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右江医学》2016,(4):410-412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微探头对隆起性大肠病变的鉴别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100例经病理证实的隆起性大肠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行常规肠镜、微探头超声内镜检查,观察微探头超声内镜图像特征。并以病理诊断为对照,比较常规肠镜、微探头超声内镜对隆起性大肠病变的诊断准确率。结果超声内镜对隆起性大肠病变诊断总准确率为95.0%,常规肠镜的诊断总准确率为76.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超声内镜对黏膜下肿瘤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常规肠镜(P<0.01)。内镜超声微探头诊断图像特征:息肉显示黏膜层回声低,黏膜下层以下结构正常;肠癌内部低回声,管壁层次结构不同程度破损。结论内镜超声微探头诊断隆起性大肠病变图像特征典型,其诊断准确率相比常规肠镜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探头超声内镜在食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海口市人民医院105例经小探头超声内镜诊断食管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患者,结合内镜下治疗及病理结果,比较小探头超声在诊断及鉴别诊断各种食管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价值。结果小探头超声能够清晰的分辨食管壁各层结构:由内向外分别为黏膜层、黏膜肌层、黏膜下层、有基层及浆膜层,超声内镜下依次表现高、低、高、低、高回声。常见的食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为息肉、平滑肌瘤、静脉瘤、脂肪瘤、囊肿。超声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100%、85.7%、100%、100%、100%,因而能够指导食道黏膜下病变的治疗及判断预后。结论小探头超声内镜是诊断及鉴别诊断食管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病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小探头超声内镜在诊断大肠粘膜隆起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32例大肠粘膜病灶予以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结果:超声内镜检查对大肠粘膜隆起性病变的总诊断符合率为96.97%,高于肠镜(71.21%);超声内镜检查对肠外压性隆起与粘膜下肿瘤的诊断率均是100%,显著较肠镜高(33.33%和40.63%);但超声内镜检查对肠癌与息肉的诊断率与肠镜的检查结果相近。结论:超声内镜检查在大肠粘膜隆起性病变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有一定的价值,可为采取进一步的治疗提供良好依据。  相似文献   

4.
常规内镜下难以确诊的上消化道各种外压隆起性改变,有时与消化道管壁黏膜层下占位隆起性病变难以鉴别,而超声内镜和微探头内镜超声检查可以明确占位病变的性质、层次及与消化道管壁的关系。我院内镜中心自2000年8月-2008年6月共进行1200例超声内镜检查,其中确诊上消化道外压性隆起改变78例,约占6.5%,现总结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 评估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用超声内镜对70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进行检查。结果 息肉5例,平滑肌瘤25例,平滑肌肉瘤3例,脂肪瘤3例,异位胰腺3例,静脉曲张3例,并明确了起源层次,壁外压迫28例。对起源于粘膜层、粘膜肌层及粘膜下层的部分病变进行内镜治疗,对起源于固有肌层的部分病变进行手术治疗,其超声内镜与病理诊断一致。结论 超声内镜能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进行起源和初步定性诊断,对粘膜下肿瘤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超声内镜对食管及胃黏膜下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该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食管及胃黏膜下病变患者70例,全部患者均接受超声内镜检查,对影像学特征进行总结分析,并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对超声内镜的临床诊断价值进行分析。结果全部70例患者经病理检查结果显示,共检查出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80个,具体包括25个食管病变,48个胃部病变,7个十二指肠病变;病理类型主要为间质瘤、平滑肌瘤以及息肉等。全部80例病变中,超声内镜检查共检出73例,诊断符合率为91.3%。结论选择超声内镜能对食管及胃黏膜下病变的性质进行明确,还能对病变和邻近组织结构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解,能为疾病的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下食管隆起性病变切除术的护理配合。方法对2004-2010年85例食管粘膜局灶隆起性病变的患者行超声内镜检查,选择超声图像显示病变来源于食管粘膜层和粘膜下层者行内镜下病变组织切除术。结果超声内镜检查85例,47例知情同意后经内镜行粘膜或粘膜下病变组织高频电切治疗,成功率100%,无大量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完善的术前准备,优质的超声图像、熟练的术中操作配合及术后严密观察和生活指导是检查及治疗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内镜微探头超声(miniprobe ultrasonography,MPS)对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在治疗消化道黏膜隆起性病变中的价值.方法:对我院内镜中心2008-01~2009-08间普通胃肠镜检查发现的消化道黏膜局限性隆起病变,进行MPS检查,对位于黏膜下层以上的隆起性病变借助于ESD技术行内镜治疗.比较术前MPS诊断与内镜治疗术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评价应用ESD技术治疗黏膜下层以上的隆起性病的可行性及疗效;1mo后复查胃肠镜及MPS.结果:MPS诊断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隆起性病变34例,其中食管21例,胃11例,大肠2例.诊断平滑肌瘤20例,间质瘤8例,脂肪瘤1例,纤维瘤1例,早期癌1例,中重度不典型增生3例.分别来源于黏膜层、黏膜肌层和黏膜下层.