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观察长春西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3(IL-23)和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的影响,探讨长春西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方案,连续纳入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4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长春西汀注射液30 mg加入0.9%氯化钠溶液50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2周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及血清IL-23、IL-17的水平.结果 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BI均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1),且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IL-23、IL-17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1),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1).结论 长春西汀改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作用明显,其机制可能与有效下调血清中IL-23、IL-17的表达,抑制脑缺血后的炎性级联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2.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18含量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动态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含量变化,探讨炎症因子在脑梗死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1d、3d、7d和14d时的空腹静脉血,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IL-18的水平,并与30名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1d内、3d、7d和14d时血清IL-18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其中发病3d水平最高,随时间推移及治疗的介入,炎症因子水平逐渐下降;3d测定的不同梗死体积患者血清IL-18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18水平明显升高,并与急性脑梗死的体积密切相关,对炎症反应的干预治疗可能有利于减轻缺血性脑损害。  相似文献   

3.
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浆IL-10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浆白介素-10(Interleukin-10 IL-10)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35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及28例健康对照者血浆IL-10含量变化,并动态观察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浆IL-10含量变化.结果急性脑出血患者起病<1周及≥3周者血浆IL-10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病程≥3周者血浆IL-10含量显著高于病程<1周者(P<0.05),病情重者血浆IL-10含量显著高于轻者(P<0.05).结论IL-10参与了急性脑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测定血浆IL-10含量可反映急性脑出血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为预后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介素(IL)-8、IL-17、IL-18的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8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45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IL-8、IL-17、IL-18的水平,比较2组差异。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IL-8、IL-17、IL-18的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炎症反应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IL-8、IL-17、IL-18水平的变化可用于监测急性脑梗死的病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5.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8、IL-6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炎性细胞因子 IL-8、IL-6在急性脑梗死免疫病理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用 ELISA法检测 4 5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血清 IL-8、IL-6水平 ,并与匹配年龄的 2 7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急性期脑梗死组 IL-8水平为 ( 1 .39± 0 .1 1 ) ng/m L,IL-6检测阳性者为 4 6 .6 7% ,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 (均 P<0 .0 0 1 )。相关性分析显示 ,脑梗死急性期 IL-8含量与梗死灶体积及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均呈直线正相关 ( r=0 .4 37,P<0 .0 0 5 ;r=0 .394 ,P<0 .0 1 ) ;血清 IL-6含量与梗死灶体积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呈等级正相关 ( rs=0 .4 6 7,P<0 .0 0 2 ;rs=0 .40 1 ,P<0 .0 1 )。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血清 IL-8、IL-6水平增高 ,且与梗死灶体积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脑梗死后抑郁与血清皮质醇(Cor)、白细胞介素17、18(IL-17、IL-18)水平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对象为我院2019年9月~2021年9月100例脑梗死患者,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调查情况设为抑郁组与非抑郁组,纳入50例年龄、性别匹配的体检人员为对照组。比较3组血清Cor、IL-17、IL-18水平,将抑郁组根据HAMD量表设为轻度、中度、重度组,比较3组血清Cor、IL-17、IL-18水平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析血清Cor、IL-17、IL-18水平、NIHSS评分与HAMD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抑郁组血清Cor、IL-17、IL-18水平显著高于非抑郁组与对照组,非抑郁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组血清Cor、IL-17、IL-18水平、NIHSS评分显著高于中度组,中度组显著高于轻度组(P<0.05);脑梗死后抑郁患者血清Cor、IL-17、IL-18水平、NIHSS评分与HAMD评分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脑梗死后抑郁患者血清Cor、IL-17、IL-18水平表达上升,对抑郁的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介素-17(IL-17)的影响,探讨IL-17在脑梗死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溶栓治疗前后血清IL-17浓度值,并与常规治疗组、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两治疗组治疗前血清IL-17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治疗前及治疗后12h,溶栓组和常规治疗组血清IL-17浓度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12h溶栓组血清IL-17浓度明显下降(P〈0.001),而常规治疗组IL-17浓度继续增高,3d后血清IL-17浓度下降(P〈0.05)。治疗14d溶栓组血清IL-17浓度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常规治疗组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17水平明显升高,rt-PA溶栓治疗能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17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白细胞介素(IL)-17A水平对脑梗死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02—2020-02多介入中心的115例拟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时测定血清CysC、IL-17A水平,实施血管内介入治疗,随访3个月应用改良Rankin评分(mRS)评估预后,比较预后良好(mRS≤2分)与预后不良(mRS>2分)患者的基线资料与实验室指标水平,分析血清CysC、IL-17A水平与脑梗死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的关系,绘制决策曲线分析血清CysC、IL-17A水平对脑梗死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血管内介入治疗后3个月,115例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发生率36.52%(42/115)。预后不良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间长于预后良好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血清CysC、IL-17A水平高于预后良好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至入院时间、入院时NIHSS评分、DBP、CysC、IL-17A与脑梗死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不良有关(OR&...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IL-17及IL-17R在人正常脑组织、低级别胶质瘤、高级别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胶质瘤级别的关系。方法正常脑组织、低级别胶质瘤、高级别胶质瘤标本分别20、23、22例,采用PCR法检测IL-17mRNA,PCR法及原位杂交法检测IL-17RmRNA,免疫组化法检测IL-17蛋白在各组中的表达。