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缺血性脑卒中是脑卒中最常见的一种,其发病率逐年上升,由于该病的高致残率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业已成为日益倍受关注的社会话题。颈动脉、椎动脉是脑部血液供应的主要途径,颈动脉、椎动脉的形态学或血流动力学改变与缺血性脑卒中有一定相关性。超声检查是目前检测颈动脉、椎动脉的首选方法,本文对超声检查在评价缺血性脑卒中应用以及进展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检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斑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200例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存在缺血性脑卒中分组,将100例存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组,将100例不存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高频超声检查,对比两组斑块稳定性、IMT、CAS斑块面积、狭窄度、颈动脉血流量及脑血流量。结果观察组不稳定斑块形成率较对照组高,稳定斑块形成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内-中膜厚度(IMT)及CAS斑块面积均较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颈内动脉(ICA)、颈总动脉(CCA)及椎动脉(VA)的狭窄度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ICA、CCA、VA及脑血流量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S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存在密切联系,通过高频超声可有效评价斑块及狭窄程度,判定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为早期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卢慧英 《现代保健》2013,(2):132-133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对9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器检测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进行头颅CT或MRI扫描,与对照组(n=90)进行比较。结果:脑卒中组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脑卒中组不稳定斑块构成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稳定斑块构成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硬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笔者应用彩超多普勒超声检测 12 7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血管 ,并与 71例健康人进行对照分析 ,以探讨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样硬化病变情况。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为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3年 2月在总后第三门诊部和党校医院住院的患者 12 7人 ,男 75人 ,女 5 2人 ,年龄 5 0~ 86岁 ,平均 69± 10 3 2岁。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并进行了头颅CT和 /或MRI证实为脑梗死或腔隙性脑梗死。临床上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活动障碍或反复发作的短…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超声经穴透药对于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常规药物和针灸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药物及针灸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超声经穴透药治疗,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共30天,之后进行临床疗效指标的观察和分析.结果: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与对照组的临床疗效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超声经穴透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肯定,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颈动脉超声诊断老年缺血性脑卒中的价值与应用效果。方法:数据取自本院2019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60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患者均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颈动脉超声、联合检查。结果: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颈动脉超声的敏感度均高于颈动脉超声和经颅多普勒超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颈动脉超声在血管狭窄病变的检出率方面与头颈部CTA结果更为接近,检出率也高于颈动脉超声和经颅多普勒超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单独使用颈动脉超声或经颅多普勒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颈动脉超声在评估颈动脉血管狭窄方面具有更好的准确性、敏感性和检出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颈动脉超声(Carotid Ultrasound,CUD)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本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8例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CUD、TCD检查,通过检查结果分析在临床诊断过程中CUD、TCD与两种检查方法临床诊断的价值。结果:联合诊断的准确率、误诊率、漏诊率、特异性、灵敏度与单一诊断相比均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CUD检查与TCD检查的准确率、误诊率、漏诊率、特异性、灵敏度差异并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UD、TCD均属于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诊断的常用方法,二者均可以获得一定的诊断效果但是均不够理想,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可以联合运用这两种方式,以获得更为理想的诊断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超声经穴透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颈内动脉血流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只采用常规西医及针灸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超声经穴透药.分别于治疗前后查颈内动脉彩色多普勒,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治疗后疗效均较治前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改善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组和对照组都能改善缺血性脑卒中颈内动脉血流情况,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方法]颈内动脉系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70例,脑梗塞患者90例,根据糖耐量试验分为胰岛素抵抗组与非胰岛素抵抗组,分别应用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结果]胰岛素抵抗组颈动脉异常率81.2%,非胰岛素抵抗组颈动脉异常率为41.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胰岛素抵抗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表明胰岛素抵抗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分析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对94例住院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彩超检测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4例中有59例患者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62.8%),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斑块与卒中部位存在同侧相关性。结论: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可评估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内脂素(visfatin)、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 MPO)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6月常德桃源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入院的缺血型脑卒中患者139例作为研究对象,另选取本院体检正常者6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visfatin和MPO水平。