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赵娅  范玉华 《职业与健康》2003,19(9):169-170
锁骨下静脉置管是深静脉置管的一种 ,通过锁骨下静脉置管可以达到长期保留 ,随时应用 ,避免了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降低了化疗药物及某些对血管有刺激作用的药物对血管的刺激 ,而且穿刺术后仍可活动自如。1 临床资料 自 2 0 0 1年 1~ 8月对 2 4名患者进行了锁骨下静脉置管 ,其中男 19例 ,女 5例 ,年龄 3 0~ 72岁 ,平均年龄 5 8岁。2 操作步骤 采用下位穿刺法[1] :病人去枕平卧、肩部垫高 15度 ,头转向对侧 ,同侧上肢伸直下垂 ,贴紧身体 (有利于锁骨下静脉充盈、压力升高 ,防止插管过程中空气进入体内 ) ,穿刺针接注射器 ,内盛生…  相似文献   

2.
经外周到中心静脉置管与传统中心静脉置管的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经外周静脉到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传统的经锁骨下静脉至中心静脉置管(CVC)两种方法的可靠性、有效性、优越性及并发症。方法对CVC55例患者和PICC63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观察指标: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导管尖端异位和阻塞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一次穿刺成功率PICC(96.8%)高于CVC(89.1%),u=1.659,P<0.05;一次置管成功率CVC(98.2%)高于PICC(90.5%),u=1.769,P<0.05;16G导管的PICC阻塞率(3%)与16G导管的CVC阻塞率(4%)差别不大,P>0.05;18G导管的PICC阻塞率(7.7%)高于16G导管的PICC阻塞率(3%),P<0.05;…  相似文献   

3.
中心静脉置管即经过上、下腔静脉的所属分支穿刺插管,置管到达上、下腔静脉,其途径很多,可经股静脉至下腔静脉,经颈内、颈外、锁骨下或头静脉至上腔静脉。这些途径各有优缺点,我们都曾进行过尝试。总的来看,我们体会以经锁骨下静脉中心静脉置管优点多,最适于较长时...  相似文献   

4.
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给药途径,也是保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营养平衡的重要手段。但是对于某些脑血管意外、癌症晚期患者由于较长时间输入高渗脱水利尿剂、化疗药物造成外周静脉硬化、闭锁以致穿刺困难。自2000年5月至2002年5月,我们对15例病人采用锁骨下静脉置管输液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锁骨下静脉置管护理27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锁骨下静脉置管的临床上护理对策.方法 对27例锁骨下静脉置管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的护理作回顾分析.结果 27例患者中发现术后并发症3例,置管失败1例,成功率96.3%.结论 锁骨下静脉置管术解决了临床护理工作的一些难题.  相似文献   

6.
老年患者锁骨下静脉置管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锁骨下静脉置管的护理方法。方法:对61例置管的老年患者进行全面评估,个性化护理。结果:3例局部皮肤发红,1例堵管,予及时拔除。其余57例临床应用效果好。结论:个性化护理可减少并发症,以保证最大限度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中心静脉置管抢救危急重患者、监测中心静脉压及建立有效静脉通路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置管时间长、容易护理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ICU中严重创伤、休克、急性循环衰竭及各种大手术病人。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的上腔静脉置管术,该方法避免了经颈静脉、股静脉两种方法的缺点,具有易固定、易消毒护理、不易被污染、不影响病人颈部及四肢活动、相对安全等优点。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因此临床上多采用此方法。  相似文献   

