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统计分析新冠肺炎恢复期艾灸组方规律及选穴特点。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VIP)和PubMed数据库,系统收集2020年7月31日前发表的关于新冠肺炎恢复期艾灸诊疗方案,建立艾灸处方数据库,基于数据分析软件SPSS24.0、SPSS Modeler、Excel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总结证型频次、穴位频次、穴位归经、艾灸方式、特定穴频次、经穴分布规律,分析关联规则。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新冠肺炎恢复期艾灸处方30首,共涉及证型3种,主要是肺脾气虚证、肺胃阴虚证、气阴两虚证;共涉及穴位31个,高频穴位6个;穴位主要归于膀胱经、任脉、督脉、胃经、脾经、大肠经、肺经;温和类艾灸方式出现的频次较高,占艾灸方式94.74%,而强刺激类艾灸方式出现的频次较少,占5.26%;特定穴占经穴比23∶31,其中交会穴频次为60次,背俞穴频次为25次,五腧穴频次为24次,募穴频次为31次;四肢部穴数为11(35.48%),躯干部穴数为17(54.84%)。利用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得出核心穴位组合为神阙、中脘、肺俞、关元、大椎、足三里。结论:新冠肺炎恢复期艾灸核心穴位组合为神阙、中脘、肺俞、关元、大椎、足三里。对恢复期艾灸穴位进行共性探讨,在共性穴位基础上辨证论治,可使患者更快恢复,更早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统计分析新冠肺炎恢复期艾灸组方规律及选穴特点。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系统收集了2020年7月31日前发表的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艾灸诊疗方案,并建立了艾灸处方数据库,采用数据分析软件SPSS24.0、SPSS Modeler、Excel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总结证型频次、穴位频次、穴位归经、艾灸方式、特定穴频次、经穴分布规律,分析关联规则。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艾灸处方30首,共涉及证型3种,分别是肺脾气虚证、肺胃阴虚证、气阴两虚证;共涉及穴位31个,高频穴位6个;穴位主要归于膀胱经、任脉、督脉、胃经、脾经、大肠经、肺经;温和类艾灸方式出现的频次较高,占艾灸方式比为94.74%,而强刺激类艾灸方式出现的频次较少,占5.26%;特定穴占经穴比为74.19%,其中交会穴频次为60次,背俞穴频次为25次,五腧穴频次为24次,募穴频次为31次;四肢部穴数为11个(35.48%),躯干部穴数为17个(54.84%)。通过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得出核心穴位组合为神阙、中脘、肺俞、关元、大椎、足三里。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艾灸治疗的核心穴位组合为神阙、中脘、肺俞、关元、大椎、足三里。对恢复期艾灸穴位进行共性探讨,在共性穴位基础上辨证论治,可使患者更快恢复,更早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艾灸、针灸、穴位按摩等穴位疗法缓解产后宫缩痛的选穴配伍规律。方法 采用主题词加关键词的检索方式,收集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中医药数据库和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中自建库以来至2023年7月穴位疗法缓解产后宫缩痛的相关文献,应用Excel软件统计所涉穴位处方,对文献类型、研究对象、干预方法,以及腧穴使用频次、分布、归经进行总结。进行穴位频次描述性分析和选穴规律关联分析。采用SPSS Modeler 18.0及SPSS Statistics 25.0软件对高频腧穴进行关联规则与聚类分析。结果 (1)共纳入153篇文献,提取处方182条,涉及腧穴42个,总频次576次;(2)腧穴使用频次居前3为关元、气海、三阴交;(3)所选经脉主要为任脉;(4)选穴多在腹部和下肢部;(5)在腧穴配伍方面,关元-气海的支持度最高;(6)频次≥20的高频腧穴可分为2个有效聚类群。结论 穴位疗法缓解产后宫缩痛常用的方法为艾灸,在施治方法及腧穴经络选择上存在一定规律,重视任脉的使用,并结合远...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穴位按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选穴规律及手法, 为临床治疗提供循证依据。方法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有关穴位按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文献, 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4月27日。建立Excel专题数据库再通过SPSS 25.0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04篇, 穴位49个。