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针刺镇痛的外周经穴特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镇痛原理在中枢神经系统研究及外周机制的研究方面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较少考虑到经穴系统的特异性治疗作用,且模型建立也无法体现经穴——脏腑相关性联系。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针刺治疗痛证多为循经取穴,即应用传统的经络循行理论,以“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原理,按经脉循行区域选取相应的穴位治疗痛证,临床疗效较好。为此,我们建立了具有经穴——脏腑明确关系的胃——足阳明胃经痛证模型,以探讨针刺镇痛过程中的经穴特异性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励志英 《河南中医》2014,(6):1064-1067
中医对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以舒筋通络,益气活血、化瘀通经为治疗原则,根据“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理论,针刺所选外关交阳维脉,为手少阳经穴,可疏通肩、手部经络气血,起到通行经络气血消肿止痛作用;曲池为手阳明经合穴;肩髑为手阳明经穴,交于阳跷脉;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三穴对于,调节患肢血流,减轻疼痛反应等均有很好疗效。因此现代研究热点多为针灸结合现代康复手段特别是早期康复的综合治疗,并且取得了可观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秦明  屈信  向小丽  张霞  马界 《四川中医》2022,(12):23-24
脱发的概念最早可见于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为后世提供了理论基础,人之十二经,唯阳明大肠、足阳明胃为多气多血之经,女性进入更年期后,阳明之脉虚衰,精血不足,头发易于脱落,现依据“发为血之余”的理论,以归脾汤补养气血,配合针刺调节周身及脱发局部气血的方式,结合临床案例,探讨归脾汤加减结合针刺在于女性更年期脱发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曲池穴、新奇穴对术中高血压动物的血压及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影响。方法:对家兔和大鼠的术中高血压动物模型进行针刺治疗。家兔组20只,观察针刺5 min、30 min、60 min后的降压作用。大鼠组30只,应用血压测定记录仪测量大鼠的尾动脉压,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中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含量。结果:高血压家兔经针刺治疗,5 min、30 min、60 min后家兔的平均动脉压均有降低,而以30 min、60 min后更明显并降至正常水平。高血压大鼠经针刺治疗后尾动脉血压降至正常水平,血浆中肾素、血管紧张素Ⅱ含量降低。结论:针刺曲池穴、新奇穴,降压作用迅速而持久,使血压降幅在比较合理的范围,并能有效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水平。  相似文献   

5.
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在针灸治疗中运用较多,针刺一穴相当于针两经或多经,相当于“透穴”或针刺多穴,简便易行,患者乐于接受。本人在临床教研和治疗中,发现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有理论上相似和不同之处,仅供同仁参考,以便更深一步进行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6.
前言高血压一症为常见重要疾患,因此卫生部列为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向来中西医的治疗法多注重内服药。近日更发现此症可用针刺入迎穴治疗甚有佳效。然此穴古来列为禁穴之一,素问气府论云:“足阳明脉气之所发者六十八穴……人迎各一”。张隐菴註:人迎在喉节两旁一寸半,大动脉应手。马元台註:颈大动脉应手,夹喉结两旁一寸半禁针。甲乙经云:“人迎刺深杀人”。盖因此穴下有重要的神经和血管结构,若手法不当必生危险。为探讨针刺该穴所以能治疗高血压症的机理和预防意外及扩大治疗范围,特将此穴作实际解剖部位和论述其神经生理机转,手法深浅及疾患适应等,以供临床家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作为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近年来其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本病属中医学脉胀范畴,病位在血脉,系由气-血-脉所构成的血脉系统失调所致。从血脉理论入手,认为血压生理机制是由心-气-血-脉多维度综合作用所致,心气病变始动、血病加重进展、脉病贯穿终始是高血压的主要病理机制,采用调心散风结合疏肝降压、化痰散瘀结合健运脾胃、补肾和脉结合调和阴阳的针刺法治疗,以期在高血压的理论和治疗上开创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8.
针刺阳明经穴治疗高脂血症疗效观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针刺降血脂的作用。方法:针刺手足阳明经穴,连续治疗20天,于针刺前后分别测定血脂的变化。结果:针刺后甘油三酯及胆固醇明显降低。结论:针刺阳明经穴治疗高脂血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针刺“足三里”对高血压大白鼠的降压作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潘克英  胡继鹰 《针刺研究》2000,25(3):198-199
本文探讨了“足三里”穴治疗高血压的效果及其作用机制。以“两肾一夹”造成高血压模型 ,针刺“足三里”1 0天后测尾动脉血压及心率。结果 :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血压有非常显著差异 (P <0 0 1 ) ,而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 (P >0 0 5 )。提示针刺“足三里”穴能有效地使高血压大白鼠血压下降 ,而对心率无影响 ,其机制可能是外周血管的扩张所致。  相似文献   

