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调查40岁及以上居民因屈光不正导致视力损害的患病率,以及影响视力矫正的因素.方法:我们于2011/2012年对广东省东莞市横沥镇40岁及以上居民进行糖尿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流行病学调查,同时按照WHO标准,根据日常生活视力0.05≤好眼视力<0.3,筛查出视力损害者共707例.分析因屈光不正导致视力损害的患病率,比较不同性别、年龄组间及不同文化程度间可矫正的屈光不正导致的视力损害率,分析影响视力矫正的因素.结果:视力损害者的患病率为7.90%(707/8952).因屈光不正导致的视力损害者患病率为5.57%(499/8952),占视力损害者的70.58%(499/707).其中,可矫正的视力损害者患病率为5.36%(480/8952),占视力损害者的67.89%(480/707).不可矫正的视力损害者的患病率为0.21%(19/8952),占视力损害者的2.69%(19/707).经x2检验,随着年龄的增加,因屈光不正导致的视力损害率显著下降(P<0.01).屈光不正导致的视力损害在文化程度方面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但在性别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视力损害者中可矫正的视力损害率随年龄增长而降低,由92.1%降至49.1%,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小学以上文化程度较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可矫正的视力损害率高,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可矫正的视力损害率在性别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过开展积极的屈光不正矫治,可使约2/3的日常生活视力损害的患者有效改善视力,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桂林市农村地区50岁以上人群中视力损伤及盲的流行病学现状,并对产生视力损伤及盲的原因进行初步探索.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桂林市下辖5区12县进行抽样调查,共抽取10252人.登记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经济状况、既往患病史、吸烟饮酒史等.登记资料及眼科检查结果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结果:共计调查10252人,其中男4958人(48.4%),女5294人(51.6%);汉族9218人(89.9%),少数民族1034人(10.1%).目前在桂林市农村地区排名前3位导致双眼视力损害和盲的眼病分别是白内障(0.7%)、黄斑病变(0.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0.1%).结论:白内障仍是目前桂林市农村地区50岁以上人群视力损伤的主要原因.高血压、糖尿病等所致视力下降及致盲疾病的发病率有一定程度的增长.加强基础卫生教育,提高基层医疗资源仍是今后防盲、治盲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上海市北新泾街道60岁及以上人群盲和视力损伤的现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调查上海市北新泾街道60岁及以上老年人低视力、盲的患病率及致盲原因,并与以前调查结果相比较,评价近年该地区实施防盲治盲项目的 效果.方法 应用横断面研究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由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和上海市长宁区北新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2007年11月至2008年4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上海市长宁区北新泾街道抽取8个社区,对其中所有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调查,检查日常生活视力和针孔镜矫正视力,应用裂隙灯显微镜、直接检眼镜和眼底照相机等仪器检查受检者外眼、眼前节及眼底等情况.观察低视力及盲的患病情况,分析致盲的主要原因.正式调查前先进行预试验,通过计算kappa值进行不同检查者诊断结果的重复性检验,保证调查质量.结果 在应检录4153人中,受检人数为3851人,受检率为92.73%.按照世界卫生组织视力损伤标准:双眼盲29人,其中男性11人(占37.93%)、女性18人(占62.07%).双眼低视力104人,其中男性37人(占35.58%)、女性67人(占64.42%).双眼盲和双眼低视力的患病率分别为0.75%和2.70%.致盲的主要原因依次为:黄斑变性、白内障、角膜瘢痕或混浊及视网膜脱离.按照日常生活视力和视力损伤标准:重度双眼盲61人,其中男性20人(占32.79%)、女性41人(占67.21%).轻度双眼盲66人,其中男性27人(占40.91%)、女性39人(占59.09%).单眼盲276人,其中男性120人(占43.48%)、女性156人(占56.52%).重度双眼盲、轻度双眼盲、单眼盲的患病率分别为1.58%、1.71%和7.17%.致盲的主要原因依次为:黄斑变性、白内障、屈光不正及角膜瘢痕或混浊.结论 黄斑变性仍是致盲的首要原因,眼底病患病率逐渐上升,社区防盲项目已初显成效. 相似文献
