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背景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作为糖尿病最常见的眼部微血管并发症,已成为人类最重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核因子-κB(NF-κB)可通过激活一系列的炎性因子,参与DR的发生与发展. 目的 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NF-κB的表达及其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凋亡的影响.方法 选择90只健康雄性SPF级Wistar大鼠,应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大鼠分为3个组:正常对照组、糖尿病对照组和罗格列酮治疗组,其中糖尿病对照组和罗格列酮治疗组均采用一次性腹腔注射50 mg/kg STZ的方法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自糖尿病模型成模后第3天起,罗格列酮治疗组大鼠每日给予罗格列酮3 mg/kg灌胃,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对照组每日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3个组分别于给药后4、8、12周各取10只大鼠处死,处死前检测各组大鼠的血糖,然后摘除眼球制作眼杯标本,并进行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视网膜中NF-κB p65蛋白的表达,采用TUNEL法测定RGCs的凋亡指数(AI).结果 给药后4、8、12周,糖尿病对照组和罗格列酮治疗组大鼠血糖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罗格列酮治疗组与糖尿病对照组大鼠血糖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q=0.81、0.82、1.23,P>0.05).正常对照组大鼠视网膜结构完整、排列规则,糖尿病对照组大鼠视网膜细胞水肿,排列紊乱,但罗格列酮治疗组大鼠视网膜结构接近正常.正常对照组大鼠视网膜中NF-κB p65呈弱表达,糖尿病对照组和罗格列酮治疗组大鼠视网膜NF-κB p65蛋白的表达(A值)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给药后8周和12周时,罗格列酮治疗组大鼠视网膜NF-κB p65的表达均较糖尿病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17.77、15.30,P<0.01).正常对照组大鼠RGCs层仅见少量凋亡细胞,罗格列酮治疗组大鼠RGCs的AI较糖尿病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q=19.28、27.39、49.92,P<0.01),糖尿病对照组和罗格列酮治疗组大鼠RGCs的AI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 外源性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可能通过下调NF-κB的表达抑制糖尿病大鼠RGCs的凋亡,对早期糖尿病大鼠的视网膜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在大鼠糖尿病早期视网膜中的表达及其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清洁级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11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24只)和糖尿病造模动物组(DM组,86只).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发糖尿病模型,取成模的72只大鼠随机分为2周、4周、12周和20周组,每组各18只.到上述各时间点后分别取DM组大鼠6只和NC组大鼠2只并处死,免疫印记法观察NF-κB蛋白在不同病程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NF-κB在不同病程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和血管的表达.结果 NC组正常大鼠视网膜中NF-κB p65的蛋白质水平非常低,为17.72±8.57,DM组糖尿病诱导成功后2周NF-κB p65蛋白质表达为38.45±12.37,并随时间的延长其表达增加,4周时的免疫印记反应强度最高为89.41±19.79,各时间点蛋白质表达比NC组明显增强(均为Jp<0.01).DM组大鼠糖尿病诱导成功后2周,视网膜表层血管即散在出现NF-κB阳性染色颗粒,4周时在视网膜内核层及内核层血管均出现NF-κB阳性染色细胞,为胞核染色,并随着病程的延长,12周时在视网膜表面血管、内核层、内核层血管和外丛状层均出现大量阳性染色细胞;NC组大鼠视网膜血管铺片没有NF-κB表达.DM组大鼠糖尿病诱导成功后2周,视网膜血管壁出现散在NF-κB阳性染色颗粒,以后随病程延长,NF-κB阳性细胞逐渐增多,12周时最多,以后保持不变.结论 NF-κB在DR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蒋玲  廖洪霞  吴燕  吕红彬 《眼科研究》2010,28(11):1054-1058
目的观察过氧化物酶增生体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早期糖尿病(DM)大鼠血-视网膜屏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 9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DM组和DM+罗格列酮组,每组30只。采用STZ腹腔内注射法制作DM模型。DM+罗格列酮组造模后3d给予罗格列酮3mg/kg灌胃,每日1次,正常对照组和DM组大鼠以同样的方法给予同等剂量的DMSO灌胃。于给药后4、8、12周时处死各组大鼠各5只,进行伊凡思蓝(EB)左心室灌注后制备视网膜消化铺片并进行血-视网膜屏障通透性测定,对视网膜消化切片上视网膜血管壁的周细胞和内皮细胞进行计数,评估大鼠高血糖对视网膜毛细血管的影响。结果造模后4、8、12周,DM组和DM+罗格列酮组大鼠的血糖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造模后DM组大鼠随着时间的延长,视网膜毛细血管壁周细胞减少,内皮细胞增多,毛细血管迂曲、扩张,血-视网膜屏障通透性增加(P〈0.01),且视网膜血管的渗透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也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M+罗格列酮组视网膜微血管病理损害明显减轻,血-视网膜屏障通透性较DM组和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该变化呈时间依赖性。