下肢常用腧穴为足三里、三阴交、太溪、涌泉等, 上肢常用腧穴为合谷、曲池和内关, 躯干常用腧穴为关元、中脘和肾俞;特定穴以五输穴频次最高占59.40%(335/564);经脉以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为主, 其中足太阴脾经频次最高占22.7%(128/564)。对按摩穴位及手法分析各得到3个有效聚类。结论经分析高频腧穴主要分布在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3条经络, 未来可对选穴及按摩手法进一步规范并辅以循经穴位按摩探讨其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分析《针灸大成》中治疗常见脾胃病的针灸处方及选穴规律,以期为针灸治疗常见脾胃病提供选穴参考。方法:通过人机结合的检索方式,以《针灸大成》全文中常见脾胃病的针灸穴位处方为检索对象,整理总结其处方穴数、常用腧穴、腧穴归经、腧穴分布、特定穴应用情况,并对以上参数进行描述性统计的频次分析。结果:共纳入针灸穴位处方共169个,其中涉及不同腧穴共100个,穴位使用总频次为451次,共涉及十四条经脉,穴位分布涉及全身五大部位。单穴处方使用频次最高,高达63次(频率37.2%);常用腧穴排名前十依次为:足三里、中脘、公孙、内关、三阴交、天枢、膻中、太白、气海、照海;最常使用任脉,共出现90次(频率20%),其次为足太阴脾经出现79次(频率17.5%);腧穴部位最多分布在下肢,频次为179次(频率39.7%);特定穴出现频次共588次(频率91.9%),其中以五腧穴频次最高,使用总频次为174次(频率27.4%)。结论:《针灸大成》治疗常见脾胃病多使用单穴处方,选穴多取任脉、足太阴脾经,以局部及本脏腑经脉取穴为重,多使用经穴、特定穴。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国内针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随机对照试验(RCT)的腧穴谱开展研究,以指导临床实践。方法:制定文献检索标准与关键词,根据关键词在中国四大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文献,然后用Microsoft Excel(2022)提取第一作者所在省份、发表时间、实验组及对照组干预措施、留针时间、选穴频次、腧穴归经、腧穴属性、腧穴类型、取穴部位、选穴原则、配穴方法等信息进行文献资料分析。结果:最终检索出符合标准文献38篇,留针时间大部分为30min,使用频次最高的穴位为百会穴、使用频次最高的经脉为督脉。结论:腧穴选用频次排名前3的依次为百会(65.8%)、四神聪(42.1%)、足三里(34.2%),经脉选用频次前3的依次为督脉(31.7%)、足太阳膀胱经(12.2%)、足少阳胆经(12.2%),特定穴中选用频次最高为交会穴(81.6%)。  相似文献   

7.
章玲  范德兰  周凤  孔慧 《全科护理》2022,20(6):721-725
目的:探讨基于关联规则法分析的中医护理技术干预乳腺增生的选穴配伍规律。方法:由2名研究生独立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中有关于"刮痧""拔罐""穴位贴敷""艾灸""穴位按摩"等中医护理技术干预乳腺增生的文献。使用Excel 2016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分析经络腧穴频次,基于SPSS Modeler 18.0统计软件中的Apriori算法模型对腧穴配伍规律进行深层次分析。结果:纳入符合本研究的文献126篇,提取的腧穴处方共涉及94个穴位,以胸腹部居多,使用频次前3位的穴位依次为膻中(9.4%)、乳根(8.2%)、期门(6.8%),运用频次较高的经络有足阳明胃经(22.7%)、任脉(18%)、足太阳膀胱经(14.1%)。关联规则法分析显示中医护理技术干预乳腺增生最常使用的腧穴配伍为膻中→乳根。结论:通过对中医护理技术干预乳腺增生选穴规律进行不同层次的分析,为临床护理人员使用中医护理技术干预乳腺增生选穴提供一定的循证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 了解穴位按摩治疗便秘的选穴配伍规律, 为便秘患者的穴位按摩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以“便秘”“穴位按摩”“穴位按压”“穴位按揉”为关键词,从中医临床诊疗文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医学数据库等数据库中收集数据,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后,进行穴位频次描述性分析和选穴规律关联分析。 结果 共纳入文献371篇,包含89个穴位,针对人群多为神经科、骨科和消化科的患者;最常见的选穴依次为天枢穴(18.52%)、中脘穴(10.44%)、足三里穴(10.25%)、支沟穴(6.22%)、气海穴(5.72%)、关元穴(5.47%)和大横穴(5.16%);不同基础疾病的便秘患者选穴位置不一。 结论 神经科、骨科和消化科便秘患者是常见的穴位按摩人群,天枢穴、中脘穴、足三里穴等是治疗便秘的常用穴位,穴位配伍治疗便秘效果较好,不同基础疾病的便秘患者应该选择不同的穴位按摩。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探讨青少年中医治疗的针刺穴位选用规律,为针灸治疗该病提供临床选穴参考。