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乳腺原发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组织学类型、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收集10例乳腺原发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对其进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标记。结果 10例乳腺原发性淋巴瘤中9例为女性,发病年龄26~70岁,中位年龄51岁;1例男性,63岁。左乳3例,右乳6例,双乳1例;8例为临床ⅠE期,2例为临床ⅡE期。7例为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2例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性淋巴瘤(MALT);1例为外周T细胞性淋巴瘤。10例白细胞共同抗原(LCA)均(+);角蛋白、上皮膜抗原均为(-);B细胞标记9例CD20(+),T细胞标记1例CD3(+)。结论乳腺原发性淋巴瘤少见,术前诊断比较困难,准确的病理诊断及组织学分型对规范治疗及预后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肾癌误诊为肾囊肿1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肾癌误诊为肾囊肿在临床上时有发生 ,1987- 0 1~ 2 0 0 0 - 12收治误诊 11例 ,均经病理证实 ,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 6例 ,女 5例 ,年龄 39~ 70岁 ,平均 5 7岁。右侧 7例 ,左侧 4例。上极 7例 ,中上极 2例 ,下极 2例。至入院前 2例出现患侧腰痛 ,1例出现肉眼血尿。误诊时间 2个月~ 6 .5 a,平均 3a。术前 B超检查 :低回声肿物 3例 ,囊实性占位 8例。 CT检查 :肿物有增强 10例 ,囊性占位主要为肿物边缘及分隔 ;有钙化灶 1例 ,肾动脉造影提示肾癌可能 1例。 3例实性肿物 ,直径首诊时 2 .0~ 3.7cm,平均 2 .9cm,确诊时 4 .9~ 6 .0 c…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鼻咽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鼻咽部DLBCL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所有病例均进行CD20、CD3、CD10、BCL6、MUM.1、Ki-67免疫表型测定,部分加做AE1/3、CD30、ALK、CD5和CyclinD1。结果12例鼻咽部DLBCL均为原发,男8例,女4例,年龄34—67岁,平均48岁;5例临床误诊为鼻咽癌。生发中心细胞型7例,活化的B细胞型5例。结论鼻咽部DLBCL极易误诊为鼻咽癌,形态学、免疫表型及临床表现三者结合可确诊。  相似文献   

4.
对卵巢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误诊1例分析如下。 1摘历摘要 女,43岁。以左下腹胀痛10d、发现盆腔肿物3d入院。平素月经规律,14~5/30d型,LMP2008—04—20。10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腹胀痛感,未治疗。3d前于本院彩超检查示盆腔肿物14.1cm×8.6cm×14.4cm,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鼻咽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鼻咽部DLBCL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所有病例均进行CD20、CD3、CD10、BCL6、MUM-1、Ki-67免疫表型测定,部分加做AE1/3、CD30、ALK、CD5和CyclinD1.结果 12例鼻咽部DLBCL均为原发,男8例,女4例,年龄34~67岁,平均48岁;5例临床误诊为鼻咽癌.生发中心细胞型7例,活化的B细胞型5例.结论 鼻咽部DLBCL极易误诊为鼻咽癌,形态学、免疫表型及临床表现三者结合可确诊.  相似文献   

6.
我科2003-02~2007-05应用美罗华联合化疗治疗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9例,取得较好疗效,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均经病理组织学诊断为B细胞NHL,免疫组CD 20阳性。男6例,女3例,年龄28~77岁,中位年龄53岁,KPS评分≥60分。7例为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1例为滤泡中心型淋巴瘤,1例为Burk itt淋巴瘤;1例Ⅲ期,8例Ⅳ期。治疗前后均常规检查血象、大小便、心肝肾功能、血沉、血LDH、血2β-M G、心电图、胸片、腹部B超及骨髓常规等。1.2治疗方法本组均接受4周期美罗华 CHOP方案治疗,每周期21 d。具体方法:美罗华375 m g/m2,…  相似文献   

7.
