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牵正膏治疗面神经麻痹81例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牵正膏对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牵引正膏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牵正膏外敷治疗和激素等治疗。结果:牵正膏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牵正膏对面神经麻痹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牵正散加味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临床效果。方法将160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80例给予西药及常规治疗,治疗组8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牵正散加味治疗。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50%,对照组27.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92.5%,高于对照组的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牵正散加味治疗面神经麻痹疗效显著,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牵正膏对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15 0例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牵正膏组和对照组 ,分别给予牵正膏外敷治疗和激素等治疗。结果 :牵正膏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间差异显著 (P <0 0 5 )。结论 :牵正膏对面神经麻痹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4.
脑蛋白水解物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脑蛋白水解物(施普善)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 72例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施普善组和对照组各36例,两组同时使用相同剂量的激素、B族维生素和能量合剂治疗,施普善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施普善治疗.治疗后4周和3个月采用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系统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治疗后4周和3个月施普善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痊愈率分别为61.1%×33.3%和75%×44.4%,总有效率分别为80.5% vs.50%和94.4% vs.72.2%,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House-Brackmann分级Ⅴ~Ⅵ级的重症患者施普善组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更高为82.4%和44.4%(P=0.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施普善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秦艽汤联合牵正散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应用大秦艽汤合牵正散口服治疗48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1剂/d,分早、晚2次服,10剂为一疗程,连续服用2~3个疗程。结果痊愈36例(75%),显效9例(18.75%),有效2例(4.17%),无效1例(2.08%),总有效率97.92%。结论大秦艽汤联合牵正散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疗效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石蜡疗法对小儿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1例小儿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蜡疗组(22例)和对照组(19例),对照组常规治疗,蜡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蜡疗,观察3个疗程,对治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蜡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治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石蜡疗法在小儿面神经麻痹康复治疗中有明显疗效,有助于提高治愈率、缩短治愈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在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将60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病人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和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静滴。治疗4周,于治疗前、4周后、3个月后分别用面神经功能临床简易评定量表评分,依据评分值变化评定疗效。结果经过4周治疗后,2组患者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评分值均较治疗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治疗组治疗4周后的评分值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评分差异更明显(P0.01);3个月后的优良率分别为对照组80%、治疗组96.7%,差异明显(P0.01)。结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应用抗自由基药物依达拉奉能明显改善面瘫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药薰蒸结合局部中药外敷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4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疗法,治疗组在常规西医疗法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熏蒸结合局部中药外敷疗法。结果治疗组痊愈率90%,总有效率97.5%;对照组痊愈率42.65%,总有效率79.41%。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痊愈病例疗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熏蒸结合局部中药外敷综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能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包括激素、康复治疗等,对照组加用甲钴胺注射液,观察组加用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疗程21d,应用Portmann简易量表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Portmann简易量表评分第14d和第21d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疗效显著,有效改善预后,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肌兴奋治疗仪对小儿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 46例小儿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使用肌兴奋治疗仪治疗,治疗30d后,对2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肌兴奋治疗有助于提高小儿面神经麻痹治愈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1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应用地塞米松、B族维生素、七叶皂甙钠及针灸理疗外,治疗组加服自拟中药汤剂(当归、川芎、生地、赤芍、全虫、僵蚕、制白附子、双勾、菊花、黄芪、防风)口服,连服两个疗程。结果治疗组41例,总有效40例(97.56%);对照组40例,总有效34例(85.00%),治疗组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针刀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疗效。方法45例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均行针刀治疗,根据针灸学及针刀医学理论选治疗点,依次取穴风池、哑门、大抒、心俞、肺俞、肾俞、大肠俞、气海俞、八髎,曲池、合谷、足三里、太冲等以膀胱经和阳明经为主共48穴。每天针刀松解8个穴位,并常规配合TDP理疗,6d为一疗程,共4~5个疗程。结果痊愈5例,显效7例,有效33例,无效0例。结论针刀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疗效好,见效快,疗程短,有效率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电刺激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确诊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患者79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试验组采用常规治疗加电刺激治疗,记录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等级评定变化,观察电刺激治疗的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试验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恢复效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刺激治疗能提高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三种方法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种方法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169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结果 4周后3组评分均有所下降.中医组、西医组、中西医结合组总有效率分别达到84.48%、81.82%和98.21%.中西医结合组与其他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医组与西医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5.
