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目的 提高肿瘤化疗患儿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成功率.方法 182例患儿PICC穿刺成功后不撤导丝,及时对出现的头端异位行X线透视后进行调整.结果 38例PICC头端异位均获得纠正.结论 不撤导丝透视后进行调整,可有效纠正PICC导管异位,使导管头端到达理想的位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呼吸运动在判断PICC置管异位中的作用。方法将400例行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0例,对照组按常规置入PICC,置管后行X线摄片判断导管位置;观察组置管后根据呼吸运动观察PICC导管水柱的波动以判断置管后有无异位,并据此调整导管位置。结果置管后X线摄片显示,对照组PICC置管异位率为10.5%,观察组异位率为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PICC置管后行呼吸运动致导管水柱波动,可间接反映导管异位情况;根据导管水柱波动调整导管位置可显著降低导管异位率,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4.
5.
PICC置管患者导管断裂的护理干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PICC置管患者导管断裂的处理方法及护理措施。方法对10例导管体外部分断裂患者采取修复导管,对1例导管断裂体内患者经静脉切开术取出断端导管。结果 10例导管体外部分断裂患者通过导管修复后继续使用,未出现导管修复后相关性并发症,患者均按计划完成全部化疗疗程后顺利拔除PICC。1例经静脉切开术取出断端导管患者,术后血管恢复良好,术后第12天复诊行切口拆线,伤口愈合良好,未出现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及时发现、正确处理断裂导管,同时增强护理人员防范意识,正确维护导管,规范操作,加强患者健康教育,可减少和预防PICC断裂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急性白血病患者不同时期PICC置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针对性避免或减少导管并发症,控制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方法 223例PICC置管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分别于非缓解期置管122例(非缓解组)和缓解期置管101例(缓解组),比较两组置管30 d内导管并发症发生和非计划性拔管情况.结果 两组机械性静脉炎、可疑导管相关感染和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急性白血病非缓解期置管患者导管相关并发症明显高于缓解期置管患者,导致非计划性拔管率高.对急性白血病非缓解期置管患者须加强机械性静脉炎、导管相关感染和非计划性拔管的预防护理干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导丝引导下置入尿管治疗男性尿道重度狭窄的实用性与优越性。方法对临床常规或膀胱镜引导置尿管失败的78例尿道重度狭窄患者,在X线透视下以超滑导丝引导置入导尿管。结果 75例均顺利置入尿管;2例因尿道损伤严重、尿道狭窄段形成活瓣或盲腔,1例因残留腔道极窄、经反复试插导丝不能通过,而置管失败。结论对男性尿道重度狭窄经临床常规插尿管失败者,运用导丝技术置入尿管,可有效解除急性尿潴留,为进一步治疗尿道狭窄预留操作空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PICC置管致导管异位的原因和防治.方法:对一例PICC置管致导管异位的分析,提出有效的预防方法.结果:行PICC置管术55例,一例出现导管异位,发生率2%.结论:在置管操作过程中规范送管的方法和患者体位的配合,更有效的避免导管异位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本院收治了1例腹部X片提示导管移位的腹膜透析患者,采用双导丝辅助腹膜透析导管移位治疗,复位后1 d重新复查腹部X光片观察导管复位情况,结果成功复位,且不良反应较小。现将该患者的诊疗过程及相关文献复习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在一般患者中,根据临床经验,配合患者的吞咽动作,可为大部分患者顺利留置胃管。但对于以下患者,根据经验盲插,存在很大的偶然性:烧伤、肿瘤、气管切开造成咽部狭窄、瘢痕的患者,留置胃管困难;昏迷患者不能配合吞咽动作,往 相似文献
11.
超声引导下使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效果观察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10
目的探讨视锐5超声引导下使用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行PICC置管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将130例行PICC置管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例,对照组按传统方法行PICC置管,观察组在视锐5超声引导下使用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行PICC置管。结果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显著低于观察组,静脉炎、血栓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P0.01)。结论视锐5超声引导下使用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行PICC置管较常规置管具有准确定位靶向血管,提高穿刺成功率,降低局部组织损伤,减少并发症等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护士对PICC护理专业能力与导管感染发生的相关性,指导PICC专科护理的培训及实践。方法选择肿瘤血液科所有PICC新置管且全程在院内护理的患者89例,观察分析穿刺部位感染发生率、感染程度、处理的转归情况和发现护士对穿刺部位感染并发症的评估能力和处理能力。结果 9例患者穿刺部位感染,其中6名年轻轮转护士发现3例,接受过PICC培训的8名本科室护士发现6例。患者经及时处理后,症状均消失。结论 PICC穿刺部位感染状况不容忽视。护士对PICC护理专业能力与导管感染的发生情况密切相关,接受过PICC系统专业培训的护士更能正确评估和及早发现穿刺部位感染症状并及时处理,建议加强PICC专科分层次培训。 相似文献
13.
14.
15.
PICC脱出的预防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PICC脱出的预防及护理方法进行综述,认为发生导管脱出的原因主要有固定不牢、健康教育不到位、患者依从性差;护理对策包括专职护理人员置管及维护、掌握正确的皮肤消毒方法,选择敷贴,应用适宜的导管固定方法,掌握敷贴更换方法及做好健康教育等。提出PICC脱出的护理重点在于预防,只有控制可能引起PICC脱出的每个环节,才能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将导管脱出发生率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16.
17.
PICC质量评价的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就国内外PICC质量评价组织结构、护理过程及终末质量方面进行综述,提出需建立PICC专业化组织,实施专业化管理,以循证为依据开展PICC临床实践,构建PICC专科护理质量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8.
心电图引导PICC导管心房内定位的规范化流程管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提高恶性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成功率和维护质量,确保化疗顺利进行。方法成立循证护理小组,制定心电图引导PICC导管心房内定位置管标准化操作与管理流程;对60例恶性肿瘤患者行PICC置管化疗。结果 60例患者均一次置管成功,PICC留置35~129d,平均69.0d,无一例发生PICC置管相关并发症;患者满意率100%。结论循证后制定的规范化流程用于心电图引导PICC导管心房内定位置管,可提高PICC置管成功率和维护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肝衰竭患者PICC置管后减少渗血的有效方法.方法 将198例肝衰竭患者按照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96例与观察组102例.对照组按常规方法穿刺,加压固定,术后24 h换药;观察组穿刺方法为穿刺针进皮后,在皮下移行2.0~3.5 cm再入血管,术后根据凝血酶原活动度采用不同加压固定方法,对Ⅱ度以下的渗血72 h后换药.结果 观察组PICC置管后24 h与48h渗血分度显著轻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PICC置管穿刺时延长皮下移行长度、术后根据凝血酶原活动度采用不同加压固定方法、适时予以换药,能有效减轻肝衰竭患者术后渗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肿瘤患者PICC体外导管不同留置长度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340例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68例)和观察组(172例)。对照组PICC置管体外导管长度为7 cm,观察组体外导管长度为5 cm,比较两组留置导管期间导管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敷料未全覆盖、敷料7 d内卷边、导管滑脱和非计划维护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肿瘤患者PICC体外导管长度5 cm时,导管固定较好,可减少导管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