1 病例资料男 ,2 1岁。 1999年 10月 5日在某基层医院行左精索静脉曲张高位结扎术 ,术后当晚出现下腹部剧烈疼痛 ,经对症处理后疼痛缓解 ,1周拆线出院。术后第 2周左下腹出现约拳头大小包块 ,B超示 :腹腔内有直径 10cm液性肿物 ,左肾轻度积水 ,左输尿管上段扩张 ,直径1.0 cm。未予处理 ,1周后复查 B超提示肿物增大至直径 2 0 cm,故于 11月 6日入我院。查体 :左下腹可见直径2 0 cm包块 ,边界清 ,不移动 ,表面光滑 ,轻压痛 ,张力较高。辅助检查 :血红蛋白 10 6 g/ L ,血白细胞和肾功能正常。肿物穿刺抽出淡红色血性液。静脉肾盂造影示左肾…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CD10、bcl-6、mum-1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牛发中心样B细胞(GCB)、非生发中心样B细胞(非GCB)分型中的作用及GCB、非GCB分型的意义.方法 收集54例DLBCL总结其临床资料并进行国际预后指数(IPI)分析;采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DLBCL石蜡包埋组织中CD10、bel-6、mum-1的表达并进行GCB、非GCB分型.结果 在54例DLBCL的肿瘤组织中CD10、bel-6、mum-1的阳性率分别为42.6%、46.9%、61.1%;GCB型29例,非GCB型25例.CD10(+)GCB 23例,CD10和mum-1(-). bcl-6(+)GCB 6例;CD10和bcl-6(-)非GCB 20例,CD10(-),bcl-6和mum-1(+)非GCB 5例.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及Los Rank检验表明:DLBCL的GCB和非GCB分型与患者的生存率分布筹异显著(P<0.05),GCB型DLBCL患者5年生存率高于非GCB型.54例DLBCL中10例IPI 0~1;14例IPI 2;17例IPI 3;13例IPI 4~5.GCB、非GCB分型与IPI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GCB型以IPI<3为主,非GCB型以IPI>3为主.结论 CD10、bcl-6、mum-1蛋白的联合检测,可以用于DLBCL的GCB、non-GCB分犁及诊断,与IPI结合提示GCB型具有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对我院2002-07~2005-06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致肠梗阻13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10例,女3例,年龄38~65岁。均经AFP、腹部CT、B超、实验室检查及部分肝细胞活检病理证实。肿瘤直径≤5cm 3例,6~10cm 8例,〉10cm 2例。结节型11例(单发结节7例,多发结节4例),弥漫浸润型2例。门静脉内有癌栓2例。  相似文献   

10.
Burkitt淋巴瘤11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Burkitt淋巴瘤(BL)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收集11例BL和10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肿瘤细胞免疫表型,标记抗体为CD20、PAX-5、CD3、CD7、CD10、bcl-2、bcl-6、MUM-1、Ki-67;采用EBER原位杂交方法检测肿瘤细胞的EBV感染情况。结果根据细胞形态BL分为3种类型:经典型8例,浆样分化型1例,非典型性BL/BL样型2例。BL和DLBCL的所有病例CD20和PAX-5(+)。BL中bcl-2和MUM-1的表达率明显低于DLBCL(P〈0.01),而同时表达CD10(+)/bcl-2(-)/bcl-6(+)和Ki-67≥95%的病例明显多于DLBCL(P〈0.01)。结论BL是一种高度恶性的B细胞淋巴瘤,免疫组化在BL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作用。BL的倍增时间短,宜采取短疗程、高强度化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染色体异常与WHO病理组织分型之间的关系,并与国外NHL染色体异常类型进行比较。方法 采用常规染色体G带分析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对155例NHL患者的淋巴结组织进行细胞和分子遗传学研究。结果 155例NHL患者中常见的病理类型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59例,38.1%)、滤泡性淋巴瘤(27例,17.4%)、B小淋巴细胞淋巴瘤(16例,10.3%)、非特指周同T细胞淋巴瘤(13例,8.4%)、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11例,7.1%)。155例NHL患者中染色体异常为119例,占76.8%。滤泡性淋巴瘤、B小淋巴细胞淋巴瘤、DLBCL、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和前体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染色体异常率较高,分圳为96.3%、87.5%、86.4%、83.3%、83.3%。DLBCL中复杂核型占86.3%,染色体结构异常累及最多的是3,6,14,1号染色体,41.2%为3q27异常,43.1%的病例有1号染色体异常。6q21、6q23和6q25异常占23.5%。DLBCL中典型t(14;18)的病例只有2例,明湿低于国外报道。