者的综合治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5.
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43例诊治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美霞  李菊香 《中国医药导刊》2009,11(11):1838-1839
目的:回顾性总结近5年来我院产科相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救治成功的43个病案,寻找合理可行的诊治策略。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2006年12月间产科53例相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中43例转归良好的病例进行总结分析。对其诊治方案、逆转时机、有效手段和相关策略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处理,P〈0。05者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密切注意DIC的早期临床表现,争取及早诊断;及时、主动治疗病因,遏制DIC发生、发展和演变链环,正确使用肝素。结论:产科相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虽然发病急,病势凶险,死亡率高,但只要及早诊断、正确处理,可显著降低其死亡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6.
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七例报告陈维英(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239001)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简称DIC),是由多种因素引起凝血机制异常的综合征。发病迅速,病情复杂、死亡率高,应引起临床上重视。现将诊治7例DIC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初...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危重病患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表现及有效治疗措施。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至2006年5月危重病并发DIC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用免疫法、发色底物法和凝固法分别测定36例危重病并发DIC患者血浆D二聚体(D—dimer,D—D)、抗凝血酶活性(AT:A)、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含量(Fbg)等凝血及抗凝指标。结果本组36例危重病患者并发DIC,治愈15例,好转9例,死亡12例;DIC患者的各项指标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特别是D—D含量明显增高,AT:A明显减低,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其中AT:A检测具有较高的阳性率(94.4%),且12例死亡病例均发生明显减低(阳性率达100%)。结论危重病患者DIC发生率高,死亡率高。治疗关键是祛除原发病,密切观察早期D1C诊断指标,早发现、早治疗。对危重病患者的早期综合治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凝血障碍为特征的中间病理过程^[1],其发病因素很多,其中因产科并发症引起的尤为常见,产科DIC起病急骤,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回顾分析我院产科2001年1月—2006年1月收治的DIC患者25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冰冻单采血小板在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疗效。方法将48例DIC患者随机分成两组:26例输注冰冻单采血小板,22例输注新鲜单采血小板。测定两组患者输前1h和输后2h指标:①凝血酶时间(TT);②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③凝血酶原时间(PT);④纤维蛋白原(Fbg);⑤血小板(PLT)。结果输注冰冻单采血小板组与输注新鲜单采血小板组输后2h比较:TT、PT、APTT及Fb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T显著减少(P〈0.05)。结论冰冻单采血小板在治疗DIC时具有较佳的止血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正确治疗的时机和方法。方法:分析9例产科DIC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结果与结论:9例产科DIC6例抢救成功,3例失败。表明对产科DIC应早期作出正确诊断并去除病因,结束分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