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目的:探究采用高位结扎剥脱法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确诊为大隐静脉曲张的患者140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0例患者,对照组注射硬化剂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高位结扎剥脱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后疗效比较,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1.43%)明显好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0.00%),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大隐静脉曲张患者采用高位结扎剥脱治疗效果明显,加快患者的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的治疗中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高位结扎加点状剥脱治疗军人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的效果。方法:选择军人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57例为观察组,同期收治地方患者65例为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高位结扎加点状剥脱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顺行剥脱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55.0±18.6)min、住院时间(8.0±3.2)天,显著少于对照组的(87.0±29.5)min、(12.0±4.7)天(P〈0.05)。观察组发生皮下瘀斑1例、切口麻木1例、复发0例;对照组10例、8例、1例。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高位结扎加点状剥脱治疗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效果优于传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顺行剥脱治疗。  相似文献   

3.
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剥脱术加电凝术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红  邓劲松  勘萍  彭凤辉  李芳 《武警医学》2008,19(6):567-568
大隐静脉曲张是周围血管外科常见病、多发病,调查发现15岁以上的人群中发病率为9.6%,其中40%为双侧,占血管疾病的90%以上.传统的手术治疗即高位结扎加分段剥脱术切口多、创伤大、出血量大、疤痕多,术后恢复时间长,影响患者的治疗信心[1].我院自2004年7月~2008年1月共收治87例,行高位结扎剥脱术加导管电凝术,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大隐静脉曲张膝位结扎分段剥脱术与传统手术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大隐静脉曲张发生在膝以下者行膝位结扎分段剥脱术与传统高位结扎分段剥脱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4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大隐静脉曲张发生在膝以下病人146例,162肢体。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成两组,分别行膝位结扎分段剥脱术及传统高位结扎分段剥脱术,在单肢手术时间、单肢手术出血量、单肢术后2年复发率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膝位结扎分段剥脱术与传统高位结扎分段剥脱术之间的单肢平均手术时间、单肢平均手术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膝位结扎分段剥脱术与传统高位结扎分段剥脱术的单肢术后2年复发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膝位结扎分段剥脱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发生在膝以下者可行,临床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激光疗法联合高位结扎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4年2月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收治的156例(183条下肢)行血管腔内激光疗法联合高位结扎治疗大隐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为(50.0±6.2)min,术中失血量平均(50.5±7.2)ml,术后住院时间平均(3.9±0.8)d。术后出现皮下淤斑、局部肿胀18例,皮下硬结10例,患肢皮肤麻木4例。本组患者均无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切口感染,术前所伴有的皮肤色素沉着、皮肤溃疡等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后随访平均(13.8±6.3)个月,无曲张静脉复发及小腿明显瘢痕。结论血管腔内激光疗法联合高位结扎治疗大隐静脉曲张安全有效,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美观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高位结扎加原位分段缝扎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亮  邓靖 《西南国防医药》2002,12(3):245-245
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是临床常见病 ,可由不同的病因引起 ,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先作高位结扎分支 ,行大隐静脉剥脱术。该手术时间长 ,操作麻烦 ,而且创面大。我院 1990 - 2 0 0 1~ 0 5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原位分段缝扎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 ,手术方法简便 ,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 87例中 ,男 4 9例 ,女 38例 ;年龄 2 6岁~ 73岁。病程 1年~ 4 0年 ,其中双下肢大隐静脉曲张 2 4例 ,均有患肢不同程度坠胀不适及疼痛感 ,行走时加重 ,平卧后缓解 ;32例有小腿皮肤色素沉着 ,17例有踝前溃疡形成 ,术前多普勒检查深静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与激光闭合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手术配合护理.方法:以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大隐静脉高位结扎与激光闭合术治疗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48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临床手术的配合经过和护理措施.结果:本组48例患者均顺利进行手术并痊愈出院,无并发症案例发生.结论:大隐静脉高位结扎与激光闭合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安全性高、出血少等优点,充分做好术前、术中以及术后的配合与护理可以提升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9.
