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1 毫秒
1.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干细胞移植病人围术期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方法]将40例干细胞移植病人按国际通用随机字母表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指导,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指导基础上给予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采用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UIS)对于入院时、手术前1d、手术后7d、出院时进行疾病不确定感调查。[结果]40例病人疾病不确定感得分为110.7分±5.53分,处于中等水平。两组病人在入院时疾病不确定感量表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干预后在手术前1d、术后7d及出院时疾病不确定感量表总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干细胞移植病人进行围术期系统的护理干预能降低病人的疾病不确定感。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糖尿病中高危足患者家属的疾病不确定感水平及其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自制的患者及家属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疾病不确定感家属量表(MUIS-FM)、健康调查简表(SF-36)对180名住院糖尿病中高危足患者家属进行调查,分析其家属疾病不确定感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结果:糖尿病中高危足患者家属疾病不确定感总分(82.80±9.623)分,4个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不明确性、复杂性、信息缺乏性、不可预测性。生存质量各维度得分中活力维度得分最低为(45.22±19.489)分,生理功能维度得分最高为(85.56±14.731)分;疾病不确定感总分及各个维度与生活质量的总体健康、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社会功能、活力和精神健康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P0.01)。结论:糖尿病中高危足患者家属的疾病不确定感会影响其生存质量,医护人员可通过减轻家属照护过程中的疾病不确定感程度,以提高患者家属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终末期肾脏病(ESRD)患者住院期间疾病不确定感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方法:2013年2~10月应用Mishel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UIS-A)和健康状况问卷量表(SF-36),调查了85例ESRD住院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和生活质量。结果:ESRD住院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属于中等程度,评分为(88.43±10.36)分;生活质量处于中低水平,评分为(52.86±14.82)分。除了躯体疼痛外,疾病不确定感总分及与生活质量其他维度得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临床护理工作者应关注ESRD住院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降低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学科诊疗护理在改善侧颅底肿瘤患者术后焦虑、抑郁情绪及生命质量方面的应用效果, 为多学科诊疗护理团队构建提供具有建设性意见的模板。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 将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在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进行侧颅底肿瘤手术的100例患者设为研究对象, 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侧颅底肿瘤术后常规护理, 并采取常规随访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多学科诊疗护理干预措施。干预时间3个月。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评价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理状态和生命质量。结果 2组患者干预前SAS、SDS、SF-36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SAS、SDS、SF-36评分分别为(44.58 ± 5.61)、(41.66 ± 8.48)、(75.66 ± 13.65)分, 对照组患者分别为(50.86 ± 4.91)、(45.80 ± 9.32)、(68.43 ± 14.34)分, 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95、-2.32、2.58, 均P...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2):4384-4385
将于我院住院的94例冠心病患者抽签随机均为两组。对照组(47例)实施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47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品管圈活动。采用简明36项健康问卷(SF-36)和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量表分别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生存质量和幸福感进行评价。干预前两组SF-36、MUNSH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SF-36(587.48±124.64)分、MUNSH(28.73±8.17)分较干预前及对照组干预后(495.37±117.52)分、(23.56±8.23)分显著较高(P0.05)。干预后观察组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23.40%较对照组51.06%显著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冠心病患者及早实施品管圈护理活动,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患者的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和生存质量,提高患者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信息素养教育干预对冠脉介入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作用.方法 选择2010年7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行冠脉介入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228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1 19例与对照组10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护理干预,实验组患者在传统护理基础上,实施信息素养教育干预,分析、比较在两种护理干预状态下3个时点(入院当天、术前一晚、出院当天)患者疾病不确定感水平与状态焦虑水平的变化.结果 实验组患者入院当天疾病不确定感处于较高水平(99.1±74.46)分,明显大于总分50%(80分);与入院当天比较,术前一晚及出院当天疾病不确定感水平显著下降.实验组患者入院当天状态焦虑水平为(52.97±5.91)分,高于我国常模焦虑水平.与入院当天比较,术前一晚及出院当天状态焦虑水平显著下降,且低于常模.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术前一晚、出院当天疾病不确定感、状态焦虑水平明显下降.结论 信息素养教育干预可以降低患者疾病不确定感水平与状态焦虑水平,从而提高冠脉介入患者的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综合护理在降低经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术后并发胰腺炎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1日~2019年10月1日行ERCP术的8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观察组采用多学科协作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护理缺陷发生情况、患者生存质量[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护理满意度等。结果:观察组护理缺陷发生例数少于对照组(P0.01),SF-36各维度评分、护理满意度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应用多学科协作综合护理模式,能降低ERCP术后胰腺炎发生率,避免护理缺陷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个案护理管理模式对老年哮喘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和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本组研究对象来源于该院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140例老年哮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个案护理管理模式对患者进行全面护理,2组患者均进行疾病不确定感及应对方式问卷调查,比较2组疾病不确定感得分情况、应对方式问卷评分情况。