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调查新冠肺炎疫情下首批一线医务人员心理状态及应对方式,为进一步制定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取"问卷星"手机应用软件(App)对首批一线医务人员的心理状态及应对方式进行网络问卷调查。结果:首批一线医务人员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评分为(4.34±4.23)分,所在科室、健康状况、感染担心情况及工作强度安排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抑郁症筛查量表(PHQ-9)评分为(5.47±4.96)分,所在科室、感染担心情况及工作强度安排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积极应对方式与消极应对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常模进行比较,积极应对方式得分高于常模(P0.05),消极应对方式得分低于常模(P0.01);感染担心情况、防护满意度及工作强度安排在消极应对维度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焦虑、抑郁水平与应对方式有关。结论:首批一线医务人员存在焦虑、抑郁状态,主要受生理、心理、社会方面等因素的影响;该批研究对象更倾向于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方式。因此,对该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动态关注及早期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抗击新冠肺炎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心理韧性与焦虑、抑郁的状况,并了解疫情中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心理韧性与焦虑、抑郁相关性。方法采用心理韧性量表(CD-RISC)、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抗击新冠肺炎临床一线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并用Pearson分析其相关性。结果90名抗击新冠肺炎临床一线医务人员的心理韧性总分为(87.178±16.639)分,坚韧性、自强性、乐观性三个维度得分为(44.022±9.236)分、(29.800±5.773)分和(13.356±3.014)分,在性别、年龄、学历、婚姻状况、工作年限、职称、月收入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焦虑自评量表得分为(45.333±10.539)分,抑郁自评量表得分为(51.956±11.777)分,未达到焦虑、抑郁水平,但略高于全国常模,但在性别、年龄、学历、婚姻状况、工作年限、职称、月收入上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心理韧性与焦虑、抑郁呈负相关,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击新冠肺炎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心理韧性与焦虑、抑郁呈负相关,心理韧性水平越高,焦虑、抑郁程度越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新冠肺炎疫情下心理护理干预对日间手术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2—10月在医院接受日间手术共600例患者,按照组间基线资料可比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日间手术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和手术后的焦虑抑郁情况.结果 两组入院时SAS评分和...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心理弹性、焦虑、抑郁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期间抗疫医护工作者睡眠总体质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焦虑、抑郁自评量表和心理弹性量表对167名抗击COVID-19医护人员进行研究分析.结果 抗疫一线医护人员睡眠总体质量参数中只有催眠...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某综合医院医学研究生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心理状态及其影响因素,为对其给予心理支持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对2020年1月20日至2月20日于某综合医院参加临床一线工作的162名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 21. 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发出问卷162份,回收问卷162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162份,有效问卷率100%。研究生焦虑情绪评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48. 96±12. 68)分比(37. 23±12. 59)分,P 0. 05];抑郁情绪得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49. 54±12. 02)分比(41. 88±10. 57)分,P 0. 05]。女性在焦虑情绪的检出率上高于男性(χ2=4. 49,P=0. 03)。一年级研究生在焦虑情绪和抑郁情绪的检出率上均高于二年级和三年级研究生(χ2=14. 61、10. 70,P值均小于0. 05)。家庭经济状况不佳者焦虑情绪的检出率高于家庭经济状况良好者(χ2=9. 00,P 0. 05)。女性(OR:2. 59,95%CI:1. 18~5. 66,P=0. 02)、一年级(OR:5. 38,95%CI:2. 20~13. 18,P 0. 05)和家庭经济状况不佳(OR:3. 96,95%CI:1. 66~9. 43,P 0. 05)均会增加焦虑风险。结论 研究生在焦虑和抑郁情绪状态上有待提高,尤其女性、一年级和家庭经济状况不佳者需要重视及关注,提高研究生心理健康状态,更有益于疫情防控下相关临床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6.
