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131I全身显像与131I SPECT/CT断层显像对分化型甲状腺癌(DTC)转移复发的探测效能.方法 回顾分析2001-2007年在我院核医学科进行131I治疗的197例次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影像学资料.131I全身显像影像学分期标准:根据图像显示的病灶摄取量、位置、数量及波及范围将病人分为4期:Ⅰ期,摄取范围局限于甲状腺床;Ⅱ期,甲状腺床+颈部淋巴结摄取或甲状腺床+纵隔淋巴结摄取;Ⅲ期,颈部淋巴结或纵隔淋巴结摄取+肺摄取;Ⅳ期,颈部淋巴结和纵隔淋巴结+肺部弥漫性摄取,或颈部淋巴结和纵隔淋巴结+骨等其他脏器摄取;组织器官放射性摄取分级标准:按放射性分布的浓聚程度和分布范围分为0,1,2,3级;结果两种显像模式:(1)对甲状腺癌的分期具有显著差异(Z=3.864,P=0.000).(2)对颈部、纵隔和骨分级存在显著差异(Z=-3.779,P=0.000;Z=-3.434,P=0.001);对甲状腺原位病灶和肺分级没有显著差别(Z=-1.507,P=0.13;Z=-0.839,P=0.401).结论 131I全身显像联合131I SPECT/CT断层显像明显提高了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小剂量131I全身显像在131I治疗甲状腺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5例需要在手术后进行131I治疗的分化型甲状腺癌病例,在做131I治疗前进行小剂量的131I全身显像检查,并在131I治疗后再次进行全身显像检查,分析两组结果的差异性。结果:小剂量131I全身显像时,15例病例中共发现28个病灶,131I治疗后进行的全身显像共发现43个病灶,新增病灶20个,减少病灶5个,7例病例病灶无变化。结论:虽然小剂量131I全身显像发现甲状腺癌转移灶的敏感性不及治疗剂量131I全身显像,但在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前做小剂量的131I全身显像仍然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术后^131碘(^131I)清甲治疗效果及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仪/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显像仪(SPECT/CT)融合显像价值。方法:对46例DTC术后的患者行^131I清甲治疗,5~7d后行SPECT全身平面显像和SPECT/CT融合显像,3~6个月重复以上治疗与显像,并以同期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值作为比对参考。结果:二次^131I清甲治疗后显像对比,病灶减少50个,病灶缩小25个;二次显像SPECT全身平面显像病灶检出数95个,SPECT/CT融合显像病灶检出数114个,比SPECT全身平面显像增加19个,SPECT/CT融合显像与SPECT全身平面显像病灶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Tg值治疗前为(32.23±11.21)μg/L,治疗后为(18.17±7.45)μg/L,Tg在^131I清甲治疗DTC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DTC ^131I清甲治疗效果好;②DTC术后 ^131I清甲治疗效果影像学评价中,SPECT/CT融合显像弥补了SPECT全身平面显像的不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131I治疗后的假阳性显像,以便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96例行甲状腺全切或次切除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大剂量131I治疗后5~7 d的131I全身显像结果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及相关检查,判断131I 全身显像是否存在假阳性表现.结果 96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中肝脏显影88例(91.7%),胃肠道显影12例(12.5%),双侧乳腺显影1例,双肺弥漫性显影3例,唾液腺显影5例,鼻咽部显影2例,胸腺显影1例,肾囊肿1例,肾脓肿1例及污染5例.结论 131I假阳性显像多见肝脏、胃肠道显影,其他假阳性显像出现的几率很低,但仍需加以重视,以提高诊断水平及预防其发生的能力,避免患者受到不必要的131I辐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131I治疗甲状腺癌的防护措施.方法 96例行131I治疗的甲状腺癌患者实行多方面的防护,即患者的管理,医务人员的防护,病室环境的防护,周围人群的防护.结果 96例行131I治疗的患者效果良好,患者、家属、医护人员均得到有效保护.结论 131I治疗是提高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生存率的重要治疗措施,做好131I治疗期间的防护对患者、家属、医务人员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131I 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已有50余年的历史,尽管此疗法利弊一直存在争议,但专家学者一直致力于对^131I 治疗的研究。