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对新型人工骨材料磷酸钙骨水泥(CPC)浆体的微结构进行了研究,发现水化产物增多引起的浆体微结构变化是CPC凝结和硬化的本质原因。拌和时CPC浆体颗粒通过范德华分子力等较弱的力连成网状结构,随着水化产物增多,固体颗粒间距缩短,直至颗粒间发生结晶并接,网状结构逐渐转变为由化学键力连接,当浆体的塑性流动受化学键力的限制而终止时,浆体失去流动性而发生凝结。CPC浆体凝结后微结构继续变化,针状的羟基磷灰石产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OP)是影响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1994年WHO公布其定义:以骨量低下、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于骨折为特征的代谢性骨病。以脊柱、髋部及腕部骨折为最多见。应与骨质软化症(骨骼中有机成分不能矿化)、坏血病、先天性成骨不全(胶原合成缺陷)、内分泌紊乱(甲亢、甲旁亢、类固醇增多症)及骨髓病变(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转移癌)等作鉴别。因此,当机体不存在内分泌紊乱或其他可以影响骨量的疾病而发生骨量减少时即称POP。  相似文献   

3.
降钙素与复方骨肽联合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是一组全身性的骨骼疾病,其特征是骨量减少或(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因此,导致骨强度(bonestrength)下降,骨脆性增加,极易发生骨折。骨强度主要由骨密度(bone density)和骨质量(bonequality)两方面因素决定,骨密度的变化可以客观反映骨量的变化,并由此评估骨强度。我院疼痛科长期以来从事骨质疏松症患疼痛的治疗,2004~2005年观察了降钙素与复方骨肽联合使用对骨质疏松症患的治疗作用,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小鼠OPG基因敲除对其骨质量及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HE、扫描电镜、四环素荧光及显微CT观察OPG基因敲除小鼠骨微结构的改变;DXA仪测定小鼠股骨标本的总体骨密度和骨矿含量.结果 与野生型小鼠相比,OPG基因敲除小鼠松质骨与皮质骨均出现明显的骨丢失,伴显著的骨微结构破坏;总体骨密度和骨矿含量减少.结论 OPG-/-小鼠发生明显骨丢失,骨微结构破坏.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生物活性骨水泥α-Ca,(PO4)2(简称α-TCP)的制备过程,NH4H2PO4是生物活性骨水泥的最好促凝剂,加入羟基磷灰石粉末和提高NH4H2PO4浓度可加快α-TCP水化硬化过程。作者测α-TCP具有较强的抗压、抗折强度。动物实验表明,α-TCP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活性和骨诱导能力,可用于充填骨腔和固定人工关节。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PCNA,P21和C-erB-2基因产物在60例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肺癌的关系。结果表明,这3种被测物在不同组织类型的肺癌都存在高表达。PC-NA阳性细胞染色位于核区,而P21和C-erbB-2位于细胞浆。3种被测物的阳性细胞的定位与癌组织类型无关。但与癌的发生和发展关系密切。这3种被测物的高表达说明癌细胞的增殖活性增强,癌基因活化或发生突变,我们认为,检测肺癌组织中  相似文献   

7.
