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杨庆君  陈原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0):2773-2773
目的:探讨心得安试验在基层医院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236例17岁~50岁心电图表现为非特异性ST—T改变的患者,口服心得安20mg后分别在30min、60min、120min记录心电图并观察其变化。结果:在236例心得安试验中,阳性221例占93.7%,9例改善占3.8%,6例阴性占2.5%。结论:心得安试验可鉴别器质性与功能性ST—T改变,且用药安全、副作用小、费用低,适合于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观察了β—受体阻滞剂心得安口服后对心得安敏感者及冠心病患者的心电图ST—T的影响.作者认为心得安试验属非特异性诊断方法,对中青年女性有心电图ST—T改变者,可提供鉴别诊断的依据,但对中年以上的患者鉴别冠心病或心得安敏感所致的ST—T改变仍有困难.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改良后的心得安试验对结果判断的影响。方法:选择心电图上具有非特异性ST-T改变的病例162例,舌下含服心得安片20mg,服药后30、45、60、90、120min分别描记心电图,比较服药前后的心电图ST-T变化。结果:只做服药后45、90min心电图描记,就能达到心得安试验目的。结论:改良后的心得安试验节省时间,不影响结果判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心得安试验区分心脏功能性与器质性ST-T改变。方法 将门诊心电图有ST-T异常改变的120例女性患者分成青年组(n=60)和中年组(n=60),所有病例以往无明显心脏病史。受试者试验前在安静状态下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口服心得安20mg,在服药后0.5、1、2h分别复查心电图,观察ST—T变化。结果 各组服药后随时间的延长,ST-T改变向正常水平恢复的例数越来越多(P〈0.001),排除心脏器质性ST-T变化的可能性增大;服药后中年组ST—T变化恢复的例数较青年组少;随时间的延长两组间差异的趋势似乎加大,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女性ST-T异常改变在心得安试验区分心脏功能性与器质性ST-T改变的过程中,服药后时间经历是心电图ST-T改变恢复的主要因素,而非年龄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明确妇女围绝经期与动态心电图ST—T改变的相关关系。方法选择年龄在45—55岁,并有胸闷、气短、心悸、心慌、烦躁等相应症状的围绝经期妇女122例,与同年龄段的男性122例,进行动态心电图ST—T动态改变的对比观察。结果动态心电图ST—T改变率与性别的关系显示,女性122例中ST—T改变者48例。为39.34%;而男性122例中ST—T改变者仪2例,为1.63%;ST—T改变率女性明显高于男性,两性间存在着显著差异(P〈0.01)。结论围绝经期妇女ST~T动态改变与内分泌失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多考虑为功能性ST—T改变,而冠心病可能性较小。诊断时应慎雨。  相似文献   

6.
临床上常以心得安试验对心电图ST—T波的改变,来鉴别心脏器质性损害或功能性改变。本组对77例患者ST—T波改变进行了临床分析,其中52例为植物神经功能失调,25例为冠心病。对本组病例均于服用心得安前后描记心电图,观察其ST—T段波的改变,对监床鉴别心脏器质性或功能性改变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比较12导联动态心电图(ECG)及常规ECG用于心内科临床诊断的ST—T参数差异,探讨不同ECG连接方法用于心内科临床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650例受试者.采用12导联动态ECG及常规ECG两种连接方式分别描记心电图,记录两种连接方式所得ST—T参数。结果650名受检者中,两种连接方式描记图形ST段无差别595例,一致率为91.5%:QRS波群主波向上导联方向、形态大致相同且电压在正常范围内598例,一致率为92.0%。结论两种连接方式,ST段及T波的一致率均在90%以上,可使用同一诊断标准.两种连接方式的参数差异可能是来自体位及连接方式。在诊断中应予以注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进一步了解年轻女性心电图持续全导联ST段下移与T波倒置的临床意义及预后.方法:2010年2月至2015年9月在该院门诊及住院的72例年轻女性患者,多次心电图描记显示持续全导联ST段下移与T波倒置,伴有不典型胸闷、胸痛、心悸病史,通过相关检查后诊断为器质性病变的人数变化.结果:最后确认缺血性ST-T改变的有13例,其他59例均属功能性改变.结论:对年轻女性心电图ST-T异常改变的病例,不能盲目下心肌缺血的诊断,应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进一步了解年轻女性心电图持续全导联ST段下移与T波倒置的临床意义及预后。方法:2010年2月至2015年9月在该院门诊及住院的72例年轻女性患者,多次心电图描记显示持续全导联ST段下移与T波倒置,伴有不典型胸闷、胸痛、心悸病史,通过相关检查后诊断为器质性病变的人数变化。结果:最后确认缺血性ST-T改变的有13例,其他59例均属功能性改变。结论:对年轻女性心电图ST-T异常改变的病例,不能盲目下心肌缺血的诊断,应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心电图ST段改变在不同年龄、性别的分布及变化趋势。方法:搜集2002-2006年间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每年一次共五次13256人次的健康体检心电图进行分析。对ST段改变者,按不同年龄、性别的分布进行统计、对比及分析。结果:①ST段改变总阳性率9.4%;②ST段上抬:男性占1.6%,女性占0.57%,75.8%出现在50岁以下的男性:③ST段下移:男性占9.7%,女性占6。3%,从≤39岁的1.8%逐渐增至≥60岁的22.2%,在40岁以上各年龄组中女性高于男性,五次体检中ST段下移未见逐渐增多趋势。结论:正常变异的ST上抬多出现在中、青年男性,随年龄增大而减少;ST下移出现在40岁以后女性多于男性,随年龄增大而增多。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ST-T改变对心肌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我院收治的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79例.心电图正常者38例为对照组。采用美国12导动态心电图仪对所有对象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 有动态ST—T改变的观察组患者心肌缺血的阳性率为32.9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26%。在影响心率的因素被排除的情况下.全部病例ST—T的改变出现在心率较快或日间活动时,安静状态或睡眠中(多在3-6点钟)ST—T几乎完全正常。结论 动态心电图ST-T改变对辅助诊断心肌缺血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研究心电图ST-T段动态变化对诊断冠心病的临床价值,对临床诊断提供更准确的诊断方法。