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运用蛋白质组学方法,寻找血浆中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分析其与慢性乙肝中医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证候的对应关系,初步探索出慢性乙肝中医虚证的蛋白质组学规律,为中医临床辨识慢性乙肝虚证提供可供参考的客观化指标.方法 通过双向凝胶电泳,获得血浆蛋白质( 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2-DE)图谱,经质谱分析鉴定出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结果 ①各组血浆蛋白2-DE图谱经ImageMaster 2D Platinum V5.0软件分析,各组均可获得重复性稳定的蛋白点450±100个.②归纳总结图谱发现,慢性乙肝中医二虚证与正常人相比存在明显的规律性差异,表现为蛋白点3、8、9(分别为APO -A2、Haptoglobin HP)表达量均明显下降.经质谱分析鉴定得出:蛋白点3为载脂蛋白A2( Apo-A2),蛋白点8、9为结合珠蛋白.结论 ①成功建立起慢性乙肝血浆蛋白质组2-DE图谱.②归纳总结慢性乙肝中医二虚证APO-A2、HP表达量均明显下降,提示慢性乙肝中医二虚证具有相同的蛋白质变化规律,推测这些相同的蛋白质变化可能与慢性乙肝各中医虚型证型的形成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2.
肥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中医药治疗有一定优势,但其治疗机制至今尚未明确,限制了中医药在此领域的发展。因此,建立一套具有中医特色的肥胖动物模型评价体系对进一步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整理分析近年来肥胖中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证、痰湿证、痰瘀互结证、肝胃郁热证、脾虚湿盛证和肝郁脾虚证的造模方法,发现存在肥胖模型评价标准不统一、证候造模方法和评价方法不严谨,“病”“证”结合不紧密、以方测证有缺点等问题。可见,肥胖的中医证候模型及其评价体系的建立还要立足在中医肥胖理论和临床的实践中,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中医证候客观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着手于中医证候客观化研究现状,从四诊信息采集、证候群特异性生物学基础研究、中医证候模型的建立以及证候辨证方法客观化4个方面进行阐述,提出四诊信息客观化是中医证候客观化的前提;系统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分析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证候生物学物质基础的探索提供了可行条件;方证结合和建立证候动物模型是证候研究的重要突破口;复杂系统理论为辨证客观化提供新方法。证候客观化研究应当从中医整体性出发,多学科交叉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4.
当前,中医证候的研究主要包括证候规范化研究和证候基础性研究两大方面.但是由于证是一种功能态,不断发展转化,辨证仅凭医生的分析概括,很难定性、定量以及定位.因此以蛋白质组作为证候规律研究的物质基础,用蛋白质组学研究手段和方法对这一物质基础进行定量和定性,对于了解证候实质及临床辨证的规范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中医证候是辨证论治的基础和核心。对于证候的准确判断,关系到对疾病病理阶段的把握、临床用药的选择以及对疾病预后的判断,是决定治疗成败的关键。而目前对于证候的判断主要依靠临床医生根据经验进行判断,其主观性较大,需  相似文献   

6.
探讨中医证候与蛋白质组学间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世界,随着科技的进步,生物和信息科学的发展突飞猛进。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顺利完成,以蛋白质为对象的蛋白质组学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它作为后基因组时代功能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核心技术之一,在生物学、医学等各个领域日益成为强大的技术支撑。而蛋白质组学从整体水平研究蛋白质的表达和功能的方法与中医证候理论的整体观不谋而合,能够为中医药的研究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实验平台。  相似文献   