10.
本实验以应激性溃疡大鼠为模型,以电针足阳明经“四白”、“梁门”、“足三里”为实验组,并设电针足少阳经“阳白”、“日月”、“阳陵泉”为对照组,观察电针足阳明经穴对胃黏膜损伤指数、胃黏膜形态学的改变情况,从而探讨电针足阳明经穴对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和足阳明经与胃的相关性,为临床运用针灸治疗胃黏膜损伤疾患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经络是中医针灸的核心理论基础,在中医理论中占居重要地位。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科研人员在临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经络实质问题进行了持续深入地探索。随着脑科学领域及先进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针灸(穴位)的整体调节效应、靶器官效应和局部效应机制日趋完善,经络效应和大脑之间的联系也逐渐被重视。系统回顾经络研究的历程和成就,梳理经络与脑科学前沿进展,并对中医脑科学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针灸调控效应对脑科学及脑病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曲池穴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是该经气血最盛厚的部位,而阳明经多气多血,且"合主逆气而泄",故针刺能摄纳阳明气血,进而通过平亢盛之肝阳,镇上逆之邪火发挥降血压作用。对上述机制的解读中所涉及到的两大核心观点提出疑问:(1)"阳明多气多血"之"阳明"具体指的是足阳明胃经,非手阳明大肠经;(2)"合主逆气而泄"并非指所有合穴均可主"逆气而泄",对于合穴的临床主治证目前中医界尚存在争议。此外,结合高血压病的主要病理因素,曲池穴的穴性、临床主治证探讨其可能的降压机制。  相似文献   

13.
《山东中医杂志》2017,(5):366-367
目的 :通过对针灸治疗荨麻疹的古代文献计量学分析,探讨古代医家针灸治疗荨麻疹在穴位、经络、刺灸法选择上的规律。方法:手工检索《中华大典·医药卫生典·医学分典·针灸推拿总部》,从腧穴、经脉、刺灸法三方面进行计量学分析。结果:共检索出37条文献,纳入32条,载穴19个,使用频数66次,出现有刺灸法描述的文献20条。结论:古代针灸治疗荨麻疹的腧穴分布于手阳明大肠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少阳胆经等9条经脉中,其中手阳明大肠经中穴位出现频次最多;使用频次最高的前5个穴位是曲池、肩髃、环跳、曲泽、合谷;刺灸法中以灸法更多见。  相似文献   

14.
针灸疗法促进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多取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及手太阳小肠经经穴为主,可双侧取穴,亦可单侧取穴交替施以疗法。温针灸的应用屡见不鲜,得到公认,行针补泻手法则是大同小异。温针灸疗法对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疗效显著,操作方便,刺激小。应根据患者身体情况适时进行治疗。TDP灯照射、中药外敷、足浴等综合疗法与针灸配合也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足阳明经穴特异性的代谢组学模式识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基于核磁共振(1H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的代谢组学方法分别观察针刺阳明经穴与他经穴位对健康男性血浆代谢产物的影响,运用模式识别方法分析阳明经穴是否具有共性,与他经穴位是否具有差异性。方法将60例健康青年男性随机分为足三里组、梁门组、巨髎组、阳陵泉组、委中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10例。分别针刺相应穴位,连续针刺5 d,抽取所有受试者的空腹静脉血,采用1H NMR检测血浆代谢物,运用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等模式识别方法分析所得数据。结果 1H-NMR和模式识别相结合的代谢组学方法能较好地区分出足三里组、阳陵泉组、委中组,但对足三里组、梁门组和巨髎组的区分并不明显。针刺阳明经穴位主要影响血浆中的小分子代谢物,与能量代谢通路密切相关;针刺阳陵泉主要影响血浆代谢物中的大分子物质,与脂代谢、脂转运密切相关;针刺委中对血浆代谢物影响不大。结论研究结果提示,阳明经穴具有一定的共性,与阳陵泉、委中均不同;基于NMR和模式识别的代谢组学技术为从代谢角度区分阳明经穴和他经穴位提供了实验证据,有可能成为研究经穴特异性的新的有用工具。  相似文献   

