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ICU危重病人机械通气时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必要性、安全性。方法:对25例ICU病房进行机械通气的危重病人随机分为肠内营养(EN)组(治疗组)15例,完全肠外营养(TPN)组(对照组)10例,在摄入同等热量、同等氮量的条件下进行比较,研究期为10天。结果:治疗组血清白蛋白及前白蛋白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高。结论:EN支持不但可以明显改善危重病人的营养状况。对于胃肠功能完整或具有部分肠道功能的危重病人,应尽早采用EN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肠内营养支持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将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能全力组)和对照组(康尔良组),入院48小时内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每天1000ml(1000Kcal),辅以流质食物加餐。比较两组血清白蛋白、TSF、AMC、体重等营养指标,比较意识恢复程度及胃肠道并发症的例数。结果实验组各项营养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意识恢复程度(通过GCS评分)优于对照组,胃肠道并发症出现数低于对照组。结论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给予能全力肠内营养支持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有利于病人的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应用早期肠内营养对老年胃癌患者术后疲劳综合征(POFS)的影响。方法:将80例老年胃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early enteral nutrition,EEN)组、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组各40例。EEN组患者,术后24 h开始经鼻肠管予以肠内营养液能全力;PN组患者,术后24 h开始经颈内静脉给予肠外营养。两组患者分别检测氮平衡、疲倦记分、体重、优势手握力、睡眠时间、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围、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以及视黄醛结合蛋白等的变化。结果:术后第7天,EEN组疲劳评分(Christensen记分)明显轻于PN组(P<0.01);EEN组术后第3天转为正氮平衡,PN组术后第6天转为正氮平衡,术后第3天时,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EN组累积氮平衡为正氮平衡,PN组累积氮平衡为负氮平衡,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7天,两组病人术后体重、三头肌皮褶厚度及上臂围与术前比较均有下降,但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EEN组优势手握力的恢复及睡眠时间的减少均优于PN组(P<0.05);术后第3、7天,EEN组血浆前白蛋白、视黄醛结合蛋白浓度明显高于PN组(P<0.05)。结论:老年胃癌患者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能改善病人的疲倦状态,减轻POFS的程度,缩短POFS的持续时间,能改善病人负氮平衡,较快达到正氮平衡,在术后早期更为明显,使病人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经鼻肠管早期肠内营养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2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2例。对照组营养治疗只给全胃肠外营养(TPN),肠内营养组在胃肠外营养基础上适时给予肠内营养(EN)。结果肠内营养组在并发症总体发病率、死亡率、住院时间及医疗费用方面均低于对照组。结论经鼻肠管早期肠内营养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安全性高,疗效好,实用性强。  相似文献   

5.
胃肠道手术后早期肠道营养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评价胃肠道手术后早期肠道营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2例胃肠道手术病人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20例,术后接受1周常规输液,摄入热卡600kcal/d而无蛋白质;肠外营养组21例,术后持续1周摄入热卡30kcal/(kg·d),氮量0.2g/(kg·d);肠内营养组21例,术后1周给予热卡30kcal/(kg·d),氮量0.2g/(kg·d),术后第1天减半。结果:对照组病人术后1周体重下降4.42±0.85kg,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组术后1周体重下降分别为2.12±0.61kg和2.20±0.58kg,后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但与对照组有极显著差别。大多数病人术后血浆转铁蛋白、前白蛋白及纤维连接蛋白含量均低于术前,平均氮平衡对照组为0.98g/d,肠外营养组为-3.97g/d,肠内营养组为-4.11g/d,以上指标对照组与另两组存在显著差异(P<0.001),而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胃肠道手术后病人早期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是安全、有效的,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的临床效果基本相同,肠内营养具有费用低、实施方便和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符合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于伤后自第2天始胃管内给予10%GS100ml+美兰1支,观察4h后,尿内若有美兰染色,证明肠道有吸收功能,后给5%GNS500ml持续胃管内泵入,第3天给予百普利鼻饲500ml持续24h泵入,第4天加用能全力500ml持续24h泵入,逐渐增加肠内营养液,1周后达全量;期间胃肠外所需热量均由卡文供给。对照组于受伤2d后予肠外营养支持,等肠鸣音出现后(5~7d)开始渐转为肠内营养。并观察两组血糖、血清总蛋白、谷丙转氨酶、淋巴细胞计数、血生化离子、肝功、肾功,同时观察各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和预后。结果治疗组的营养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低于对照组(P<0.05),预后良好。结论严重颅脑损伤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有利于脑损伤患者尽早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观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治疗ICU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90例ICU治疗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4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原发病治疗、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治疗。试验组采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检测2组患者血清白蛋白、氮平衡、血红蛋白水平,并比较2组并发症发生率及ICU治疗时间。