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明确近视人群中角膜非球面度(Q值)的平均值及分布范围,研究相关因素对Q值的影响.方法 收集564例(564眼)近视患者的病史并进行常规眼科检查,检测其角膜厚度、眼轴长度、角膜非球面度(Q值)、角膜不规则指数(corneal irregularity measurement, CIM)、角膜地形图散光值和平均角膜屈光度;分析年龄、性别、等效球镜、软性角膜接触镜配戴时间、角膜厚度、角膜散光、平均角膜屈光度、CIM值等对Q值的影响.结果 Q值分布范围-0.02~-0.72,平均-0.29±0.11,低、中、高度近视Q值分别为-0.25±0.11,-0.27±0.11,-0.32±0.11.CIM值与Q值绝对值之间呈正相关,平均角膜屈光度与Q值绝对值呈负相关;有、无软性角膜接触镜配戴史组的Q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近视人群的角膜非球面度平均值为-0.29,低、中、高度近视眼角膜非球面度存在差异;CIM值、平均角膜屈光度与角膜非球面度有相关性;软性角膜接触镜配戴、年龄、性别对非球面度无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江西近视激光手术人群角膜前表面非球性参数(Q值)的分布特征,并分析Q值与其他参数如屈光度、角膜平均曲率、角膜散光、像差、年龄等凶素的关系.方法 应用Orhscan- Ⅱ角膜 地形图仪(Bausch & Lomb)K&Q计算软件获得411例近视患者822只眼角膜6mm分析区域的Q值和K值,使用Zywave波前像差仪获取完全的像差分布图像.按性别不同分为男性组(188例376只眼)和女性组(223例446只眼).按照近视程度不同分为轻、中、高度三组.按年龄分为Ⅰ组(17~25岁)、Ⅱ组(26~34岁)、Ⅲ组(35~44岁)三组.并对性别间、不同程度近视、不同年龄组间Q值的差别,总体Q值的分布及与其他参数如屈光度、角膜平均曲率、角膜散光、像差、年龄等因素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11例822只近视眼角膜Q值呈正态分布,总体Q值平均为-0.148±0.120,男性为-0.130±0.128,女性为-0.163±0.110,男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69,P<0.01).不同程度近视组间角膜Q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434,r=0.239,P>0.05),Q值与近视屈光不正度数间无明显相关;不同年龄组间Q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67,P<0.05),26~ 34岁和35~44岁组间角膜Q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Q值与平均角膜曲率、角膜散光、高阶像差(RMSh)和水平彗差(C8)间均有统计学的相关性,尤其与球差(C12)间存在显著负相关,但与其他参数如总体像差(RMSg)、垂直彗差(C7)、角膜直径、角膜厚度、眼压、年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相关性.结论 适宜激光手术的江西近视人群Q值呈正态分布,大部分人群的角膜曲率由中央到周边逐渐变平.角膜Q值与近视程度无关,个体间变异较大.Q值与平均角膜曲率、角膜散光、高阶像差(RMSh)和水平彗差(C8)相关,Q值和球差之间存在密切相关.性别间角膜Q值有统计学差异性,不同年龄组间的角膜Q值有统计学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正常角膜伴近视散光眼角膜各形态参数分布特征及与全眼屈光参数的关系.方法 收集102例(204眼)近视患者,分别应用非接触眼压计、检影仪、A超、角膜超声测厚仪、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仪进行眼压、屈光度、眼轴长度、角膜厚度、角膜前后表面形态参数等测量,应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正常角膜伴近视散光眼角膜中央厚度(537.06±25.45)μm,角膜中央前表面高度(2.35±1.39)μm,中央后表面高度(3.60±2.73) μm,角膜Q值(8 mm范围)-0.30±0.10,角膜最薄点距角膜顶点距离(0.59±0.19)mm,角膜最薄点位置多位于角膜顶点颞下方,占91.67%.角膜最薄点至周边厚度增长变化指数为1.04±0.13.