结果入院时2组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及应对方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出院2个月后,干预组患者疾病不确定感(56.76±12.97)分、积极应对(33.52±1.22)分及消极应对(15.04±3.22)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疾病不确定感(82.27±10.64)分、积极应对(25.92±1.07)分及消极应对(16.23±2.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哮喘患者采用个案护理模式进行全方位护理干预后,能有效降低患者疾病不明确性、复杂性、信息缺乏、不可预测性,从而降低疾病不确定感,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正视疾病,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分析神经外科患者家属疾病不确定感和生活质量,并探讨护理对策。方法选择125名神经外科患者家属作为研究对象,采用Mishel疾病不确定感量表、医疗结局研究简化36条目量表(SF-36)对其疾病不确定感和生活质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家属的疾病不确定感总分为(89.47±10.92)分,单条目平均得分为(2.99±0.38)分,其中得分最高的维度是不明确性,得分最低的维度是信息缺乏性。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方面,躯体功能得分最高为(90.57±13.31)分,情感角色得分最低为(60.31±32.63)分。结论神经外科患者家属的疾病不确定感水平较高,主要表现为不明确性和不可预测性,而且生活质量也受到了较大影响。护理人员在护理患者的同时应该对患者家属进行必要的关注,通过健康宣教、沟通交流、应对策略指导等措施帮助家属减少疾病不确定感,从而提高患者和家属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动机性访谈联合行为转变理论对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遵医行为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5月至2017年2月冠心病行PCI患者104例,按入院顺序分组,各5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动机性访谈+行为转变理论干预。比较两组遵医行为(禁酒、禁烟、运动、服药)、干预前后生活质量(SF-36)评分。结果:观察组禁酒、禁烟、运动、服药遵从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3个月后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机性访谈联合行为转变理论应用于冠心病患者行PCI术后可有效提高遵医行为,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协同护理干预在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非同期对照研究,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2月收治的48例行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选取2020年3月-2020年5月收治的48例行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协同护理干预。出院3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服药依从性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HAM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SF-36 量表中躯体疼痛维度、社会功能维度、情感职能维度和精神健康维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协同护理干预可以提高PCI术后冠心病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改善患者心理状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生命力护理干预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1日~2019年3月1日收治的AMI患者10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生命力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机体功能状态[采用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SAQ)]、希望水平[采用Herth希望量表(HHI)]、负性情绪[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生活质量[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结果:干预后,两组SAQ中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程度、心绞痛发作频率、疾病主观感受、治疗满意度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HHI中对现实与未来的态度(T)、与他人保持亲密关系(I)、采取积极行动(P)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SF-36中躯体功能、躯体角色、肢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绪角色、精神健康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生命力护理干预应用于行PCI术的AMI患者中效果良好,能有效缓解AMI患者负性情绪,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5E”康复护理模式在冠心病PCI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接受PCI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18年11—12月收治的82例患者为对照组,2019年4—5月收治的86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采用“5E”康复护理模式。干预前后采用冠心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CSMS)和中国心血管患者生活质量评定问卷(CQQC)评估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和生活质量。结果出院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CSMS量表中疾病医学管理维度(45.77±6.39)分、日常生活管理维度(34.28±5.83)分,CQQC问卷(71.23±18.53)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813、3.909、2.301;P<0.05)。结论在PCI术后患者中应用“5E”康复护理模式能够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Snyder希望理论在肝硬化腹水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肝硬化腹水患者115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59例。对照组在住院期间实施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在患者住院期间实施基于Snyder希望理论的护理,患者出院后给予随访并继续实施基于Snyder希望理论的延续性护理,干预共8周。干预前后应用Herth希望量表(HHI)、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健康调查简表(SF-36)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希望量表总分[(27.02±3.40)分]高于对照组[(25.17±4.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07,P=0.010)。观察组心理弹性量表总分[(62.95±11.24)分]高于对照组[(53.46±14.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92,P<0.001)。观察组SF-36量表情感职能[(72.92±7.61)分]、心理健康[(61.03±12.40)分]评分高于对照组[(68.20±9.14)、(53.08±11.2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01,P=0.003;t=3.598,P<0.001)。结论基于Snyder希望理论对肝硬化腹水患者开展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患者希望水平和心理弹性,帮助患者重拾治疗信心,提升生活质量,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PDCA循环式居家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主观幸福感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13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观察组(为住家庭病床患者)和对照组(为特慢病门诊复诊的患者),每组65例.观察组采用PDCA循环实施居家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性社区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主观幸福感采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感量表(MUNSH)、生活质量(QOL)采用由美国医学会研究所研制的生存质量量表(SF-36)对干预效果进行评定.