结论作为一种外源性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能减少视网膜毛细血管的渗透性,对血-视网膜屏障具有保护作用,可能成为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新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泛素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对大鼠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过程中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以及其抑制性信号蛋白IκB激酶的降解调控作用,探讨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在DR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DR安慰剂组、DR+MG132低浓度干预组、DR+MG132高浓度干预组。DR+MG132低浓度干预组按0.05mg.kg-1每天1次腹腔注射MG132DMSO液,DR+MG132高浓度干预组按0.10mg.kg-1每天1次腹腔注射MG132DMSO液。分别于给药后6周和8周检测大鼠体质量、血糖,并制备视网膜石蜡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NF-κB以及其抑制性信号蛋白IκB在各组大鼠视网膜中的表达。结果NF-κB p65在DR安慰剂组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强,在MG132高浓度干预组的表达强度较DR安慰剂组减弱;IκBα在DR安慰剂组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减弱,MG132高浓度干预组的表达强度较DR安慰剂组增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相反,MG132低浓度干预组中...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眼局部应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对大鼠角膜碱烧伤后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κB,NF-κB)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 48只健康SPF级SD大鼠角膜碱烧伤后随机分组,每组12只鼠(12眼),Ⅰ组为碱烧伤治疗组(Ⅰ A为低剂量组;Ⅰ B为高剂量组),结膜下分别注射0.2 g·L-1、0.8 g·L-1吡格列酮0.1 mL,每天1次.Ⅱ组为治疗对照组,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0.5 mg(0.1 mL),每天1次.Ⅲ组为空白对照组,结膜下注射生理盐水0.1 mL,每天1次.所有大鼠右眼为实验眼,左眼做力阴性对照,均连续注射2周.观察碱烧伤后第1天、第4天、第7天、第14天的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meovascularization,CNV)的发展及PPAR-γ、NF-κB和TNF-α在各时间段表达.结果 PPAR-γ,自烧伤后第 1天开始表达,随着CNV的发生发展,PPAR-γ、NF-κB及TNF-α的表达呈上升趋势.与Ⅰ B组CNV发生率相比较,Ⅱ组、Ⅲ组明显延迟、生长抑制;Ⅰ A组与Ⅱ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 B组在碱烧伤后第4天、第7天、第14天CNV生长面积分别为(5.42±0.25)mm2、(8.14±0.25)mm2、(9.67±0.42)mm2,与Ⅰ A组、Ⅱ组、Ⅲ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碱烧伤后第7天,Ⅰ B组PPAR-γ的表达较Ⅱ组、Ⅲ组明显上升,NF-κB、TNF-α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抑制大鼠CNV的生成,减轻炎性反应且与剂量浓度有关.其机制可能与活化后的PPAR-γ,在炎症早期有效阻止NF-κB活化,降低TNF-α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于洋  刘学政 《眼科新进展》2021,(10):905-909
目的 探讨GPR120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按55 mg·kg-1腹腔一次性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模型诱导成功后,将大鼠随机分成三组:糖尿病组、鱼油预处理组(鱼油1 g·kg-1每天1次灌胃;鱼油的主要成分为omega-3,omega-3为GPR120通路激活剂)、安慰剂组(玉米油1 g·kg-1每天1次灌胃),每组15只,另取15只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和糖尿病组大鼠每天1次灌胃等剂量PBS缓冲液)。12周后,气相色谱法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和二十碳五烯酸(EPA)含量,HE染色检测RGC密度,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视网膜GPR120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视网膜GPR120、核因子-κB(NF-κB)、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DHA、EPA含量均明显减少(均为P<0.01);与糖尿病组相比,鱼油预处理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DHA、EPA含量均明显增加(均为P<0.01)。GPR120主要分布于RGC层。对照组大鼠RGC密度为(437.06±4.72) 个·mm-2,GPR120、NF-κB、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35.65±0.89)%、(12.42±0.58)%、(13.76±0.08)%;糖尿病组大鼠RGC密度为 (329.75±3.51) 个·mm-2,GPR120、NF-κB、Caspase-3 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4.14±0.46)%、(38.94±0.45)%、(25.14±0.45)%;鱼油预处理组大鼠RGC密度为(412.44±3.62) 个·mm-2,GPR120、NF-κB、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31.59±0.77)%、(18.11±0.58)%、(20.14±0.61)%。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大鼠视网膜NF-κB、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增加,RGC密度、GPR120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降低;与糖尿病组相比,鱼油预处理组大鼠视网膜NF-κB、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降低,RGC密度、GPR120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增加(均为P<0.01)。