综合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9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茎乳孔药物注射加上自我手法按摩和面肌功能锻炼对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确诊为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患者,跟踪随访180例,随机分成2组,进行疗效分析.治疗组92例,在门诊应用2%利多卡因2ml,甲钴胺250μg,ATP针40mg,地塞米松5mg进行茎乳孔注射,1次/d,连续7d;之后隔日1次,共7次;同时加上自我手法按摩和面肌功能锻炼.对照组88例,采用电针、自我手法按摩及面肌功能锻练.治疗前后按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分级标准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组的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在Ⅰ级治愈方面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采用茎乳孔药物注射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疗效确切,开始治疗的时间早,可以缩短治疗进程,经济简便,无后遗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弥可保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单侧)的疗效。方法将80例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单侧)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弥可保组)40例,在常规激素、抗病毒药物及理疗的基础上给予弥可保0.5 mg im qd。对照组40例,给予VitB120.5 mg im qd。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4周采用2009年中国针灸《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评估及疗效判定标准方案》(修订案)[1]中面神经功能主观检测评分表进行面神经功能的测评,以评价疗效。结果弥可保组面神经功能评分提高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弥可保及VitB12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单侧)均有良好效果,前者疗效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7.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简称面神经炎或Bell麻痹,在脑神经疾患中较为多见,这与面神经管是狭长的骨性管道的解剖结构有关。一般在临床上多见为单侧面神经麻痹,而双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则非常少见,占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0.3%~2%[1]。年发病率约为五百万分之一。本文报道2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口腔癌患者通过高选择性地动脉血管内化疗后发生面神经麻痹的风险及相关预后。方法选择2008-12—2016-12郑州人民医院收治并明确诊断的180例口腔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逆行动脉内化疗及每日同时的放化疗治疗,通过Yanagihara评分标准观察评估治疗后患者出现面神经麻痹并发症的概率及相关临床预后,同时通过文献检索的方式对现有文献中的相关报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80例口腔癌患者发生面神经麻痹12例,发生率6.67%,稍低于文献中报道的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上颌动脉插管操作,4例表现为三叉神经的第三分支麻痹,接受动脉化疗后5~13(7.9±2.0)d出现面神经麻痹症状;所有患者于6~21(12.4±3.3)个月后临床症状消失。Yanagihara评分显示,轻-中-重度面神经麻痹病例分别为4例(33.3%)、7例(58.3%)及1(8.3%),分数(13.3±5.2)分。结论通过上颌动脉(MA)及脑膜中动脉(MMA)内给予抗肿瘤药物有使口腔癌患者发生面神经麻痹的风险,临床诊疗中应引起注意及提前对患者家属予以告知。  相似文献   

19.
周期性面瘫也称面神经麻痹,系茎乳孔内面神经、急性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组织水肿、受压、血循环障碍所引起,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针对急性期(即发病2周以内面神经麻痹患者的治疗尤为重要,如患者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将有可能遗留后遗症状.我科于2005-2008年在我院治疗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进行面肌训练和药物联合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红外偏振光治疗Bell麻痹患者的疗效以及肌电图评估的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3年10月符合诊断标准的BeU麻痹患者36例,运用House-Brackman面神经功能分级系统将患者分为轻度(Ⅱ~Ⅲ级)和重度(Ⅳ~Ⅴ级);将轻度患者1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8例,试验组8例;重度患者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0例,试验组1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除给予常规治疗外,加用红外偏振光;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运用肌电图检测,比较面神经末端运动潜伏期(DML)及瞬目反射R1潜伏期。结果在轻度患者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面神经DML及瞬目反射R1潜伏期无显著差异(P〉0.05);在重度患者试验组面神经DML及瞬目反射R1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结论红外偏振光治疗重度Bell麻痹有其疗效,肌电图评估可作为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