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炎症反应因子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炎症反应因子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作用,及其与急性下肢DVT的关系。方法检测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收治的16例急性下肢DVT患者治疗前后及16名正常对照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数量和血清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治疗前DVD组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数量、血清CRP和纤维蛋白原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而淋巴细胞的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DVD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数量和血清纤维蛋白原浓度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CRP的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而稍高于对照组(0.01相似文献   

2.
C-反应蛋白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炎症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急性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和炎症细胞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中的作用。方法:比较急性下肢DVT患者(DVT组)和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的血浆CRP水平、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计数。结果:DVT组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n=30,P<0.01),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n=30,P均<0.001);而淋巴细胞计数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30,P>0.05)。结论:下肢DVT与急性炎症因子和炎症细胞相互影响,CRP可能成为评价DVT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静脉造影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诊断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thrombosis,DVT)的临床价值以及高敏感性C-反应蛋白(highly sensitive C-reaction protein,hsCRP)作为DVT生物学观察指标的可行性.方法:先行动物实验.游离犬左后肢髂-股静脉,破坏血管内膜后注入凝血酶制作血栓模型,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静脉造影观察血栓再通情况及测定血液中的hsCRP.对2006年-2008年收治的急性膝关节近侧DVT患者77例行药物溶栓治疗,主要为尿激酶25万U静脉点滴,1次/d,共14 d;低分子量肝素钙针0.4 mL皮下注射,1~2次,d,共7~14 d.入院和出院4周后均进行临床体格检查、静脉造影、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血高敏感性CRP(hsCRP)测定等.结果:动物实验显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更早、更准确地反映血栓再通情况;DVT形成后,hsCRP升高;血栓逐步消融,管腔通畅,hsCRP同步回落,两者呈正相关.49例DVT患者疗效满意,临床表现明显消退;23例好转;5例无效.出院4周复查静脉造影示血栓部分消融者15例,其余62例病变段均未显影;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则发现56例原闭塞段已可见部分管腔显示.入院时hsCRP为91.90~4.16mg/L,平均为(28.91±29.4)mg/L;出院4周后为46.90~0.92 mg/L,平均为(8.13±12.7)mg/L.临床表现越严重,hsCRP越高.治疗无效者出院4周后hsCRP虽有下降,但仍居高位;1例病情最重者,入院和出院4周的hsCRP分别为91.90 mg/L和46.90 mg/L.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较静脉造影更早、更准确反映DVT的实际病情,可作为指导处理DVT的可靠根据.hsCRP随DVT病情加重升高,随病情减轻而下降,可作为DVT和PTS的生物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炎性细胞因子IL-6、II,8、IL-10及TNF-α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疾病中的水平及意义。方法选择未经治疗的急性下肢DVT患者40例为DVT组,年龄、性别比无统计学差异的健康志愿者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运用放射免疫分析检测血浆IL-6、IL-8及TNF-α水平,用ELISA法检测血浆IL-10水平。并对DVT组内细胞因子水平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各细胞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相对于正常对照组,DVT组细胞因子水平均明显升高(P均〈0.001)。DVT组内相关性分析,IL-6与IL-8及IL-10之间无相关性,IL-8与IL-10及TNF-α之间无相关性;IL-6与TNF-α之间呈正相关(r=0.383,P〈0.05),IL-10与TNF-α之间呈正相关(r=0.390,P〈0.05)。结论在DVT患者外周血中,均检测到血浆细胞因子的升高,炎性细胞因子可能在静脉血栓形成疾病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分析1995年7月~2002年7月我院82例DVT的临床资料,保守治疗62例,手术取栓20例. 结果全部患肢水肿均有不同程度的消退,但完全再通15例,部分再通9例,其余58例均未通或复发,遗留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结论 DVT早期治疗效果好,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均为治疗急性DVT的方法,早期中心或混合型以手术为主,周围型或晚期中心型多采用保守治疗,静脉腔内介入治疗是一种较新、较好的血管外科技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中性粒细胞黏附分子,炎症因子及抗炎因子水平变化,探讨炎症反应在下肢DVT中的作用。方法抽取40例下肢DVT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分别以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中性粒细胞CD11b/CD18及CD62L表达,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8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酶免法检测IL-10水平。结果下肢:DVT患者中性粒细胞CD11b/CD18平均阳性表达率(53.01±1.81)%高于对照组(20.03±0.54)%(P<0.05),CD62L平均阳性表达率(59.80±8.97)%低于对照组(73.32±1.28)%(P< 0.05),IL-6水平(141.20±56.73)ng/L与对照组(108.85±41.48)n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IL-8、TNF—α及IL-10水平分别为(0.57±0.14)、(2.34±1.04)、(50.42±10.62)μg/L,均高于对照组(0.32±O.06)、(1.14±0.40)、(15.50±8.26)μg/L(P<0.05)。结论炎症反应与下肢DVT关系密切,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有助于预防和治疗DVT。  相似文献   

