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80年代出现的一项医学影像学新技术,是电子计算机与常规X线血管造影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检查方法。经过20余年的发展,DSA技术、性能不断改进,功能不断增加。目前的DSA己实现了系统化、自动化、数字化和网络化。  相似文献   

2.
800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图像质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并评价人体各部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像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根据800例DSA的图像质量,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800例DSA图像分为3级,其中优级图像760例,占95%;良级图像32例,占4%,差级图像(造影失败)8例,占1%,结论:成像参数的选择是影响DSA图像质量的重要环节,其次是各种原因引起的伪影、噪声。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脊髓血管畸形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15命名中层得均行选择性脊髓血管造影。结果:5例血管造影未见异常,9例脊髓血管畸形,1例脊髓前动脉降支中断。结论:数字减影选择性血管造影对脊髓血管畸形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 C_(2000)数字减影血管造影X线机是我院引进荷兰philips1250mA大容量机器,并配有高压注射器等,自1994年至1995年我们共做各类血管造影1454人次,均得到满意效果。那么,如何按一定程序合理的使用,对其质量保证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实践经验小结如下: 术前准备:①备皮:准备好穿刺部位皮肤。②禁食:造影当日早晨禁食,以防患者术中呕吐。③向患者简单介绍造影经过,使其对造影有思想准备,消除紧张心理,力争主动配合。  相似文献   

5.
大动脉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张川1夏云2刘闽生1我院自1988年至1996年间,对18例大动脉炎患者进行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动脉法血管造影(IADSA)可清楚显示大动脉炎胸腹主动脉、髂动脉及其主要分支不同程度的狭窄、阻塞性和扩张性病变,具有...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小型数字减影X线机引导进行血管介入手术的效果.方法 诊断组和治疗组在GE OEC-9800型C臂数字减影X线机引导下,按常规方法完成介入手术.结果 手术成功率99%.(1)诊断组①CAG:阳性率38.63%;②肾动脉造影:狭窄检出率为12.06%;(3)脑血管造影:椎、颈总动脉狭窄2例.(2)治疗组:①血管灌注/栓塞的总有效率69.03%;②冠脉支架29例均成功;③起搏器置入17例、房缺导管闭合1例均获成功.结论 小型数字减影X线机能胜任简单PCI等大多数介入手术.  相似文献   

7.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是20世纪80年代继CT之后出现的一项医学影像新技术。是电子计算机与常规X线血管造影机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检查方法。DSA的基本原理是将获取人体某一部位注入造影剂前后的两副X线图像,经模-数转换输入计算机后进行实时减影以消除骨骼、肌肉及内脏影像,留下单一清晰的血管影像,再经数-模转换在显示器上显示出来的一种血管造影检查方法,同时能实时地显现随时间变化的血管影像。与常规血管造影像相比具有对比度、分辨率高,检查时间短、造影剂用量少、漏诊率低、医生和患者接受的X线辐射量减少,实现了无胶片化数字化?…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下肢静脉步进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较常规分段DSA的优势.方法 将98例需行下肢静脉造影的患肢随机分成两组,研究组49例行步进式DSA,对照组49例行常规分段DSA,并对两组造影影像质量、对比剂的平均用量、平均辐射剂量和平均检查时间进行评价.结果 研究组对比剂使用总量较对照组下降33.33%,并且研究组髂静脉和下腔静脉显示清楚率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22.44%和67.34%,研究组均未出现因对比剂滞留而出现伪影;研究组平均辐射剂量较对照组下降54.91%,平均检查时间较对照组下降了65.45%.结论 下肢静脉步进DSA较常规分段DSA在对比剂用量,检查时间,辐射剂量和髂静脉和下腔静脉的显示方面存在优势.  相似文献   