选择ESD治疗,均完整切除病变,成功率100%,术中穿孔1例,经保守治疗痊愈,未发生大出血及其他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2.94%.ESD术后病理诊断与ESD术前MPS诊断符合31例,诊断准确率91.18%.1mo后复查内镜及MPS,原病变处溃疡愈合,瘢痕形成,病变切除完全.结论:MPS对消化道粘膜及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诊断准确率高,应用ESD技术对于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隆起性病变治疗彻底、安全、可靠、创伤小、费用低、并发症少,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MPS和ESD联合应用,可提高病变诊断准确性及治疗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异位胰腺内镜特征,提高内镜诊断率。方法总结近5年来经电子胃镜结合超声内镜(EUS)及病理确诊的11例胃异位胰腺的临床资料。结果胃异位胰腺无特异临床症状,多因上腹痛行内镜检查发现,好发于胃窦,多见于前壁。胃镜下异位胰腺多为隆起性病变,表面黏膜光滑,形态及大小差异很大,顶端可见导管开口,多单个;超声内镜可见黏膜下层或肌层低回声、等回声或混合回声团。结论内镜检查结合黏膜活检组织和内镜下黏膜组织切除病理检查是诊断胃异位胰腺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常欣 《中国医刊》1999,34(2):11-12
超声内镜是近十年来开发的新技术,将微型超声探头装于内镜前端,随内镜送入胃肠腔内,从粘膜面向外探查,能清晰显示消化道管壁组织层次及其邻近器官的病变。国外自1980年起开始有临床应用的报道,我国从1985年开始引进超声内镜,1987年开始见到临床应用报道...  相似文献   

11.
沈建伟  吴颖萍  陈惠蓉  沈晓伶  王昌雄 《浙江医学》2010,32(5):700-701,I0003
上消化道隆起行病变常规内镜检查难以明确病变的起源及性质,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已成为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尤其是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SMT)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为探讨经EUS指导下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我们采用微探头超声内镜(minprobesonography,MPS)检查了187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并对其中的51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微探头超声内镜(MPS)联合放大内镜(ME)、窄带成像技术(NBI)在消化道隆起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先应用普通内镜对发现的消化道隆起病变观察记录病变的部位、大小、范围、形态。再应用放大内镜加窄带成像技术方法对发现的消化道隆起病变进行病变表层观察、如为胃肠道病变进行黏膜腺管开口形态(Pit)观察分类,再观察表面微血管形态(CP)分型;如为食管病变,可观察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PCL)形态并进行分型,之后应用水浸泡法、接触法和体位变换法用微探头超声内镜对上述检查后发现的隆起病变再进行超声扫描。最后对隆起病变进行选择活检或内镜下切除(摘除)病变,或择期手术切除病变作病理检查。以病理结构作为诊断金标准,将上述结果与之作对照。结果 ⑴应用上述三种内镜技术联合检查上下消化道206例患者中发现271个隆起病变,有病理结果者250个病变。上消化道隆起病变110例,下消化道隆起病变96例。其中病变位于食管贲门43例,胃47例,十二指肠20例,回肠末段5例,结肠50例,直肠肛管41例。上述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相符250个病变,总病变诊断准确检出率98.40%(246 /250)。结论 NBI结合放大内镜技术能对消化道隆起病灶表面腺管开口形态(Pit)和微血管形态(CP、IPCL)显示清晰,可判断隆起病变的肿瘤性与非肿瘤性,再联合微探头超声内镜(MPS)更能清楚显示消化道壁的层次与结构,对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起源具有准确的定位作用,并能提示病变的性质,对进一步治疗具有明确的临床指导价值。 [关键词] 微探头超声内镜 ;放大内镜; 窄带成像技术; 消化道; 隆起性病变; 诊断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探头超声内镜(MPS)在上消化道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经常规内镜检查提示消化道病变的302例患者行MPS检查,包括内镜发现的隆起性病变、溃疡以及糜烂怀疑癌变、内镜诊断肿瘤而病检不支持的患者,了解病变的性质及来源。结果超声微探头检查的302例患者中,食管病变76例,胃部病变178例,十二指肠病变48例。对于病变位于黏膜层至黏膜下层的患者均行病理活检或由外科术后确定病变性质及范围。结论 MPS可清晰地显示消化道壁的层次及结构,对上消化道病变的起源定位准确,并能提示病变的性质,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杨志宏  阮水良  王波  陆其明 《浙江医学》2014,(12):1108-1109
小探头超声(miniprobe sonography,MPS)的探头可以直接通过内镜活检钳道,贴近消化道隆起性病灶处,通过其高频超声环扫装置来显示隆起性病变的内部和边界的回声,对了解病变的起源、性质,鉴别良恶性,正确区分消化道腔内、外的病变有重要临床价值。自2012-02本院购入小探头超声后,我们对217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进行了高清内镜结合小探头超声检查,并与单纯高清内镜检查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在上消化道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内镜超声检查287例上消化道黏膜隆起型病变,并对其中21例进行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结果发现病变以胃和食管隆起性病变较多,在检查中各占总数58.19%和28.92%,常见的隆起性病有:黏膜下肿瘤、静脉球、壁外压迫、息肉、异位胰腺等。结论内镜超声可以初步判断上消化道黏膜隆起型病变的性质,为黏膜下肿物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胃炎性纤维性息肉是临床上比较少见的胃部病变,随着超声内镜在临床上的应用,对该类疾病也有了更多的认识.白光内镜可发现胃部隆起性疾病,但常规病理通常为黏膜慢性炎,超声内镜有其比较特征的表现:病变起源于黏膜深层或黏膜下层,较少累及固有肌层,常为低回声改变,部分表现为不均匀回声,彩色多普勒血流较丰富.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可确诊....  相似文献   

17.
