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调查分析海拔4523 m高原低氧环境下移居军人的睡眠状况.方法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对驻守在海拔4523 m的150名军人进行问卷调查,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该地区军人的睡眠质量较平原地区明显下降;年龄和入藏时间对睡眠质量有显著影响(P<0.05或P<0.01);军官的睡眠质量较士兵差(P<0.05或P<0.01).结论 4523 m高原低氧环境下,移居军人睡眠质量明显下降,与年龄、入藏时间及工作性质有密切关系,有必要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2.
海军潜艇艇员睡眠状况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敏毅  王亚菲  郑忠木 《人民军医》2007,50(11):664-665
目的:了解海军潜艇艇员的睡眠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对海军潜艇艇员215例睡眠状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海军潜艇艇员PSQI均分为(4.83±2.95),14.9%存在睡眠质量问题;A动力潜艇艇员与B动力潜艇艇员比较,在PSQI均分和各成分得分上无显著差异(P>0.05);年龄越大,潜艇艇员PSQI、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及睡眠效率得分越高。结论:海军潜艇艇员的睡眠状况应给予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了解2012年度某部新兵睡眠质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和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某部新兵512例的睡眠质量状况进行测评,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本次检出有睡眠障碍61例,发生率12.3%。女性PSQI分值显著低于男性(P<0.05);睡眠障碍者PSQI分值非常显著高于睡眠正常者(P<0.01);女性新兵睡眠障碍发生率显著低于男性(P<0.05);对训练方式满意新兵睡眠障碍发生率非常显著低于对训练方式不满意新兵(P<0.01)。结论:新兵存在一定程度的睡眠障碍,应进行针对性干预,性别、对训练方式是否满意是影响睡眠质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高原军人心理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调查研究高原部队官兵的心理健康水平.方法 选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驻守在海拔4 300 m 的160名边防军人进行心理测试,测试结果 与军人常模比较,士官与义务兵比较.结果 高原军人各因子分与成人常模比较,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精神病性等因子分明显高于军人常模;士官的躯体化、焦虑、抑郁、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分明显高于义务兵.结论 高原军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值得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李琳崔展宇 《人民军医》2014,(3):279-280,285
目的:调查了解慢性乙肝患者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慢性乙肝145例,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和自制调查表进行调查,与正常成人常模比较,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本次调查因子分值≥2分检出率依次为日间功能障碍95例(65.5%),入睡时间43例(29.7%),主观睡眠质量36例(24.8%),睡眠时间20例(13.8%),睡眠障碍17例(11.7%),睡眠效率3例(2.1%)和催眠药物2例(1.4%)。慢性乙肝患者PSQI总分及各因子分值均非常显著高于正常成人常模(P〈0.01)。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慢性乙肝患者睡眠质量与年龄、疾病类型、病程、疾病认识、社会支持、文化程度及职业等呈显著或非常显著正相关(P〈0.05,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疾病类型、疾病认识、社会支持进入以PSQI总分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P〈0.05,P〈0.01)。结论:年龄、疾病类型、疾病认识和社会支持是慢性乙肝患者睡眠障碍的重要影响因素,应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倒班军人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问卷对驻京113名从事倒班工作的军人进行调查。结果倒班军人PSQI总分为6.82±3.56。以PSQI总分≥8分作为判断睡眠质量存在问题的标准,有37.17%的倒班军人存在睡眠质量问题,主要体现在入睡时间(51.3%)、睡眠效率(36.3%)和睡眠质量(34.5%)成分上。影响倒班军人睡眠质量的主要问题为入睡困难、夜间易醒或早醒,其>1~2次/周的百分比分别为38.9%和29.2%。倒班军人PSQI总分及大多数成分与SCL-90各因子及总均分呈显著性正相关。结论部分倒班军人的睡眠状况较差。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武警官兵睡眠质量,探讨海拔高度、情绪、焦虑和抑郁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选取2015年4~9月西藏高原的1621名武警官兵为研究对象,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价其睡眠质量。结果 调查对象PSQI总分为7.8±2.6,睡眠障碍者占67.9%;多重线性回归模型显示,在调整了年龄、学历、婚姻状况和官兵类别后,入伍时间越长(β=-0.140),有力-好动得分(β=-0.129)越高,睡眠质量越好。常驻地区海拔越高(β=0.723)、焦虑(β=1.444)或抑郁程度(β=0.171)越严重、困惑-迷茫(β=0.240)等得分越高,睡眠质量越差。结论 刚入伍官兵、来自海拔地区较高的官兵,以及有焦虑,抑郁和情绪问题的官兵睡眠质量差,应加强对该部分人群的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8.