颗粒骨和块状骨对骨髓基质细胞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研究颗粒骨和块状骨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对骨髓基质细胞的诱导作用。方法 将家兔的骨髓基质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待其在培养瓶中铺成单层后,加入颗粒骨及块状骨,经活体相差显微镜观察、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进行观测。结果 细胞培养2周后细胞分泌活动增强。经ALP染色发现,颗粒骨组阳性率明显高于块状骨组。HE染色发现,第2周时颗粒骨内细胞大部分存存,而块状骨内细胞已大部分死亡。结论 颗粒骨的诱导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方向转化作用强于块状骨;颗粒骨的结构有利于骨内细胞的存活。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患者股骨颈小梁微结构随骨矿含量下降所发生的变化。方法 :选择平地行走中不慎跌倒的股骨颈骨质患者 43例 ,男 2 4例 ,女 1 9例 ,受伤时间 1~ 3d。术前检查健侧股骨颈密度 ( BMD)、术中取患侧股骨颈松质骨标本在扫描电镜下观察拍片 ;按术前健侧 BMD分组、归类、排序、观察对比各 BMD组微结构变化。结果 :骨质疏松时骨小梁结构变化不仅有构成骨材料力学坚硬度的骨矿含量下降 ,而且有构成骨韧性成份的骨小梁胶原体纤维丝的破坏吸收及构成骨结构力学性能的骨小梁排列结构的变化 ,这些变化均与骨的重建偶联功能下降有关。结论 :骨的自身功能的下降是造成骨质疏松时骨的微结构变化和骨的力学强度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作者将钛(Tc_4),羟基磷灰石(HA)和生物活性玻璃陶瓷(BGC)颗粒混合烧结成生物活性微孔复合种植体复合骨形成蛋白(BMP)移植于20只成年杂种狗颌骨和股骨内,对1~12周标本进行检测、观察和成骨量的测定.证明种植体与骨界面结合在于界面存在三相性(钛氧化膜:TiO,Ti_2O,Ti_2O_3,HA晶相和BGC晶相),使钙、磷富集层形成,生物陶瓷降解产物再沉积,蛋白多糖、粘多糖类细胞外基质和天然骨粘合物粘连沉积并引导钙盐沉积在界面上,测得该种植体各项技术指标优于目前单一材料种植体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10.
徐钢  庞健 《医学科技》1999,(1):10-13
目的 探讨骨巨细胞瘤的组织发生以及对免疫组化特征与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32例骨巨细胞瘤(GCT)进行了8种抗体标记检测。结果 32例骨巨细胞瘤中,多核巨细胞和单核基质细胞CD68均为阳性反应,α-1抗胰糜蛋白酶和溶菌酶两种抗体的阳性反应均较弱;所有病例第Ⅷ因子相关抗原、上皮膜抗原和细胞角蛋白标记在瘤细胞中无阳性表达;全部病例单核基质细胞波形成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均为阳性反应,而多核巨细胞几乎都为阴性反应;PCNA增殖指数在骨巨细胞瘤虽Jaffe病理分级增高而呈递增趋势,Ⅰ组骨巨细胞瘤的PCNA增殖指数与Ⅱ级与Ⅲ级之间的PCNA增殖指数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Ⅱ级与Ⅲ级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级相互之间有交叉重叠现象。结论 本文结果提示,骨巨细胞瘤可能起源  相似文献   

11.
抗肿瘤药物复合磷酸钙骨水泥的理化性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复合抗肿瘤药物后对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理化性质的影响.方法:将甲氨蝶呤(MTX)、表柔比星(EPI)、羟基喜树碱(OH-CPT)、三氧化二砷(As2O3)每种药物分别以2%、5%、8%的比例与CPC复合,检测其固化时间、抗压强度及微结构改变.结果:EPI对CPC复合量为2%时显著延长固化时间(P<0.05),OH-CPT复合量为5%以及MTX、EPI复合量为8%时CPC最大抗压强度显著下降(P<0.05).电镜扫描示药物复合后CPC晶体结构无明显改变.