7.
D-二聚体监测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治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D-二聚体监测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诊治中的意义。方法:采用Sys-mex-CA 7000全自动血液凝固分析仪对95位DVT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3 d、1周、10 d及治疗结束后的D-二聚体含量。结果:DVT患者D-二聚体值在急性期内含量较高,治疗后7 d下降至溶栓前水平,治疗后10 d较溶栓前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监测D-二聚体水平对于下肢DVT的诊治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炎症因子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C-反应蛋白(CRP)和纤维蛋白原(FIB)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中的作用。方法 30例DVT患者为DVT组,30例健康自愿者为正常对照组,检测DVT组患者治疗前、后及正常对照组血清IL-6、IL-10、CRP及FIB浓度。结果 DVT组患者治疗前血清IL-6、IL-10、CRP和FIB浓度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治疗后DVT组患者血清IL-6、CRP和FIB浓度显著低于治疗前(P〈0.001),而血清IL-10浓度则高于治疗前(P〈0.001);治疗后DVT组患者血清FIB浓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6、IL-10及CRP浓度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炎症因子参与下肢DVT的发生、发展,其中IL-6、CRP及FIB可能在血栓急性期起重要作用,而IL-10则可能起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9.
髋臼骨折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微创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4月至2011年12月期间的911例急性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89例,女422例;年龄(58.72±11.95)岁(23~86岁)。左下肢568例,右下肢343例。中央型487例,周围型166例,混合型258例。局麻下经健侧股静脉植入下腔静脉滤器,患侧股静脉插入8~14 F鞘管机械性抽吸血栓。527例髂静脉合并髋下股静脉急性血栓,经健侧股静脉导丝抓捕技术辅助,在患侧置入翻山鞘管,依托鞘管支撑导丝轻柔地越过瓣膜插至患侧股浅静脉远端或腘静脉处,沿导丝置入直径10 mm球囊导管,DSA监视下将血栓拉至患侧髂静脉内,再经患侧股静脉进行机械性抽吸血栓。球囊拉栓前先经患侧股动脉穿刺,置入直径12 mm球囊至腔、髂静脉汇合处,充胀球囊阻挡回心血流,以防血栓脱落随血流进入腔静脉。结果本组911例中单纯取栓423例,取栓+腔内溶栓275例,取栓+腔内溶栓+PTA 91例,取栓+腔内溶栓+PTA+支架置入122例。平均住院时间为7.5 d。①出院时疗效:总介入治疗有效907例(99.56%),无效4例(0.44%)。911例患者均行机械性血栓抽吸术,疗效Ⅲ级者556例,Ⅱ级者142例,Ⅰ级者213例。213例Ⅰ级患者中91例因经济原因或恶性肿瘤晚期而仅行PTA治疗,122例行PTA+支架置入治疗。出院时患肢膝关节上、下15 cm处周径及健、患肢膝关节上、下15 cm处周径差均明显小于入院时(P<0.01)。27例术后抗凝溶栓治疗时出现轻度皮下瘀血、牙龈出血、鼻出血、血尿,调整药物后消失。全组未出现大出血、血管夹层等并发症。②随访疗效:6~12个月时,优714例(78.38%),良136例(14.92%),中57例(6.26%),差4例(0.44%)。13~24个月时,优691例(76.18%),良151例(16.65%),中65例(7.17%),差0例。65例出现阻塞,经再次PTA和支架置入,58例血流完全恢复,7例血流部分恢复但无对比剂滞留现象。25~36个月时,优681例(75.08%),良128例(14.11%),中98例(10.81%),差0例。98例肢体消肿不满意,行走后仍有胀痛感,但较术前显著好转,嘱患者长期穿血管弹力袜,未再介入性干预。结论急性下肢DVT的微创治疗,能更早解除静脉腔内栓塞,迅速恢复血流通畅,更大程度上保存静脉瓣功能,具有微创优势,并发症少,近、中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尿激酶股动脉注射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尿激酶股动脉注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尿激酶股动脉注射联合常规疗法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5例,非手术常规疗法治疗53例,手术取栓(发病2d以内)12例,应用平均住院天数和临床治愈率指标回溯性比较疗效。结果:股动脉注射联合常规疗法组平均住院天数明显短于常规疗法组和手术取栓组,P<0.05,前者临床治率率明显高于规疗法组(P<0.05),但与手术取栓组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尿激酶动脉注射联合常规疗法较单用非手术常规疗法及手术取栓疗程短,较非手术常规疗法临床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12.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555,自引:7,他引:555  
吕厚山  徐斌 《中华骨科杂志》1999,19(3):155-156,160
了解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方法51例未行预防性抗凝治疗的人工关节置换患者于术后3-13天行双侧上行性静脉造影。分析调查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病情况。  相似文献   