8.
锁骨下静脉置管感染的分析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腹部外科手术后锁骨下静脉置管患者发生相关性感染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10年1月-2011年6月276例腹部外科手术后留置锁骨下静脉导管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引起感染的原因及护理方法.结果 276例锁骨下静脉置管患者平均置管时间4.7d,其中发生感染26例,感染率为9.4%,患者经积极治疗后均治愈出院,无死亡病例.结论 腹部外科术后行锁骨下静脉置管是安全可靠的,针对其危险因素,加强操作过程及术后的护理,缩短置管时间,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经颈外与锁骨下途径中心静脉置管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寻找一种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又具有常规中心静脉置管优点的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法。方法:将病人随机分成两组:经颈外静脉中心静脉置管组80例经锁骨下静脉中心静脉置管组83例,分析两种置管途径的效果。结果:经颈外静脉组未发现并发症,但有4例导管不能插入上腔静脉。经锁骨下静脉组有2例动脉损伤,5例穿刺失败。两组并发症和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颈外静脉中心静脉置管是一种方法简单,并发症少的中心静脉管途径,应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感染的预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CVC)主要用于危重患者的抢救及外周静脉穿刺困难的患者。目前此项技术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随之而来的各种并发症也显著增多,其中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VC—RI)较为常见。自2006年12月,我们改进了常规固定方法,减低了感染率,取得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改进对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定位的方法,寻求最佳穿刺点,以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方法改进组使用新的定位方法一在锁骨中点下缘与第二肋缘上1cm偏外侧0.5cm交界处进针,针尖指向胸锁关节骨上窝,靠锁骨内下缘缓缓推进进针深3—4cm;传统组使用传统定位方法一即“锁骨下静脉穿刺方法”:锁骨中点之内侧0.5cm~1cm,锁骨下缘1cm,距第一肋骨交界处进针,针尖指向胸锁关节,进针深度3~4cm,置管深度为12~15cm,分析两组穿刺成功率和并发症。结果改进组45例。一针穿刺成功44例,再穿刺成功1例,总穿刺成功率为100%;传统组45例,一针穿刺成功29例,再穿成功10例,失败6例,总穿刺成功率为86.67%,两组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4.4643,P〈0.05);并发症:改进组0例,传统组1例,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1.0112,P〉0.05)。结论锁骨下静脉穿刺方法一次穿刺成功率高,易定位、易固定、易护理,不影响病人的颈部及四肢活动,定位方便快捷、操作简单,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改进锁骨下静脉穿刺法对成功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改进对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定位的方法,寻求最佳穿刺点,以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方法改进组使用新的定位方法—在锁骨中点下缘与第二肋缘上1cm偏外侧0.5cm交界处进针,针尖指向胸锁关节骨上窝,靠锁骨内下缘缓缓推进进针深3~4cm;传统组使用传统定位方法—即"锁骨下静脉穿刺方法":锁骨中点之内侧0.5cm~1cm,锁骨下缘1cm,距第一肋骨交界处进针,针尖指向胸锁关节,进针深度3~4cm,置管深度为12~15cm,分析两组穿刺成功率和并发症。结果改进组45例,一针穿刺成功44例,再穿刺成功1例,总穿刺成功率为100%;传统组45例,一针穿刺成功29例,再穿成功10例,失败6例,总穿刺成功率为86.67%,两组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4.4643,P<0.05);并发症:改进组0例,传统组1例,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1.0112,P>0.05)。结论锁骨下静脉穿刺方法一次穿刺成功率高,易定位、易固定、易护理,不影响病人的颈部及四肢活动,定位方便快捷、操作简单,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观察常规锁骨下静脉穿刺与改进二点法锁骨下静脉穿刺途径的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方法:对笔者所在科2008—2011年进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的220例患者,按常规法及二点法进行穿刺,其中常规法80例,二点法140例,观察两种途径的穿刺成功率、穿刺置管相关并发症。结果:二点法穿刺成功率94.3%,显著高于常规锁骨下静脉穿刺途径成功率85.0%(P〈0.05);穿刺相关并发症较常规法少。结论:二点法穿刺锁骨下动脉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进一步总结新型静脉内心电图(NVECG)在左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过程中出现的波形规律性。方法选择100例行择期左侧开胸手术的患者,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后行左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穿刺成功后将定位导线的两端分别连接导引钢丝和心电图LL电极。在推进静脉导管与导引钢丝时观察NVECG,记录出现p-rRs波(锯齿波)和深大倒P和Q波(W波)时的导管深度。出现W波后,继续将导管尖端推进,记录P波变为双相或正向时的导管深度,再外退导管至出现W波。所有患者术中均由术者用手探查静脉导管尖端在心脏的位置,术后检查X线胸片判断导管尖端位置。结果 100例患者中有96例在置管过程中出现W波,当中有90例由术者探查证实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心房入口上2cm处,术后X线判断导管尖端均位于上腔静脉,预测导管到位率为93.8%。出现锯齿波、W波、正向P波和再次出现W波的导管平均深度分别为7.8cm(7.5~12cm)、16.2cm(14~20cm)、20.1cm(17~22cm)和16.2cm(14~20cm)。结论新型静脉内心电图用于左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定位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及简易性,非常适合在临床工作中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颞浅静脉改良穿刺方法在婴幼儿头皮静脉穿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某院住院患儿3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穿刺方法穿刺,观察组采用改良方法穿刺,比较两组的穿刺效果。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86.67%,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72.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婴幼儿颞浅静脉改良穿刺法优于常规穿刺法,该方法简单易行,实用方便,可以减轻患儿痛苦,提高护士工作效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右侧锁骨下静脉置管术中关于定位穿刺点和穿刺方向的两种方法:逆向定位法和锁骨中点下定位法的差异。方法:对笔者所在科2010-2013年进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的102例患者,以个体匹配设计方法分为两组,试验组51例按逆向定位法进行穿刺,对照组51例按锁骨中点下定位法进行穿刺,观察两种定位方法的置管成功率、置管平均耗时以及并发症的差异。结果:成功率试验组为100%,对照组为72.5%,置管平均耗时试验组为(407±59)s,对照组为(577±97)s,并发症累计人次试验组为2例次,对照组为11例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逆向定位法较常规法有优势。  相似文献   

17.
陈伟霞 《现代保健》2014,(15):108-110
目的:研究新生儿股静脉与头皮静脉釆血方法之间的差异,为临床提高新生儿抽血成功率提供资料支持,并总结相应的护理经验。方法:选取2009年11月-2012年11月本院收治的120例需采集血液标本的新生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所有患儿均使用头皮针采血,观察组选取股静脉采血,对照组选取头皮静脉采血。观察比较两组患儿平均采血时间、一次性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的平均穿刺时间分别为(3.6±1.6)min和(3.4±1.2)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75,P〉0.05)。观察组的一次性成功率95.0%(57/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7%(49/60),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8.3%(5/6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0%(18/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头皮静脉相比,股静脉相对较粗,固定性较好,血液充足,为一次性穿刺成功提供基础条件,并发症少,患儿家长容易接受。同时熟练的技术操作以及加强护理可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浅静脉留置针反向静脉穿刺与顺向穿刺对比,寻找减轻患者痛苦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的穿刺方法。方法:抽取200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进行分析。结果:留置针反向穿刺一次穿刺成功率高。结论:留置针反向穿刺能有效地利用血管,减轻病人痛苦,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减少护士工作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儿真空负压静脉穿刺采血法的应用。方法:选择1492例婴幼儿,随机分成真空负压静脉穿刺采血组和传统的小儿静脉采血组(注射器抽吸采血法),观察这两种方法的采血效果。结果:真空负压静脉穿刺采血组成功率较传统的小儿静脉采血组(注射器抽吸采血法)明显升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真空负压静脉穿刺采血法是一种既安全可靠、又方便易行的采血技术,而且婴幼儿易配合、家长易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