结果 IL-17mRNA在各组中仅见微量表达;IL-17RmRNA在各组中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蛋白IL-17的表达在正常脑组织、低级别胶质瘤、高级别胶质瘤中依次增高,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蛋白IL-17可能在胶质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脑梗死时血清S100B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动态测定脑梗死病人梗死后1、3和7天血清S100B蛋白浓度,评价其与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出院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脑梗死大小和OCSP分型之间的关系。结果 脑梗死病人病后1、3、和7天血清S100B浓度增高分剐为8例/34例、24例/34例和7例/32例,与上述指标明显相关,而健康人无1例增高。结论 血清S100B浓度增高表明缺血脑细胞严重损伤,S100B作为脑梗死的外周血标记物,可用于评价脑梗死预后,进一步的研究可能有助于脑梗死治疗方法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Inflammation is widely considered to be involve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cerebral ischemic injury. The balance between inflammatory and anti-inflammatory factors significantly affects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Interleukin-33 (IL-33), a newly identified member of the interkeukin-1 superfamily, has been found to play ver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inflammation of several human diseases including asthma,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and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flammation. To our knowledge its role in the pathology of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has not yet been reported. In this study, we demonstrated that serum IL-33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compared to control patients without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Furthermore, serum IL-33 levels increased with the infarction volume. Our study suggests that IL-33 may be involved in the pathogenesis and/or progression of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甲状腺素水平与ACI的临床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无甲状腺疾病史的首次发生ACI患者的病例资料,按血清甲状腺素水平(T3、T4、TSH)和临床特点,血液检验指标分类及分析,并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估。结果低T3组患者血清T3值0.65±0.17nmol·L~(-1)低于正常组血清T3值1.34±0.28nmol·L~(-1)(P0.01);T4、TSH值两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低T3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高于正常T3组(P0.01),血清T3水平与入院时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负相关。低T3组临床神经功能改善程度明显低于正常T3组(P0.01)。结论血清低于T3水平与ACI的临床严重程度及临床神经功能改善程度具有相关性,严重低T3水平可能是ACI患者神经功能短期预后的一个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白介素-6(IL-6)、白介素-18(IL-18)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关系.方法 以64例ACI患者作为ACI组,3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利用放射免疫法(RIA)和酶联吸附法(ELISA)分别测定其血清IL-6和IL-18水平,分别测量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值并分为IMT<1.0mm和IMT≥1.0mm两个亚组.结果 ACI组中IMT≥1.0mm者IL-6、IL-18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MT<1.0mm者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ACI组中IMT≥1.0mm者IMT与IL-18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549,P=0.001),与IL-6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ACI患者IMT增厚者血清IL-6、IL-18水平也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6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和5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T3)、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FT3)、甲状腺素(T4)、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并对2组进行比较。结果甲状腺激素水平T4、FT4、TSH在治疗前后各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3在治疗前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FT3治疗前与对照组相比降低更显著(P<0.01),在治疗后T3、FT3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的保护性应激反应可引起T3和FT3下降,并且T3和FT3的降低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随着病情好转逐渐恢复;对于治疗前后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有助于监测治疗和判断预后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5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脑梗死体积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分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IL-18和MMP-9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应用SPSS 13.0版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18和MMP-9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大梗死组患者血清IL-18和MMP-9水平高于小梗死组(P<0.05),患者血清IL-18和MMP-9水平与脑梗死体积呈正相关(P<0.05);轻型组、中型组、重型组患者血清IL-18和MMP-9水平依次升高,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血清IL-18和MMP-9水平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18和MMP-9水平升高;血清IL–18和MMP-9水平与脑梗死体积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相关,检测其水平有助于判断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及预后。  相似文献   

16.
急性脑梗死患者内源性红细胞生成素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内源性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的变化与临床意义。方法研究对象为56例发病2周内并经头部CT或MRI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责任病灶的梗死面积大小分为3个亚组:A组20例患者,为大面积脑梗死,梗死灶直径>5cm;B组20例,中等面积脑梗死,梗死灶直径为3~5cm;C组16例为小面积梗死,梗死灶直径<3cm(包括腔隙性脑梗死)。入院后第2天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StrokeScale,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血清红细胞生成素检测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观察在脑梗死急性期内源性红细胞生成素的变化与梗死灶面积大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正常对照组受试者红细胞生成素水平为(13.30±4.29)U/L;脑梗死A、B及C组患者的红细胞生成素水平分别为(5.55±2.14)U/L,(9.07±2.53)U/L和(15.59±7.49)U/L;NIHSS评分A、B及C组分别为(19.00±6.48)分,(8.75±7.01)分以及(4.81±5.33)分。A,B两组血清红细胞生成素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血清红细胞生成素水平与NIHSS评分呈负相关(r=0.569,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内源性红细胞生成素变化与梗死面积大小有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负相关,红细胞生成素变化轻微者预后好,提示红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8水平(IL-8) 的变化及其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分别检测36例腔隙性脑梗死和36例脑梗死患者及36例健康对照者血清hs-CRP和IL-8含量.结果 腔梗组和脑梗组hs-CRP含量分别为(10.42±0.68)mg/L和(18.45±1.28)m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28±0.47)mg/L(P<0.01),CI组hs-CRP含量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腔梗组和脑梗组IL-8含量分别为(29.65±18.24)ng/ml和(36.57±19.01)ng/m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5.98±16.87)ng/ml(P<0.01).在脑梗患死者中,大面积脑梗死组(≥9ml,n=16)hs-CRP为(21.36±1.48)mg/L,显著高于小面积脑梗死组(<9ml,n=20)的(15.30±0.97)mg/l(P<0.01),2组IL-8含量分别为(38.1±19.87)ng/ml和(33.45±18.67)ng/mL,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炎症过程参与了脑小血管病变;hs-CRP和IL-8水平与脑缺血程度以及脑的小血管病变范围密切相关.hs-CRP 及IL-8是预测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