方法抽取2013年4月~2016年4月间收治的疑似冠心病患者1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详细的病史采集、查体及其他相关辅助检查后,实施心电图冠状动脉CTA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按照心电图ST-T段动态变化的结果将其分为A组(ST-T段动态变化)和B组(ST-T段无动态变化),并以冠状动脉CTA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为依据,对两组患者的确诊率进行比较。同时,按照冠心病患者的患病血管支数不同将其分为单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对两亚组患者心电图ST-T段动态变化检出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病变血管支数与心电图ST-T段动态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分别计算心电图ST-T段动态变化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度。结果本文120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的有534例,诊断阳性率为44.50%。将A、B两组患者的心电图诊断结果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测结果进行对照,可见其各自的确诊率分别为66.03%和34.98%,伴ST-T段动态改变的患者的确诊率显著更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已经确诊为冠心病的534例患者分为单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分别比较其心电图ST-T段动态变化检出阳性率,结果为69.20%和68.7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电图ST-T段动态变化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度,结果分别为66.03%、65.02%、65.33%。结论通过心电图ST-T段动态变化可以对冠心病的发生进行诊断,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通心络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所致心电图ST—T改变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通心络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所致心电图ST-T改变的疗效和安全性作出评价。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治疗组50例,给予通心络胶囊1次4粒,1日3次。对照组50例,给予Co-Q10,1次20mg,1日3次。2周后进行心电图、疗效及毒副作用评估。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66%,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通心络胶囊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所致心电图ST-T改变疗效确切,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联合曲美他嗪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30 mL加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滴,1次/d,连用2周;曲美他嗪,每次20 mg,3次/d,连用8周。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和心电图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为90.0%,优于对照组的66.7%(P<0.05);治疗组的心电图ST-T改变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未发现药物的不良反应。结论黄芪注射液联合曲美他嗪可作为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一线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从诊断学的角度分析心电图ST-T缺血性改变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收集2013年6月至2014 年4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心血管内科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341例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心电图检查结果 等,ST-T缺血性改变的判断采用国际常规心电图ST-T缺血性改变的诊断标准;冠状动脉造影采用国际Judkins法冠状 动脉造影诊断标准,分析心电图检查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心电图ST-T缺血改变女性多于男性(P<0.01);不同性 别的冠状动脉造影缺血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ST-T缺血性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为83.6%,特异度为 54.4%;诊断男性的灵敏度为82.3%,特异度为68.0%;诊断女性的灵敏度为85.0%,特异度为28.2%。结论:心电图ST-T 缺血改变对冠心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心电图诊断心肌缺血的特异度男性高于女性,灵敏度女性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化疗药紫杉醇(taxoere)联合顺铂治疗肺癌、乳腺癌、鼻咽癌对心脏的毒性作用导致的心电图改变。方法:对确诊为肺癌的患者170例、乳腺癌152例、鼻咽癌170例共492例患者,经静脉滴注紫杉醇175 mg/m2和顺铂80 mg/m2,以d1、8、15,每周给药方式,每3周停1周作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开始前和结束后各观测心电图1次,共动态观察5个疗程。结果:5个疗程结束后,ST-T异常改变129例(26.22%),房性早搏23例(4.67%),QRS波低电压22例(4.47%),心率加快20例(4.06%),窦性心动过缓21例(4.26%),室性早搏20例(4.06%),右束支传导阻滞12例(2.44%),房室传导阻滞8例(1.62%),无明显变化237例(48.2%)。结论:化疗药物紫杉醇和顺铂对心脏的毒性虽然较蒽环类低,但是临床上应用广泛,能够引起心肌不同程度的损伤,造成慢性心肌缺血缺氧,从而引起心电图的ST-T及QRS波群的异常改变。  相似文献   

17.