我们分析131I 清甲、清灶治疗以及对局部复发和(或)转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治疗等方法和结果,时^131I 治疗并发症的风险性做出尽可能中肯的评价。^131I 清甲治疗的优点包括:①提高血清TG测定的特异性水平;②提高全身碘扫描诊断复发和(或)转移性疾病的灵敏度;③使治疗效果最大化;④131I 清甲治疗后的全身碘扫描能够辅助诊断全身其他部位转移的、在清甲治疗前无法实施碘扫描或者清甲治疗前碘扫描无法诊断的病灶。^131I 清灶治疗的潜在优点包括降低复发率以及降低因未知的微小病灶局部复发和(或)远处转移病灶造成的患者死亡率。^131I 治疗复发和(或)远处转移病灶的潜在优点是降低复发率和降低特异性疾病的死亡率和(或)疼痛。^131I 清灶治疗的不良反应和风险与恶性肿瘤一样,最常累及的器官及系统如眼/鼻、唾液、肺、胃肠、造血系统以及生殖系统。虽然人们对^131I 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效果的争议从未停止,但是它的疗效和风险也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这对医生和患者在选择是否进行^131I 治疗时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DTC)病人采用放射性碘(131I)治疗,从而评价131I治疗DTC的疗效。方法:收集2007~2013a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经病理确诊的DTC病人50例,男性19例,女性31例,年龄24~77岁,平均51.28±15.43岁。其中,PTC28例,FTC22例。术后单纯发现颈部转移23例,肺转移3例,骨转移2例。结果:PTC组痊愈率75.0%,好转率14.3%,无效率7.1%,死亡率3.6%;FTC组痊愈率59.1%,好转率27.3%,无效率9.1%,死亡率4.5%。经统计学分析,χ2=23.93,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单纯发现颈部转移23例,肺转移3例,骨转移2例,经统计学分析,χ2=18.36,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31I治疗DTC有较好的疗效,且PTC组治疗痊愈率高于FTC组,131I治疗疗效与转移灶部位有关,颈部转移灶治疗效果好于肺转移及骨转移。 相似文献
8.
为分析和评价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副作用,对342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接受了131I治疗的患者进行了随访研究。眼药后急性反应被记录;出院后定期随访血常规,肝肾功能,延腺功能及有无与131I治疗相关的远期副反应。随访时间1~10年,平均5.4年。结果:放射性甲状腺炎主要发生在吸131I率>30%的患者;放射性涎腺炎主要发生在吸131I率<30%的患者;常见的消化道反应:恶心12.2%;呕吐5.2%;腹泻3.5%;胃痛2.7%。Plt、WBC和Hb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一过性血小板减低和一过性WBC减低总发生率分别为10.4%和4.0%;但131I碘累积剂量>18.5GBq的患者其发生率明显高于累积剂量<18.5GBq的患者(P<0.01);无远期副反应。以上结果表明本组患者近期副作用发生率低,无远期副作用,提示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甲状腺球蛋白(Tg)联合治疗剂量131I全身显像(131I-WBS)在已行131I清除残余甲状腺组织的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中监测肿瘤复发或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 66例接受甲状腺全切或大部切除并已行131I清除残余甲状腺治疗的DTC患者,进行血清Tg测定和治疗剂量的131I全身显像.结果 对DTC复发或转移灶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性:Tg分别为78.7%、84.2%和80.3%;131I-WBS分别为85.1%、100.0%和89.4%;Tg联合131I-WBS分别为91.5%,84.2%和89.4%.结论 血清Tg测定联合治疗剂量的131I全身显像在已行131I清除残余甲状腺治疗的DTC患者病情评估中有互补作用,对监测复发和转移病灶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性分析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外科手术后治疗剂量的131 I全身显像检查发现的假阳性显像的分布及摄取原因,希望为临床工作提供有利的帮助。方法收集2007~2012年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核医学科237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术后因131 I全身显像检查出现不能定性的显像,行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CT融合显像者的资料,由两名有经验的核医学医师独立阅片,结合临床特点、生化及其他影像学资料,术后病理或随访证实为假阳性显像进行部位分布及常见原因分析。