角膜中央前后表面高度、角膜Q值、角膜最薄点至周边厚度增长变化指数与等效球镜、眼压、眼轴长度无明显相关性(均为P>0.05).结论 正常角膜伴近视散光眼角膜形态各项参数分布值各有特点,与全眼屈光参数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的角膜非球面因子Q值的分布情况,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前后角膜的非球面变化趋势.方法 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在我院眼科住院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30例(39只眼),<1.00 D散光者取颞侧透明角膜切口,≥1.00 D散光者在最大曲率子午线作透明角膜切口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术后3个月进行随访研究,检查项目包括手术前后的角膜Q值、平均角膜曲率、散光度数.对于手术前后角膜Q值、平均角膜曲率、散光度数进行配对t检验,对术前角膜Q值与平均角膜曲率、散光度数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 手术前后的角膜Q值分别为-0.07±0.22和-0.11±0.16,均呈正态分布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4,P=0.26).手术前后的角膜曲率分别为(44.6±1.92)和(44.70±1.47)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9,P=0.50);术前角膜曲率与角膜Q值成负相关(r=-0.46,P=0.003).手术前后的散光度数分别为(0.67±0.43)和(0.66±0.42)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4,P=0.82);术前散光度数与角膜Q值无相关关系(r=-0.24,P=0.14).结论 老年人的角膜Q值大多为负值,呈正态分布,与角膜曲率成负相关.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的角膜Q值比术前略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前后的角膜曲率、散光度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比较LASIK非球面切削与标准切削治疗近视及近视散光后的视功能、角膜非球面形态(Q值)情况,并评价治疗效果.方法:分别对16名患者(32眼)使用非球面切削程序以及18名患者(36眼)使用标准切削进行LASIK手术,记录所有手术眼术前、后视力,屈光度、Q值以及术后眩光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mo所有手术眼视力矫正均满意,非球面切削组与标准切削组之间屈光度无差别(P>0.01);但非球面切削组与标准切削组比较其术后角膜更倾向于长椭球形,Q值(0.19±0.26)明显低于标准切削组Q值(0.88±0.52)(P<0.01),术后眩光发生率较标准切削组更低(P<0.05).结论:使用非球面切削与标准切削行LASIK治疗近视及近视散光均是安全有效的,但采用非球面切削由于能够更好地维持角膜形态,与标准切削比较其术后视觉质量更好,效果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6.
近视眼角膜Q值相关因素与双眼对称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近视眼角膜Q值的分布特征及其相关因素,并分析Q值在同一个体双眼之间的对称性.方法 使用Orbscan Ⅱz眼前节分析系统K&Q计算软件获得305例610眼近视患者角膜6 mm分析区域的Q值,并针对Q值的分布及与其相关的屈光度、角膜曲率和晶状体厚度等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05例610眼角膜Q值呈正态分布,平均-0.16±0.11(-0.51~0.20).Q值与角膜散光、角膜曲率、晶状体厚度和Zernik系数Z40之间呈线性相关,而与球镜、等效球镜度、角膜前后表面Diff值、3 mm和5 mm区不规则指数、模拟角膜镜读数、角膜直径、角膜厚度、眼压、前房深度、眼轴长度、性别、年龄之间不相关,且同一个体双眼Q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角膜Q值个体间差异较大,与眼部多个因素相关,且同一个体双眼对称性良好.  相似文献   

7.