收集各入选病例相关临床资料及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并计算反映颈动脉斑块的Crouse积分。 结果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visfatin、MPO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不稳定斑块组血清visfatin、MPO水平以及Crouse积分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和无斑块组(P<0.01);患者血清visfatin、MPO水平与颈动脉粥样斑块Crouse积分呈正相关(r=0.796, P<0.01; r=0.723, 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清visfatin(OR=1.42,95%CI:1.15~1.75,P=0.001 1)、MPO(OR=1.08,95%CI:1.03~1.13,P=0.001 5)、脂蛋白(a)(OR=1.11,95%CI:1.02~1.21,P=0.015 6)、低密度脂蛋白(OR=2.13,95%CI:1.25~3.63,P=0.005 4)、高血压病(OR=1.98,95%CI:1.13~3.45,P=0.020 1)、糖尿病(OR=1.23,95%CI:1.02~1.48,P=0.030 2)和年龄(OR=1.95,95%CI:1.11~3.43,P=0.020 2)是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visfatin、MPO水平与其颈动脉内膜斑块形成及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检测患者血清visfatin、MPO水平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病情监测和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磊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7):1842-1843
目的探讨纤溶酶联合血栓通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不同治疗方案对2009年9月~2011年9月在某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17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治疗。结果经过为期2周的住院治疗后,对照组37例患者显效,18例患者治疗有效,无效34例,总有效率为61.80%,而纤溶酶联合血栓通组患者56例患者显效,15例患者治疗有效,无效18例,总有效率为79.78%,2组患者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55,P﹤0.05)。结论血栓通针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轻患者的残疾程度,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该药值得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适应证及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讨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适应证及效果。方法 对 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超声多普勒及DSA检查后施行了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对术后患者用超声及DSA进行随访观察。结果  8例手术患者无脑卒中发生 ,并且无手术后再狭窄。结论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 ,适用于有症状、狭窄程度 >5 0 %的患者。但因其为预防性手术 ,对无明确颈动脉狭窄患者不宜过于积极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肠道菌群变化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Rankin修订量表评分(mRS)、血清胆固醇(CHOL)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等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5月-2017年10月天津市环湖医院收治经确诊的AIS患者30例为AIS组以及同期体检健康者30例为健康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及其分布的差异。方法收集2003~2005年通辽市6家医院4063例脑卒中患者的人口统计学、个人疾病史、家族疾病史、生活方式因素以及入院时血压、血糖、血脂等资料。用EpiDate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分别为(172.47±34.79),(104.06±19.60)mmHg,血糖为(7.12±3.00)mol/L。以及高血压和高血糖的患病率(分别为90.1%和55.2%)均显著高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分别为(152.28±29.05),(92.10±16.83)mmHg;血糖为(6.68±3.20)mol/L,高血压和高血糖患病率分别为77.5%,40.0%,P均<0.01。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TC)水平(5.13±1.18)mol/L、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患病率为38.5%,以及吸烟率为23.7%显著高于出血性脑卒中患者(4.99±1.17)mol/L,30.0%,20.0%,P均<0.01。结论年龄、吸烟、高脂血症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性更大,而高血压、高血糖对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性更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讨论阿托伐他汀治疗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常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神经营养药、对症处理及早期神经康复;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20rag,1次/晚,连续服用14d,治疗前后记录NIHSS评分;并检测治疗前后CRP、TC、LDL-C、Cr与ALT,及各种与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NIH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RP、TC、LDL-C有显著降低(P〈0.01),不良反应少,元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预后。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缺血性卒中患者膳食维生素摄入与颈动脉狭窄之间的关系.方法 连续纳入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金陵临床医学院住院的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食物调查问卷评估膳食维生素摄入水平,颈动脉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评估颈动脉狭窄率,并检测血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同型半胱氨酸(Hcy)、C反应蛋白(CRP)...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与微量蛋白尿关系。方法:用免疫散射比浊法对温岭医院收治的169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与105名健康对照组进行尿微量蛋白检测。结果: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尿微量蛋白水平及微量蛋白尿发生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结论:提示微量蛋白尿是引起老年患者急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警惕老年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存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粪便中巨单胞菌属和大肠杆菌属对AIS的诊断效能.方法 选取2015年5月-2017年10月天津市环湖医院收治的AIS患者10例为AIS组,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10例为健康组,通过16S测序技术分析AIS患者粪便中巨单胞菌属和大肠杆菌属相对丰度,通过ROC分析考察巨单胞菌属和大肠杆菌...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与急诊绿色通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临床救治的应用效果。 方法对南京鼓楼医院急诊科2015年10月至2018年2月实施卒中院前急救、绿色通道制度化前后确诊为AIS的58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性319例,女性264例;年龄28~92岁,平均年龄(69.40±13.35)岁。分为制度实施前的对照组(n=246)和制度实施后的联合治疗组(n=337)。记录患者诊治过程时间点,比较两组静脉溶栓、血管内介入治疗或桥接治疗例数、急诊就诊到溶栓的时间(DNT)、出/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 )评分、住院天数和预后,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结果实施卒中院前急救、绿色通道后,静脉溶栓例数、DTN<60 min达标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之对照组,联合治疗组患者从急诊入院到溶栓的各个时间段耗时减少,无显著后遗症患者例数增多,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血管介入或桥接治疗例数、死亡患者例数和住院天数方面,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卒中院前急救、绿色通道的应用,有助于优化AIS诊疗流程,缩短DNT,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