4.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revalence rate of blindness and low vision and the leading cause of blindness in residents aged ≥60 years in Beixinjing blocks, Shanghai. Method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was carried out by Shanghai First People's Hospital, affiliated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and Shanghai Beixinjing Community hospital from November 2007 to April 2008. Randomly cluster sampling method was used ,and all the individuals aged ≥60 years in 8 communities from Beixinjing blocks, Shanghai was enrolled in this study. The pinhole visual acuity and presenting visual acuity were measured separately in each eye. External eye, anterior segment and ocular fundus were examined by the ophthalmologist using slit lamp-microscopes, direct ophthalmoscopy and non-mydriatic digital camara. Assigned ophthalmolngic doctors assured the leading blind causes of every blind person. The survey was preceded by a pilot study where operational methods were refined and quality assurance evaluation was carried out. Results 3851 individuals were examined, and the response rate was 92. 73%. According to WHO diagnostic criteria: 29 persons were diagnosed as blindness, 11 male (37.93%) and 18 female (62.07%). 104 persons were diagnosed as low vision, 37 male (35. 58% ) and 67 female (64. 42% ) . The prevalence rates of blindness and low vision were 0. 75% and 2. 70%. The leading causes of blindness were macular degeneration, cataract, corneal diseases, and retinal detachment According to presenting vision diagnostic criteria: 61 persons were diagnosed as severe binocular blindness, 20 male (32. 79% ) and 41 female (67. 21% ) . 66 persons were diagnosed as slight binocular blindness, 27 male (40. 91% ) and 39 female (59. 09% ) . 276 persons were diagnosed as monocular blindness, 120 male (43.48%) and 156 female (56. 52% ). The prevalence of severe binocular blindness, slight binocular blindness and monocular blindness was 1.58% , 1.71% and 7. 17%, respectively. The leading causes of blindness were macular degeneration, cataract, ametropia and corneal diseases. Conclusion The leading cause of blindness was macular degeneration. The prevalence of degenerative retinopathy in this area is on the rise. 相似文献
5.
背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病早期隐匿,为DR的早期干预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了解人群中DR的发生和进展状况对于中国DR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目的调查北京市顺义区≥40岁的2型糖尿病(DM)患者中DR患病率,探讨DR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顺义区共抽取24个调查点,对≥40岁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身高、体重、血压、血糖测量以及裂隙灯、检眼镜及免散瞳眼底照相等眼部检查。将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X^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与DR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抽样所得≥40岁人群4549位中,共有4167(91.6%)位受检者接受筛查。