结果试验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氮平衡、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4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0%(P<0.05);试验组在ICU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肠内营养治疗ICU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肠外营养,能有效促进患者氮平衡,提高血清白蛋白、氮平衡、血红蛋白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ICU治疗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改善食管癌术后患者营养状态的作用及评价早期肠内营养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选择食管癌术后进行营养支持的患者120例,根据所采用的营养方式不同分成研究组(64例)给予肠内营养、对照组(56例)经深静脉导管给予胃肠外营养,2组营养支持均等热量和等氮量.分别于术后第1天及第8天检测营养指标,测定每日氮平衡和计算累计氮平衡,术后第1、4、8天检测肠黏膜屏障指标:血浆内毒素水平、D-乳酸水平及二胺氧化酶水平.观察术后感染率和营养支持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①研究组在术后第8天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血糖水平、γ-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②术后第3天起研究组每日氮平衡和累计氮平衡均优于对照组.③术后第8天研究组内毒素、D-乳酸及二胺氧化酶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④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血液、肺部、肠道等处感染率低(P<0.05).⑤研究组营养支持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研究组肛门排气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42±11)h比(74 ±21)h,P<0.05],营养支持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6690±830)元比(12 340±1120)元,P<0.05].结论 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是安全可行的.早期肠内营养更能有效地改善术后患者的营养状态,维护肠黏膜屏障功能,减少术后感染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住院费用,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行肠内营养的临床疗效。方法48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例,对照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全胃肠外营养治疗,观察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疗效。结果两组治疗2周后,血清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较治疗前有明显升高,血红蛋白(Hb)及C-反应蛋白(CRP)明显降低,且观察组各指标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感染、多器官功能失调综合征(MODS)发生率显著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行肠内营养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减少感染、MODS等并发症的发生和促进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早期肠内外营养结合的临床应用意义及合理性。方法危重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全肠外营养支持组(对照组,20例)和肠外营养加肠内营养支持组(实验组,20例)。实验组行早期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结合,10天后转为全肠道营养,对照组10天内行全肠外营养(TPN)支持,观察血糖、血浆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结果实验组能获得较充足的能量和蛋白质合成物,1周时的血糖控制程度、血浆白蛋白及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而实验组10天后病死率为(15%)明显低于对照组(30%)。结论重型颅脑损伤行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结合符合病人的病理、生理要求,能使该类病人营养状况和生存率提高。  相似文献   

11.
王玉荣  柏山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21):3302-3303
ICU病房给病人合理的营养支持非常重要。我院ICU2年来对32例危重病人在治疗原发病和其他生命支持治疗的同时给予全胃肠外营养(TPN)和肠内营养(EN)以及混合营养,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试述胃肠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作用和价值。方法 胃肠手术中同时放置空肠造瘘管,术后早期(第一天)即开始应用肠内营养(能全力)支持(EEN),连续7—10天,第1天用量:能全力50ml 生理盐水500ml,24小时匀速滴入;第2天用量:能全力1000ml 生理盐水500ml;第3天开始,每日能全力1500ml。可经口进食后,逐渐减少肠内营养(EN)输入量。对照组:于术后第一天开始行肠外营养支持(TPN),热量30kcal/(kg/d),氮量为0.2g/(kg/d),用30%Intralipid和葡萄糖提供热量,糖脂比例为60:40,用8.4%Novamin提供氮源。TNA液均经中心静脉导管输入,连续7—10天,开始经口进食后,肠外营养逐渐减量。结果 绝大多数病入都能耐受这种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方式,而且使用肠内营养后病人恢复肛门排气时间提前,恢复排便时间提前,体重恢复与对照组基本相当,术后平均住院日缩短,平均费用减少,且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肠内营养(能全力)可完全满足病人的能量及氮的需要。且肠内营养较肠外营养更符合生理状态;营养物质经门静脉系统吸收,有利于内脏,特别是肝脏的蛋白质合成和代谢调节;维持肠粘膜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从而维持肠粘膜的屏障功能,有利于防止肠道细菌移位,降低肠源性感染的发生。代谢营养物质所消耗的能量较肠外营养低,在供给同等热量和氮的前提下。体重增加和氮储留均高于肠外营养。一旦发生吻合口瘘、胃滞留等并发症,由于预先放置了空肠造瘘管,可长期进行肠内营养支持,从而防止长期肠外营养所导致的导管性败血症和肠源性感染等并发症。而且使用简便、安全、费用低廉,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急性重症胰腺炎的肠内营养支持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庆  王迎宾 《临床医药实践》2007,16(11):1068-1069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EN)支持治疗在急性重症胰腺炎(SAP)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2000年以来收治的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全胃肠外营养(TPN)组28例及肠内营养(EN)支持加肠外营养(PN)组34例,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肠内加肠外营养组并发症及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明显的低于TPN组(P<0.05)。