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中医学之"治未病"思想为理论基础,在常见慢性骨关节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方面进行深入探讨,进而将"治未病"思想更好的运用于骨科慢性病的防治当中。  相似文献   

2.
治未病思想在慢性肾功能衰的防治中主要可体现在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三方面.如能将治未病思想运用于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上,不但能减少发病率和复发率,而且能延缓惠者肾功能恶化时间,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治未病思想在慢性肾脏病防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慢性肾脏病(CKD)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由于肾脏具有强大的代偿能力,因此CKD具有缓慢渐进的自然病程,且发病十分隐匿,早期常无症状,易失去早期干预治疗的最佳时机,病情可缓慢进展致终末期肾病(ESRD),治疗棘手,预后十分凶险。治未病是中医预防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在疾病的预防、诊治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罗芯怡  涂爽  李玲 《河南中医》2020,40(4):503-505
中医药在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中具有独特优势。正确的健康管理指导,除了补足正气,增强自身免疫力外,应根据不同气候、不同地区、不同人群辨证预防。北方地区多燥,在清热解毒基础上应注意防燥,宜加滋阴润燥药物,如麦冬、芦根、玄参等;南方地区多湿,在清热解毒基础上应注意化湿,宜加芳香化湿之品,如藿香、佩兰、苍术等。COVID-19的预防还应注重不同体质的差异,需根据年龄、性别、基础病情况不同辨证用药。此外,还应重视隔离,适当运动,综合预防,灵活运用各种措施,以达到最佳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5.
中医“治未病”思想源于《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是对治未病思想最早的阐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新的健康隐患,根据中医“治未病”思想,对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应着重于“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中医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治疗学方面有着较大的优势与潜力,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发掘和探索,从而使中医中药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中医“治未病”疾病康复新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治未病"理论含三种境界,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在疾病的康复阶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疾病不仅要治,还要促进康复,防止复发或发展,中医"治未病"强调慢病康复的治疗,并有特殊优势。中医"治未病"理论广泛应用于慢病康复,并初见成效。"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对疾病康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治未病”思想在临证中的运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启富 《四川中医》1997,15(3):16-17
笔者在临证实践中,通过学习前贤的有关著作,认为“治本病”的思想,除了体现在加强摄生、增强和提高人体素质以抗御疾病的发生之外,在临证上还应体现在:求病先防、早期治疗、防止传变、阻止发作、防止复发等各个治疗阶段。因此,应当切实把“治未病”思想全面地、系统地贯穿到临证实践中去。现仅将个人所悟浅述于后,不当之处,请同仁指正。1.未病先防来病先防,主要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摄生,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二是适当用药物先行防病。在摄生方面,《内经》论述较多,此不多资。在药物防病方面,前贤有许多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8.
“治未病”是代表着中医学特色与精髓的重要学说,是中医预防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体现了中医在养生保健和防治疾病方面“防重于治”的特色,在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上都具有重要意义,被奉为医者之最高境界。1“治未病”学说“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起源于《黄帝内经》。《素问·四  相似文献   

9.
“治未病”思想在中医防治颈椎病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正确辨识和抓住颈椎病发生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是中医防治颈椎病的关键环节。然而,中医“治未病”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预防为主的思想还需要在学术界和广大群众中反复宣传以引起大家的重视,颈椎病的相关研究也有待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0.
支气管哮喘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早期防治具有重大意义.本文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分别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方面阐述其在支气管哮喘防治中的指导意义,突出治疗哮喘以“预防为先”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把“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冶未病”思想贯穿于肛裂防治之中。肛裂未发,预防保健,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防止便秘,保持肛门局部清洁卫生,防止感染。肛裂已发,采取综合治疗,促使肛裂早期治愈,防止传变。肛裂已愈,注意调护,远离诱因,辅助正气,增强体质,保持机体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12.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7,20(16):F0003-F0003
吴仪副总理在今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我特别提请大家思考和研究一个问题。中医学中有一个理念:“上工治未病”,我理解就是重视预防和保健的医学,也就是防患于未然。我们现在讲如何治病,如果预防工作做得好,身体强壮,抵抗力增强了,不生病或少生病不是更好吗?我以为,随着疾病谱的改变,医学模式由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和环境相结合模式的转变,以及现代医学的理念由治愈疾病向预防疾病和提高健康水平方向作出调整,“上工治未病”的重要性将会进一步凸显出来。我建议把“治未病”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可以先选几个中医院进行试点探索。  相似文献   

13.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与已变防渐。"治未病"思想在心血管疾病"三级预防"中有充分体现,提倡人们通过适度锻炼、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调摄精神等方式增强正气,从而抵御病邪。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根本是预防动脉硬化,提前干预,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运用到心血管疾病的临床防治中,可明显降低心血管类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改善心血管病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银翘散主治上焦温病初起但热而不恶寒之证,从卫气营血辨证的角度来讲,病在卫分,此时用银翘散疏风解表,使邪从上焦肺卫而出,防止温邪传变入里。通过对银翘散的加减方、变方的分析,若病邪已经入里,而表邪未解,一方面要辨明邪之所在,在气者清气,入血者清血,一方面以银翘散加减透表达邪。吴鞠通在应用银翘散时遵循了叶天士"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的指导思想,时时不忘给邪以出路,防止病邪深入传变,体现出了"治未病"中"既病防变"的治病思维;从三焦辨证来讲,对于人体的上焦而言,逐邪外出属于既病防变,对中焦而言,"先安未受邪之地"属于未病先防。  相似文献   

15.
“治未病”理论源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其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重点强调了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作为宫颈癌前病变,近几年来引起了人们足够的重视。CIN发展到宫颈癌有数年到数十年演变过程。一般要经过:增生、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早期浸润、浸润癌这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16.
在"治未病"思想指导下,把我国肝癌"未病态"人群分为4类:"健康未病态"的健康人群,"潜病未病态"的非活动性HBV、HCV等病毒携带者、饮食不洁不节者和情绪抑郁者,"前病未病态"的各型慢性肝炎、肝硬化,"传变未病态"的肝癌患者。针对这4类"未病态"的特点分别论述了干预措施,以尽量减少肝癌的发生、发展,改善肝癌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来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宁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明确指出,治未病是于疾病未生之时进行保健治疗,并强调此谓文明医生之举,开创了中医预防思想之先河。  相似文献   

18.
膏方,有滋养补虚、防治纠偏、平调脏腑阴阳等作用,且因疗效好、口感独特、携带方便等优点在治未病领域深受医患的认可与喜爱。而重“土”思想(即重视健脾养胃)源远流长,在中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贯穿治未病的未病、既病、瘥后全过程,将重“土”治未病思想运用于“调、补、治”结合的膏方中,可在临床疾病的诊治中发挥着更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治未病"思想起源于我国古代的《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治未病"的思想价值在于倡导人们珍爱生命,重视养生,防患于未然,是治疗疾病的最高境界。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原因和各种类型的心脏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导致的临床常见的综合征,其致死率、致残率高,治疗周期长,花费巨大,已成为了严重的全球性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20.
肿瘤是临床常见病、疑难病,肿瘤的防治提倡“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三级预防理论,与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可以说是有异曲同工之妙。食管癌是我国较为高发的肿瘤之一,严重威胁国人生命安全。同样,食管癌亦遵循肿瘤发生及发展的普适规律,治未病思想应贯穿于中医药预防和治疗食管癌的全过程。中医学治未病思想对食管癌防治的指导意义,体现在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