根据早期治疗DR研究组(ETDRS)诊断标准,DR患病率为29.2%,严重的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为2.5%(n=11),PDR为1.3%(n=6),威胁视力的DR为5.4%(n=24)。2型DM患者中,0.4%(4/445)为社会性盲(VA〈0.1),6.3%(28/445)为双眼的视力损害(VA〈0.3)。单因素分析显示低体质量指数(BMI)(P=0.022)、胰岛素治疗史(P=0.011)与DR的发生有明显相关。较长的DM病程(P〈0.01)及增高的空腹血糖水平(P〈0.01)是D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文化程度的提高是预防DR发生的保护性因素(P=0.031)。结论北京市顺义区≥40岁人群DR患病率低于国外同年龄人群的调查结果,胰岛素治疗史及低BMI是影响DR发生的相关因素,而DM病程及空腹血糖水平是D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加强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对预防DR的发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40岁以上部分人群屈光矫正前后视力损害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 :分析北京市特定地区 4 0岁以上人群中屈光矫正前后的视力损害情况。方法 :2 0 0 1年我们对北京市内干休所所在的社区 4 0岁以上人群共 2 4 71人和北京北部榆垡镇三个生产大队 4 0岁以上人群共 1980人进行了盲和低视力的流行病学调查。视力损害分别按照WHO和欧美等一些国家的标准进行分析。同时也分析了与可矫正的视力损害有关的人群特征及矫正前后视力损害的病因。结果 :按WHO标准划分 ,城市中有 10 .2 0 % (2 5 2 / 2 4 71)受检者为可矫正的视力损害 ,有 0 .32 % (8/ 2 4 71)为不可矫正的视力损害 ;农村中有 3.89% (77/ 1980 )者为可矫正的视力损害 ,0 .76 %(15 / 1980 )为不可矫正的视力损害。按USA标准划分 ,城市中有 14 .4 1% (35 6 / 2 4 71)受检者为可矫正的视力损害 ,有 0 .5 7% (14 / 2 4 71)为不可矫正的视力损害 ;农村中有 7.73%(15 3/ 1980 )为可矫正的视力损害 ,1.6 7% (33/ 1980 )为不可矫正的视力损害。年龄是影响可矫正视力损害的最重要的因素。结论 :屈光不正是老年人视力损害的重要因素 ,通过矫正可使相当一部分人脱离视力损害的范围 ,说明了屈光不正的矫正在老年人生活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北京市城乡限定地区人群视力损害和社会经济因素关系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北京市城乡 4 0岁以上限定人群视力损害与社会经济因素的关系 ,有助于为政府制定防盲干预计划提供有关的信息。方法 :按WHO的视力损害标准 ,对北京市南部郊区榆垡和北京市区北部计八个社区 4 0岁以上人群 ,用逐户上门登记的方法进行最佳矫正视力的检查和最初引起视力损害病因的确定。符合条件的人群进行系统的眼科检查 ,包括视功能检查和眼形态学检查。分析视力损害与年龄、性别、地区、职业、文化程度和经济状况的关系。结果 :5 32 4人入选 ,实查4 4 5 1人 ,应答率农村为 79 37% ,城市为 87 15 %。受检者年龄 4 0~ 10 1岁 ,视力损害的患病率是 1 5 7% ,其中 5 6 5 %是女性。视力损害组平均年龄为 (70 19± 13 33)岁 ,其中 5 7/ 70 (81 4 3% )年龄在 6 0岁以上。非视力损害组平均年龄为 (5 5 99±10 4 4 )岁 ,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t=12 5 36 ,P =0 0 0 0 1)。结论 :与视力损害有关的因素为高龄、低文化程度、无职业、农民和工人、低经济收入、农村地区和女性。因此 ,应在 6 0岁以上年龄、低教育程度、低收入和农村地区加强眼病的保健、宣传和防治工作 ,以降低视力损害的患病率 ,提高视力损害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顺义县50岁及以上人群中盲患病率调查 总被引:66,自引:13,他引:66
目的 调查北京市顺义县50岁及以上人群盲患病率,并与1985年调查结果相比较,以此评价近10余年该县实施防盲治项目的效果。方法 1996年9~11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顺义县抽取28个调查点,对50岁及以上人群进行视力和眼部检查。正式现场调查之前先进行预试验,并进行保证调查质量的重复性检验。结果 检录5555例中,受检人数为5084例,受检率为91.5%。以世界卫生组织视力损伤为标准,盲患病率为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青海省玛沁县40岁以上世居藏族人群中眼底病的患病率。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在青海省玛沁县的世居藏族人群中抽取26个大队(村)的2511人,使用间接检眼镜进行眼底病抽样调查,并将其调查结果与国内已有的流行病资料进行比较。 结果 检查发现眼底异常者235只眼,占受检人群的9.35%。眼底异常致盲率20.50%,低于白内障致盲率(52.50%),位居第二位。眼底异常导致的低视力及盲眼155只眼,占眼底异常患者的65.96%,其中老年性黄斑变性为74只眼,占47.74%;视网膜血管性疾病23只眼,占9.79%。 结论 高原地区眼底异常高于内地;老年性黄斑变性和视网膜血管性疾病为最主要致盲眼底病。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6,22:321-323) 相似文献
10.
