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如何应用统计参数映射(SPM)进行功能磁共振图像处理与分析的研究.方法 采用3.0T西门子磁共振机对正常人进行无意义图形的记忆编码的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获得有关记忆的脑功能图像,应用SPM软件进行图像处理与分析研究.结果 通过SPM软件的分析获得理想的有关记忆的脑激活图,从而用来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脑的记忆功能.结论 在进行脑功能磁共振图像处理与分析中,指出SPM软件应用的关键问题以及该技术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之处.  相似文献   

2.
<正> 近年来医学影相学有了很快的发展,成为临床医学的一支尖兵。它包括一般X线检查、CT检查、超声检查、核素扫描、以及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磁共振成像系统。磁共振成像是八十年代在CT基础上出现的医学图像技术。它是核磁共振原理及实验方法、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和图像重建理论相结合的产物。与CT相比它有许多突出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CT成像技术和计算机数字化图像处理系统的图像分析功能,对25例男性(18岁-23岁)样本进行全身CT横断层扫描。将获犁断层图像依次输入IMG2型图像处理系统中。根据图像中各组织的灰度以及各种组织的比重值,对其进行处理,分析和测算,综合计算出每例样本整体及一段的质量和质心位置等惯性参数。再经对比,验证和统计学检验,确立其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建立中国人体惯性参数模型提供了重要数据。也为体育项目训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比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与CT扫描检查对膀胱癌的T分期,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膀胱癌临床T分期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75例膀胱癌患者进行常规磁共振平扫、增强及弥散加权成像及CT扫描检查,根据其图像做术前临床T分期的诊断,手术后同病理结果进行比较,来初步估评DWI在膀胱癌临床T分期的应用价值.结果 DWI对膀胱癌临床T分期符合率为83.5%,CT的临床T分期符合率为72%,数据统计学分析显示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能够准确的在术前诊断膀胱癌的临床T分期,准确率高于CT扫描,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CT成像技术和计算机数字化图像处理系统的图像分析功能,对25例男性(18岁~23岁)样本进行全身CT横断层扫描。将获得的断层图像依次输入IMG2型图像处理系统中。根据图像中各组织的灰度以及各种组织的比重值,对其进行处理、分析和测算,综合计算出每例样本整体及各体段的质量和质心位置等惯性参数。再经对比、验证和统计学检验,确立其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建立中国人体惯性参数模型提供了重要数据。也为体育项目训练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首例中国可视化人体头颈部CT影像三维重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对首例中国可视化人体头颈部CT影像进行二维重建研究。方法 将首例中国可视化人体头预部的轴位断层CT图像(层厚1mm,连续扫描),应用Siemens CRT3.0图像处理软件在SGI Graphies计算机工作站上进行三维重建和观察。结果 头面部结构得到良好重建,其面部轮廓包括鼻翼、唇.外耳廓.下颏等均能清晰显示。头颈部骨骼的精细三维重建,显示出颅底圆孔、卵圆孔、棘孔等细微结构。头颈部三维剖面观察可使包括垂体、脑干、颈髓、蝶窦、鼻咽等结构获得良好显示。结论 本研究实现了对首例中国可视化人体头颈部CT影像的三维重建和可视化,为深入进行头颈部解剖结构的三维可视化研究及解剖学和影像学的比较研究奠定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7.
1.影像断面解剖学(人体CT磁共振扫描) 影像中心刘军副教授等主编的专著《影像断面解剖学(人体CT磁共振扫描)》是我国第一部以CT磁共振扫描图像为基础的医学影像多维断面解剖专著,专门阐述正常人活体CT和磁共振扫描的断面图像解剖结构。书中包括CT横断面,部分冠状面和矢状面连续扫描像100余幅,磁共振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及斜面连续扫描像300余幅,线条图近百幅。每幅CT和磁共振扫描照片均有图片注字或线图注字,还有较详细的文字说明,图文并茂,真实的扫描照片,文字说明和线图有机地结合对理解并掌握断面解剖很有帮助。全书共分八章:CT和磁共振成像原理及其图像特点。头部、颈部、胸部、腹部、盆部、脊柱、四肢。该专著荣获九七年度西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CT磁共振成像对滑膜骨软骨瘤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于我院治疗的46例已确诊的滑膜骨软骨瘤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进行CT平位扫描,实验组在CT平面扫描的基础上同时进行磁共振扫描,观察患者的扫描图像。结果:对照组患者只能观察到患者关节处钙化和骨化结节影,实验组患者可以在CT平面扫描的基础上通过磁共振观察到关节腔内的游离体和滑膜的增生程度,可以更加准确的判定患者的疾病情况(P0.05)。结论:CT磁共振成像使观察视野更加全面,更有利于对滑膜骨软骨瘤疾病的诊断分析,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人体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建立一种人体骨骼肌在体三维形态快速重建的新方法。方法:选取上肢屈肘运动、下肢屈膝运动为典型运动,利用核磁共振测量技术,将屈肘运动分成4个相位,每30°进行一个静态相位的测量,不负重。将屈膝运动分成4个相位,每30°进行一个静态相位的测量,不负重。获取屈肘、屈膝运动下的骨骼肌核磁共振序列图像数据。利用水平集图像处理算法,对这些数据进行配准、分割研究,利用体素法进行骨骼肌的三维形态重建,获取人体骨骼肌在屈肘、屈膝运动过程中的在体三维形态变化规律。结果:获取了屈肘、屈膝运动中在体骨骼肌的动态核磁共振图像数据,建立了相应的三维形态模型。结论:建立了一种基于水平集理论和体素法的人体骨骼肌软组织医学图像处理与三维形态重建方法,为骨骼肌相关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应用MRI、CT仿真内窥镜技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5例病人分别作磁共振成像和螺旋CT无间隔扫描,并将原始图像传输到工作站,应用导航软件,调整阈值.重建出器官内表面的图像,其中MRVE20例,CIVE5例。结果 MRI和CT仿真内窥镜可显示正常解剖结构、病变位置、范围与纤维内窥镜所见类似。结论 MRI、CT仿真内窥镜提供一种无创伤的诊断方法,其临床诊断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髋关节CT三维重建与可视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建立髋关节可视化三维解剖模型,并对髋关节CT三维重建图像进行研究,为影像诊断学和外科学提供准确、直观的形态学资料。方法选取20例患者,对其髋关节进行螺旋CT扫描,在CT工作站上进行骨骼三维重建。选取中国首例女性可视化人体数据集之髋关节连续薄层断面解剖图像,在SGI工作站上对骨骼、肌肉、神经、血管等分别进行精确勾画、三维重建。结果螺旋CT三维重建成像能清楚显示髋关节骨性结构的毗邻空间关系。髋关节可视化重建对骨骼和周围软组织结构均能进行三维立体重现。结论髋关节CT三维重建和可视化三维解剖模型可全面准确重现髋关节三维立体形态和空间关系。  相似文献   