目的评价静脉腔内激光术结合高位结扎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下肢静脉曲张患者46例,男性28例,女性18例,共66条患肢接受腔内激光治疗结合高位结扎术。结果随访2~12个月,所有患者均恢复正常生活或工作,无一例复发。结论大隐静脉曲张腔内激光治疗结合高位结扎术相较静脉腔内激光术安全性更高,扩大了手术适应范围,具有微创,美观,安全,操作简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大隐静脉曲张的激光治疗术和传统剥脱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大隐静脉曲张患者(单侧)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一组行传统剥脱手术,另一组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激光治疗术。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时间,术后复发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激光治疗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时间较传统静脉剥脱组显著减少(P〈0.05)。但两组患者的术后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CEAP分级均比术前明显改善(术前为C4,术后为C1,P〈0.05)。两组大隐静脉闭塞率均为90%,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激光治疗大隐静脉曲张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大隐静脉曲张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腔内半导体激光和手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方法 220例(310条腿)大隐静脉曲张患者中,120例(160条腿)行腔内D-980半导体激光治疗(激光组),其余均行手术治疗(手术组),比较两组平均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等。结果与手术组比较,激光组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恢复快,组织创伤小,创面无瘢痕。结论腔內激光治疗大隐静脉曲张较传统手术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透光旋切系统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方法以透光旋切系统治疗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患者共337例(386条肢体)。结果 337例手术均获成功。单条肢体手术时间21~54 min,平均(31.2±4.6)min;切口数量3~5个,平均(4.1±0.6)个,住院时间3~15d,平均(4.8±2.5)d。2条患肢术后出现局部皮肤破溃坏死,1条出现深静脉血栓。术后患肢出现皮下淤血154条,血肿11条,肢体局部麻木感112条。337例患者共386条肢体随访6~24个月,平均(15±6.7)月。皮下淤血及血肿消退,肢体局部麻木感消失95条,减轻27条。术前存在色素沉着的肢体,术后均不同程度减轻,沉重感缓解,无静脉曲张复发,小腿外观无明显手术疤痕。结论透光旋切系统治疗大隐静脉曲张安全可行,具有微创、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美容效果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DSA引导下聚多卡醇泡沫硬化术与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联合血管腔内激光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60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共66条腿),随机分为DSA引导下聚多卡醇泡沫硬化术组(A组,30例共33条腿)及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联合血管腔内激光术组(B组,30例共33条腿)。分别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治疗效果进行对比评价。 结果A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费用明显低于B组(均P<0.01);A组患者术后皮下瘀血、感觉麻木、皮下脂肪液化感染、皮肤灼伤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B组(均P<0.01);两组患者静脉炎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院时及术后3个月、6个月、1年治疗效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DSA引导下聚多卡醇泡沫硬化剂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是一项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肥胖与非肥胖患者行大隐静脉剥脱术后中期效果的差异。方法选择2012年7月至2013年12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因下肢浅静脉曲张并接受大隐静脉剥脱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30例肥胖患者(体质量指数≥28 kg/m~2)为肥胖组,以年龄、性别、静脉临床症状严重程度评分(VCSS)及股静脉反流情况为参照,以1∶1匹配非肥胖患者作为非肥胖组。比较两组患者中期随访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平均随访13.1个月。肥胖组患者持续穿戴弹力袜的时间短于非肥胖组(P<0.05)。