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8 毫秒
1.
目的对西安市流浪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现况调查。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西安市4个辖区作为目标研究单位,按照街道逐个登记流浪人群数量,收集基本信息,建立流浪人群数据库,采用等级统计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西安市流浪精神障碍患者数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救助需求增加明显,专科的救助结局分布特征主要表现为家庭回归和社会救助。结论西安市总体流浪人群数量大,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政府部门要关怀这些人群,及时建立健全流浪精神疾病患者的救助,诊治等相关制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南阳市精神疾病流行病学及防治康复情况,并提出应对措施和建议。方法 采用抽样调查并结合有关文献资料进行预测评价。结果 城乡重精神病患者达11万之多,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36000~54000人。中、重度精神发育迟滞患者20000~39000人,情感性精神病患者8000人,其它重度精神疾病患者3000余人,还有200余人流浪于社会,100余人被关锁等待救助。结论 精神疾病的防治康复现状不容乐观,政府应尽快建立和完善精神疾病防治网络,进一步开拓精神卫生服务范围,真正实现医学模式的转变,加大人才培养和经费投入力度。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学者对精神疾病病耻感的研究涉及不同人群、测评工具、公众态度、病耻感现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等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旨在为深入研究精神疾病患者病耻感的影响因素及干预方法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的实施对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方法将50例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进行集中管理,根据病情制定个体训练计划,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实施前后均采用生活自理能力量表( ADL)和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 NOSIE)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后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评分明显降低,与实施优质服务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NOSIE各因子除抑郁、精神病症状外,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个人整洁程度、迟缓、积极因素等因子都明显好转,优质护理服务实施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对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使患者得到全面、系统、连续的康复护理服务,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社会流浪精神疾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80例社会流浪精神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自知力与治疗态度(ITAQ)及依从性。结果:干预后两组ITAQ评分及依从性均高于干预前(P0.01,P0.05),且经干预后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对社会流浪精神疾病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自知力与治疗态度,从而提高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6.
流浪救助精神病病人系指流浪街头,无固定居所,无自理生活能力,无经济来源的"三无对象"并患有精神疾病而被救助的特殊人群,他们常常有肇事行为和倾向,对社会治安,居民正常生活秩序造成严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流浪救助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干预对策研究效果探讨。方法:选取研究对象为我院2005年9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入住的200例流浪救助精神障碍患者(为实验组)和100例非流浪精神障碍患者(为对照组)进行分析,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对比观察,评价其干预后的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在观察量表中各因子评分均低于实验组,两组患者的肝功能异常、心电图异常以及脑电图异常等不良反应比较(P<0.05)。结论:经两组对比观察后,流浪救助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能力、社会兴趣等各因子评分较差,应该予以综合的治疗和管理,使其得到更多人的关爱。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精神疾病合并糖尿病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 对29例精神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临床护理措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 29例精神疾病合并糖尿病的患病原因与长期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肥胖、吸烟等因素相关。经调整抗精神病药物种类和剂量.并给予降糖治疗和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患者的血糖水平均显著下降。结论 密切观察用药情况,有针对性地对患者实施饮食护理.督促体育锻炼,加强健康教育,能收到良好效果,并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我国约有90%以上的精神病患者生活在社区中。由于社区人群对精神疾病及其药物治疗相关知识的普遍缺乏,精神药物的管理便显得尤为重要。新疆阿拉尔市随着其辖区精神疾病相关知识的普及宣传和防治网络的建立与完善,使其社区精神疾病患者及时获得了有效的预防与治疗。为此,作者对生活在该市社区的精神疾病患者的用药状况及防治效果进行了相关调查,为精神疾病的社区干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李桂云  张伟聪 《全科护理》2016,(10):1008-1010