近视眼角膜非球面特性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近视眼角膜非球面特性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利用ALLEGRO角膜地形图仪对70例(140眼)Lasik前、后近视患者进行检测,获取角膜顶点30°偏心率(ε)和角膜非球面特性参数Q值,并对Q值与屈光度、角膜曲率和角膜直径等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40只眼Q值呈正态分布,平均-0.32±0.10(-0.08~-0.62)。Q值与等效球镜之间有较弱负线性相关关系,与角膜曲率、Z40、角膜散光(ΔK)均有直线相关关系。水平子午线Q值与角膜水平直径有正线性相关关系。但是Q值与性别、年龄、角膜厚度、眼压之间无相关关系。Lasik后Q值均呈正值,术后1个月的Q值分布为0~1.34,平均0.67±0.32。结论Q值在眼光学系统中不是一个独立的参数,它与眼多个因素有关,Lasik显著改变了Q值,可能会影响手术后眼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圆锥角膜患者配戴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后角膜前表面非球面形态(Q值)的改变以及SimK值的改变。方法 收集山西省眼科医院就诊的圆锥角膜患者25人43只眼,选配合适的RGP,分别于配戴前及配戴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测定其矫正视力,并进行OPD-scan角膜地形图检查,采集角膜中央散光值、SimK值、Q值等参数,分析Q值及SimK值随配戴时间的变化,SimK值改变与角膜Q值改变有无相关性。结果 患者配戴RGP前,角膜散光值、Simk值、Q值分别为-6.03±2.66、50.12±5.65、-2.29±1.17。配戴RGP 3个月后角膜散光值、Simk值、Q值分别为-4.07±1.97、49.47±5.55、-1.62±0.95。角膜散光值、Simk值、Q值在配戴RGP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imK值改变与角膜Q值改变有着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698。配戴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后,角膜散光值,Simk值,Q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GP为圆锥角膜患者提供了良好的视力矫正,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角膜前表面的形态,从而控制圆锥角膜病情的发展。这种改变在配戴后3个月较为明显。随着配戴时间的延长,角膜散光值,Simk值,Q值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9.
王悦  李俊 《国际眼科杂志》2009,9(5):923-925
传统激光切削模式下的准分子角膜屈光手术可有效矫正人眼近视、远视及散光等屈光不正,但术后可能造成人眼高阶像差增加,导致部分患者出现眩光、光晕、夜视力障碍等主诉。有研究表明,术后视觉质量的下降与角膜形态改变有直接关系。近年来出现的Q值调整的个体化切削依据每位患者的目标Q值对角膜进行切削,使术后角膜Q值相对保持不变,球差增大不明显,从而提高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0.
复性近视散光LASIK术后角膜散光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分析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 (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复性近视散光手术前后角膜地形图的变化规律 ,研究LASIK术对角膜各区散光度及散光轴的影响。方法 对 6 5例复性近视散光患者 (12 6眼 )行LASIK手术 ,术前、术后 1月、 3月、 6月分别行角膜地形图检查。将患者按散光程度不同分为两组 ,观察、比较两组手术前后不同时期角膜不同区的散光度及散光轴的变化规律。结果 复性近视散光患者LASIK术后角膜散光度降低以 3mm区最为明显 ,而 5mm、 7mm区表现为散光轻度增加 ,术后 3~ 6月恢复至与术前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角膜 3mm区散光部分欠矫与非角膜散光因素呈正相关系 :角膜 3mm区散光欠矫度 (D) =1 196×非角膜散光因素 +1 117;角膜各区之间散光轴位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 ,术前、术后不同时期差异均无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复性近视散光LASIK术后角膜散光以 3mm区散光值减少明显 ,且散光高度组减少更明显 ,而 5mm、 7mm区早期散光轻度增加 ,术后 3~ 6月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角膜 3mm区散光部分欠矫与非角膜散光因素密切相关。