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早期肠内营养对预防颅脑损伤后上消化道出血的作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arlyenteralnutrition,EEN)对预防重型颅脑损伤后发生应激性溃疡(stressrelatedmucosaldamage,SRMD)出血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我科3年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4例,按照开始肠内营养的早晚分成两组,对比两组病例上消化道出血发生情况。结果给于早期肠内营养的一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激性溃疡出血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EEN可以有效预防消化道应激性溃疡的发生与减少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胃肠道营养对预防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方法将118例病人随机分为A、B两组。A组58例常规预防上消化道出血,B组60例在此基础上(不用碱性药中和胃酸)于入院后或手术后12h给予鼻饲流质食物。结果B组病人上消化道出血及首次出血发生率均明显低于A组(P〈0.05);胃酸pH值〈4.0者A组为77.6%(45/58),B组为13.3%(18/60)。结论早期胃肠道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上消化道出血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3.
颅脑损伤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预防和治疗(附625例报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上消化道出血的预防措施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25例颅脑损伤后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例,在治疗原发伤病基础上,采用止血、制酸、保护胃黏膜等对症处理,同时应用阿托品治疗22例;胃镜下治疗8例;胃次全切除术5例。结果本组病例中,治愈572例,缓解36例,无效5例,死亡12例,其中阿托品治愈20例;胃镜下治愈6例;胃次全切除术治愈4例。结论预防和治疗的重点是消除颅脑损伤病灶和保护胃黏膜,常规处理方案效果满意,简单、经济且安全有效,但必要时应及时使用特殊治疗手段,以迅速控制出血病情。  相似文献   

4.
颅脑损伤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预防和治疗(附625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后上消化道出血的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625例颅脑损伤后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例,在治疗原发伤基础上,采用止血、抑酸、保护胃粘膜等对症处理,同时应用阿托品治疗22例,胃镜下治疗8例,胃次全切除术5例.结果 治愈572例,缓解36例,无效5例,死亡12例,其中阿托品治愈20例,胃镜下治愈6例,胃次全切除术治愈4例.结论 防治的重点是治疗颅脑损伤和保护胃粘膜,常规处理效果满意,但必要时应及时进行手术止血等治疗,以迅速控制出血.  相似文献   

5.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影响重型颅脑损伤(severe head injury,SHI)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6—2013-12我院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与未发生患者的临床特点,并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再采用逐步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200例患者中发生上消化道出血者45例,发生率22.5%。与消化道出血相关的因素包括年龄、低血压、低氧血症、GCS评分、APACHEⅡ评分、瞳孔不等大、中线偏移、早期肠内营养、预防性用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共筛选出3个影响因素,分别是预防性用药(OR=6.92,95%CI:1.11~11.12,P=0.00)、早期肠内营养(OR=4.46,95%CI:1.44~13.83,P=0.01)和GCS评分(OR=3.51,95%CI:2.43~19.69,P=0.03)。上消化道出血组病死率较非出血明显增加(χ2=4.91,P=0.03)。结论预防性用药、早期肠内营养、GCS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对患者的预后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救治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06年8月至2007年4月收治的58例入选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7例早期应用肠内营养乳剂治疗,对照组31例按传统方法鼻饲流质,其余治疗两组无差异。分析两组病人的营养指标、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治疗组27例病人中,除1例因发生较重的并发症而暂时中断肠内营养外,其余病例均顺利接受了早期肠内营养,其营养指标及预后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并发症明显减少。结论肠内营养方便、经济、并发症少,可以提供患者所需要的营养素,增强免疫,减少感染;绝大多数病人能顺利接受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早期胃肠内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治疗中非常重要,可明显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后上消化道出血的影响.方法 将231例重型颅脑损伤后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采用止血、抑酸、保护胃黏膜等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同时应用亚低温治疗.结果 治疗组发生上消化道出血23例,其发生率为19.8%,对照组上消化道出血51例,其发生率为47.3%,两组差异显著(P<0.01).结论 亚低温治疗能降低重型颅脑损伤后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肠内肠外复合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肠内肠外复合营养支持的临床意义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重型颅脑损伤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采用肠内肠外复合营养,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治疗后病人的前白蛋白、血糖、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结果治疗组病例营养状态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并发症减少,预后良好。结论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早期肠内肠外复合营养支持有利于颅脑损伤病人尽早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0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4例,观察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给予肠外营养支持,对比2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观察组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等营养指标以及GCS评分均显著升高(P<0.01),且治疗后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期间观察组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35.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5.6%(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有效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全身营养状态,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减少治疗期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超早期营养支持治疗的效果。方法将67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按营养支持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n=35)和常规组(n=32)。常规组入院24 h后进行营养支持,观察组入院即进行营养评估及支持(超早期),并加用肠粘膜保护剂。入院后第1、3、7、10、14及21天观察两组间营养指标血清白蛋白、肺部感染率、肺部感染持续时间、腹胀、消化道出血及GCS评分。结果观察组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两组患者伤后并发症(肺部感染、腹胀、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是观察组肺部感染持续时间明显缩短(P0.05)。治疗后10~14 d,观察组GCS评分较常规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超早期营养支持并未增加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可以改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营养状况、缩短肺部感染时间,促进病人康复。  相似文献   