随访中,所有患者VCSS及Aberdeen静脉曲线问卷(AVVQ)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但肥胖组AVVQ评分高于非肥胖组(P<0.05);而VCSS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股静脉反流的改变情况,两组间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静脉曲张合并肥胖患者行大隐静脉剥脱术后至中期阶段,相应体征及生活质量均能得到明显改善,但患者主观症状的改善程度劣于非肥胖患者,这可能与前者术后穿戴弹力袜的时间相对较短有关。而在股静脉反流的改变方面,肥胖可能并非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激光微创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疾病的适应证和手术方法。方法大隐静脉曲张患者420例(525条肢体),其中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324例(422条肢体),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96例(103条肢体)。分别采用单纯激光治疗、激光加小切口静脉团点状剥脱和激光治疗联合股浅静脉戴戒术。结果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患肢无切口的有126条(占24.0%),小腿仅有1~3个1.0~2.0em小切口的有216条(占41.1%),大腿根部有切口(包括103条做戴戒术的肢体)的183条肢体(占34.8%)。随访3—40个月,共随访380例(占90.5%),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者术后有27条肢体复发(复发率6.4%),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者术后有8条肢体复发(复发率7.8%)。结论激光微创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疾病手术简单、创伤小,基本不影响下肢的美观,易为患者接受。术者应掌握好手术适应证和合理地选择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喻俊彪  耿协强  陈辉 《西南国防医药》2009,19(12):1248-1250
目的:比较高位结扎、剥脱及腔内激光联合治疗与传统高位结扎、曲张静脉剥脱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结果.方法:对126例运用高位结扎并曲张静脉剥脱治疗大隐静脉曲张及97例运用高位结扎、部分严重曲张静脉剥脱并部分轻度曲张大隐静脉腔内激光烧灼治疗大隐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法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传统治疗组治愈154条患肢,治愈率93.33%;术后残留浅静脉曲张患肢11条,占6.67%.联合治疗组治愈116条患肢,治愈率95.87%;发现5条术肢残留静脉曲张,占4.13%.结论:联合运用高位结扎、部分严重曲张静脉剥脱及腔内激光治疗大隐静脉曲张,其治愈率和有效率与单纯运用高位结扎并静脉剥脱术无明显差别.但后者手术适应证宽,手术时间短,手术出血量小,术后恢复快,术后皮肤外表美观度均优于前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大隐静脉高位置管隐股交界处下肢静脉顺行造影诊断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手术治疗的35例大隐静脉曲张患者,术前均行传统造影及大隐静脉高位置管顺行造影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决定手术方式,并通过手术中所见及术后随访评价术前检查的准确性。结果35例患者46条患肢术前两种造影方法均获成功,确诊率为100%,4条患肢为单纯性大隐静脉瓣膜关闭不全,10条患肢为股深静脉1度反流,25例2~3度反流,7例4度反流。结论大隐静脉高位置管隐股交界处造影诊断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全程显影效果好,显影速度快,造影剂用量少,患者痛苦轻,确诊率高,对手术方案制定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经大隐静脉穿刺置管溶栓治疗急性期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经大隐静脉入路置管溶栓治疗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8例急性期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前提下,经大隐静脉入路置管溶栓治疗。结果:18例患者经大隐静脉穿刺成功置管,技术成功率为100%,治疗有效率为100%。置管期间无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平均住院时间为12.5d。结论:经大隐静脉入路置管溶栓介入治疗急性期髂股静脉血栓操作简便,经济实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介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游离大隐静脉(GSV)无腿部切口感染的经验。方法在完成1120例CABG中,游离大隐静脉(GSV)1050例。搭桥材料常规使用原位带蒂左乳内动脉(LIMA)与左前降支吻合,其余桥采用GSV和(或)桡动脉。采用术前选择合适的GSV、术中程序化的游离方法和恰当的保护措施、术后切口的细致观察和处理,以及合并糖尿病等感染高危因素的控制等围术期综合策略,以避免腿部切口的感染。结果无一例腿部切口感染。2例糖尿病患者切口延迟愈合,创面换药后痊愈;10例术后3~4天切口少量渗液,但无感染,缝合2~3针后痊愈,未延迟出院。大部分患者出现轻度腿部水肿和皮下淤血,个别患者述切口部位感觉麻木。随访3个月~2年,绝大多数术后3个月内感觉恢复正常,水肿消退。结论程序化的GSV游离方法和细致的围术期处理可以避免腿部切口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