7.
目的 系统评价德尔菲法在中医临床证候应用中的应用现状,为后续规范与完善证候研究方法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五大数据库关于中医临床证候研究中应用德尔菲法的研究,检索时限自建库至2021年6月1日,由两名研究人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质量评估和资料提取,对质量A级和B级的研究进行分析。结果 经过质量评价共纳入201篇文献,其中原始研究199篇,方法学研究9篇。研究方向包括候分布特点、证候诊断标准、单一证候研究、证候要素研究、证候变化规律等八类。192篇文献对德尔菲法具体实施进行报道。结论 中医临床证候研究中德尔菲法应用整体较为科学,但在证候研究细节实施尚有不足,有待形成符合中医证候特色的德尔菲法标准规范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证候蛋白质组学与中医证候学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蛋白质组学为代表的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必然使分子生物学经历从局部观走向整体观、从线形思维走向复杂思维的转变。基于蛋白质组学的发展趋势,总结了近年来中医证候学研究方法,提倡用二维电泳及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不同的蛋白质。将蛋白质组学引入中医证候分类及证候演变规律的研究,对从分子流行病学水平来探讨中医学与蛋白质组学乃至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相结合都是必须的。而蛋白质组学与传统中医药在研究生命科学的思维方法上逐步趋于一致,相互渗透,说明在探讨复杂性生命现象时中西医两种医学相结合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AHSP)不同中医证候的临床及尿液蛋白特征。方法 按照诊断及纳入、排除标准,收集AHSP不同中医证候患儿的临床信息及尿样进行分析,并通过尿液蛋白质组质谱分析,筛选及比较AHSP不同证候的尿液差异蛋白。结果 AHSP不同证候临床特征显示,皮肤紫癜首发者风热伤络证最多,湿毒内蕴证次之;皮肤紫癜伴腹痛症状首发者仅在脾虚不摄证中出现。不同证候间实验室指标未出现统计学差异。通过DDA及DIA定量方法,在不同证候间筛选出21个证候差异蛋白,其中风热伤络、湿毒内蕴证间2个,风热伤络、脾虚不摄证间3个,湿毒内蕴、脾虚不摄证间16个;经OPLS-DA分析筛选出10个差异蛋白,包括ALDOB、Glyc、GSTA2、GPDA、GAPDH、CRYL1、AK1A1、VMO1、Cat S、DHPR。结论 AHSP不同证候间临床及尿液蛋白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可为腹型过敏性紫癜的证候诊断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关于蛋白质组学与中医证候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活动中,经过长期艰苦的探索,使实践与理论不断地相互印证、积淀、升华,并经过不断地完善、补充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1.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机体免疫状况、乙型肝炎病毒的相互关系。方法:将156例慢性乙型肝炎按中医辨证分成湿热中阻、肝郁脾虚、瘀血阻络、肝肾阴虚和脾肾阳虚五个证型,观察各证型与病程、肝功能、细胞免疫功能、病毒基因分型及复制状况、脾脏大小的关系。结果:肝郁脾虚证是慢性乙型肝炎最多见的证型,肝损害较轻;湿热中阻证譬车度肝损害较多;瘀血阻络证伴有轻至中度转氨酶升高,脾大;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CD4,CD4/CD8均值低于正常。结论:正气不足反应了细胞免疫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12.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类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肝脏疾病。中医药在临床辨证及对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等方面具有独特作用,但复杂的病证关系依然制约了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发展。本文从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病证机制出发,分别从基因、蛋白、代谢及表观遗传学水平阐述了慢性乙型肝炎“病”的分子机制及“证”的生物物质基础,以期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精确治疗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法入手,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中医治疗进展。指出:应加强对慢性乙型肝炎客观化、规范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分析近5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CHB的临床研究进展,从中医古方的辨病治疗、中西药联合治疗、中药提取物及新剂型结合西药及中西医结合的序贯疗法等方面进行综述,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CHB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肝功能、抑制乙肝病毒以及降低HBV变异率和提高临床疗效、增加安全性、减轻毒副作用、缩短疗程等诸多方面有较大的优势。不过,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CHB的临床研究仍有不足,亟需加强。  相似文献   

15.
目的:综述近年来中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研究进展.方法:主要对近十年米有关中药联合拉为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中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能提高临床疗效,优于单用拉米夫定.结论:中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能提高临床疗效,但是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相互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为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的相互关系,将256例慢性乙肝患者按中医辨证分成肝胆湿热(A)、肝郁脾虚(B)、肝肾阴虚(C)、脾肾阳虚(D)和瘀血阻络(E)五个证型,观察各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的相互关系。结果:A型ALT、AST、TBiL及IgG显著高于其他证型(P<0.05),而脾肿大率低于其他证型(P<0.05);B型仅次于A型,即ALT、AST显著高于除A型以外的其他证型(P<0.05),脾肿大率也相对较低;E型的特点是脾肿大率高,IgG值为最高(P<0.05)。HBeAg阳性率有在实证中较低而在虚证中较高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提示肝脏不同的病理变化是慢性乙型肝炎搂不同中医证型的内在基础。  相似文献   

17.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揭示其证候分布规律。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检索国内外有关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文献,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的522篇文献进行证型分布情况统计和评价。结果出现频次前8位的证型分别为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瘀血阻络、湿热中阻、肝胆湿热、气滞血瘀、肝郁气滞。其中,湿热中阻、肝胆湿热、湿热蕴结、湿热内蕴、湿热蕴脾可以用“湿热内阻”统括。结论肝郁脾虚和湿热内阻是慢性乙型肝炎最主要的证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8例慢性乙型肝炎,随机分为治疗组86例,对照组72例。同时给予西医保肝对症治疗,治疗组加服中药治疗。两组均以6个月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2%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3%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9.
金洪元辨证治疗慢性乙肝临床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洪元教授在慢性乙肝辨证中注重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力主慢性乙肝的分期论治,同时认为柔肝养阴、活血化瘀、运脾理气治法当贯穿始终,在辨病辨证用药方面有独到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分型的方法学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中医证研究的进展,探讨了中医证研究的方法学问题,针对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分型的分子基础研究问题,提出了用现代生物芯片技术开展此项研究的基本思路,即采用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对比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病程进展中不同“证”的基因表达谱差异,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分型的基因调控网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