糖尿病组与安慰剂组相比,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GPR120激活对糖尿病大鼠RGC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突触核蛋白(synuclein)家族三种同源蛋白基因α-synuclein、β-synucle-in和γ-synuclein在8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其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限制性片段差异显示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建立正常和8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基因表达谱,经生物信息学分析两者差异,初步确定α-synuclein、β-synuclein和γ-synuclein为DR相关基因,并以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分别从mRNA和蛋白水平上对三个基因的表达进行验证。结果限制性片段差异显示聚合酶链反应结果显示,糖尿病大鼠α-synuclein、β-synuclein和γ-synuclein表达明显强于正常大鼠;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α-synuclein、β-synuclein和γ-synuclein在糖尿病大鼠(1.41±0.14、1.30±0.18、1.47±0.15)的表达(相对Ct比值)高于正常大鼠(1.67±0.12、1.62±0.20、1.86±0.26),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Western blotting显示,糖尿病大鼠三种蛋白的表达(相对A值比值)分别为0.31±0.06、0.60±0.11、0.39±0.09,显著高于正常大鼠(0.19±0.07、0.44±0.09、0.29±0.08),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结论α-synuclein、β-synuclein和γ-sy-nuclein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中表达显著升高,α-synuclein的表达升高可能在DR中起到神经毒性作用,而β-synuclein和γ-synuclein的高表达则可能对神经细胞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proliferator-activatedreceptor-γ,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的早期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ganglioncells,RGCs)凋亡的影响,进而从分子学水平上阐明PPAR-γ激动剂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的保护作用,为预防及早期治疗DR提供一种新思路。方法 选择90只健康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三组:正常对照组、DM+罗格列酮组和DM组,进一步将每组大鼠分为给药后4周、8周和12周三个时间点进行观察。采用一次性腹腔注射50mg?kg-1链脲佐菌素的方法建立DM大鼠模型。自DM模型成模后第3天起,DM+罗格列酮组大鼠每天给予罗格列酮3mg?kg-1灌胃,正常对照组和DM组每天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于给药后4周、8周和12周处死各组大鼠,处死前测各组大鼠的血糖和体质量,然后摘除左眼球制成眼杯,采用TUNEL法测定各组大鼠视网膜上RGCs的凋亡指数,并作对比。结果 给药后4周、8周和12周,DM组和DM+罗格列酮组大鼠血糖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为P<0.01);DM组和DM+罗格列酮组大鼠的体质量均较正常对照组降低(均为P<0.05)。正常对照组大鼠RGC层上仅见少量的凋亡细胞;各时间点DM+罗格列酮组大鼠RGCs的凋亡指数较DM组明显降低(均为P<0.01);DM组和DM+罗格列酮组大鼠RGCs的凋亡指数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为P<0.01)。结论 外源性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能够抑制DM大鼠视网膜上RGCs的凋亡,对早期DM大鼠视网膜具有保护作用,有望成为DR新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α-硫辛酸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保护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α-硫辛酸(α-lipoicacid,α-LA)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链脲佐菌素ip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分为糖尿病组(DM组),α-LA治疗组,同时设立正常对照组(NC组)。治疗组ip给予α-LA100mg/kg,1次/d。12wk时测定血糖,以及各组大鼠血清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及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制备视网膜消化铺片,检测视网膜微血管形态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视网膜NF-κB蛋白表达变化。结果:与NC组相比,糖尿病大鼠血清MDA含量明显升高,SOD活性、GSH含量降低(P<0.05),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内皮细胞减少,无细胞毛细血管数目明显增多,视网膜NF-κB蛋白表达显著增强;与DM组相比,α-LA组大鼠MDA含量明显降低(P<0.05),SOD活性、GSH含量明显升高(P<0.05),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内皮细胞数目增多,无细胞毛细血管数目减少,视网膜NF-κB蛋白表达明显减弱(P<0.01)。结论:α-LA可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及视网膜NF-κB活化,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起到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研究罗格列酮对糖尿病视网膜Müller细胞的保护作用以及对Müller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及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取健康清洁级雄性SD大鼠36只,分为对照组、糖尿病组、罗格列酮治疗组,每组12只大鼠。