手术前后角膜各区散光轴均保持良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青年近视散光患者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手术前后角膜前、后表面非球面性的分布变化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用ALLEGROOculyzer眼前房诊断系统分别在术前和术后1~3个月对北京同仁眼科中心18~39岁的近视散光患者共163例(296眼)进行测量,获得角膜前、后表面20。、25。、30。、35。、40。的Q值(AQ和PQ)及其变化(AAQ和APQ),分析其与屈光参数的关系。对手术前后角膜前、后表面不同范围的Q值进行秩和检验.对术后各Q值与患者屈光度、角膜中央厚度、最大切削深度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术前角膜各AQ值均与术前柱镜度(CD)呈负相关(r=-.213、-0.279、-0.332、-0.363、-0.133,P〈0.05)。术后各AQ值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皓38.15、43.94、48.47、44.78、25.97,P〈0.05),术后各PQ值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9.10、10.18、9.77、7.75、3.30,P〈0.05,)。术后△AQ20、△AQ25、△AQ30、△AQ35、△AQ40与术前球镜度(so)呈正相关(r=0.884、0.870、0.871、0.612、0.370,P〈0.05),与术前等效球镜度(SE)呈正相关(r=0.834、0.866、0.872、0.625、0.388,P〈0.05),与最大切削深度(MD)呈正相关(r=0.779、0.823、0.842、0.634、0.403。P〈0.05).与残留角膜基质厚度(CS)呈负相关(r=-0.332、-0.377、-0.410、-0.352、-0.168,P〈0。05);△AQ35、△AQ40与术前CD呈正相关(r=0.124、O.120,P〈0,05)。△PQ20、△PQ25、△PQ30与术前SD呈负相关(r=-0.210、-0.185、-0.154,P〈0.05),与术前SE呈负相关(r=-0.225、-0.196、-0.169,P〈0.05),与MD呈负相关(r=:-0.210、-0.184、-0.164,P〈0.05)。另外△PQ35与术前SD和SE均呈负相关(r=-0.121、-0.124,P〈0.05),△PQ40与术前SD呈负相关(r=-0.120,P〈0.05)。结论大多数青年近视散光患者角膜形态前表面为长椭圆形,后表面中央为扁椭圆形,周边为长椭圆形,LASIK术后发生明显改变,均向扁椭圆形方向变化.前表面形态变化更为显著,可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拟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近视患者角膜前、后表面不同范围非球面性(Q值)及其与角膜球差的关系.方法 横断面研究.选取拟行角膜屈光手术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116例(116眼),年龄18~45岁,球镜度- 1.25~-10.75 D,柱镜度0.00~-3.50 D.应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对角膜前、后表面6、7、8、9 mm直径下的Q值及角膜球差进行测量.采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角膜前、后表面Q值与球差及其他参数的相关性、以及角膜前、后表面Q值的相关性,采用直线回归分析建立角膜前、后表面相应范围Q值与球差的回归方程 结果 在6~9 mm取值范围下,角膜前表面Q值分别为-0.24±0.09 、-0.29±0.09、-0.33±0.09和-0.39±0.10;后表面Q值分别为-0.12-0.12、-0.21±0.11 、-0.30±0.10和-0.38±0.10.前表面Q值较后表面Q值偏向负值方向,6~8 mm前后表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0.35、-6.68、-3.46,P<0.01).6~9 mm取值范围下角膜前、后表面Q值均呈正相关(r=0.30、0.37、0.40、0.42,P<0.01).0值与球差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在6mm角膜直径下,前表面回归方程为SA=0.663Q+0.415,后表面回归方程为SA=0.159Q-0.177,前表面Q值为-0.60时,球差接近零.6~9 mm取值范围下,前表面Q值与与柱镜度均呈正相关(r=0.28、0.27、0.25、0.22,P<0.05).后表面7~9 mm范围内的Q值与角膜厚度呈负相关(r=-0.18、-0.21、-0.24,P<0.05)Q值与年龄、性别、眼别无相关 结论 近视眼角膜前、后表面均呈长椭圆形,前表面较后表面的长椭圆形特点更显著.Q值与球差存在正相关关系,Q值越负,球差越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运用正切曲率半径结合曲线拟合计算,推算角膜半子午线Q值并进行区间整合,对青年近视角膜前表面Q值规律及特性进行分析。方法横断面研究。16~30岁近视受检者90例(90眼)行OrhscanII角膜地形图检查,均取右眼,受检者平均等效球镜度为(-5.45±2.75)D。