结果237例SPECT/CT融合显像中证实为假阳性显像的病例共132例(55.7%),男性27例,女性105例;通过病理结果证实5例(鼻息肉1例,异位支气管囊肿1例,脂肪瘤1例,肾错构瘤 1例,胆囊炎胆囊肿大1例),通过SPECT/CT发现放射性分布灶位于体外从而判定为污染13例,通过3~8年长时间临床随访证实为假阳性显像114例。 其中头颈部出现假阳性摄取共计77例(58.3%)、盆腹部 34例(25.8%)、胸部21例(15.9%)。按照摄取原理分类,假阳性显像与钠、碘同向转运子(NIS)表达有关的摄取有87例,无关的有45例。在与NIS表达有关的显像病例中43例为异位甲状腺组织,44例为非甲状腺组织。与NIS表达无关的摄取45例中,24例为炎症,13例为污染,7例为体液滞留(5例囊肿、1例脑血管畸形、1例肾错构瘤),1例为肿瘤样病变(脂肪瘤)。结论 131 I全身显像中假阳性显像有一定的规律可遵循,合理利用SPECT/CT融合显像可减少误诊,避免因假阳性显像导致患者重复治疗。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检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131I治疗后唾液和汗液中的放射性活度变化,为降低控制放射性污染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15例接受131I治疗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口服3.70~5.55 GBq(100~150 mCi)131I胶囊后,收集2~48 h的唾液、汗液标本,使用一体化多道分析器测量其放射性活度并进行评价。结果 15例患者在131I治疗后2、4、8、24、48 h测得的唾液放射性比活度的平均值分别为(553.58±478.94)×104、(484.72±431.76)×104、(389.78±254.63)×104、(141.15±104.83)×104、(53.23±49.8)×104 Bq/g;测得的手掌汗液排泌的131I放射性活度高于额头、左颈、前胸、左腋窝,并且随时间推移,患者体内131I经汗液排出的量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结论 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在131I治疗后唾液和汗液中有一定放射性活度的131I,可能对周围环境产生潜在的放射性污染。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131I 单光子发射型电子计算机断层显像仪/电子计算机断层显像仪(SPECT/CT)融合显像在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术后131I治疗随访中甲状腺残留组织和转移灶的存在部位,并探讨其在治疗决策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50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术后及随访中,口服诊断剂量2~5 mCi或治疗剂量30~150 mCi131I 后2~7 d行全身平面显像和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检查结果以同期Tg值作为辅助检查,并与螺旋CT、MRI成像、超声等检查资料对比.结果 (1)131I SPECT/CT融合显像能准确确定甲状腺残留组织及转移灶的部位、范围和数目.(2) DTC术后患者131I SPECT/CT融合图像与131I SPECT平面显像对比,131I SPECT平面显像发现病灶75个,131I SPECT/CT融合显像发现病灶88个.(3)甲状腺球蛋白(Tg)>1 000者20次,Tg 1 000~100者14次,Tg 100~50者2次,Tg<50者29次,5次无Tg结果.大部分患者Tg值与131I摄取灶的病灶范围和数量有密切关联,部分不符.结论 SPECT/CT融合显像能更准确检出、定位DTC残留、转移灶和除外假阳性、假阴性结果,为治疗及随访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手术切除后单纯T4抑制治疗与131I治疗联合T4抑制治疗的生存率与复发率,证明DTC术后131I治疗的必要性。方法232例DTC病例分为A组:手术切除后T4抑制治疗(n=108),B组:手术切除后联合131I治疗联合T4抑制治疗(n=124)。根据寿命法分别统计两组无死亡生存率、无复发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和无疾病生存率。各组和各生存率间采用F检验作两两比较。结果A组病例在手术后1、5、10年的复发率分别为4.63%、8.33%和12.04%,B组为0.81%、4.03%和7.26%。A组半数病例复发时间为2年,而B组为4年。两组在无复发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和无疾病生存率比较上,B组明显优于A组。结论DTC患者手术切除后即行131I治疗是预防和治疗、复发或转移的最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董有生 《解放军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4):843-845