文玲  李彩  郭君  欧阳莉 《当代护士》2021,28(1):33-36
目的 调查疫情期间肿瘤患者的心理现状,探讨肿瘤患者对新冠肺炎的了解程度及其对心理的影响.方法 从2020年2月2日—2020年3月20日入我科就诊的肿瘤患者中,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 ,抽取103例患者行一般资料、抑郁/焦虑自评量表(SAS&SDS)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调查.结果 疫情期间的103例肿瘤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且问题显著,不同年龄和文化程度都是影响肿瘤患者心理的重要因素.结论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年龄和文化程度因素影响肿瘤患者的心理.这提示我们在新冠疫情期间,需要对肿瘤患者进行心理调查,并有针对性地实施相应的心理护理,配合肿瘤患者的治疗和护理.以后当我们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可以以此为基础,采取适当的措施,为患者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密切接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医务人员进行隔离观察期间的心理体验,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2020年2月—3月,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9名被隔离的医务人员进行深度访谈,运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共提炼出4个主题:担心被传染、心理压力大、感恩与自我关照与对医院的期望.结论 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一线医务人员心理弹性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1?4月在抗疫一线工作的医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心理弹性量表、创伤后应激障碍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对抗疫一线医务人员的应激反应、心理弹性、社会支持水平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常态化防控期,精神科医务人员职业倦怠和焦虑、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合肥市236例精神科医务人员,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职业倦怠量表(CMBI)、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调查,使用非条件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228例医务人员中,职业倦怠检出率为69.7%,焦虑检出率为9.2%,抑郁检出率为25.9%;相关分析显示,职业倦怠总分及各因子分与SAS、SDS得分呈显著正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抑郁情绪(OR=4.381,95%CI:1.377~13.940)和护士工作者(OR=1.913,95%CI:1.026~3.567)可能是发生职业倦怠的危险因素;年龄大(OR=0.562,95%CI:0.335~0.941)和已婚医务工作者(OR=0.158,95%CI:0.048~0.521)可能是职业倦怠的保护因素。结论:精神科医务人员在COVID-19常态化防控期的职业倦怠发生率较高,且职业倦怠与年龄、职业、婚姻状况、SDS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0.
【方法】 对参加抗击新型冠肺炎30名一线护士后疫情阶段的心理需求进行半结构访谈,了解一线护士的心理反应及工作体验,并采用colaizzi7步分析法分析所收集的资料。【结果】 访谈共归纳提炼出心理(责任感与职业认同感,恐惧、焦虑与担当感,无助感与成就感)、生理(睡眠障碍与疲惫,不适与适应)、社会支持系统3个层面的主题。【结论】 在传染病流行期间,一线医务工作者容易出现压抑、紧张、恐惧、焦虑等疫情相关的负性情绪,通过传染病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制定应急预案和情景模拟提升护士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疫情常态化防控,建议医学院校进行相关课程的补充和模拟实践。尽可能提供一线工作人员充足营养的饮食,保障机体有充分的免疫力能够应对高强度的工作。社会、单位和家庭支持系统能够及时建立,通过多方位的支持补给身心贮备。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期,精神科医护人员睡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28例精神科医护人员,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调查,使用非条件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228例医护人员中,睡眠质量问题发生率为...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密切接触者接受医学隔离期间心理健康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特殊时期隔离人群及时进行心理干预提供参考。方法:于2020年2月9—11日对济南某疫点小区接受医学隔离的130名密切接触者进行一般资料调查,并以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评价其焦虑状态,抑郁症筛查量表(PHQ-9)评价其抑郁状态,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被隔离者心境的因素。结果:①在124名被隔离者中,广泛焦虑状态(GAD-7>4分)者达到106名(85.48%),抑郁状态(PHQ-9>4分)者达到96名(77.42%)。②单因素分析发现,不同的受教育程度、接受负面信息多少、职业类别对GAD-7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002、0.04),而不同的婚姻状态、受教育程度、职业类别对PHQ-9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002、0.02)。③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接受疫情相关负面信息(OR=2.855,P<0.001)是疫情流行期间被医学隔离者出现焦虑的危险因素,受教育程度(OR=0.656,P=0.175)是被医学隔离者不出现焦虑的保护趋势,已婚、受教育程度是被医学隔离者出现抑郁的保护因素(OR=0.211,P=0.008;OR=0.518,P=0.039);医护工作者、学生和自由职业者相对于在职人员作用表现趋势不同,医护工作者、自由职业者是被医学隔离者出现焦虑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OR=6.633,P=0.028;OR=2.404,P=0.027),医护工作者是被医学隔离者出现抑郁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OR=5.966,P=0.030)。