王幸  朱韵  李皓 《海南医学》2011,22(23):94-96
目的探讨平板运动试验(TET)阳性患者中ST-T改变合并U波倒置者冠状动脉病变的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60例TET阳性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根据心电图是否出现ST-T改变合并U波倒置,分为ST-T改变伴U波倒置组(观察组,17例)与有ST-T改变无U波倒置组(对照组,43例),比较两组冠状动脉病变受累情况、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结果观察组左主干病变、前降支病变、多支病变以及冠状动脉狭窄〉85%的比率均高于对照组[29.4%(5/17)VS9.3%(4/43)、64.7%(11/17)VS34.9%(15/43)、70.6%(12/17)vs32.6%(14/43),88.2%(15/17)vs60.5%(26/43)],单支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67.4%(29/43)vs29.4%(5/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TET阳性患者中ST-T改变伴U波倒置者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高,冠状动脉左主干和前降支的病变居多,狭窄程度重,范围广,临床上提示心功能较差、左室射血分数降低,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静息心电图(ECG)上ST—T改变于冠脉造影结果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探讨心电图ST—T改变能否作为诊断冠心病的诊断依据。方法选择冠脉造影结果均为阳性的冠心病患者156例,回顾性分析其心电图结果,同时对病变的冠状动脉进行分组,观察心电图与不同病变动脉之间的关系。结果全部156例CAG阳性患者ECG出现ST-T改变的有104例,阳性率为66.6%;单支病变64例,ECG阳性为36例,阳性率56.2%;双支病变53例,ECG阳性为33例,阳性率62.2%;三支及左主干病变39例,ECG阳性为33例,阳性率84.6%。在57例左前降支单支病变中出现前壁心电图ST—T改变的有18例,定位符合率为31.5%。在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的病例中心电图ST-T改变的阳性率更高。结论静息心电图对冠心病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但要和其他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相结合;心电图相关导联ST-T的改变对心肌缺血的定位诊断价值不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儿β受体功能亢进症误诊为病毒性心肌炎的原因及如何诊断小儿β受体功能亢进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β受体功能亢进症的临床资料。结果β受体功能亢进症出现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及心电图ST—T改变,但高频心电图正常,心得安试验阳性。结论临床症状及心电图改变是小儿β受体功能亢进症误诊为病毒性心肌炎的主要原因。高频心电图对β受体功能亢进症和病毒性心肌炎的鉴别诊断有参考价值,心得安试验是鉴别β受体功能亢进症与器质性心脏病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W E Boden  K S Korr  E W Bough 《JAMA》1985,253(8):1131-1135
Combined nitrate/beta-blocker/nifedipine therapy is commonly used to treat refractory angina pectoris. We have observed "paradoxical" myocardial ischemia in ten patients with refractory angina (seven receiving combined beta-blocker and nitrate therapy, and three receiving nitrate treatment alone) in whom nifedipine (mean dosage, 92 mg/day; range, 60 to 120 mg/day) induced a decrease in blood pressure, angina pectoris (10/10 patients), and ischemic ECG changes (7/10 patients). These ten patients, all of whom regularly reported angina within 20 to 30 minutes of nifedipine ingestion, were prospectively studied before and after usual nifedipine dose administration, while blood pressures, heart rate, and ECGs were recorded. Mean systolic BP fell from 109 to 94 mm Hg after nifedipine (P less than .001, paired t test); mean heart rate increased from 64 to 68 beats per minute (P less than .05); seven patients developed transient ECG changes (five with ST-T wave depression and two with ST-T wave elevation) during the hypotensive period. Nifedipine may provoke angina and myocardial ischemia in certain patients with refractory angina pectoris receiving concomitant beta-blocker and nitrate therap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