11.
颅脑损伤后早期上消化道出血及其发生机制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89,自引:0,他引:89  
颅脑损伤后早期上消化道出血及其发生机制的初步探讨梁维邦,杨树源,王明璐本文观察了70例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伤后早期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情况,在测定基础胃酸和血清胃泌素水平的同时,观察血凝功能和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的变化,对颅脑损伤后早期消化道...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机制及防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科自 1995年以来诊治颅脑损伤 4 77例 ,其中并发上消化道出血 5 4例。结果 :颅脑损伤越严重 ,GCS评分越低 ,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越高。脑干及下丘脑部损伤后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防用药后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低于未用药者。结论 :出血与GCS评分、受伤程度有密切关系 ,同时 ,早期预防用药能降低其发生率 ,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机制及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自1995年以来诊治颅脑损伤477例,其中并发上消化道出血54例。结果:颅脑损伤越严重,GCS评分越低,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越高。脑干及下丘脑部损伤后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防用药后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低于未用药者。结论:出血与GCS评分、受伤程度有密切关系,同时,早期预防用药能降低其发生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鼻肠管置入肠道的不同位置行肠内营养对肝功能的损害,从而选择最佳置入位置。方法将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成2组,均采用胃镜辅助下放置鼻肠管,A组鼻肠管放置到Treitz韧带以下,B组鼻肠管放置到Treitz韧带以上,观察2组对肝功能的损害,进行比较及统计学分析。结果置入鼻肠管1周测肝功能,A组AST、ALT、AKP、D-BIL、T-BIL、TBA较B组明显升高(P<0.05),而TP、γ-GT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经鼻肠管给予肠内营养,鼻肠管置入到Treitz韧带以上对肝功能损害更小且更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颅脑损伤的原因主要为交通事故、坠落、斗殴等,颅脑损伤在中青年死亡病例中占第一位;近年来重型颅脑损伤的发生率在逐年增加,尤其合并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病死率高达30%~80%,严重危害病人生命安全。本文就颅脑损伤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机制,重型颅脑损伤后消化道出血的治疗及其护理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经鼻空肠管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中的应用价值,以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把2009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20例应用鼻空肠管,对照组200例应用鼻胃管,观察两组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效果及死亡率、并发症状况。结果置管14天后,实验组格拉斯哥(GCS)昏迷评分为(7.5士1.1)分,对照组为(6.8士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前与置管14天后两组患者血清总蛋白(TP)、前白蛋自(PA)、血红蛋自(H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实验组营养支持更有效。实验组发生误吸4例、反流8例、腹泻22例、消化道出血13例、肺感染14例,对照组发生误吸38例、反流45例、腹泻42例、胃潴留24例、消化道出血27例、肺感染59例,并发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死亡率19.8%,对照组死亡率为33.4%,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鼻空肠管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支持作用好,可明显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术后早期肠内和肠外营养治疗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围术期营养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 对56 例颅脑损伤术后昏迷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取术后早期肠内和肠外营养;对照组采取肠外营养.治疗1个月比较意识变化,有无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 和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设定有效标准: GCS 得分增多,无SIRS、MODS.无效标准: GCS得分降低,有MODS 或SIRS.结果 治疗组有效17例,无效11例;对照组有效9例,无效19例.说明颅脑损伤术后患者能从早期的肠内营养途径中获得比较充分的能量和蛋白质合成所必需的成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对于颅脑损伤术后患者, 采取早期肠内和肠外营养,有助于降低高代谢,降低感染率,增强免疫力,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颅脑损伤后并发上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的发病因素和预防、诊治。方法发现颅脑损伤后并发上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者均静脉给予氨甲环酸及洛赛克,同时,胃内注入凝血酶、云南白药及去甲肾上腺素一冰盐水等综合治疗。结果96例颅脑损伤患者中,并发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者12例,GCS评分6~8分10例,3~5分2例,死于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者3例,证实颅脑损伤越重,GCS评分越低,高龄患者,本身基础病越重,其发生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及病死率越高。结论颅脑损伤病人应注意并发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的可能性,密切观察,并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去除应激因素,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肠内与肠外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况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入住IC U的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肠内营养组(32例)和肠外营养组(28例),观察2组营养状态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前后相比,2组营养参数均显著改善(P<0·01);治疗后2组营养参数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肠内营养组的并发症明显低于肠外营养组(P<0·01)。结论营养支持治疗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改善患者营养状况。肠内营养的并发症优于肠外营养,临床应尽可能开展肠内营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与常规治疗在重型颅脑损伤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在伤后1周左右给予肠内营养,观察组患者接受早期肠内营养治疗(伤后48h内)。比较2组临床疗效、实验室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1周及2周,观察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各种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周观察组血清白蛋白、体质量、上臂周径(AC)、肱三头肌皮皱厚度(TSF)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更快地改善机体营养状况,促进疾病康复,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