结论:给SAP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支持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EN)在SAP治疗中的作用.方法:64例SAP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对照组21例,两组病人均给予SAP的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EN,对照组给予完全胃肠道外营养(TPN),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腹胀缓解时间,血、尿淀粉酶复常天数,胰周感染率,MOF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EN更适合于SAP.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给予胃肠手术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的效果。方法将本院2015年4月起接受行胃肠手术治疗的86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观察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等临床恢复时间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营养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6%,明显低于对照组23.24%的发生率(P <0.05)。结论针对行胃肠手术的患者,给予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促进患者康复,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陈宏 《中国医药指南》2012,(27):476-477
目的观察危重患者采用肠外肠内营养支持疗法对相关营养指标的影响,探索肠外营养对危重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科进行营养支持治疗的危重患者5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肠内营养方法,治疗组增加肠外营养序贯支持疗法,疗程为2周,治疗后测定体质量、血浆清蛋白含量、血红蛋白含量。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营养指标变化比较可以看出,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体质量治疗后均有所下降,但对照组下降幅度较大,与治疗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浆清蛋白、血红蛋白治疗后均有一定的改善,但治疗组血浆清蛋白、血红蛋白治疗后上升幅度均大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肠外营养支持为肠内营养的有益补充,严格掌握其应用的指针能提高疗效,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在危重患者的营养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值得临床深入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谷氮酰胺(Gh)肠内营养支持在危重患者中的治疗作用.方法 选择本院ICU收治的50例危重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每组25例.两组患者均行肠内营养,实验组另予Gin 0.4 g/(kg·d),分3次经营养胃管注入,连续14d.观察两组患者营养支持期间的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血红蛋白、氮平衡、IgA、IgG、IgM、血糖的变化情况.结果 ①两组患者经营养支持后,白蛋白、转铁蛋白升高,负氮平衡逐渐改善,营养支持后与支持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两组间白蛋白、转铁蛋白、血红蛋白、氮平衡在营养支持期间无统计学差异.②谷氨酰胺实验组在治疗7d后监测的各种免疫球蛋白指标均上升,但单纯治疗组仅IgG活性提高,在治疗14d后两组指标均明显提高.在第七天、第十四天,谷氨酰胺强化组的免疫功能指标均高于单纯治疗组,③血糖改善明显优于常规组,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危重患者肠内补充Gln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代谢障碍,增加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肠内免疫营养对食管癌手术后病人免疫功能及蛋白质代谢的影响.方法:将42例食管癌病人随机分为肠内免疫营养组(研究组)和常规肠内营养组(对照组),分别于术后第2~8天给予等氮、等热量的肠内营养支持.于手术前1天、术后第1天和第9天分别检测IgG、IgM、IgA、总淋巴细胞数,用药期间留24h尿计量,用自动生化仪检测24h尿中尿素和肌苷排泄量.结果:研究组IgA、总淋巴细胞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4h尿尿素和肌苷排泄量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肠内免疫营养可提高食管癌术后病人免疫力,改善机体蛋白质代谢功能.  相似文献   

19.
机械通气病人早期肠内营养疗法效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机械通气病人早期肠内营养疗法的效果。方法73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成早期肠内营养(EN)组和早期完全胃肠外营养(TPN)组,在摄入相当热量和氮量的条件下观察。结果(EN)组氮平衡高于(TPN)组,而消化系统并发症低于(TPN)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机械通气病人早期肠内营养(EN)可较好地提供营养,有助于减少(或减轻)消化系统并发症,临床费用也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20.
早期肠内营养对机械通气患者营养状态和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早期肠内营养对机械通气患者营养状态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ICU机械通气患者65例,筛选出符合条件的33例,随机分为两组:早期肠内营养(EEN)组18例和早期完全胃肠外营养(TPN)组15例,在摄入相当热量和氮量的情况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营养状态、1周内撤机成功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平均营养费用及机械通气(MV)时间、平均住院天数。结果 2周治疗后EEN组血清总蛋白、清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和氮平衡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分别P〈0.05),且均高于TPN组治疗后水平(分别P〈0.05)。上臂肌围、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两组对比无差异(P〉0.05)。EEN组1周内撤机成功率明显高于TPN组(P〈0.05),机械通气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则明显低于TPN组(分别P〈0.05)。两组1周内VAP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能改善机械通气患者的营养状况和预后。只要胃肠道功能正常,应尽早实施肠内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