目的探讨手术联合131I对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60例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根据术后是否接受131I治疗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0例。观察组给予手术+放射性131I治疗,对照组给予手术+优甲乐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首次"清甲"成功率为71.3%,甲状腺全切者首次"清甲"成功率显著高于次全切者(P〈0.01)。术后131I治疗对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总有效率为95.3%,肺转移患者为82.6%,骨转移患者为64.3%。服用131I后1周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8%(31/80),其中甲状腺全切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次全切者(P〈0.05)。随访至今,观察组复发转移发生率与患者存活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术+131I治疗DTC可在术后有效清除残留甲状腺组织及残留的微小癌,同时可对颈部淋巴结转移及肺转移灶进行治疗,可降低复发及转移率,远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手术切除后单纯T4抑制治疗与131I治疗联合T4抑制治疗的生存率与复发率,证明DTC术后131I治疗的必要性.方法 232例DTC病例分为A组:手术切除后T4抑制治疗(n=108),B组:手术切除后联合131I治疗联合T4抑制治疗(n=124).根据寿命法分别统计两组无死亡生存率、无复发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和无疾病生存率.各组和各生存率间采用F检验作两两比较.结果 A组病例在手术后1、5、10年的复发率分别为4.63%、8.33%和12.04%,B组为0.81%、4.03%和7.26%.A组半数病例复发时间为2年,而B组为4年.两组在无复发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和无疾病生存率比较上,B组明显优于A组.结论 DTC患者手术切除后即行131I治疗是预防和治疗、复发或转移的最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术后行131I治疗的效果。方法根据TNM分期及MACIS评分标准,选择68例中高危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DTC),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术后不进行131 I治疗,治疗组患者术后进行131 I治疗。2年随访观察患者血清甲状腺球蛋白及甲状腺彩超。结果通过对68例中高危DTC患者2年的随访,发现对照组2年内TG值处于3~12ng/mL之间,且随术后时间推移,TG值由3.51 ng/mL不断升高至11.22ng/mL;而治疗组TG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年内均保持在0.1ng/mL以内。同时对照组出现2例患者复发及1例患者出现转移灶,而治疗组2年内均无患者出现复发或转移灶,低于对照组5.88%的复发率及2.94%的远处转移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术后采取131 I治疗是十分必要的,可以在一定程度内降低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测定分化型甲状腺癌131I治疗时尿含量,间接推算体内滞留量,为临床诊断、防护,及医学规程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分别收集病人24h和48h尿量,用加样器采样1ml,在甲功仪测定100s,并计数。按下列公式计算尿中131I含量,GBq(mCi)=标准源浓度/标准源计数/×(lml尿样计数/标准源的计数)×尿量(ml)。结果 40例131I治疗的甲癌病人,口服剂量不同,而24h、48h尿中131I排量基本相同,24h为82%,48h为94%,24h体内滞留量为18%,48h滞留量为10%。结论甲状腺癌131I治疗和甲亢131I治疗一样,是否可以在门诊治疗?甲癌131I尿中含量测定为远距离转移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大剂量131I治疗术后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216例DTC患者术后接受131I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每次服131I后第4天131I全身显像进行对比观察作为判断疗效的依据,根据患者病理类型、转移部位、服131I次数分别观察其总体疗效.结果 大剂量131I治疗术后DTC患者总有效率86.57%,对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疗效明显优于纵膈转移、肺转移及骨转移,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可靠.结论 术后联合大剂量131I治疗对于分化型甲状腺癌是一种有效而又安全的方法,癌灶转移部位对131I治疗的疗效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导致的免疫变化.方法 选取2017年1-6月DTC术后患者74例,其中清灶组42例,清甲组32例.人源甲状腺癌(TC)8305C经过剂量率为200 cGy/min的直线加速器照射4 min后制备TC新型诱导性瘤苗,以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EdU)掺入法及流式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