张守红  雷鸣  黄勇华 《武警医学》2014,(2):148-149,153
目的 分析脑卒中部位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睡眠障碍的相关性.方法 120例脑卒中患者纳入观察,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定患者的睡眠质量.根据脑卒中部位及神经缺损程度不同,比较睡眠质量的差异.结果 (1)120例脑卒中患者并发睡眠障碍者有108例(90%),其中PSQI积分属轻度者62例,中度35例,重度11例,平均PSQI积分为(10.73±1.36)分;(2)睡眠障碍程度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关,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PSQI积分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3)睡眠障碍程度与卒中部位有关,脑卒中部位为基底节者PSQI积分高于皮质者(P〈0.05).结论 睡眠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并发症,其严重程度与脑卒中部位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9.
脑震荡129例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华林  牛立堂  杨月丽 《武警医学》2007,18(10):749-753
 目的 调查脑震荡患者病情平稳后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研究其规律性.方法 129例脑震荡患者出院前分别接受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疼痛主诉分级测量(Verbal rating scale ,CVRS)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HAMD)评估,并与同期健康体检者(对照组,78例)进行比较.结果 129例脑震荡患者中有51例(39.53%)存在睡眠障碍(PSQI总分≥8),明显高于对照组(15例,19.23%)(χ2=8.266,P<0.01).在PSQI比较中,脑震荡组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和PSQI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0.05).疼痛程度重组(CVRS≥1.98,58例)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和PSQI总分均明显高于疼痛程度轻组(P<1.98,71例)(P<0.01~0.05).脑震荡合并抑郁患者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和PSQI总分均明显高于无抑郁患者(P<0.01~0.05). 结论脑震荡患者有明显的睡眠质量下降,后者常与病后疼痛和抑郁情绪表现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寒区新兵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 I)测试寒区集训期新兵1 000人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1)有效问卷892份,吸烟、饮酒者PSQ I及除催眠药物使用外的其他各项因子分高于无烟酒饮用习惯者。(2)县城来源新兵入睡时间明显高于省城来源新兵,乡镇来源新兵PSQ I及多项因子分低于省城和县城来源新兵。(3)回归分析显示:寒区新兵睡眠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次为吸烟、饮酒及家庭住址。结论寒区新兵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为吸烟、饮酒及家庭住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高海拔地区部队官兵睡眠状况,探讨高海拔地区官兵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以高海拔地区(海拔3 000 m以上)396名官兵为观察组,以210名西宁地区海拔2 270 m官兵为对照组,依据通用的调查量表自制成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高海拔地区官兵睡眠不足综合征、睡眠时相延迟综合征、睡眠梦多梦魇症、失眠、鼾症、睡眠肌痉挛综合征、睡眠梦语症和倒班综合征患病率均高于西宁地区(P<0.05);高海拔地区官兵头痛、多梦惊醒、消化不良、打鼾、夜间如厕、咳嗽、发冷、发热和其他身体不适症状患有率高于西宁地区(P<0.05);高海拔地区生活条件差和入睡环境差回答率高于西宁地区(P<0.05)。结论 高海拔地区官兵睡眠质量低于西宁地区,生理因素和环境因素影响了高海拔地区官兵睡眠。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驻高原部队睡眠剥夺及力竭运动后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及药物的效应。方法:在海拔3700m对已习服的某部24名男性士兵随机分为3组,每组3人。采用全自动血液流变仪于上午10:00-13:00检测受试者的红细胞压积(HCT),血液粘度(ηb), 血浆粘度(ηp),红细胞变形系数(TK),红细胞聚集系数(VAI)和微循环滞留时间(MST)。24h睡眠剥夺后坐位踏车运动直至力竭,静息10min后重复上述检测。然后给3组受试者分别口服三普红景天,乙酰唑胺和炒面胶囊,连服20d,再作第二次实验,方法和时间与第一次相同。结果:实验前和第一次力竭运动后(服药前)3组之间HCT,TK,ηb,ηp,VAI,MST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服药后(第二次力竭运动后)HCT乙酰唑胺组高于红景天组和对照组(P<0.01),ηp对照组高于乙酰唑胺组(P<0.05),VAI和MST对照组高于红景天组和乙酰唑胺组(P<0.01)。服药前与实验前比较HCT3组均增高(P<0.01),TK和ηb红景天组和乙酰唑胺增高(P<0.01),ηp对照组增高(P<0.05)。服药后与服药前比较TK,ηb,ηp,VAI,MST红景天组和乙酰唑胺组均增高(P<0.01或P<0.05)。结论:红景天复方和乙酰唑胺均能改善高原习服青年睡眠剥夺及力竭运动后的血液流变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在高原环境下住院高原病患者的预后。方法以医院(海拔3658m)40年间收治、并符合筛选标准的19118例住院病历为样本,随访1~15年,样本中以高原病首次住院为病例组,以非高原病首次住院者为对照组。随访两组高原病的发病情况,并进行临床流行病学的分析。结果(1)对照组的急性高原病发病率、总体发病率随观察年限延长而增加且呈正相关(r急=08259,P<001,r总=06815,P<005);急性高原病组和慢性高原病组的慢性高原病发病率随观察年限延长而减低,且呈负相关(r急1~7=08993,P<001;r慢1~9=09068,P<0001)。(2)病例组总体高原病逐年发病率在急性高原病组和慢性高原病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RR=1129。(3)各型高原病发病率在急性高原病组和慢性高原病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急性高原病组以急性轻型高原病和高原肺水肿发病率最高,达1712%和2766%,RR=759;慢性高原病组以急性轻型高原病和Monges病发病率最高,达1284%和1119%,RR=531。结论高原病患者再发生高原病的风险显著增加,不适宜长期滞留高原地区。  相似文献   

14.