用FISH方法检测DLBCL中IgH重排阳性率为40.1%。16例B小淋巴细胞淋巴瘤均未发现13q14缺失,只发现2例有13q10异常。11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中只有3例核型异常。结论 我国淋巴瘤的病理类型分布与欧美国家有明显不同。尽管DLBCL染色体异常类型基本与国外相似,但t(14;18)较少见。与国外报道相比,B小淋巴细胞淋巴瘤和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染色体异常率较低,染色体异常类型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12.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发病最多的亚型,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30%~40%[1].为进一步确定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因素及不同化疗方案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我们回顾性分析了143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原发CD5+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e novo CD5+DLBCL)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的关系,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0例原发CD5+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表明:9例患者发病年龄超过60岁,均为Ann-Arbor/cotsword分期Ⅲ-Ⅳ病例,发病初骨髓累及5例;除1例治疗中断外,其余均使用了含利妥昔单克隆抗体的化疗方案,治疗后评价为: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2例,稳定2例,进展1例。8例患者在2年内复发或疾病进展死亡,其中3例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累及并导致死亡。中位生存期16(1-23)个月,预计2年生存期为20.4%。结论:原发CD5+DLBCL淋巴瘤临床少见,但预后差,应提高对原发CD5+DLBCL疾病的认识,探寻R-CHOP以外的治疗方案并加强中枢神经系统的防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EB病毒阳性的老年人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的组织形态特征、免疫组化、诊断与鉴别诊断,观察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对2例老年人EBV阳性的DLBCL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收集临床资料并随访。结果患者年龄分别为58岁和72岁,无免疫缺陷及淋巴瘤病史。病理改变主要为大小差别较大的异型淋巴细胞弥漫浸润,散在少数R-S样细胞,可见广泛的地图样肿瘤性坏死及血管中心性浸润。免疫组化显示异型肿瘤细胞CD20弥漫强(+),80%~90%肿瘤细胞胞核EBV原位杂交呈中~强(+)。随访3~6个月,1例死亡。结论老年人EBV阳性的DLBCL罕见,是最近正在被逐渐认识的新淋巴瘤类型,其临床和病理特征独特,诊断需与淋巴瘤样肉芽肿和EBV阳性的霍奇金淋巴瘤鉴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原发性睾丸恶性淋巴瘤的临床及病理形态特征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6例原发性睾丸恶性淋巴瘤进行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依据WHO新分类进行分型,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特点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年龄46~82岁。病程2周~1年,除2例伴有疼痛外均为单侧睾丸无痛性肿大。6例均为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其中5例为中心母细胞性,1例为中心母细胞-中心细胞混合性。瘤细胞LCA、CD45RA和CD20均( )。随访4例,2例分别于首诊后5、10个月出现鼻咽部、胸膜累及;2例分别为13和18个月无瘤生存。结论睾丸原发性淋巴瘤以弥漫性大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为主。老年人多见,预后与临床分期及组织学分型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纵隔(胸腺)大B细胞淋巴瘤[mediastinal (thymic) large B-cell lymphoma]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的一种临床亚型,约占所有侵袭性淋巴瘤的5%。好发年龄为30-40岁,男妇之比为1:2。患者常因纵隔内迅速肿大的肿物致纵隔结构受压所引起的症状就诊,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女性双侧乳房水肿、声音嘶哑、膈神经麻等。约30%的患者伴有上腔静脉综合征(superior vena cava syndrome,SVCS),  相似文献   

17.