采集并导出角膜前表面间隔0.1mm的360条半子午线正切曲率值Ft。将所需计算半子午线截痕上的所有Ft值代人正切曲率半径公式.应用线性回归方法结合MatlabR2009b(矩阵实验室MatrixLaboratory)系统拟合计算并通过计算机编程的模型处理系统计算得到各半子午线Q值.并进行区间整合、分析。结果90眼水平方向鼻侧和颞侧2个区间平均Q值分别为-0.32±0.11、-0.30±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09,P〈0.05)。72眼经过Matlab系统进行拟合计算得到的曲线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拟合前后水平鼻侧、颞侧区间平均Q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鼻侧t=1.299,P〉0.05;颞侧t=0.848,P〉0.05)。拟合后垂直上方、下方区间Q值平均值为-0.26±0.12、-0.21±0.23。结论采用线性回归方法结合拟合计算可以由角膜地形图正切曲率半径推算角膜前表面Q值和区间Q值。近视青年角膜前表面形态趋向于长椭圆,垂直方向较水平方向更趋向于圆形。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青年近视散光患者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手术前后角膜前、后表面非球面性的分布变化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用ALLEGRO Oculyzer眼前房诊断系统分别在术前和术后1~3个月对北京同仁眼科中心18~39岁的近视散光患者共163例(296眼)进行测量,获得角膜前、后表面20°、25°、30°、35°、40°的Q值(AQ和PQ)及其变化(△AQ和△PQ),分析其与屈光参数的关系。对手术前后角膜前、后表面不同范围的Q值进行秩和检验,对术后各Q值与患者屈光度、角膜中央厚度、最大切削深度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术前角膜各AQ值均与术前柱镜度(CD)呈负相关(r=-0.213、-0.279、-0.332、-0.363、-0.133,P<0.05)。术后各AQ值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38.15、43.94、48.47、44.78、25.97,P<0.05),术后各PQ值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9.10、10.18、9.77、7.75、3.30,P<0.05,)。术后△AQ20、△AQ25、△AQ30、△AQ35、△AQ40与术前球镜度(SD)呈正相关(r=0.884、0.870、0.871、0.612、0.370,P<0.05),与术前等效球镜度(SE)呈正相关(r=0.834、0.866、0.872、0.625、0.388,P<0.05),与最大切削深度(MD)呈正相关(r=0.779、0.823、0.842、0.634、0.403,P<0.05),与残留角膜基质厚度(CS)呈负相关(r=-0.332、-0.377、-0.410、-0.352、-0.168,P<0.05);△AQ35、△AQ40与术前CD呈正相关(r=0.124、0.120,P<0.05)。△PQ20、△PQ25、△PQ30与术前SD呈负相关(r=-0.210、-0.185、-0.154,P<0.05),与术前SE呈负相关(r=-0.225、-0.196、-0.169,P<0.05),与MD呈负相关(r=-0.210、-0.184、-0.164,P<0.05)。另外△PQ35与术前SD和SE均呈负相关(r=-0.121、-0.124,P<0.05),△PQ40与术前SD呈负相关(r=-0.120,P<0.05)。结论 大多数青年近视散光患者角膜形态前表面为长椭圆形,后表面中央为扁椭圆形,周边为长椭圆形,LASIK术后发生明显改变,均向扁椭圆形方向变化,前表面形态变化更为显著,可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青壮年近视患者角膜前、后表面不同范围非球面性参数Q值的分布及它与其他参数间的关系。方法使用Pentacam眼前节测量与分析系统检测203例(406眼)等效球镜(spherical equivalent,SE)为-1.00~11.38D的18—36岁青壮年近视患者,获取角膜前、后表面Q值、角膜像差、角膜表面散光△K值。结果角膜前表面Q20、Q25、Q30、Q35、Q40分别为-0.14±0.15、-0.20±O.11、-0.24±0.09、-0.30±0.23、-031±0.23。角膜后表面Q20、Q25、Q30、Q35、Q40分别为0.48±0.32、0.27±0.25、0.09±0.20、-0.05±0.18、-0.20±0.17。角膜前表面Q30与球镜、柱镜、SE之间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1、0.19、0.15),与角膜前表面散光△K、z40、RMSh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1、O.64、0.56);角膜后表面Q30与角膜后表面z40、RMSh、RMSg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82、0.59、0.24)。性别、年龄、配戴角膜接触镜对Q值无显著影响。双眼Q值呈-致性。