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段吉成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22):86-87
目的探讨甲钴胺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9—2011年收治的104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2例,对照组采用甲钴胺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胰激肽原酶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52例治疗后显效47例(90.4%),有效3例(5.8%),无效2例(3.8%),治疗总有效率为96.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7%,治疗总有效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心、肝、肾功能没有显著变化,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甲钴胺联合胰激肽原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雷东华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5):81-82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甲钴胺联合胰激肽原酶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109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分为2组,小剂量组给予静滴甲钴胺500μg/次联合口服胰激肽原酶治疗,大剂量组给予静滴甲钴胺1 500μg/次联合口服胰激肽原酶治疗,均治疗20d后比较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大剂量组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明显优于小剂量组,P<0.01;大剂量组总有效率90.91%明显优于小剂量组74.07%,P<0.05;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P>0.05。结论大剂量甲钴胺联合胰激肽原酶能够通过改善DPN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和修复受损神经改善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在提高DPN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防并发症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继续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于万水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9):81-83
目的分析大剂量甲钴胺联合胰激肽原酶对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方面的效果。方法将我院95例确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维生素组给予肌内注射维生素B12联合口服胰激肽原酶治疗,甲钴胺组给予静滴甲钴胺联合口服胰激肽原酶治疗,均治疗15d后比较神经传导速度、临床疗效和药物安全性。结果甲钴胺组总有效率91.67%明显优于维生素组74.47%,P<0.05;甲钴胺组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明显优于维生素组,P<0.01;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P>0.05。结论剂量甲钴胺联合胰激肽原酶能够促进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递质的生成和轴索、轴浆再生,安全可靠,在改善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和预防并发症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5.
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时红波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7):83-84
目的观察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将124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2组,在严格控制血糖的基础上,治疗组64例,将甲钴胺500μ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静滴,1次/d;对照组60例,除不用甲钴胺外其余治疗同治疗组。2组均以4周为一疗程,观察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3.3%。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改善肌电图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甲钴胺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物。 相似文献
6.
常乐军 《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9):120-122
目的 探讨灯盏细辛联合甲钴胺(弥可保)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86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3例.用灯盏细辛4支加入NS250ml,iv gtt,qd+甲钴胺片500μg,tid,口服。对照组43例,单用甲钴胺500μg,tid,口服,2组疗程均30d。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93%,对照组有效率60.4%,2组疗效和症状恢复正常的时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灯盏细辛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安全,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7.
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糖尿病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40例进行基础治疗,即常规调整血糖,活血化瘀联合维生素B1、维生素B12,治疗组40例在基础治疗基础上再加用甲钴胺.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75.0%,治疗组为87.5%,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似文献
8.
目的试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缬沙坦联合神经修复剂甲钴胺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进行临床治疗研究,并作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方法DPN患者12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3例和治疗组63例。对照组:控制血糖,肌注甲钴胺针500μg,1次/d,连续12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缬沙坦80mg口服,1次/d,共12周。结果治疗前后2组痛觉过敏与感觉减退;尺神经与腓神经的神经传导速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缬沙坦与甲钴胺合用可明显提高DPN的疗效,是一种新型、高效与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甲钴胺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甲钴胺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住院DPN病人72例,均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使用甲钴胺注射液联合依帕司他治疗,对照组肌内注射VitB1及VitB12,疗程均为2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甲钴胺联合依帕司他治疗DPN疗效明显优于B族维生素组(P<0.01).结论 甲钴胺联合依帕司他治疗DPN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11.
肖瑞英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0)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糖尿病周围神经血管病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1-09—2014-09我科收治的112例糖尿病周围神经血管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研究组,每组56例。对照组实施一般护理方案,研究组实施一般护理+健康教育方案。观察对比2组血糖控制情况、心理状况评分及生化指标、疾病认知掌握情况。结果研究组血糖控制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SAS评分、SD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研究组心理状态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健康教育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血管病变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可显著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升患者疾病认知度,对患者血糖控制、疾病恢复十分有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周围神经显微减压术治疗糖尿病性下肢周围神经病的疗效.方法 应用腓总神经、腓深神经、胫后神经主干及其分支显微减压术治疗42例糖尿病性下肢周围神经病患者(54侧下肢).结果 平均随访40个月.42例糖尿病性下肢周围神经病患者54侧下肢膝下麻木、疼痛症状术后89% (48/54)缓解,肢体平衡问题术后70% (21/30)缓解,随访期间54侧下肢无一侧发生顽固性溃疡或截肢.术后拇指两点辨别觉好转40侧(74%,40/54),腓总神经、胫后神经感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动作电位波幅改善38侧(70%,38/54).并发症:踝部切口愈合不良3侧(6%,3/54).