结论:CPC与抗肿瘤药物复合时会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在临床应用中应做好相关药物复合后的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不同载药方式对载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As2O3)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固化时间和抗压强度的影响。方法   将As2O3粉末与CPC粉末的混合物或载As2O3壳聚糖微球与CPC粉末的混合物加入固化液制备载药CPC。分别在不同固化液和固液比的条件下,测定载药CPC的固化时间及抗压强度。结果  固化液为4%磷酸氢二钠(Na2HPO4)时,无论CPC直接荷载As2O3或复合载As2O3壳聚糖微球,CPC的固化时间都有明显延长。CPC直接荷载As2O3时,药物含量和固液比越大,其固化时间也越长。将固化液改进为含柠檬酸混合溶液后,复合载药微球的CPC的固化时间延长不明显。直接荷载As2O3使CPC的抗压强度有所下降,而固化液的改进和壳聚糖微球的复合则能显著提高CPC的抗压强度。结论  相比直接荷载As2O3的CPC,复合载As2O3壳聚糖微球的CPC具有更好的生物力学性能,并在固化液改进后能维持适宜的固化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制备利福平(rifampicin,RFP)-聚乳酸-羟基乙酸(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缓释复合体(RFP-PLGA-CPC复合体),并研究其理化性质及体外释药性能。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RFP-PLGA缓释微球。实验分为CPC组、包埋了RFP的CPC组(RFP-CPC组)、载有RFP的PLGA缓释微球与自固化CPC复合体组(RFP-PLGA-CPC复合体组)。测定3组材料的凝固时间﹑孔隙率。通过体外药物释放实验观察释药前后的抗压强度、断面形态的变化以及体外释药情况。结果:CPC组的凝固时间最短,RFP-PLGA-CPC复合体组的凝固时间最长。CPC组的孔隙率同RFP-CP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PC组和RFP-CPC组的孔隙率与RFP-PLGA-CPC复合体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RFP-PLGA-CPC复合体组的抗压强度与CP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RFP-CPC组和CPC组之间的抗压强度随着时间的变化逐渐表现出显著性差异(3 d: P<0.05;30和60 d:P<0.01)。CPC组在降解过程中的抗压强度的变化不大。PLGA微球的大小均一,粒径基本在100~150 μm之间,微球的形态呈现出球体或是类球体,微球的表面圆润光滑,无杂质附着; CPC组的断面空隙在浸泡3 d直至60 d都没有明显变化;而RFP-CPC组的微结构变化亦不大,其断面均是小的微粒形成的;RFP-PLGA-CPC复合体组断面的孔隙明显增多,一直到60 d时PLGA微球逐渐消失,剩下空洞。RFP-PLGA-CPC复合体组无明显短时间内药物大量释放现象,60 d累计释药率达到近95%,将该复合体释药行为进行线性拟合,发现药物以恒速进行局部释放,符合零级动力学方程F=0.168×t。结论:RFP-PLGA-CPC复合体孔隙率显著高于CPC,能够持续缓慢释放有效抗结核药物,并能较长时间维持一定的力学强度。  相似文献   

14.
采用高级流变扩展系统对引入聚乙二醇(PEG)后的磷酸钙骨水泥(CPC)浆体的流变性能进行了考察,在固化液中引入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聚乙二醇可改善CPC的流变特性。采用稳态流变实验得到粘度曲线;采用滞后环面积评价法考察CPC浆体的触变性。结果表明:CPC是一种剪切变稀的浓悬浮体,添加PEG后体系粘度增大、触变性增强、结构可恢复性变好。随着PEG浓度的增加(0.005≤W≤0.30),体系粘度增大,体系的触变性增强。综合评价后得出0.01≤WPEG≤0.10范围内对磷酸钙骨水泥混合体系的流变性能有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自固化磷酸钙充填根管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索自固化磷酸钙根管充填剂在根管治疗中应用后的疗效。方法:采用自固化磷酸钙根管充填剂和传统的充填剂分别应用于随机选择的两组做根管治疗的患牙随访观察1~2年。结果:自固化磷酸钙根管充填剂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传统根管充填剂组(P<0.05)。结论:自固化磷酸钙是一种良好的根管充填材料。  相似文献   

16.