12.
人体胸部有限元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建立人体胸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以用于单兵防护工程研究.方法 以CT的扫描数据为重建源图像,利用医学图像重建软件Mimics进行三维重建;在有限元前处理软件ANSYS ICEM CFD中进行单元网格划分,并为模型各部分指定相应的材料特性参数;在有限元软件ANSYS LS-DYNA中完成有限元模型建模,并参照既往尸体实验数据检验模型有效性.结果 建立了近似人体胸部解剖结构的有限元模型,模型的模拟计算结果和既往尸体实验结果基本相符.结论 利用人体断层数据和专业软件,能够完成有限元模型的重建,模型能够满足单兵防护工程研究中进行人体胸部冲击相关数值分析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苏阳春 《当代医学》2013,(32):29-30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在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价值,并与常规诊断技术进行比较后体现其诊断优势。方法回顾分析法是对采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对各时期脑梗死患者进行诊断、检查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本文采用这种方法对2012年9月-2013年3月收治的70例患者进行病变资料分析,采用神经解剖的方式对病变部位进行定位,并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SET2加权成像技术、磁共振成像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3DTOE法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的应用中检查不同时期脑梗死患者的病症。结果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图像显示中可以发现,超急性期脑梗死患侧表观弥散系数(0.389±0.092)、健侧表观弥散系数(0.955±0.112),急性期以及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呈现高信号,从表现弥散系数的图像显示中则为低信号。在急性期与超急性期,患者病灶表现弥散系数以及相对表现弥散系数呈现降低趋势,而在慢性期则呈现升高趋势。结论在6h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诊断出脑梗死的应用效果明显优于传统MR技术。  相似文献   