高原冲击伤的损伤特点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高原冲击伤的损伤特点。方法:大鼠分别暴露于环境压力53.99kpx,61.33kpa和96.60kpa,然后用BST-I型生物激波管致伤,冲击波超压峰值为190.40kpa,正压持续时间为10ms.结果:随环境气压降低,冲击波所引起的大鼠死亡率明显增加,肺损伤程度明显加重,伤后6h,53.99kpa,61.33kpa和96.60kpa暴露组的死亡率分别为35.0%,25.0%和0%,肺出血和肺水肿的程度随环境压降低而明显加重,平均肺体脂数分别为1.49%,1.31%和0.93%.结论:环境气压降低可降代动物对冲击波的耐受性,高原冲击伤的死亡率和肺损伤程度较海平面和低海拔地区更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红景天与乙酰唑胺对进驻高原青年睡眠剥夺及力竭运动时肺通气量的影响。方法 :将进驻海拔 370 0m 1个月的 2 4名健康青年随机分为 3组 ,每组 8人。受试者用EGM型踏车功量机做坐位踏车运动。初始负荷功率 2 5W ,每 3min递增 2 5W ,直至力竭。计算每位受试者的每分通气量 (VE)。第二次实验为 2 4h睡眠剥夺后 ;第三次实验为 3组受试者分别口服红景天、乙酰唑胺和安慰剂 2 0d后 ;第四次实验为服药后 2 4h睡眠剥夺后 ,实验方法与第一次相同。结果 :红景天组和乙酰唑胺组服药后与服药后睡眠剥夺后VE较服药前、睡眠剥夺后及对照组明显降低 ,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 )。结论 :红景天和乙酰唑胺均能改善高原移居青年的肺通气及提高做功效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睡眠剥夺对模拟高原环境下高原肺水肿(high altitude pulmonary edema,HAPE)形成的影响,为防治HAPE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4组,即平原对照组、高原对照组、高原剥夺组、平原剥夺组,睡眠剥夺采用小平台水环境法建立,高原环境用5000 m低压氧舱模拟。通过测定大鼠肺湿/干比值、肺含水比值、动脉血气来评定肺水肿的程度,并通过大鼠肺组织石蜡切片观察各组病变。结果高原剥夺组的肺湿/干比值及肺含水量比值显著高于其余3组(P〈0.01)。高原剥夺组可见肺间质增厚、肿大,大量多核细胞,肺泡腔变小,肺泡内无液体渗出,其他组病理切片未见上述变化。结论高原环境下睡眠剥夺可促发急性HAPE的形成可能与交感神经活性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兔暴露于高空时呼吸不同浓度氧气后的生理变化和组织超微结构改变,探讨分子筛氧源在高空的防护效果。方法 将20只兔随机分为呼吸空气组(A)、呼吸63%富氧气体组(B)、呼吸83%富氧气体组(C)和呼吸纯氧组(D)。各组兔在低压舱内上升到11000m,停留30min,记录心脏区气泡、心电图和客观反应,观察心和脑组织超微结构的变化,肾组织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表达。结果 空气组心脏区气泡数量明显增加,多数兔出现心律失常;富氧浓度组和纯氧组偶见气泡;随着吸人气氧浓度的增加,脑、心组织超微结构缺氧改变减轻,肾EPOmRNA表达的阳性率降低。结论 呼吸含氧浓度大于80%的富氧气体对高空暴露的机体有明显的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For decades altitude training has been used by endurance athletes and coaches to enhance sea-level performance. Whether altitude training does, in fact, enhance sea level performance and, if so, by what means has been the subject of a number of investigations. Data produced principally by Levine and Stray-Gundersen have shown that living for 4 weeks at 2500 m, while performing the more intense training sessions near sea level will provide an average improvement in sea level endurance performance (duration of competition: 7–20 min) of approximately 1.5%, ranging from no improvement to 6% improvement. This benefit lasts for at least 3 weeks on return to sea level. Two mechanisms have been shown to be associated with improvement in performance. One is an increase in red cell mass (∼8%) that results in an improved maximal oxygen uptake (∼5%). That must be combined with maintenance of training velocities and oxygen flux to realize the improvement in subsequent sea level performance. We find no evidence of changes in running economy or markers of anaerobic energy utilization. Our results have been obtained in runners ranging from collegiate to elite. Wehrlin et al. have recently confirmed these results in elite orienteers. While there are no specific studies addressing the use of living high, training low in football players, it is likely that an improvement in maximal oxygen uptake, all other factors equal, would enhance football performance. This benefit must be weighed against the time away (4 weeks) from home and competition necessary to gain these benefi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