结论大多数青壮年近视患者角膜前表面为长椭圆形(prolate),前、后表面的Q值均随着测定范围的扩大变得越来越小。角膜Q值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背景角膜Q值是描述角膜前表面非球面形态特性的重要参数,而角膜作为光学曲面,是由一系列通过光轴正切面的截痕集合而成。所以只有正切面对于曲面所截的截痕才能代表其真实的光学形态,也就是说用正切曲率半径推算的Q值能真正代表角膜前表面的非球面特性。目的运用角膜地形图正切曲率半径推算角膜前表面子午线截痕Q值,分析青年近视受试者角膜前表面水平方向非球面特性。方法16~30岁的近视受试者90例90眼行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检查,均取右眼,受试者平均等效屈光度为(-5.45±2.75)D,按近视度数不同分为低度近视组30眼、中度近视组30眼、高度近视组30眼。采集并导出角膜前表面间隔0.1mm的360条半子午线正切曲率Ft值。将所需计算半子午线截痕上的所有Ft值代入正切曲率半径公式,应用线性回归方法并通过计算机编程的模型处理系统计算得到各半子午线Q值,并进行区间整合,同时对每位研究对象进行检影验光、眼压测量、裂隙灯检查、角膜曲率计检查及眼底检查。结果所有受检眼角膜的半子午线确定系数(R^2)均〉0.5。90眼水平方向鼻侧区间和颞侧区间Q值均数分别为-0.32±0.11和-0.30±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09,P〈0.05);角膜顶点曲率半径(r0)值均数分别为(7.78±0.27)mm、(7.72±0.25)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16,P〉0.05);不同近视度组鼻侧、颞侧区间平均Q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鼻侧:F=0.192,P=0.825;颞侧:F=0.912,P=0.406)。水平鼻侧和颞侧半子午线平均Q值分别为-0.33±0.14和-0.30±0.13,r0平均值分别为7.76±0.30和7.74±0.24,r0与水平鼻侧半子午线平均Q值呈弱正相关(r=0.320,P〈0.05),与水平颞侧半子午线平均Q值无明显相关(r=0.104,P〉0.05)。水平鼻侧半子午线与鼻侧区间及水平颞侧半子午线与颞侧区间Q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349、-0.373,P〉0.05)。结论用线性回归方法以角膜地形图正切曲率半径可以推算出角膜前表面非球面系数Q值和区间Q值整合的结果。本组近视受试者角膜前表面水平方向形态趋向于长椭圆。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中国人低中度近视眼角膜Q值及其分布特点。方法采用Allegretto wave topolyzer角膜地形图仪检测122例(244眼)低中度近视眼角膜地形图,根据Lensfitting显示的不同直径范围内的角膜平均偏心率(8)计算平均Q值(Q=-ε^2),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122例低中度近视眼角膜平均Q值(30°、20°、10°)分别为:右眼-0.30±0.15,左眼为-0.31±0.14;-0.18±0.17,-0.18±0.16;-0.11±0.15,-0.11±0.15。左右眼Q值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Q值与K值及屈光度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低中度近视眼角膜由周边区至中央区Q值增大,即角膜前表面形态为非球面,周边平坦而中央近似球面。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飞 秒 激 光 小 切 口 角 膜 基质透 镜 取 出 术(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对角膜前后表面不同直径范围内非球面参数(Q值)的影响。方法 选择行SMILE治疗并定期随访3个月以上的近视患者81例81眼,使用 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对患者术前和术后3个月角膜前后表面6 mm、7 mm、8 mm和9 mm直径范围的Q值进行测量,分析手术前后角膜前后表面Q值的变化规律,并对相关影响因素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SMILE术前角膜前表面6 mm、7 mm、8 mm、9 mm直径范围内Q值分别为-0.29±0.11、-0.33±0.11、-0.35±0.11和-0.38±0.11,术后3个月分别为0.47±0.34、0.51±0.33、0.50±0.31和0.43±0.28,进行配对t检验,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51、-24.75、-26.47、-27.49,均为P<0.05)。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手术前后角膜前表面曲率变化与角膜前表面△Q值呈正相关 (r=0.89,P<0.05)。