结论: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流行期间医学隔离人群心理情绪变化显著,负面信息过载是加重被隔离者焦虑的危险因素,婚姻是抑郁发生的保护因素,受教育程度是减少抑郁的保护因素并有保护被隔离者不出现焦虑的趋势,不同职业对焦虑、抑郁的产生影响不一,医护工作者具有高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COVID-19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 社工焦虑、抑郁、睡眠障碍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 于2021年11月—2022年3月期间选取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望京、太阳宫、十八里店、孙河5个街道的全部社工为研究对象(社工组), 并以该5个街道对应社区医院且具有相同年龄范围的在职一线医护人员(医护组)、社区居民(居民组)为对照人群。社工组、医护组、居民组比例为1∶1∶1。采用问卷星平台, 向社工、医护人员、社区居民微信群发放电子问卷展开调查。比较3组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筛查阳性率, 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和决策树分析社工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回收问卷954份, 其中62份不合格予以剔除, 最终纳入892份(93.5%)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其中社工组372份(41.7%), 医护组262份(29.4%), 居民组258份(28.9%)。社工组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筛查阳性率分别为15.3%、22.0%、48.1%, 较医护组(7.6%、10.3%、30.5%)和居民组(7.0%、8.5%、29.5%)明显升高(P均<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 家庭负担(OR=1.80, 95% CI: 1.09~2.96)、中文版压力知觉量表(Chinese perceived stress scale, CPSS)评分(OR=1.34, 95% CI: 1.24~1.45)是社工焦虑的独立影响因素, CPSS评分(OR=1.29, 95% CI: 1.20~1.39)、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 SSRS)评分(OR=0.96, 95% CI: 0.92~1.00)是社工抑郁的独立影响因素, 有精神疾病家族史(OR=4.91, 95% CI: 1.27~18.94)、CPSS评分(OR=1.20, 95% CI: 1.14~1.27)、SSRS评分(OR=0.95, 95% CI: 0.91~0.98)是社工睡眠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决策树分析结果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家庭负担、CPSS评分、SSRS评分是影响社工心理健康的重要变量, 其中CPSS评分与社工焦虑、抑郁、睡眠障碍均呈强关联。

结论

在COVID-19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 相较于医护人员和社区居民, 社工表现出更高水平的心理健康问题。压力知觉、社会支持为社工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 尤其以压力知觉的影响为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血液肿瘤患者心理状况,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150例血液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和健康问卷抑郁症状群量表(PHQ-9)对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进行调查和评估。结果患者GAD-7评分(10.76±4.89)分,PHQ-9评分(13.82±5.59)分。焦虑检出人数105(70.00%)例,抑郁检出人数95(63.33%)例。患者焦虑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婚姻状况、是否携带中心静脉导管、目前是否住院、是否清楚家庭防护、疫情是否影响睡眠(P<0.05);患者抑郁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家庭每月收入、是否携带中心静脉导管、目前是否在住院(P<0.05)。结论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血液肿瘤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率高,需要医护人员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医疗机构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保证患者按时治疗。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目的深入了解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下医护人员出现睡眠障碍的原因,为改善其睡眠质量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目的抽样选取2020年1月26日—3月14日福建省第一批进入金银潭医院进行救治任务而出现睡眠障碍的10名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以质性研究中Colaizzi现象学方法为指导,采用微信视频面对面访谈的方式了解医护人员出现睡眠障碍的原因。结果多种因素可影响医护人员的睡眠障碍,归纳为睡眠习惯的改变、对疫情的过分担心、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职业压力的影响、院感防护的影响。结论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下一线医护人员睡眠质量不佳,应帮助医护人员从生理、心理各方面进行调节,提高其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9.
王芬  舒成 《全科护理》2020,18(7):837-838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一线医护人员的心理应激反应,并提出干预措施,以确保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方法]借助问卷星设计调查问卷,通过微信群、QQ群对168名抗疫一线医护人员进行心理调查,了解其存在的心理应激反应。[结果]抗疫一线医护人员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无助、同情疲劳、工作压力及应急能力下降的心理应激反应。[结论]抗疫一线医护人员存在明显的心理应激反应,应针对存在的问题给予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以减少心理应激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武汉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医务人员状况并进行特征分析,为制订针对性干预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星自设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医务人员感染现状调查问卷,采用便利抽样法,通过互联网进行发放,对105例武汉地区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医务人员进行调查.结果:医务人员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主要特征为在感染前直接接触传染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