10.
医用X线电视微机控制与数字血管减影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检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 DSA)的分辨率、对比度等性能参数.方法 在DSA下应用常规条件对性能模体曝光井采集图像,通过测量图像得到设备的性能参数.结果 采集到了DSA的空间分辨率低对比分辨率等性能参数.结论 通过检测DSA的性能,通过反复调整与检测,可以使DSA的性能达到最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脑血管造影三维重组中的质量控制.方法 收集三维重组结果与减影不符的图像,分析不一致产生的原因.结果 采集区(FOV)位置及大小、对比剂充盈情况、动脉瘤位置、患者配合、X线硬化效应均可能产生三维重组伪影.结论 三维重组结果可能与减影不符,三维重组与减影图像结合有利于做出更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充分利用医院现有网络资源,设计了一套数字化血管减影造影(DSA)手术教学系统,系统前端采集的信号主要包括手术视音频、心电监护信号等.通过控制分发传输系统、终端示教系统展示手术过程中的所有信息,同时还设专门语音双向传输系统.通过实际应用,DSA手术中的视频、实时透视和造影图像、声音等信号传输一切正常,该系统适用于DSA手术的教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联合CT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治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的62例患者的颅脑3D-DSA及CTA检查资料,观察动脉瘤部位、形态、大小、瘤体颈比、与载瘤动脉的关系以及动脉瘤与邻近神经、颅骨等其他组织结构的关系等。结果经3DDSA检出动脉瘤54例(60个),检出率约87.1%(54/62);经CTA检出动脉瘤50例(50个),检出率约80.7%(50/62),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D-DSA能较清晰显示动脉瘤瘤颈的大小及瘤体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显示率达100%(60/60),并能较好显示动脉瘤穿支血管。而CTA对动脉瘤的显示除颈内动脉有统计学差异外,颅内其余部位血管显示率无统计学差异,而对动脉瘤穿支血管显示能力较差。结论个性化检查和两者的综合运用能充分发挥优势,对于提高动脉瘤的诊治水平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对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320例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实行预见性护理和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低血压、穿刺部位出血、血肿、假性动脉瘤、下肢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对全脑血管造影术后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降低了致残率和并发症的发生,显著提高了治疗和护理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对缺血性脑卒中复发(Recurrent Ischemic Stroke,RIS)的影响。方法:将首次经CT或MRI证实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经颈动脉彩超证实存在颈动脉斑块及血管狭窄的患者,随机分为进行DSA的干预组和未行DSA的对照组,随访1年,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是否再次出现RIS以及发生的时间。结果:109例入选患者中,除3例因其他系统疾病死亡失访以外,余下的106例(干预组49例,对照组57例)中,共有11例出现RIS,其中干预组RIS再发2例(2/49),对照组RIS再发9例(9/57);11例RIS患者初发至复发的间隔时间为32-315天,平均183.27±98.44天,其中干预组平均270.50±34.65天,对照组平均163.89±98.17天;结果显示行DSA检查的患者1年内RIS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出现脑卒中再发的间隔时间也长于未行DSA检查的患者(P<0.05)。结论:对于存在颈动脉斑块及轻中度狭窄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DSA检查或可降低其1年内RIS的复发风险,延迟复发出现的时间,DSA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中可能具有潜在的预防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对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6例脑血管病患者进行DSA检查,观察血管病变及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分析疾病与血管病变的关系。结果:36例中,颅内外血管病变24例,阳性检出率66.7%。术中发现血管病变37处,其中狭窄29处,闭塞7处,动脉瘤1处。术中出现脑血管痉挛1例。结论:DSA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检查方法;颈内动脉病变在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疾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前少见到关于输出查找表算法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中应用的报道.本文将输出查找表算法应用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中,探讨不同输出查找表算法对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图像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的输出查找表算法会得到不同效果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图像,使用分段幂函数或分段指数函数可以得到比较理想的减影图像.  相似文献   

19.
为保证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系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必须定期进行性能检测和质量控制。本文按照JJG 1067-2011《医用诊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系统X射线辐射源国家计量检定规程》,介绍了对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的空气比释动能率、HVL(辐射输出的质)、X射线管电压、模拟血管最小尺寸、空间分辨力、低对比度分辨力、对比度线性和减影性能影响等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