16.
强晶  乔海法  王强  李杰  鲁刚  王渊 《山东中医杂志》2022,41(1):23-27,32
颈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的脊柱退行性疾病,属于经筋病的范畴.以经筋理论的内涵、经筋与颈型颈椎病的相关性为切入点,发现经筋损伤是造成颈型颈椎病的重要原因.阐释了基于经筋理论指导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理论依据,以"在筋守筋"为原则,联合针刺的作用与优势,证实针刺"结筋病灶点"疗效确切,可以解除卡压、疏通气血、缓解疼痛,以期为颈型颈椎...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To search all available sources to find incontrovertible scientific explanation of the meridian system and mechanism of acupuncture action.MethodsExtensive search of electronic databases was carried out to identify all published scientific articles, research papers and experimental findings regarding meridian system, acupuncture points and mechanisms of acupuncture action, from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 journals, from inception till date.ResultsThere are many hypotheses and studies about meridian system such as, primovascular system as meridian, nuclear tracers study to locate the track of meridian, infrared imaging studies to prove existence of meridians, investigations about anatomical structure of acupoints, etc. There are many researches and theories about mechanism of acupuncture action such as gate control theory of acupuncture analgesia, neurotransmitters, neuro-endocrine-immune network, fMRI evidences of brain's processing of pain signal etc.ConclusionResearchers over half a century discovered many factual information about meridian system, acupoints, neuro-transmitters and acupuncture analgesia, neuro-hormonal mechanism etc. All these important discoveries contributed to clarify the mysteries of meridian system and acupuncture action, but they still fell short of providing an incontrovertible scientific explanation.Further coordinated studies are warranted to explore more plausible and scientifically valid explanation of meridian system and acupuncture action.  相似文献   

18.
经络是"学说"还是"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富春  李铁 《中国针灸》2006,26(6):446-448
目的:明确经络理论的概念。方法:从学说和理论概念差异的对比入手,依据科学理论的实践性特征、抽象性特征和逻辑系统性特征,对经络理论的特点进行系统分析。结论:经络共有科学理论的各种特征,所以应该是科学理论。把经络定义为科学理论对于经络实质研究、针灸规范化研究和针灸学理论体系创新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总结论述了目前针灸经络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中的七大误区。电针不是针刺,是电刺激;现在的经脉循行图与古典经脉图严重不符,其原因在于穴位归类的错误;经络本来包括可以看见的血管,看不见的经络是皮肤中的卫气运行途径;针刺调气应当注重刺激皮肤,而不是深部组织;针刺得气.重在针者的感受,而不是病人的感受;针刺的最佳适应症是急性病.而今只能治疗少数慢性病;针刺结束后的身体效应才是特异的针刺效应。作者提出现在的针灸经络基础和临床皆远离古典理论和技术.面临危机。  相似文献   

20.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从"经筋"论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对比从“经筋”论治与常规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效果。方法 以经筋理论为指导 ,主取患部经筋及周边经穴针刺 ,配合拔罐 ,治疗面瘫 4 0例 ,并与常规针灸治疗 4 0例对照。结果 治疗组愈显率 97.5 % ,对照组愈显率 75 % ,两组疗效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0 .0 1)。结论 运用经筋理论治疗面瘫效果优于常规针灸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