SMILE术前角膜后表面6 mm、7 mm、8 mm、9 mm直径范围内Q值分别为-0.12±0.18、-0.21±0.17、-0.29±0.16和-0.38±0.14,术后3个月分别为-0.07±0.18、-0.16±0.16、-0.24±0.15和-0.35±0.13,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5、-5.11、-5.14、-3.51,均为P<0.05)。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手术前后角膜后表面曲率变化与角膜后表面△Q值呈正相关(r=0.56,P<0.05)。结论 SMILE手术改变了角膜前后表面的非球面特性,术后Q值均向正值方向变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近视准分子激光人群术前角膜前后表面非球面参数(Q值)的分布特征,为临床诊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前瞻性研究。应用基于Scheimpflug照相原理的Pentacam HR眼前节测量及分析系统对75例近视患者右眼进行测量,患者分为低度角膜散光组(前表面散光<+1.00 D)和中高度角膜散光组(前表面散光≥+1.00 D),系统分析角膜前后表面平均Q值分布特征,角膜中央不同角度范围Q值分布特征,上方、下方、鼻侧及颞侧半子午线上Q值分布特征。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各组内Q值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该75例角膜中央30°范围平均Q值前表面为-0.17±0.09,后表面为-0.02±0.16。角膜前表面2组不同角度范围平均Q值均小于0,且2组对应角度范围内Q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内不同角度范围平均Q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340、9.963,P<0.01),2组Q20均大于Q30及Q25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Q30及Q25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角膜后表面Q30趋近于0,Q25及Q20均大于0,Q30相似文献   

20.
目的 运用正切曲率半径推算儿童角膜前表面Q值并分析水平区间Q值规律及不同屈光状态与Q值的关系。通过拟合计算垂直方向Q值,得出360条半子午线范围的Q值,完成全角膜前表面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 横断面研究。通过Orbscan Ⅱ角膜地形图仪得到84例儿童右眼(12例近视、45例正视、27例远视)360条半子午线Ft值,运用线性回归方程计算各半子午线Q值,分析角膜鼻、颞侧区间Q值分布规律(配对t检验)及屈光状态对Q值的影响(单因素方差分析)。运用Matlab R2009b(矩阵实验室Matrix Laboratory)系统拟合计算其中62例儿童右眼数据(10例近视、25例正视、27例远视)得到360条半子午线Q值,并分析角膜360条半子午线Q值分布规律(配对t检验)。结果 ①进行计算的所有半子午线所得到的决定系数R2均大于或等于0.5。84眼鼻侧、颞侧区间Q值均在-1与0之间,平均值分别为:-0.42±0.16,-0.23±0.08,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27,P<0.05)。鼻侧、颞侧r0平均值分别为:7.85±0.24,7.83±0.24,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13,P<0.05)。鼻侧和颞侧半子午线Q值与r0不存在相关性(鼻侧r=-0.077,P=0.487;颞侧r=0.001,P=0.992)。②近视组和正视组、近视组和远视组鼻侧Q平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07,P<0.05),颞侧各组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F=0.204,P>0.05)。③经过MATLAB系统进行拟合计算得到的曲线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④对48只眼进行垂直方向Q值拟合计算。拟合前后水平鼻侧方向半子午线Q值平均值分别为-0.45±0.16,-0.45±0.16,颞侧分别为-0.21±0.08,-0.20±0.10,拟合前后水平鼻、颞侧区间平均Q值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鼻侧t=2.009,P>0.05;颞侧t=2.009,P>0.05)。拟合后垂直方向上方、下方半子午线Q值平均值为-0.24±0.10、-0.17±0.08。结论 ①采用线性回归以正切曲率半径推算Q值的方法结果稳定可靠。研究对象角膜前表面趋向长椭圆形(prolate),鼻侧较颞侧区间显著,水平较垂直区间显著。屈光不正对Q值影响较小。②将360条半子午线Q值通过拟合曲线计算,Q值呈双峰状分布,峰顶分别为上方及下方垂直半子午线。③拟合计算后水平方向半子午线的非球面性均较垂直方向显著,垂直方向Q值向0靠拢。④采用MATLAB系统的曲线拟合计算全角膜Q值的方法证明是稳定可靠的。解决了垂直方向半子午线Q值的计算问题,使建立全角膜前表面数字模型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