糖尿病组及罗格列酮治疗组大鼠建立糖尿病模型;罗格列酮治疗组每天给予罗格列酮3 mg·kg-1灌胃,糖尿病组和对照组每天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12周后,对大鼠体质量、血糖进行评估。免疫荧光检测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活化标志物GFAP的表达。利用Western blot对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ICAM-1)、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GFAP的表达变化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及罗格列酮治疗组大鼠体质量明显降低,血糖明显升高(均为P<0.01)。与糖尿病组相比,罗格列酮治疗组大鼠体质量无明显变化(P>0.05),但血糖降低(P<0.01)。对照组、糖尿病组、罗格列酮治疗组GFAP免疫荧光表达量分别为82.68±2.65、225.88±5.59、158.89±6.22;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表达量明显增高(P<0.01);与糖尿病组相比,罗格列酮治疗组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对照组、糖尿病组、罗格列酮治疗组ICAM-1 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5.91±0.13)%、(57.43±0.92)%、(55.56±1.23)%;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表达量明显增加(P<0.01);与糖尿病组相比,罗格列酮治疗组表达量明显减少(P<0.01)。对照组、糖尿病组、罗格列酮治疗组TNF-α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1.25±1.43)%、(67.36±1.79)%、(44.79±2.12)%;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表达明显增加(P<0.01);与糖尿病组相比,罗格列酮治疗组表达量明显减少(P<0.01)。对照组、糖尿病组、罗格列酮治疗组GFAP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7.79±0.74)%、(64.82±1.23)%、(46.15±2.05)%;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表达明显增加(P<0.01);与糖尿病组相比,罗格列酮治疗组表达量明显减少(P<0.01)。结论 罗格列酮能降低糖尿病视网膜炎症反应,保护Müller细胞,对DR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苟文军  刘思源  覃冬 《眼科新进展》2012,32(11):1014-1016,1020
目的 探讨泛素-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对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的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大鼠模型视网膜上Smad7表达的影响,研究Smad7的表达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关系,为预防及早期治疗DR提供一种新思路.方法 选择60只健康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DM+ MG132组和DM组.采用一次性腹腔注射50 mg· kg-1 STZ的方法建立DM大鼠模型.自DM模型建立后第3天起,DM+ MG132组大鼠每天给予0.1mg·kg-1 MG132 DMSO液腹腔注射,正常对照组和DM组每天给予0.1 mg·kg-1 DMSO液腹腔注射.于造模后8周和12周时处死各组大鼠,然后摘出眼球,制成眼杯,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上Smad7蛋白的表达.各指标均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的多重比较采用q检验法,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在正常对照组大鼠视网膜上Smad7蛋白高表达;DM组造模后8周和12周时大鼠视网膜上Smad7的光密度(optical density,OD)值分别是0.340 8±0.0007、0.119 3±0.002 8,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0.8793±0.001 5和0.960 5±0.002 1)(均为P<0.01);DM+ MG132组造模后8周和12周时大鼠视网膜上Smad7的OD值分别是0.486 4±0.001 5、0.590 4±0.012 2,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均为P<0.01);DM+MG132组造模后8周和12周时大鼠视网膜上Smad7的表达较DM组明显增加(均为P<0.01).结论 泛素-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能够有效抑制Smad7的表达,对DM大鼠视网膜具有保护作用,因此有望成为DR的新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纳米脂质体槲皮素(nanoliposomal quercetin,nLQ)联合8-Br-cAMP对培养的人Rb44细胞组蛋白脱乙酰化酶的抑制效应。方法将培养的Rb44细胞分为4组:nLQ组,以40μmol·L-1nLQ培养;8-Br-cAMP组:以20μmol·L-18-Br-cAMP培养;nLQ+8-Br-cAMP组;以40μmol·L-1nLQ和20μmol·L-18-Br-cAMP共培养;对照组:不加nLQ或8-Br-cAMP。应用MTT实验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GSR)。应用免疫斑点印迹检氉测脱乙酰化酶抑制物、NF-κBp65、磷酸化IκBα及c-myc的表达。对表达的靶信号以图像分析仪扫描灰度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nLQ组和8-Br-cAMP组GSR达44%±1%和40%±1%,均为P<0.05;nLQ+8-Br-cAMP组GSR达60%±1%,P<0.01。nLQ组、8-Br-cAMP组、nLQ+8-Br-cAMP组与对照组相比,脱乙酰化酶抑制物、NF-κBp65及c-myc的表达均减低,均为P<0.05;而磷酸化IκBα的表达均增强,均为P<0.05。结论 nLQ联合8-Br-cAMP可下调脱乙酰化酶抑制物表达,上调磷酸化IκBα的表达同时可抑制NF-κBp65的表达。  相似文献   

13.