南通市新城桥街道60岁及以上人群盲和低视力的现况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调查江苏省南通市城市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群盲和低视力的患病率及其原因。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新城桥街道14个社区中的8个,并对所有60岁及以上人群进行检查。分别检查小孔视力和日常生活视力,应用裂隙灯显微镜和直接检眼镜等仪器检查受检者外眼、眼前节及眼底等情况。正式调查前先进行预试验。结果共检录3352人,受检人数为3040人,应答率90.69%。按小孔视力和世界卫生组织视力损伤标准,双眼盲和低视力患病率分别为1.35%和1.84%,其中女性分别为1.92%和2.33%,男性为0.66%和1.24%;盲和低视力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致盲和低视力的首要原因为白内障。按日常生活视力和视力损伤标准,双眼盲和视力损伤的患病率分别为1.58%和13.59%,其中女性分别为2.10%和15.98%,男性为0.95%和10.66%;盲和视力损伤的患病率亦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致双眼盲的首要原因亦为白内障。结论南通市60岁及以上城市人群盲的患病率低于华北、华南及西部地区。女性与文盲的盲和低视力患病率分别高于男性与非文盲。南通市城市人口中致盲的主要原因依次为白内障、眼底异常、屈光不正及角膜瘢痕或混浊等。 相似文献
11.
Liu JP Zhao SZ Li XR Wei RH Wang TC Hua N Zhao XY Ren XJ Liang J Zou YY Li Y 《中华眼科杂志》2011,47(9):791-796
目的 探讨云南省高海拔农村多民族聚居区贡山县盲和低视力患病率及分布特点。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2008年2至4月选取云南省贡山县全年龄组常住居民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地点为人选居民所在的村庄。调查程序包括问卷调查、预调查、视力检查、眼压、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及眼底检查。盲定义为较好眼最佳矫正视力<0.05,低视力定义为较好眼最佳矫正视力≥0.05且<0.3。按年龄、性别、职业、教育程度、民族及居住地海拔高度分别计算盲和低视力的患病率,同时确定盲和低视力的原因。患病率的分层比较采用四格表卡方检验、Rx2卡方检验、趋势卡方检验。结果 3070名入选对象中2460名接受检查,受检率为80.1%。其中有159例视力损伤,总体患病率为6.46%,包括19例双眼盲患者,46例单眼盲患者,49例双眼低视力患者,45例单眼低视力患者。视力损伤在不同民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75,P=0.388),而视力损伤在不同海拔居住地的居民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18.34,P=0.000)。年龄大(≥70岁)、文盲和从事体力劳动者视力损伤患病率高,分别为2.24%、4.19%、5.65%。42.1%(8/19)的双眼盲患者的致盲原因是白内障,角膜混浊占26.32% (5/19)及眼底异常占21.1% (4/19)。白内障也是双眼低视力的主要原因,占42.9% (21/49)。结论 白内障是云南省贡山县的主要致盲原因,需要当地卫生机构采取措施来降低当地盲和低视力患病率,尤其是白内障盲。 相似文献
12.
视觉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加重家庭和社会负担,因此全面认识视觉损害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全世界开展了许多以中老年人群为基础的眼病流行病学调查,报道了视觉损害在中老年人群中的患病率及主要病因。我们应密切关注中老年人群的视力健康,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预防不可矫治的视觉损害。 相似文献
13.