13.
老年下肢骨折并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14.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指症状出现和(或)影像学检查提示血栓形成的时间<14 d。下肢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合称静脉血栓栓塞综合征,是继心脏病及卒中之后最常见的血管疾病。最新调查资料显示,美国每年新发病人约90万人,每年约有30万人死于PE。国内尚缺乏关于DVT准确的流行病学资料,但随着诊断意识和检查技术的提高,病例数明显增加。静脉  相似文献   

15.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的、严重的疾病,多继发于手术、分娩、肿瘤等危险因素,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若得不到及时治疗,将会发生一系列并发症,影响病人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其中,最为严重的是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及肺栓塞。因此,必须重视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规范治疗。目前,国内外均有关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指南,这些指南可以指导临床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进行规范化治疗。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抗凝(低分子肝素、利伐沙班等)、系统性溶栓、置管溶栓、血栓机械性清除术以及弹力袜治疗等。这些方法的合理选择,将会提高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效果,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下肢骨折术后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下肢骨折及术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效果显著的方法。方法 设通常静脉滴注尿激酶、低分子右旋糖酐加复方丹参注射液13例为对照组,设经导管静脉内尿激酶溶栓11例为治疗组,行两组治疗对比。结果 治疗组的治愈率81.85%,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治愈率23.1%,总有效率69.2%,两者显著差异(P〈0.05)。结论 经导管血管内溶栓方法,用药量少,直接栓内溶栓,加之机械性破坏血栓,溶栓  相似文献   

17.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常见的血管外科疾病,即使是在标准抗凝治疗下,仍然部分患者发展为血栓后综合征(PTS),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增加了医疗负担。血栓清除术可有效减少血栓负荷,弥补了单纯抗凝治疗的不足,有望降低PTS的发生率,但目前关于血栓清除术的疗效尚存在一定争议。本文基于现有研究,就血栓清除术的发展史、不同血栓清除方式的比较、成功清除血栓的影响因素、血栓清除术的并发症、血栓清除术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由于血栓阻塞了某支深静脉致血栓远侧的血液回流障碍,继而引起的组织瘀血等一系列病理变化。本院发生1例右斜疝高位结扎加巴西尼修补术后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0岁,右腹股沟斜疝,术后第3日出现右下肢疼痛、肿胀,并逐渐加剧,股三角区可以扪及条束状物并有明显压痛,经彩超及右下肢血管造影确诊为“右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立即给与溶栓、抗凝治疗:尿激酶每日20万单位,溶于50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入,连续使用15天,肝素抗凝,1周后改口服华法林(首日15毫克,次日5毫克,维持量2.5…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骨科围手术期多种炎症因子的变化,探讨其对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性.方法 (1)76例急性骨折患者.测定术前白细胞介素(IL)-6、IL-8、一氧化氮合酶(NOS)和一氧化氮(NO)的含量.另32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2)14例择期骨科肢体手术使用止血带患者,分别测定再灌注前后血栓素B2(TXB2)、前列环素(6-Keto-PGFla)、IL-8、过氧化脂质(LPO)和NO含量.以7例未用止血带患者为对照;(3)15例择期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者,分别测定手术前、手术后1、3、7、14 d LPO含量.结果 (1)与健康体检人员比较.急性骨折24 h IL-6、IL-8显著升高(P<0.01),NO和NOS显著降低(P<0.01);(2)与再灌注前相比,止血带组再灌注后10 min LPO显著升高(P<0.01);再灌注后18 min LPO、IL-8、TXB2、TXB<,2相似文献   

20.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抗凝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eepvenousthrombosis,DVT)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由于其可以导致肺梗死 ,或造成血栓后综合征长期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其早期诊治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主要介绍其近年来的抗凝治疗进展。一、急性DVT的抗凝治疗最近 10年中急性DVT的抗凝治疗进展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低分子肝素 (lowmolecularweightheparin ,LMWH)取代了非裂解肝素 (unfractionedheparin ,UFH) ,使其在家中治疗成为可能 ;二是能够鉴别哪些患者应进行长期抗凝治疗。LMWH无需监测出血指标 ,根据体重调整剂量后皮下注射 ,而UFH需在监测部分活性凝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