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死的CT表现特征。方法分析27例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与CT表现。结果所有患者伤后到院就诊时均立即行头颅CT检查,有12例颅脑表现为正常,另外15例出现颅内损伤、出血等改变。患者均于伤后7d内出现脑梗死神经定位症状。复查CT均于基底节区或脑叶内新发现低密度梗塞灶,有2例为基底节区与脑叶梗死并存。结论外伤性脑梗死在CT表现上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病史比较容易诊断,CT对外伤性脑梗死的诊断敏感性、准确性均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 CT 检查在外伤性脑血管闭塞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河北省第七人民医院就诊的32例头颈外伤,且 CT 检查均显示有低密度梗死病灶的患者病历资料作回顾性分析。分析 CT 检查在外伤性脑血管闭塞诊断中的特异性表现。结果外伤性脑血管闭塞多发生在基底节区,表现为腔隙性梗死样低密度影。单发病灶的患者15例,2~3个病灶的患者17例。 CT 检查结果显示,无影像学改变4例,腔隙性梗死20例,其中内囊19例,丘脑1例,CT 检查呈小圆形低密度征象。伴有额顶区硬膜下积液患者1例。脑部大面积梗死病灶8例,CT 检查显示一侧大脑半球为扇形低密度征象,发生轻微占位效应。结论 CT 检查诊断外伤性脑血管闭塞的正确性较高,对病变程度、预后、评估、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对收治的26例外伤性脑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外伤性脑梗死青少年高发,占73.1%,临床表现主要为迟发性不同程度偏瘫。梗死部位以基底节区多见,占65.4%。全组2例行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1例颈内动脉供血区的大面积便死病人治疗过程中出现脑疝,行去骨瓣减压颞肌贴附术,其余病人均采用保守治疗,治愈21例。结论:青少年头部外伤后,临床表  相似文献   

4.
小儿外伤性脑梗死3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索小儿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病机理、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总结31例确诊的小儿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征象、治疗措施和结果。结果:小儿外伤性脑梗死均有较轻的头部外伤史,多见于大脑深部、好发于基底节区,CT检查均有梗塞灶;采用非手术综合治疗;3—12个月完全恢复。结论:小儿外伤性脑梗死发病机理与小儿血管尤其是基底节区血供的解剖特点,伤后局部血管痉挛、移位与压迫、牵拉,微循环障碍,以及脱落的外伤性颈内动脉栓子等多因素有关;诊断依靠CT检查;综合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CT、MRI、TCD等影像诊断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外伤性基底节区脑梗死得以及时发现,其治疗已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其中儿童颅脑外伤后该部位的脑梗死相对少见。其临床特点及发病机理与儿童基底节区局部解剖结构特点、外伤后局部的微循环变化以及生物化学变化等多种因素有关。由于急性脑梗死24h内头颅CT扫描大多数不能显示,故而在儿童脑外伤患儿中,提倡行头颅MRI检查,以便早期做出诊断对患儿的预后有巨大的帮助。2005年1月-2007年6月,我院收治外伤性基底节脑梗死患儿18例,现将护理措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外伤性脑梗塞的分型及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外伤性脑梗塞的分型及CT表现。方法 分析46例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特点与CT表现。结果 根据其临床特点和CT表现将其分为2型即Ⅰ型(24例),轻微外伤型;Ⅱ型(22例),严重外伤型。Ⅰ型见于小儿,特别是婴儿,外伤轻微,CT表现为基底节区腔隙性梗塞灶,79.2%(19/24)双侧豆状核见点状钙化灶。Ⅱ型多见于成人,小儿少见,有严重的颅脑损伤,CT表现为基底节区或和脑叶梗塞及颅脑损伤的征象,如颅内血肿、脑水肿及挫伤等。结论 CT对外伤性脑梗塞有很大的诊断价值,两型可能有不同的发生机制,Ⅰ型主要是潜在性血管病变及钙化致血管痉挛所致,Ⅱ型主要与血管的损伤和受压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婴幼儿外伤性脑梗死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69例婴幼儿外伤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及CT、MRI检查。结果:经药物、高压氧、康复锻炼等综合治疗后症状均明显好转。结论:轻微外伤即可引发该病、颅内合并伤少及预后良好为婴幼儿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外伤性脑梗死的CT诊断及分型,旨在提高对外伤性脑梗死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外伤性脑梗死的CT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 CT主要表现为单纯性脑梗死5例,合并脑挫裂伤或颅内血肿20例(其中硬膜外血肿9例,硬膜下血肿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同时合并骨折12例);梗死灶的分布:基底节及内囊区3例(腔隙性,Ⅰ型),小脑半球及脑干2例(Ⅴ型),脑叶20例[其中多脑叶3例(Ⅲ型),脑挫裂伤及颅内出血者5例(Ⅳ型),单脑叶12例(Ⅱ型)].非手术治疗16例,手术治疗9例.按GOS标准评定治疗结果:良好10例,轻残6例,中残4例,重残2例,死亡3例(病死率12%,其中Ⅲ型2例,Ⅳ型1例).结论 外伤性脑梗死CT分型有助于临床的诊治,对减少后遗症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外伤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P选择素动态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测定42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50例无脑梗死外伤患者及40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血小板P选择素。结果:急性期(1周内)外伤性脑梗死患者P选择素明显高于无梗死脑外伤患者和健康对照组(P〈0.01)。14d时,外伤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P选择素表达,与无梗死脑外伤患者和健康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05)。结论:P选择素参与外伤性脑梗死的病理过程,测定它们有利于外伤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治,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随着颅脑损伤的日益增多,外伤性脑梗死已逐步被临床所认识。通过高压氧治疗外伤性脑梗死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外伤性脑梗死病人19例,治疗组11例,男8例,女3例。年龄:3~71岁,平均年龄46.8岁。对照组:8例,男4例,女4例,年龄:37~68岁,平均年龄:49.2岁。全组病人均有明确外伤史,其中伤后出现偏瘫16例,面瘫3例,伴言语障碍2例。均经头CT检查或复查确诊。病灶直径为5~31mm,其中位于左基底节区9例,右基底节区5例,双侧基底节区4例,额叶1例。确诊后,在积极治疗原发颅脑损伤…  相似文献   

11.