<正>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primary malignant lymphoma of thyroid gland,PLT)表现为缓慢或快速生长的颈前肿块,其临床与影像表现与甲状腺良性肿瘤相似,易误诊。近期我院收治PLT 1例,病初误诊为桥本甲状腺炎,现结合文献分析报告如下。1病例资料女,51岁。因发现颈部肿物10 d入院。10 d前患者发现颈部有一5 cm×2 cm大小的肿物,表面皮  相似文献   

18.
正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为最常见的惰性B细胞性淋巴瘤,多发生于老年人,常表现为淋巴结肿大。典型滤泡型FL容易诊断,但弥漫型FL的病理诊断较难,给患者早期、及时、准确诊疗造成一定困扰,因此早期、准确识别弥漫型FL的意义重大。1材料与方法1.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84岁。发现左侧腹股沟肿物6个月入院,不伴发热、消瘦等症状。查体:左侧腹股沟可触及皮下肿物,大小5 cm×4 cm×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EBV阳性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发病机制及治疗,并进行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对比分析。方法将108例DLBCL组织制成组织芯片,按WHO(2008)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标准分类,应用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染色、原位杂交方法,筛选出EBV(+)DLBCL7例,其中EBV(+)老年性DLBCL5例,另收集会诊病例EBV(+)老年性DLBCL2例,结合文献,对9例EBV(+)DLBCL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结果 108例DLBCL中,确定可进行分析的病例为103例,其中汉族80例,少数民族23例。EBV(+)8例,其中1例因重新诊断为浆母细胞性淋巴瘤,从本组删除。7例EBV阳性DLBCL占所有病例的6.8%,其中2例年龄50岁,分别为40岁(维吾尔族)、48岁(回族);其余5例均50岁,诊断为EBV阳性老年性DLBCL,占所有病例的4.9%。7例中,外周血淋巴细胞百分比6%~44%,1例升高;LDH水平184~1965U/L,3例升高。7例EBV阳性老年性DLBCL(包括2例会诊病例)中,维吾尔族仅1例。在DLBCL中,汉族占7.5%(6/80),少数民族占4.3%(1/23),维吾尔族占7.1%(1/14)。7例EBV阳性老年性DLBCL中,男性6例,女性1例,年龄52~81岁,平均年龄63.6岁,中位年龄56岁。病理形态多形性4例,单一型大细胞3例,3例可见坏死;临床分期Ⅰ期1例,Ⅱ期3例,Ⅲ期2例,3例经CHOP相关方案化疗,其中1例应用RCHOP方案。9例EBV阳性DLBCL中,7例有随访资料,随访1~48个月,3例放弃治疗死亡。结论新疆地区EBV阳性DLBCL少见,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地区特点,对化疗反应远比EBV阴性者差,预后不良。对该地区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以及该地区与内地人群之间淋巴瘤的对比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原发性乳腺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收集12例原发性乳腺DLBCL的病例标本,对其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免疫组化检测、EBER原位杂交及IGH、IGK和IGL基因重排检测。结果 12例均为女性,发病年龄22~77岁,平均年龄50.4岁,均表现为单侧乳腺肿块(左、右各6例)。组织学上,表现为成片的中等至大的肿瘤细胞弥漫浸润乳腺小叶、导管周围、间质及周围脂肪组织。根据免疫组化表型4例表现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生发中心B细胞样型,8例表现为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型,其中伴MYC和bcl-2或bcl-6双阳性5例;Ki-67增殖指数70%~90%。12例CD20和CD79α均(+),EBER原位杂交均为(-),基因重排12例IGH重排(+),6例IGK重排(+),1例IGL重排(+)。病例随访时间为12~87个月,随访时期内1例死于本病,2例带病生存,7例病情缓解无病生存,2例失访。结论乳腺原发性DLBCL是一种少见的恶性淋巴瘤,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点,多为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型,具有较高的增殖活性,预后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