章剑  曾水清 《眼科研究》2008,26(4):266-269
目的 观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下移植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NSCs)后转录因子(NF-KB)、Toll样受体4(TLR4)的表达.方法 大鼠糖尿病成模后,A组视网膜下移植大鼠NSCs,B组视网膜下填充DMEM,C组不做手术处理.NSCs移植组术后1、2、4周分别取双眼颞上视网膜做对照检测.Western blot法检测TLR4和NF-κB的蛋白表达.结果 A组糖尿病大鼠TLR4、NF-κB持续表达阳性,B组仅术后3 d、1周TLR4表达阳性,术后1周NF.KB表达阳性,C组TLR4和NF-KB表达为阴性.各组TLR4、NF-KB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大鼠NSCs视网膜下移植后TLR4、NF-KB可持续表达.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糖尿病(DM)大鼠视网膜组织caspases-3、TNF-α和NF-κB表达的影响,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发病机制.方法 采用链脲佐菌素诱导DM,成模后,随机分为DM未治疗组和EPO治疗组,再设亚组.应用SABC法检测EPO对大鼠视网膜组织中caspases-3、NF-κB和TNF-α表达的影响.结果 在正常大鼠和DM 1个月组,三者均无阳性表达或只呈弱阳性表达,3个月组视网膜中可见阳性表达,多位于神经节细胞层,6个月组可见表达向其他层次扩展.EPO治疗组三者的表达均较同期DM未治疗组下降,3个月和6个月组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早期糖尿病视网膜caspases-3、NF-κB和TNF-α的表达上调,三者可能均参与了早期DR的发生,上述结果将为EPO治疗视网膜疾病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坎地沙坦(candesartan,Can)对大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45只,取8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大鼠尾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建立糖尿病模型,剔除死亡及未成模大鼠5只,将成模大鼠随机分为4组:糖尿病组、Can治疗组、胰岛素治疗组、Can与胰岛素联合治疗组,每组8只。饲养12wk,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AngⅡ1型受体(AT1R)、核因子-κB(NF-κB)在视网膜组织中的蛋白表达。结果:各组血浆AngⅡ浓度均增高,胰岛素组较糖尿病组明显降低,Can组较糖尿病组显著增高;正常对照组视网膜均有少量AT1R和NF-κB蛋白表达,糖尿病组表达显著增高,各治疗组均可使其表达下降,以Can与胰岛素联合治疗组下降最显著。结论:Can通过抑制视网膜AngⅡ和AT1R结合,减少AT1R和NF-κB的激活,以治疗DR。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Caspase-1和NF-κb蛋白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中的表达及氨基胍对其表达的影响,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方法60只Wistar大鼠,8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其它用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糖尿病模型建立成功后,随机分组为糖尿病未治疗组(DM)和氨基胍治疗组(AG),其下又各设1月、3月、6月亚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视网膜组织中Caspase-1和NF-κb蛋白的表达,及氨基胍对两者表达的影响。结果正常大鼠和DM1组视网膜无Caspase-1蛋白的表达,DM3组主要见于神经节细胞层;DM6组表达扩展到内核层和外核层。正常大鼠和DM1月组视网膜内外核层弱表达NF-κb。DM3表达波及神经节细胞层,DM6中NF-κb蛋白表达几乎遍及整个视网膜层。氨基胍治疗组中,Caspase-1和NF-κb的表达均有下降,其中AG3组与DM3组,AG6组与DM6组两者表达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糖尿病视网膜上Caspase-1和NF-κb的表达上调了,两者可能均参与了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其机制可能是导致了神经细胞的凋亡。氨基胍可通过抑制Caspase-1和NF-κb蛋白在视网膜上的表达来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眼局部应用过氧化物酶增生体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PPAR-γ)配体盐酸吡格列酮对大鼠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抑制作用及其对CNV化大鼠角膜组织中PPAR-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 角膜缝线法制作大鼠CNV模型,24只诱发新生血管的SD大鼠随机分为吡格列酮治疗组和生理盐水处理组,每组各12只,并以6只正常大鼠做对照.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各组CNV的生长情况,计算CNV面积;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角膜组织中PPAR-γ和VEGF的表达.