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的方式,对1958年—2016年以来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网络版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QVIP)中针灸治疗青少年近视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及梳理,得到相关文献110篇,将纳入文献中腧穴分类整理,设计资料提取表,统计各穴位出现的频数,对最后纳入腧穴按照其穴位、所属归经、所属部位分类,分别进行相关数据处理。结果:主穴共19个,以睛明、攒竹、四白、合谷、风池、太阳为主,其所属经脉主要为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等。所在部位主要为头颈部,共463次,占65.76%。四肢肘膝以下的腧穴共192次,其中选用最多的腧穴为合谷(48)。结论:针刺治疗青少年近视以睛明、攒竹、四白、合谷等膀胱经、胆经、胃经的穴位为主,采用远近配穴法即局部取穴配合远端取穴。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总结国内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腧穴谱。方法:按照检索策略全面广泛搜集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CT研究,以计算机检索为主,手工检索为辅。检索CNKI和WF数据库,筛选出符合研究标准的文献,总结分析类风湿关节炎针灸穴位的频次分布情况。结果:共纳入合格文献87篇,使用频次最高的穴位为曲池穴,经脉为足太阳膀胱经。结论: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具有副作用小、疗效稳定等特点,选取曲池(56)、足三里(53)、阳陵泉(53)、阿是穴(45)为主进行治疗,主要使用阳经经脉及督脉,其中足太阳膀胱经(25)运用最多。辨证选穴选取太溪(26)等"腧穴"结合使用八风、八邪、背俞穴等穴进行临床辨证运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了解穴位按摩治疗失眠的主要辩证分型及选穴配伍规律,为失眠患者的穴位按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有关穴位按摩治疗失眠的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11月15日。使用Excel建立穴位按摩治疗失眠的腧穴数据库,并利用SPSS 25.0对数据库中的腧穴进行频次、频数统计,通过SPSS Modeler 18.0所提供的Apriori版块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描述各腧穴之间的配伍关联规律。结果 最终纳入文献137篇,共含腧穴97个,多数腧穴分布在头面部,其中最常用腧穴依次为百会、太阳、神门、印堂,经络以足太阳膀胱经(18.5%)和督脉(14.8%)为主。失眠辩证分型以虚证为主,其中以心脾两虚为主要证型,其次为心肾不交。穴位按摩治疗失眠的常用配伍腧穴为太阳-印堂和太阳-印堂-百会。 结论 数据挖掘可有效分析穴位按摩治疗失眠的常用腧穴、主要证型及腧穴配伍规律,为临床护理人员选穴提供可靠依据。配伍腧穴符合中医“以循经为主,证因标本相结合”的配穴规律,其治疗失眠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析针灸治疗肠梗阻的选穴规律。方法:从CNKI、CBM、维普三大中文数据库库及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四大英文数据库中收集自建库以来至2019年10月的针灸治疗肠梗阻的临床研究,使用Excel软件建立肠梗阻针灸处方数据库,并对其进行描述性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针灸治疗肠梗阻最常用治疗方式为单纯针刺配合西医常规治疗,选用腧穴频次最高为足三里,选用频次最高的经脉为足阳明胃经;关联规则分析提示穴位间相关性最高的是天枢-足三里;聚类分析得出4类穴位组。结论:根据数据挖掘技术总结的针灸治疗肠梗阻的选穴规律客观存在,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与分析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用穴特点和规律。方法检索1915年至2013年7月 CNKI 期刊数据库及1990年至2013年7月万方数据库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随机对照(RCT)文献,对所用腧穴进行统计归纳分析。结果纳入文献207篇,涉及84个腧穴,使用总频次1154次,其中风池171次、颈夹脊149次、百会110次;涉及主穴63个,使用频次848次,以风池164次频次最高;配穴60个,使用频次306次,以足三里23次频次最高。十四经脉腧穴均有涉及,其中以足太阳膀胱经腧穴选用最多,为14个;而腧穴使用频次最高的为足少阳胆经,总使用频次233次。主穴重视局部腧穴,配穴以远端腧穴为主,五输穴、原穴、络穴、交会穴、下合穴等特定穴运用广泛。结论循经局部取穴是针灸治疗 CSA的重要方法,配穴远端取穴是针灸治疗不同中医证型 CSA 患者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4.