超声内镜在消化道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超声内镜(endoscopicultrasonography,EUS)是一种直视性的腔内超声检查,即在内镜顶端安装一个超声探头,对可疑病灶进行超声扫描,探测脏壁各层次及邻近脏器的病变,提高对病变性质及其累及深度的判断能力[1]。目前超声内镜有线阵型和扇形扫描两大类。前者定向作120°...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微探头超声内镜(MPS)联合放大内镜(ME)、窄带成像技术(NBI)在消化道隆起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先应用普通内镜对发现的消化道隆起病变观察记录病变的部位、大小、范围、形态.再应用ME加NBI方法对发现的消化道隆起病变进行病变表层观察、如为胃肠道病变进行黏膜腺管开口(Pit)类型观察分类,再观察表面微血管形态(CP)分型;如为食管病变,可观察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环(IPCL)形态并进行分型,之后应用水浸泡法、接触法和体位变换法用微探头超声内镜对上述检查后发现的隆起病变再进行超声扫描.最后对隆起病变进行选择活检或内镜下切除(摘除)病变,或择期手术切除病变作病理检查.以病理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将上述结果与之作对照.结果 (1)应用上述3种内镜技术联合检查上下消化道206例患者中发现271个隆起病变,有病理结果者246个病变.上消化道隆起病变110例,下消化道隆起病变96例.其中病变位于食管贲门43例,胃47例,十二指肠20例,回肠末段5例,结肠50例,直肠肛管41例.上述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相符的有246个病变,总病变诊断准确检出率98.4%(246/250).结论 NBI结合ME技术能对消化道隆起病灶表面Pit和微血管形态(CP、IPCL)显示清晰,可判断隆起病变的肿瘤性与非肿瘤性,再联合MPS更能清楚显示消化道壁的层次与结构,对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起源具有准确的定位作用,并能提示病变的性质,对进一步治疗具有明确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对消化道黏膜隆起性病变切除的临床效果和护理价值。方法对华西医院内镜中心2010年1~12月间普通胃、肠镜检查发现的消化道黏膜局限性隆起病变、并行超声微探头(Miniprobe Ultrasonography,MPS)检查,明确病变位于黏膜下层以上的进行ESD治疗,同时加强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和术后护理,并对结果进行评价。结果 MPS诊断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隆起性病变44例,其中食管28例,胃13例,大肠3例。诊断平滑肌瘤20例,间质瘤9例,脂肪瘤1例,纤维瘤1例,早期癌10例,中重度不典型增生3例,分别来源于黏膜层、黏膜肌层和黏膜下层。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精细的术中配合、密切的术后护理,所有病变均完整切除,成功率100%。术中穿孔1例,经保守治疗痊愈。术中术后未发生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2.94%。1个月后复查内镜及MPS,原病变处溃疡愈合,瘢痕形成,病变完全切除。结论 ESD对于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隆起性病变治疗彻底,安全,可靠,创伤小,费用低,并发症少,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术前充分的准备与心理护理、术中精细熟练的配合、术后严密的观察病情,做好饮食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微探头超声内镜(miniprobe 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MEUS)在胃平滑肌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5例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行微探头超声内镜检查,在MEUS检查前均经胃镜检查并发现胃内有隆起性病变,但诊断未能确定。对76例MEUS诊断为胃平滑肌瘤的病例均行内镜下治疗,术后标本送病理检查。将胃镜、MEUS及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超声内镜诊断胃平滑肌瘤76例,其中病变起源于黏膜肌层62例,给予内镜下黏膜下切除术治疗;起源于固有肌层14例,给予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病变位于胃底部14例,胃体部28例,胃窦部34例;直径〈2cm 64例,〉2cm 12例。76例患者均成功切除病变,7.5MHZ适合于显示病灶内部回声,12MHZ显示病灶起源较清楚。病理均提示为胃平滑肌瘤,其起源层次与超声内镜诊断结果一致,超声内镜检查准确率为100%。结论微探头超声内镜可清晰显示胃平滑肌瘤的病变层次结构,根据其诊断结果对胃平滑肌瘤行内镜下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