结果 经过居家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幸福感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改善,并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应用PDCA循环实施居家护理干预能够改善冠心病患者的主观幸福感和生活质量,进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obe into the effect of PDCA cycle type home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subjective well - being and life quality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atients. Methods A total of 130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of 65 patients ( patients who live family bed) and the control group of 65 patients (for the special out - patient referral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home care using PDCA cycl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tervention,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rine community care interventions. The sense of subjective well - being of patients was tested by Memorial University of Newfoundland Scale (MUNSH), the quality of life (QOL) was assessed the quality of life scale (SF-36) developed by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Results After home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well - being score and quality of life score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nd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s The application of PDCA cycle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home health nursing interventions can improve subjective well - being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improve patients' outcomes and lower recurrence rate.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依从性,治疗后患儿焦虑、抑郁改善情况、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8.00% vs80.00%,P<0.05)。2组干预后焦点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低于干预前,观察组干预后焦点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坚持遵医嘱服药、避免诱发因素、发作时应急处理、定期复诊依从性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2组干预后SF-36评分高于干预前,观察组干预后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提高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改善患儿不良心理状态,提高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学科团队协作护理干预在双相情感障碍缓解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2019年10月31日接受治疗的双相情感障碍缓解期女性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编号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多学科团队协作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抑郁[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躁狂程度[采用杨氏躁狂量表(YMRS)]、社会功能缺陷[采用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遵医行为、自我病耻感量表(SSMIS)评分、生活质量[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结果:干预后,观察组HAMD、YMRS及SD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观察组饮食控制、按时按量服药、坚持锻炼、自我管理的遵医行为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观察组SSMIS中疏远、刻板印象的认可、社会回避、歧视经历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对抗病耻感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观察组SF-36中心理健康、情感角色、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健康状态、生活力、肌体疼痛、躯体角色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双相情感障碍缓解期患者中应用多学科团队协作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的抑郁、躁狂症状,减轻其社会缺陷程度、病耻感,提高其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阶段性功能锻炼对老年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我院接收的152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76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阶段性功能锻炼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情况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护理后,两组患者LVEDD均减小,LVEF及6 min步行距离均升高,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研究组的不良心脏事件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后的SF-36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阶段性功能锻炼可有效改善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心功能,预防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行动研究实践在直肠癌造口院外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行动研究实践实施前收治的直肠癌造口患者46例为对照组,2018年4月—2019年4月行动研究实践实施后收治的直肠癌造口患者46例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术后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术后开展行动研究实践护理。实施前后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自我护理能力量表(ESCA)和简明健康状况量表(SF-36)比较两组实施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后HAMA(15.65±10.31)分、HAMD(17.41±9.25)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81,2.384;P<0.05)。观察组护理后ESCA总分(114.96±20.45)分,对照组(100.28±16.8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62,P<0.05)。观察组护理后SF-36量表总体健康(19.11±5.08)分、对照组(17.11±4.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74,P<0.05)。结论开展行动研究实践对直肠癌造口患者进行院外健康管理,可缓解患者负性情绪,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连续护理方法在心脏外科冠脉搭桥术后中的作用。方法:纳入2020年5月~2022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进行心脏外科冠脉搭桥术后病人1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80例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80例实施连续护理方法,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健康相关行为评分、6min步行距离(6MWT)及SF-36量表评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健康知识掌握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健康相关行为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6MWT长于对照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连续护理方法应用于心脏外科冠脉搭桥术后护理可提高患者的健康知识掌握率,改善患者的健康行为,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