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8 毫秒
1.
基于王新陆血浊理论探讨化浊药物临床应用新思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在前期血浊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将王新陆教授临床辨证应用清化血浊功效药物进行总结,认为凡是在血浊理论指导下具有理血化浊,使血液恢复其清纯状态,或正常循行规律的一类药物,称为化浊药。对常用的化浊药荷叶、焦山楂、决明子、制水蛭、酒大黄、赤芍、路路通、虎杖、何首乌的临床应用规律进行总结,并在证效关系、量效关系、修制与配伍、援药理论应用思路四方面对化浊药物的作用机制等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2.
试论血浊理论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自然环境的改变,现代疾病转向以精神情志社会心理因素、不良生活习惯、环境污染三大致病因素突出,进而导致疾病谱系发生改变。这些致病因素污浊血液,血液变得浑浊或混乱以及血的循行发生障碍,脏腑气机失调,导致有症状或无症状疾病的发生,因此血浊成为现代疾病的病理基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王新陆教授血浊理论应运而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血浊理论,运用化浊法治疗以及早期预防心脑血管病、糖尿病、代谢性疾病、皮肤病等诸多现代多发病,明显提高了临床效果,为现代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打开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李鑫  张钊奇  刘伟 《中医杂志》2023,(16):1651-1655
血浊理论在脑小血管病的辨证治疗方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通过阐述血浊的基本概念、性质、致病特点及血浊与诸病理因素的关系,提出在血浊理论指导下的脑小血管病“浊血伤髓”的发生学认识。明确了浊血伤髓是脑小血管病的核心病机,指出脑小血管病的发生是以肾精不足、髓海亏虚为前提条件,血浊壅盛、损伤脑髓为关键原因。因此在治疗上主张从血浊入手,在清化血浊、填精益髓的核心治法下,选择化浊益髓方为基础,结合调肝和气、理血通络、调理脏腑等方法改善脑小血管病的病情,为其辨证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血浊理论指导针刺治疗脂肪肝的经验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脂肪肝已取代病毒性肝炎成为第一大肝脏疾病,脾失健运、浊邪入血为本病主要病机,病位在肝,发病与多条经脉、五脏的功能失调有关。治疗上以血浊理论为指导,采用针刺"理血化浊法",针药结合,配合刺络放血、拔罐等手法,以提高和巩固疗效。  相似文献   

5.
血浊证的辨证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探讨了血浊证的辨证与治疗方法。陈述血浊证的基本表现,并将其分为气滞血浊、热毒血浊、寒客血浊、痰湿血浊、正虚血浊等证候;提出行气化浊、清热化浊、散寒化浊、祛痰化浊、补虚化浊等治疗方法和治疗血浊证的基本方剂化浊行血汤,列举了化浊系列方剂。  相似文献   

6.
血浊的性质特点和辨证论治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深入分析血浊的病因病机和对五脏功能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血浊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明确血浊的临床表现和辨证分型,以清化血浊为根本治法,分析血浊理论的临床应用优势,为防治现代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血浊证的基本治疗原则是化浊行血,文章讨论了其基本处方化浊行血汤的药物组成、配伍原则和现代药理研究,并提出分别采用行气化浊、清热化浊、散寒化浊、祛痰化浊、补虚化浊的方法治疗不同类型的血浊证,列举了常用药物,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8.
王新陆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中提出"血浊"理论,将血浊应用于皮肤病的临床诊治环节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指出血浊是皮肤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病理基础,形成之后又能作为继发性致病因素,加重皮肤病的病理变化,因此血浊是皮肤病的病理枢纽;提出以化浊行血、宁肤清热为治疗原则,以化浊宁肤汤为基础方,选药以治化浊行血其本...  相似文献   

9.
无症状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与血浊密切相关。血浊理论为很多无症状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助于寻找现代疾病预防和治疗的新方法,探求有效方药,提高临床疗效,亦有助于深入阐释中医学的治未病思想。  相似文献   

10.
偏头痛是一种临床多见的原发性头痛,由于环境污染、精神因素等原因,近年来患病率日趋升高,常规西医治疗疗效常欠稳定且易产生依赖性,致本病迁延难愈。国医大师王新陆教授基于多年临床实践提出了血浊理论,认为浊聚络损是此病的基本病理状态,浊及肝胃,气机逆乱等原因易引起偏头痛急性发作,提出“清化血浊”为偏头痛的基本治则,并且依据病理因素不同,总结出行气化浊汤、祛痰化浊汤等有效方剂,广泛应用于偏头痛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1.
文章是在血浊理论指导下对一类无明显自觉症状或体征的疾病如血管神经性头痛、隐匿性冠心病、2型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等的特定证候明显有效的4对对穴遴选出来进行归类比较、理论探讨,结合实验室研究及临床验证,并从对穴角度对其临床机制进行深入探讨,进而推动具有理血化浊作用的对穴在临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血浊是全国名中医王新陆教授提出的一种全新的中医病因病机学概念,是血的成分、运行与功能异常的高度概括。王新陆教授血浊理论是基于中医经典文献中关于血浊的提示,并结合西医认识以及临床实践经验发展而成。血浊产生的病因多种多样,而脾胃失调则是血浊出现的重要病机。脾胃在血浊生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血浊的出现亦影响脾胃,从而出现相应临床表现。两者之间相互影响,恶性循环。在治疗上,王新陆教授提出从脾胃入手,以健脾清化为核心治法,临床辅以化湿、通腑、扶正等治法。通过恢复脾胃健运,促使血液恢复其清纯状态以及循行秩序,血浊乃去。  相似文献   

13.
文章甄选出4组应用于脑病的化浊对穴,针刺曲泽-委中结合刺血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针刺劳宫-涌泉治疗癫痫、针刺神门-太溪治疗失眠以及针刺百会-大钟治疗缺血性痴呆,并在血浊理论指导下对其机制进行探析,以期对脑病的治疗提供思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4.
Wilson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转运障碍疾病,临床表现以肝病和神经系统症状最为常见,是少数具有有效治疗手段的遗传疾病之一。目前以青霉胺(PCA)为代表的金属络合剂驱铜治疗方法在临床应用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使其适用人群和治疗效果受到限制。在西医对Wilson病认识的基础上,结合王新陆教授的血浊理论可知,Wilson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责之先天不足,肝肾亏虚,铜毒内聚,酿生血浊。根据血浊理论可以清化血浊法治之。  相似文献   

15.
血浊证的诊断标准与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血浊理论是从整体观念出发,综合考虑医学、现代科学和社会发展的现状,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提出的对疾病防治具有现实意义的一种全新理论。克服传统中医诊断没有定性定量的缺点,制定血浊证规范的证候诊断和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将有效地丰富辨证论治的内容,增强辨证论治的依据,推进中医理论和临床的应用及发展。  相似文献   

16.
血浊作为全新的中医学理念,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动脉粥样硬化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危险因素广泛,对人们的生命安全威胁极大,故从血浊理论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初步阐释血浊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关系。血浊理论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基础,从这一角度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王栋先  王中琳  王新陆 《天津中医药》2020,37(10):1095-1099
血浊理论的提出为辨治现代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高脂血症的发生发展与血浊有着密切的关系。作者认为脾虚失健或脾运不及,浊邪污血是高脂血症的基本病机,其病变脏腑主要在脾,与肝、肾有关,从浊论治,兼顾脏腑,辅以援药是其特色治疗方法,可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实现"治未病"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