14.
磁共振扩散成像是目前在活体上进行水分子扩散测量与成像的唯一方法。水分子扩散运动速率与状态反映是微米数量级的运动变化,与人体组织中细胞的大小处于同一数量级。因此,与以往的T1WI、T2WI不同,水分子扩散的活体研究磁共振成像对人体的研究深入到更微观的水平,它反映着人体组织的微观几何结构,细胞内外水分子的转移与跨膜运动、温度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CT扇形束扫描的投影旋转间隔对成像时间、成像质量以及图像重建计算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Matlab软件编程,实现对仿真模型的投影数据取得、图像反投影重建,并将此方法用于实际颅脑的CT图像进行投影和反投影重建验证.结果 本文通过对模型图像重建研究,得到了投影及重建过程中投影旋转间隔对成像时间、成像质量以及图像重建计算量的影响因素.结论 在扇形束投影CT的成像过程中,投影旋转间隔在<2°的范围内会对成像时间、成像质量以及计算量产生较小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综合对比分析MRI(磁共振成像)联合CT和单一CT在脑梗死患者中的诊断效果,为治疗脑梗死患者提供科学的数据参考。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46例,按照患者意愿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均为2 3例。实验组应用磁共振成像(MRI)联合CT的诊断方法,对照组应用单一CT的诊断方法。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正确诊断率、灵敏度、特异度以及CT图像、磁共振成像图像等。结果实验组诊断检查发现有20例脑梗死疾病患者,42个梗死病灶,正确检出率为86.96%(20/23),对照组诊断检查发现有15例脑梗死疾病患者,31个梗死病灶,正确检出率为65.22%(15/23),实验组的正确诊断率远远高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2.3%、82.3%,对照组患者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2.3%、75.6%,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梗死患者的相关诊断中,MRI(磁共振成像)联合CT的诊断效果远远优于单一CT的诊断效果。  相似文献   

17.
磁共振成像扫描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及三维成像功能。作者分析36例确诊为鼻咽癌的磁共振表现,结合国内外文献,探讨磁共振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36例鼻咽癌患者中,放疗后14例,初诊22例。30例经局部病理切片证实;6例经CT、MRI及临床定期随访3个月以后,肿块逐渐增大证实。使用美国通用电器公司超导型VectraⅡ型磁共振扫描仪,静磁场为500mT(5000Gs)。常规用头部线圈,自旋回波序列(SE)和T2加权快速扫描成像序列(FSE),部分应用SPGR三维连续无间隔扫描序列。平行眶毗线,层厚6mm,间隔1mm。分别获取轴位T1加权像(TR:30…  相似文献   

18.
在肿瘤监测和放疗计划制定中,需要多次CT扫描,其使用的X射线辐射剂量已受到广泛关注。为了获得高质量的低剂量CT图像,本文提出一种基于非局部权值先验和GPU加速的3D低剂量CT成像新方法。源于非局部均值滤波(NLM)思想,本文方法采用先前标准剂量CT扫描图像构建用于低剂量CT图像重建的全新非局部均值滤波。具体而言,本文方法首先将3D标准剂量图像与低剂量图像进行配准以减少两图像数据间解剖结构的不一致性,接着利用两配准后的图像构建NLM权重先验,最后采用全新的非局部平均实现高质量的低剂量CT成像。为了增加本文方法的执行效率,GPU硬件加速技术被采用。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较传统NLM滤波在低剂量图像的噪声消除和细节信息保持两方面均有优势显著且执行效率大幅提升。  相似文献   

19.
磁共振成像技术(MRI)与其它医学影像技术相比较最大的缺陷是在图像中的伪影较多见,而伪影的产生与扫描序列成像参数B及成像过程等因素有关.本分析了302例MRI图像中伪影的类型,探讨了抑制方法.  相似文献   

20.
双源CT技术是一种医学成像技术,主要是通过两套探测器系统和两套X射线球管系统对人体图像进行同时采集,这种CT装置从产生之后就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其中螺旋CT在人体各部位的检查和诊断应用较多。本篇文章在此基础上,主要对双源CT技术特点以及相关应用优势等进行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