北京市顺义区白内障患病和手术状况的调查 总被引:44,自引:4,他引:44
目的 调查北京市顺义区50岁及以上人群中白内障患病率、白内障盲人手术覆盖率和白内障盲人社会负担率,以此了解白内障的患病状况及评价10余年来该区实施以白内障手术治疗为主的防盲治盲工作的效果。方法 1996年9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顺义区抽取28个调查点5084例50岁及以上人群进行视力和眼部检查,包括应用裂隙灯检查受检者晶状体;了解接受白内障手术的情况。结果 5084例受检者中,白内障患病率为23.31%。随着年龄的增加,白内障患病率明显增高。在女性和文盲者中的白内障患病率较高,分别为26.01%及37.33%;1984年后,白内障手术率持续增加,以双眼小孔视力<0.05作为盲的标准,白内障手术覆盖率为56.36%,白内障盲人的社会负担率为1.63%。以双眼日常生活视力<0.1为标准,白内障手术的覆盖率为47.79%,白内障盲人的社会负担率为2.22%。在70岁以上人群、女性和文盲者中,白内障手术覆盖率较低,分别为36.36%、44.87%及44.09%。白内障盲人的社会负担率较高,分别为6.84%、2.74%及3.90%。结论白内障仍是高龄者的致盲眼病,白内障盲人所造成的社会负担较重。在老龄、女性及文盲中因白内障引起的盲目仍是顺义区目前存在的严重问题。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视功能障碍的类型和发病情况。方法经神经内科确诊为脑卒中的患者147例,平均年龄(71.7±13.3)岁,仔细检查其眼科疾病和视功能状态,如视力、眼位和眼球运动、视知觉和视野缺损等方面的内容。结果147例患者中,46.9%的患者有斜视/眼球运动受损,34.0%的患者有视野受损,19.7%的患者有视力受损,19.0%的患者有视知觉缺陷。结论72.1%的脑卒中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视功能受损。这不仅影响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还直接影响整个临床康复效果。临床医生应重视脑卒中患者视功能的治疗和康复。 相似文献
16.
背景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青少年视力损伤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其首要原因是未矫正的屈光不正,因此一定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对儿童屈光不正的矫正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尚缺乏上海市大规模儿童视力损伤和屈光不正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目的 调查上海市6 ~12岁小学生视力损伤与屈光不正的患病情况.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设计,于2010年5月至2011年4月分层随机整群抽取上海市宝山区6所学校的4 686名小学生进行研究,眼部检查包括视力、外眼、眼前节、屈光间质、眼底和眼压检查,并记录睫状肌麻痹后电脑验光的结果和眼位.结果 实际受检学生4 594人,应答率为98.0%,接受睫状肌麻痹后验光者3 975人,占84.8%.双眼裸眼视力≤0.5者占14.4%(662/4 594),其中343人配戴眼镜,占51.8%.所有受检者中,任一眼裸眼视力≤0.5者1 031人,占22.4%.受检的视力损伤者中屈光不正占96.9%(999/1 031),弱视占3.6%(37/1 031).接受睫状肌麻痹后验光的小学生中,近视、远视和散光的患病率分别为31.1%、4.3%和33.0%.公办学校的小学生近视患病率高于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学校的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6,P=0.0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女生与近视的发生及发展明显有关(年龄:OR=1.60,95% CI:1.53 ~ 1.68,P<0.01;女生:OR=1.33,95%CI:1.16~1.54,P<0.01). 结论 中国上海市小学生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是近视,应注意筛查并提高小学生屈光不正的矫正覆盖率. 相似文献
17.
G. J. Van Der Wildt A. C. Kooijman G. Dumbar F. W. Cornelissen 《Documenta ophthalmologica. Advances in ophthalmology》1992,82(1-2):33-41
For the rehabilitation of people with impaired vision, it is essential to have adequate (preferably quantitative) information about their residual visual functions. Special attention is given to the extra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the results of measurement of the contrast sensitivity, especially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results of other measurements, such as the visual field, the amount of intraocular straylight and the visual acuity. The value of the contrast sensitivity function as a predictor of the extent of dysfunctioning in the visual activities of everyday life, such as outdoor vision, reading and recognition of faces, will be discussed. As far as this is concerned, a comparison is made between the value of visual acuity and contrast sensitivity as measures of the extent of vision and visual dysfunctioning.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