[目的]分析流浪精神病人的特征,提出干预措施。[方法]将2013年2月—2015年10月治疗的303例流浪精神障碍病人作为流浪组,另随机抽取我院同期治疗且明确为非流浪人群的123精神疾病病人作为普通组。采用护士观察量表(NOSIE)评估病人的精神状况,同时利用自制表格评价病人的临床表现,评价指标包括躯体疾病与精神障碍等。[结果]流浪组病人的精神症状、迟缓、激惹指标评分高于普通组;两组的躯体疾病、行为症状、阳性症状、行为障碍及情感障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流浪病人的临床表现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在开展临床干预工作时需要采用综合性对策。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症状管理方法难以对精神疾病相关的症状网络进行高效、精准地干预。桥梁症状是症状网络中最核心的症状, 针对桥梁症状进行症状管理会使精神疾病的其他相关症状得到有效改善。本文从桥梁症状的概述、识别指标及识别方法、特征、桥梁症状在精神疾病患者症状管理中的应用意义等方面进行综述, 旨在为临床护理人员针对精神疾病患者实施高效、精准的症状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流浪街头的精神病患者由于病情的影响,他们在街头流浪时,随时可能会出现冲动、伤人、毁物等现象,同时也会出现被他人殴打的情况,这对社会治安、公共卫生和市容市貌带来巨大的威胁.随着国务院<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办理办法>的出台,流浪无主精神病患者的救助便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社区干预对社区人群精神疾病防治的效果。方法:于1998-07/2003-06对佛山市祖庙街社区进行5年有关精神疾病的社区卫生服务,开展人群健康教育,并对精神病患者采取针对性的药物、心理、工疗、护理等综合性社区干预与康复措施,通过对比分析干预前后社区人群精神病的发病、死亡状况和精神病患者的健康状况评价社区干预的作用。结果:以干预前5年为参照,发现实施干预后社区人群发生精神病的相对危险度下降为0.66,95%CI为(0.45~0.98)(P<0.05);社区人群死于精神病的相对危险度下降为0.65,95%CI为0.42~1.00(P<0.05)。康复措施的落实率由干预前的63.1%上升到干预后的100%;患者病情控制率由干预前的88.1%,上升为干预后的94.3%;全劳动力和半劳动力的比例由12.8%上升为32.9%;干预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高于干预前的水平(t=3.22~9.18,P<0.01)。结论:社区干预能显著降低人群的精神病发病和死亡危险度,改善精神疾病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精神疾病的认识,越来越多的精神疾病患者选择到专科医院进行诊治.精神病患者的躯体疾病及其相关问题,也引起了临床工作者越来越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促进患者家属对精神疾病相关知识的科学认识,提高家属和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方法 护士依据健康教育登记表,系统的对家属实施教育.结果 家属对精神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更加科学,对医疗护理措施的依从性明显改善,对治疗护理的满意度相应提高.结论 提高家属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并取得其配合,可以指导和帮助其科学的护理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三无患者的救治流程和细节管理。方法收集我科2013年10月-2016年8月收治的19例三无患者的基本资料,分析三无患者求助过程中的伦理、社会、救助、家庭等方面的问题,提出安全管理及护理措施。结果大部分的三无患者能重返家庭及社会,但仍有部分三无患者滞留在医院或重新流浪。结论医院内三无患者的管理还需要全民参与、多方联动,方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精神疾病患者受各种精神症状的支配,常突发自杀、自伤、伤人、杀人、纵火等危害行为,严重影响了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由此,2007年3月1日北京实施了<北京市精神卫生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明确规定了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监护和管理办法,随后出台<北京市精神疾病患者强制治疗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措施,为危害社会精神疾病患者的社区管理提供可操作性依据.为进一步了解北京市危害社会精神疾病患者的预防和管理现状,我们对北京市精神卫生医护人员、警察、居委会工作人员、残联及民政干部等对<条例>以及相关管理知识的理解和执行状况进行了调查,旨在为有效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黄小兰 《现代护理》2007,13(29):2791-2793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家属对相关疾病认知水平及救助能力的影响,提高家属的现场急救能力.方法 对180名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家属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90例.对观察组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包括疾病健康宣教、相关急救知识及心肺复苏技能培训、心理疏导等,对照组不进行护理干预.患者离科前1d对其家属进行相关知识及急救技能测查.结果 观察组掌握的相关急救知识及心肺复苏技能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 护理干预和急救技能培训能有效提高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家属对相关疾病的认知水平及现场紧急救助能力,从而提高院前心肺复苏的成功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家属对相关疾病认知水平及救助能力的影响,提高家属的现场急救能力.方法 对180名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家属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90例.对观察组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包括疾病健康宣教、相关急救知识及心肺复苏技能培训、心理疏导等,对照组不进行护理干预.患者离科前1d对其家属进行相关知识及急救技能测查.结果 观察组掌握的相关急救知识及心肺复苏技能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 护理干预和急救技能培训能有效提高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家属对相关疾病的认知水平及现场紧急救助能力,从而提高院前心肺复苏的成功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李玉华 《当代护士》2013,(11):96-98
分析了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被遗弃的原因及其干预措施.患者遭遗弃主要原因有经济、婚姻和社会歧视等;干预措施包括加强健康宣传教育、建立建全组织经费保障工作、遣送回家或相关单位、建立相关组织机构等.认为建立一个有效机构,及时立法保护精神疾病患者的权益可减少遗弃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