磷酸钙骨水泥/BMP复合人工骨的理化性能及缓释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研制CPC/BMP复合人工骨,检测其理化特性及缓释作用。方法 制备CPC/BMP及CPC骨块,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表面结构,用材料力学实验方法测定不同凝固时间的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的变化。测定孔隙率和体外溶解度,并以庆大霉素为例研究了CPC作为载体的缓释作用。结果 结晶后的材料呈多孔状结构,BMP呈微球状分布在孔隙间。测定的孔隙率为44.5%。骨块在体外实验有一定的溶解度。最初24h内,凝固时间与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成正相关,凝固2h后抗压强度达到极限强度的50%以上。24h基本达到最高强度,分别为51.0MPa和60.6MPa。对庆大霉素的释放可持续20d以上,20d累计释放出实验总量的84.5%。结论 材料多孔状结构利于骨生长,同时具有理想的力学强度、缓释作用和一定的溶解度,可望用于临床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新型生物复合材料在SD大鼠颅骨极限骨缺损中的修复效果,为骨组织工程的相关的基础研究提供实验证据。 方法取18 只8 周龄的雄性SD大鼠,制作颅骨缺损直径达8 mm的圆形极限骨缺损模型,并随机分入不同组,观察时间为12 周。分组情况如下:在颅骨缺损中植入单纯使用蒸馏水作为成形剂的8 mm直径的磷酸钙骨修复替代材料(CPC)支架材料 (CPC对照组);在颅骨缺损中植入使用10%壳聚糖溶液作为成形剂的8 mm直径的CPC支架材料(CPC/CN组);在颅骨缺损中 植入用10%壳聚糖液体作为成形剂并每个含有300 μg小分子腺苷的8 mm直径的CPC支架材料(CPC/CN/AD组)。对标本进 行X线、CT、苏木素-伊红染色(HE染色)及相关的定量分析。结果X线影像提示各组骨缺损均有不同程度的修复,骨折线逐渐 模糊,CPC/CN/AD组的骨缺损基本修复。CT结果也是如此。HE染色切片3组均未见急慢性炎症细胞,缺损中可见新生骨组 织,新生骨内及周围可见散在的新生血管,新生骨面积百分数提示CPC/CN/AD组新生骨面积百分数显著大于CPC/CN组和 CPC对照组(P<0.05),新生血管密度定量提示CPC/CN/AD组的新生血管密度均显著大于另外两组(P<0.05),但CPC/CN组与 CPC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磷酸钙/壳聚糖/小分子腺苷复合材料与传统单纯磷酸钙骨修复替代材料相 比具有更好的促成骨作用,是一种相对理想的新型骨再生修复替代材料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明胶溶液添加量对α-磷酸三钙(α-tricalcium phosphate,α-TCP)骨水泥体系性能的影响。方法 将不同比例的明胶溶液与α-TCP骨水泥体系调和,测量各组骨水泥试样的抗弯强度和抗压强度,与未添加明胶溶液的对照组进行比较。将力学强度提高最大的一组与对照组进行防水性能、凝固时间和电镜下表面形貌图对比观察。结果 当明胶溶液与骨水泥调和液体积比(V明胶溶胶液∶V骨水泥调和液) = 25∶100时,骨水泥试样的抗压强度和抗弯强度最大。与对照组相比,抗压强度由(7.874 54±0.660 97) MPa提高到(9.936 52±0.433 17) M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弯强度由(5.157 06±0.298 30) MPa提高到(7.959 71±0.281 63) M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凝时间由3 min延长到5 min,而终凝时间仍为13 min。同时骨水泥防水性能增强,形成的羟基磷灰石晶体更加密集、均匀。结论 适宜的明胶溶液添加比例可以提高α-TCP骨水泥的力学性能、防水性能,并获得更适合临床应用的凝固时间。  相似文献   

19.
壳聚糖对自制磷酸钙骨水泥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了解壳聚糖对自制磷酸钙骨水泥(CPC)物理性能、超微结构及生物相容性的影响. 方法:分别以50 g/L乳酸壳聚糖和1 mol/L磷酸氢二钠为液相制备CPC试样,通过防水试验、测定初步凝结时间、抗压强度;扫描电镜观察凝固体超微形态;大鼠肌肉植入及骨髓基质干细胞表面种植试验比较两者差异. 结果:复合壳聚糖的CPC在水中更稳定,混合后即刻投入生理盐水3 min内不散开;平均初步凝结时间8.38 min,对照组23.68 min;平均抗压强度6.52 MPa;对照组2.08 MPa. 扫描电镜发现凝固体表面为颗粒状及片状晶体,实验组晶体互相连接,孔隙较对照组少. 植入肌袋1 wk有轻微炎症反应,4 wk后反应减退,12 wk后实验组材料变软,对照组外形基本未变. 肌肉无坏死. 电镜下细胞可在水泥盘上贴附、生长, 实验组可见的细胞数较多. 结论:CPC-壳聚糖复合物在潮湿条件下更稳定,固化时间缩短,抗压强度提高,生物相容性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