杨健健  马小琴  郭冉   《护理与康复》2021,20(8):80-83
目的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了解艾灸防护肛肠术后尿潴留的选穴配伍规律.方法 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从建库至2020年5月艾灸应用于肛肠术后尿潴留护理的文献,建立专题数据库,运用数理统计及数据挖掘方法,探究选穴规律.结果 共纳入49篇文献,涉及16腧穴共132频次,分属最多的经络是任脉.艾灸方法主要选用悬起灸,频次占比46.94%.腧穴运用频次前3位依次为关元、气海、中极,腧穴配伍方面存在常用穴组,如关元-气海、关元-中极等.结论 艾灸防护肛肠术后尿潴留在选穴上符合癃闭的病因病机特点,具有循经选穴、局部选穴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刮痧疗法治疗高血压病的循经和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base)、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从建库至2022年1月31日刮痧治疗高血压病的全部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筛选文献并提取处方,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SPSS 23.0、SPSS Modeler 18.0、Cytoscape 3.9.1软件统计高频腧穴、经脉、穴位归经并进行腧穴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核心处方分析。结果:共纳入33篇文献,涉及腧穴91个,共使用384频次,核心处方为百会(90.91%)、风池(81.82%)、太冲(63.64%)、曲池(51.52%)、太阳(51.52%)和足三里(48.48%),经脉选择以足太阳膀胱经、督脉、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少阴肾经为主。结论:刮痧疗法治疗高血压的循经选穴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刮痧治疗高血压病的循经、选穴配伍规律具有可行性,结果可供临床实践和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刺治疗单纯性肥胖症并发血脂异常的选穴规律。方法:系统收集2010年1月1日—2023年3月22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及EMbase数据库中针刺治疗单纯性肥胖症并发血脂异常的文献。采用Microsoft Excel 2021软件建立规范化数据库并对腧穴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分析;采用SPSS Statistics 26.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90篇文献,提取针刺处方165条,涉及腧穴96个,总频次1 806次;腧穴使用频次居前4位的分别为丰隆、中脘、天枢、足三里;所选经络主要为足阳明胃经、任脉、足太阴脾经;选穴多在胸腹部和下肢;腧穴配伍方面,中脘与天枢的支持度最高;前10位高频腧穴可分为3个有效聚类群。结论:现代针刺治疗单纯性肥胖症并发血脂异常选取脾胃经的腧穴较多并以局部选穴为主,核心处方为丰隆-足三里-中脘-天枢,重视远近配穴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在针灸学中,经常会提到某穴与某穴“相对”。如内关与外关、曲池与少海、阴陵泉与阳陵泉、绝骨与三阴交、昆仑与太溪等。这些穴都是临床常用腧穴,而且有一个共同特点,即腧穴的位置内外或前后相对,其中一穴位于阴经,一穴位于阳经,在上肢及部分下肢属阴阳表里相对,在躯干部及部分下肢属阴阳相对。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分析穴位贴敷治疗小儿肺炎咳嗽选穴及用药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主要数据库中有关穴位贴敷治疗小儿肺炎咳嗽的文献,对符合纳入研究标准的文献应用Excel软件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数据提取,提取内容包括文献名称、腧穴及药物选择等。以腧穴和药物分别作为唯一变量,统计出现频次,并对腧穴和药物出现10次及以上者,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120篇相关研究,均为中文文献,共提及28个穴位,共计出现350次。使用频次在10次及以上的有8种;113篇文献提及使用穴位贴敷药物组成,共涉及97味中药,总计出现634次;使用频次在10次以上的有13味中药。结论穴位贴敷辅助治疗小儿肺炎咳嗽方法中,最常使用的穴位为肺俞、天突、膻中、阿是穴,最常使用的药物为白芥子、大黄、麻黄、细辛。  相似文献   

19.
目的:基于R语言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取穴规律,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和优化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筛选针灸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相关文献,依据标准方案提取针灸处方,建立针灸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处方信息数据库;基于R语言对数据库取穴频次、聚类和关联等情况进行规律挖掘。结果:共收集78篇文献,提取87个处方;干预措施包括艾灸、针刺联合中药及3种以上干预措施联合运用;使用频次>25次的高频腧穴依次为肺俞、足三里、肾俞、大椎和脾俞;经脉使用频次以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手太阴肺经、任脉和督脉为主;特定穴频次以背俞穴和五腧穴为主。关联分析和聚类分析形成以大椎-脾俞-肾俞-肺俞-足三里为基础的核心腧穴组合。结论:针灸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以肺俞、足三里、肾俞、大椎和脾俞为核心腧穴组合,针刺、艾灸、中药结合多种疗法综合运用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0.
邹玲玲   《护理与康复》2021,20(5):69-71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和评价穴位贴敷治疗妊娠剧吐的选穴规律,为临床治疗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从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中国知网中检索1994年1月至2019年12月穴位贴敷治疗妊娠剧吐的相关文献.将检索后的文献使用统一的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筛选,产生最终文献.基于文献中穴位的使用情况,建立数据库,分别进行描述性分析和聚类分析评价.结果 共产生51篇文献,包含穴位14个,分布在8条经脉,中脘是治疗妊娠剧吐使用频次最高的穴位,内关、神阙穴位居第二、第三,腧穴最为集中的经脉为任脉,其次是手厥阴心包经.结论 穴位贴敷治疗妊娠剧吐是以中脘、内关、神阙穴为基础,腧穴多集中在任脉、手厥阴心包经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