结论 周围神经显微减压术是治疗糖尿病性下肢周围神经病的有效方法,严格把握手术指征及术中神经彻底减压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周嗣神经显微减压术治疗糖尿病性上肢周围神经病的疗效.方法 应用腕管正中神经显微减压术及肘管尺神经显微减压、肌下转位术治疗15例糖尿病性上肢周围神经病患者(25侧手28根神经).结果 平均随访37个月.15例糖尿病性上肢周围神经病患者25侧手部麻木、疼痛症状术后100%缓解,手部力弱、运动功能不良症状术后缓解率60 %(15/25),随访期间症状复发1侧手正中神经(3%,1/28).并发症:手术切口愈合不良3处(11%,3/28).结论 周围神经显微减压术是治疗糖尿病性上肢周围神经病的有效方法,其改善手部感觉障碍的疗效好于改善运动功能不良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F波在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DPN)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测定106例糖尿病患者和75名正常人的下肢F波最短潜伏期、时限、波幅和面积,以及M波波幅和面积。结果 (1)无周围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30例,F波时限增宽8例,F波最短潜伏期延长4例,F/M波面积增大2例。(2)有周围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76例,F波最短潜伏期均延长;F/M波波幅和F/M波面积均增大;F波时限在轻型DPN患者中增宽,在重型DPN患者中未见明显异常。(3)正常人F波最短潜伏期上限(Y)与腿长(X)的函数关系为Y=12.3 48.8X^2。结论 (1)F波作为早期诊断DPN的敏感指标,并可发现亚临床DPN。(2)在DPN患者中,远端神经节段尚未发生病变时,即可出现近端神经节段病变,提示血管因素在DPN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GM1)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应用前景。方法将56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GM1治疗组和甲钴胺治疗组,两组均给予常规降糖、改善循环等治疗,3个月后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测定治疗前后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①GM1组治疗有效率高于甲钴胺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前两组NO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自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治疗后GM1组明显高于甲钴胺组(P<0.001)。结论 GM1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良好前景,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进行痛觉传导通路研究,评估其小神经纤维功能。方法对56例有疼痛症状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感觉传导速度测定和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检测;同时进行健康对照组测试。结果糖尿病组感觉传导速度和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检测与对照组比较,各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Aδ纤维和C纤维传导速度:糖尿病组分别为(8.6±1.7)m/s和(0.9±0.1)m/s,对照组分别(13.1±2.4)m/s和(1.7±0.3)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23,21.62,P均<0.05)。糖尿病组中,感觉传导速度异常率与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中存在小神经纤维的传导异常,提示小神经纤维功能受累。 相似文献
17.
Validation of Michigan neuropathy screening instrument for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OBJECTIVE: The reliability and accuracy of the Michigan neuropathy screening instrument (MNSI) have been discussed recently. As a result of the difficulties of performing and analyzing nerve biopsy as a standard diagnostic test, electromyography and neuronography is used as the best alternative diagnostic procedure.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diagnostic performance of the test characteristics and cut-off point of MNSI scoring for the diagnosis of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METHOD: Over a 2-year period, a cross-sectional study was conducted on 176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An internist carried out the MNSI and the sum of scores varying from 0 to 1 for each abnormality as revealed in foot appearance, ulceration, ankle reflexes and vibratory perception has been recorded. A neurologist, who was blind to the MNSI scores, performed all neurophysiological studies. The test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NSI procedure were measured for different cut-off values. RESULTS: MNSI scores of 1.5, 2.0, 2.5 and 3.0 were assessed as cut-off values. Sensitivities were 79%, 65%, 50% and 35% and specificities were 65%, 83%, 91% and 94%, respectively.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s increased and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s decreased for each score. Accuracies, likelihood ratios and post-test probabilities were measured. CONCLUSION: The accuracy of MNSI scoring makes it a useful screening test for diabetic neuropathy in taking a decision regarding which patients should be referred to a neurologist for electrophysiological studies. High specificity, likelihood ratios over 5 and a moderate to good post-test probability give a high diagnostic impact for MNSI scoring. We suggest a cut-off point of 2 for the MNSI procedure. However, electrophysiological studies should be considered when the patient has signs and symptoms other than those rated by the MNSI, suggesting peripheral nerve involvement, and also because the MNSI is still just a screening test.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前列腺素E1(PGE1)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及神经电生理改善情况。方法收集2010-01-2011-03我院住院治疗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9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9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给予维生素B12治疗,治疗组给予前列腺素E1注射液(商品名凯时)联合甲钴胺注射液(商品名弥可保)治疗,2周后比较2组疗效。结果 2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麻木疼痛减轻的程度、神经传导速度均明显改善,且治疗组优于时照组(P〈0.05)。结论前列腺素E1针与甲钴胺针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9.
通心络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及机制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治疗精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并观察治疗的后患者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变化。方法98例DPN患者随机分为通心络治疗组(50例)和复合维生素B治疗组(对照组1.48例).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检测血中SOD和MDA的变化.与35例健康者作比较。结果 通心络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000%和60.42%.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血中SOD活性明显低于健康人,MDA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P〈0.05)治疗后,通心络胶囊组患者SOD活性明显升高,MDA水平明显下降(P〈0.01)。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后,SOD活性和MDA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通心络可有效改善DPN的临床症状,其机制可能与提高SOD活性,降低MDA的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