刘德忠 《临床医学》2005,25(4):60-60
目的 探讨外伤后脑梗死发生的原因及诊断要点。方法 对21 例外伤后脑梗死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外伤性脑梗死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部位与轻重程度不同的脑伤者,年龄段以儿童多见,部位以基底节区好发。结论 颅脑损伤后急性期脑微循环障碍,脑血管损伤是引起外伤性脑梗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小儿外伤性脑梗塞的诊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结合文献分析探讨了小儿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病机制、治疗和预后。方法:总结21例头颅CT证实的小儿外伤性脑梗塞病例的临床表现、治疗结果及预后。结果:小儿外伤性脑梗塞多发生于一侧基底节区,少数发生大面积梗塞、腔隙性梗塞者治疗效果、预后好,大面积梗塞者预后差。结论:小儿外伤性脑梗塞机制是由于小儿基底节区供血的血管直角从主干分出,细长迂曲,发育不成熟,调节能力差,在头部外伤时易损伤形成血栓,其次血液动力学改变,微循环障碍也是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混合性脑卒中3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向荣  朱秀云 《新医学》2003,34(3):172-172
目的:提高对混合性脑卒中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35例混合性脑卒中的临床及CT表现。结果:35例临床表现各异,脑卒中急性期行CT检查发现在脑不同部位同时有新鲜出血和梗死病灶14例;发病5日内复查,脑出血继发梗死12例,脑梗死继发出血9例(排除梗死性出血)。结论:混合性脑卒中临床表现多样,诊断有赖于CT等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诊断在出血性脑梗死(HI)的临床应用。方法:对60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头颅CT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根据头颅CT表现可分为非血肿型和血肿型。结论:头颅CT是诊断H I的可靠手段,对脑梗死特别是大面积梗死及心源性栓塞,不论临床症状有无加重,均须定期头颅CT检查,以及时发现本病争取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婴幼儿外伤后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方法总结分析65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婴幼儿外伤后脑梗死好发于单侧基底节区,CT病灶多呈类似圆形或卵圆形的低密度区,占位效应不严重或不明显,本组均痊愈。结论头外伤史明确,但较轻,多为偏瘫或单瘫。基底节区供血的动脉易受损害的解剖生理特点及婴幼儿自主神经功能不健全是其主要发生机制。应尽早给予钙通道阻滞剂、神经营养剂、改善脑血液循环药物、小剂量脱水剂和激素,配合早期开始功能锻炼,即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小儿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病机理、CT表现、临床诊治及预后。方法 35例患儿均行横断位头颅CT扫描,予扩血管、解痉、神经营养及抗凝等治疗。结果 小儿外伤性脑梗塞好发于基底节区,CT扫描均表现为低密度影,治愈33例,CT低密度影消失,好转2例,CT低密度影范围缩小。结论CT扫描和追踪观察对小儿外伤性脑梗塞诊断有重要价值。本病经及早诊断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讨论小儿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的CT以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2002-2007年共诊断有明确外伤史表现为缺血性基底节腔隙性脑梗死9例,男6例,女3例,年龄8个月-7岁。采用美国GE公司Cte螺旋CT扫描,层厚5mm.横轴扫描。结果本病多于受伤后24h后出现影像学改变,表现为不同范围的低密度区,CT值在17-27HU。结论结合病史,对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做出明确诊断,可以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重型颅脑外伤并大面积脑梗死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外伤并发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病原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总结26例经头颅CT,MR证实为重型颅脑外伤并发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资料及相应的治疗,结果:所有病例出现梗死后先保守后手术治疗,按GOS判断预后的标准,恢复良好6例,中残3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14例,结论:重度颅脑外伤颅内血肿病人随时可能并发大面积脑梗死,病死率极高。主要确诊手术是术后常规复查CT,MR检查,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提高疗效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MRI和CT在脑血管相关疾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96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分别给予CT和MRI检查。结果 34例脑出血患者中,有27例患者为基底节区脑出血,3例为小脑出血,4例为脑桥出血。53例脑梗死患者中有33例为基底节区脑梗死,6例为额顶颞枕叶梗死,5例为小脑梗死,9例为桥脑梗死。另9例患者为动脉瘤。CT对脑出血的检出率高于MRI,而MRI对脑梗死、动脉瘤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结论 CT和MRI诊断脑血管相关疾病各有优势,临床中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用适合的检查方法,避免漏诊和误诊,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20.
颅脑外伤性脑梗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伤性脑梗死指颅脑外伤病人在伤后出现的脑缺血和脑梗死,常表现为偏瘫、感觉及语言障碍等体征,并且CT及MRI等辅助检查发现脑梗死灶,一般在受伤72小时后出现。可发生于全年龄组,病人一般均有明确的外伤史,CT及MRI扫描表现同一般缺血性脑梗死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