结果 (1)盐酸吡咯列酮治疗组在第5天、第12天、第20天、第28天的新生血管面积分别为(3.96±3.07)mm2、(13.06±4.97)mm2、(24.42±5.92)mm2、(10.49±3.12)mm2,而生理盐水对照组的新生血管的面积分别为(9.00±2.22)mm2、(17.25±2.11)mm2、(31.89±2.54)mm2、(19.12±3.15)mm2,2组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2)PPAR-γ在正常组角膜上表达量为2.70±2.16,在新生血管化大鼠角膜上的表达为13.30±4.7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盐酸吡格列酮治疗组PPAR-γ和VEGF的表达量分别为27.40±14.34、14.90±3.67,而生理盐水处理组分别为13.30±4.71、33.70±11.06.与生理盐水处理组比较,治疗组PPAR-γ的表达大幅上升(P<0.05),VEGF的表达则明显降低(P<0.05).结论 盐酸吡格列酮能够抑制大鼠CNV,其机制可能与活化PPAR-γ,降低CNV化角膜上VEGF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核转录因子-κB(NF-κB)和增生细胞核抗原(PCNA)在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及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 前房加压法制作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2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缺血再灌注组和EPO治疗组,后两组又分为1、6、12、24、48、72 h组.免疫组织化学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视网膜组织中NF-κB和PCNA的表达.结果 正常组视网膜无NF-κB和PCNA表达.缺血组两者的表达均24 h达高峰,48 h后下降;治疗组于6、12、24、48、72 h两指标的表达均明显增强(P<0.05).结论 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能诱导NF-κB和PCNA的表达,rhEPO能增强NF-κB和PC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Rac1-siRNA重组载体对大鼠视网膜核因子-κB(nuclearfactor-κB,NF-κB)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将25只成年SD大鼠,采用光动力法诱导双眼视网膜静脉阻塞后,一眼玻璃体内转染Rac1-siRNA重组载体作为基因干预组,另一眼注射空白载体作为空白对照组。同时选取正常同龄SD大鼠25只一眼玻璃体内转染Rac1-siRNA重组载体作为空白干预组,另一眼作为阴性对照组。免疫组织化学法和RT-PCR法检测各组NF-κB的表达情况。结果NF-κB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空白干预组、空白对照组、基因干预组OD值分别为:28.698±4.064、93.462±12.398、64.799±10.895,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结果显示:在基因干预组和空白对照组中与空白干预组相比表达较强,空白对照组最强。各组NF-κB表达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ac1-siRNA重组载体能有效抑制视网膜内NF-κB的表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蒲黄提取物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将50只SPF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正常饲养;DR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实验A组:蒲黄提取物50mg/(kg·d);实验B组:蒲黄提取物100mg/(kg·d);实验C组:蒲黄提取物200mg/(kg·d)。测定各组大鼠空腹血糖;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病理学变化;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IL-6、TNF-α含量;Western blot检测视网膜组织VEGF、VEGFR2和Ang-1蛋白表达水平;q RT-PCR法检测视网膜组织VEGF、VEGFR2和Ang-1 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R组和各实验组大鼠空腹血糖、血清中IL-6、TNF-α含量及视网膜组织VEGF、VEGFR2和Ang-1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与DR组相比,各实验组大鼠空腹血糖均有下降,且实验B组和实验C组大鼠空腹血糖显著降低(P<0.05);此外,实验B组和实验C组大鼠血清中IL-6、TNF-α含量、视网膜组织VEGF、VEGFR2和Ang-1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与DR组相比均降低(P<0.05)。HE结果发现,DR组大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层结构被明显破坏,细胞出现水肿、间隙增宽;实验B组和实验C组大鼠视网膜组织病理学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蒲黄提取物可下调DR大鼠炎症水平及VEGF、VEGFR2和Ang-1的表达,从而改善视网膜组织病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