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术前减黄对低位胆道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影响。方法回顾1999年1月至2005年12月98例总胆红素>85μmol/L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低位胆道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减黄34例(35%,34/98),减黄前的胆红素水平为(266±119)μmoL/L,减黄后下降为(184±115)μmoL/L(t=2.66,P=0.010)。减黄组术中红细胞输注量为(276±419)ml,未减黄组为(397±344)ml(P=0.016);术后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9%(38/98);减黄组为35%(12/34),未减黄组为40%(26/64),差异无显著性(P=0.053),感染性并发症和单个并发症发生率两组之间亦无显著性差异(P=0.513)。单变量分析显示术前胆红素>340μmol/L(P=0.042)、手术出血量>600 ml(P=0.001)和术中红细胞输注量>600 ml(P=0.003)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性上升。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影响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为手术出血量>600 ml(OR=2.77,P=0.036)和术中红细胞输注量>600 ml(OR=3.78,P=0.048)。结论低位恶性胆道梗阻患者,术前胆红素>340μmol/L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增加,但术前减黄并未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术者的技术和操作熟练程度可能影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恶性梗阻性黄疸伴急性化脓性胆管炎一期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进行可行性分析。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9年至2004年施行PD手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128例,其中,PD手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伴Asc24例(A组),PD手术治疗不伴有Asc病例104例(B组)。术前按Knaus法计算每例APACHEⅢ评分,对比分析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以及APACHEⅢ不同计分段下死亡率的差异。结果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5.8%,死亡率8.3%;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4.6%,死亡率7.7%。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O.05),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P〉O.05)。APACHEⅢ计分段分别为40分以下、41~70分、71分以上统计死亡率,两组死亡率差异无显著性(P〉O.05),组内比较,不同计分段死亡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恶性梗阻性黄疸伴ASC病例术前全面和客观的评估、及时的手术探查和决断、术中的精细操作和围手术期的综合处理是保证一期PD术良好预后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术前减黄对低位胆道恶性梗阻性黄疽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影响.方法 对78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低位胆道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前减黄组入院时总胆红素为(268±70)μmol/L,至术前下降为(174±55)μmol/L,与减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未减黄组术前总胆红素[(248±85)μ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0%(31/78),其中减黄组为46%(11/24),未减黄组37%(20/5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个并发症发生率两组之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前减黄可以有效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但术前减黄不能降低低位恶性胆道梗阻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病死率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5月至2010年5月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86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胰瘘将患者分成胰瘘组(39例)和非胰瘘组(147例)进行队列研究.对围手术期可能与胰瘘发生相关的多种因素进行分析,筛选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186例患者中39例发生胰瘘,其中A级26例、B级10例、C级3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黄疸时间、术前6个月体质量下降、术前TBil、术前纠正后Alb、术后第3天Alb、胰腺残端游离长度、胰管直径、胰腺质地、腹腔引流管拔出时间是发生胰瘘的影响因素(x2=34.990,20.480,8.212,10.890,13.561,11.505,13.820,4.539,36.590,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黄疸时间>8周、术前6个月体质量下降≥10%、胰管直径<3 mm、胰腺质地柔软、腹腔引流管拔出时间>5d是发生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OR=2.229,3.383,1.437,1.273,11.939,P<0.05).结论 术前黄疸时间>8周、术前6个月内体质量下降≥10%、胰管直径<3 mm、胰腺质地柔软和腹腔引流管拔出时间>5d将增加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黄疸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黄疸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的影响。方法对本院1998年1月至2004年6月195例行 PD 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顺性分析。以有无黄疸及黄疸的程度将病例分成三组,无黄疸者为 A 组(n=61);黄疸病人中总胆红素(TIBL)<171μmol/L 者为 B 组(n=70);TIBL≥171μmol/L 者为 C 组(n=64)。将三组的一般背景资料和主要并发症发生例数进行两两比较,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中出血,C 组(1180.6±1 321.4)ml,高于 B组(807.9±558.7)ml,差异有显著意义(t=2.159、P<0.05)。术后并发上消化道出血,C 组15.6%,高于 B 组4.3%,差异有显著意义(x~2=0.027、P<0.05)。术后并发肾功能衰竭,C 组12.5%,分别高于 A 组1.6%和 B 组2.9%,差异有显著意义(x~2=0.019、P<0.05,x~2=0.034、P<0.05)。结论梗阻性黄疸虽然是 PD 术的危险因素之一,但对重症黄疸只要认真进行围手术期准备,对没有严重合并症的病人行一期 PD 术还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影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339例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 发生胰瘘的危险因素,比较前5年与后5年间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并发症差异.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全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3.0% (112/339),其中胰瘘发生率为8.6% (29/339).29例术后发生胰瘘的患者中,A级6例、B级8例、C级15例.胰腺质地较软、胰管直径≤3 mm时,术后胰瘘的发生率明显增加,是影响术后发生胰瘘与否的独立危险因素(OR=1.75,3.75,P<0.05).住院期间死亡患者12例,其中3例死于胰瘘合并腹腔感染,且感染控制不佳发生腹腔大出血;3例死于术后上消化道出血;2例术后1周内因心功能不全死亡;1例术后第4天因呼吸衰竭死亡;1例术后发生胰瘘、腹腔感染、坏死性胰腺炎,经腹腔镜探查清除坏死组织、置管引流无好转,于术后30 d死亡;1例术后因腹腔出血导致肝肾功能衰竭死亡;1例术后胆瘘、腹腔感染,术后20 d腹腔出血,急诊剖腹探查止血,术后腹腔感染无改善,因感染性休克、MODS死亡.12例死亡患者中,前5年死亡1例,后5年死亡11例.结论 胰腺质地较软和胰管直径≤3 mm是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发生严重胰瘘并发症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本院于1997年1月至2003年12月,共收治胆胰系统恶性肿瘤所致的梗阻性黄疸25例,施行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或单纯内/外引流术.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后胰瘘(pancreatic fistula,PF)发生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134例PD病例的临床资料,探讨PF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术后PF发生率14.2%(19/134)。单因素分析显示,原发疾病、术前胆红素、胰腺质地、胰管直径、胰肠吻合方式、术后生长押素治疗是PF发生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胰腺质地、术前胆红素水平、胰肠吻合方式为影响PF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胰腺质地、术前胆红素水平、胰肠吻合方式是PD后PF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术中运用胰肠捆绑式吻合.精细操作.是降低PF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重症黄疸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1995年12月至2002年3月间,共收治可切除的胰腺、壶腹、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患者79例。我们对其中资料完整的6l例进行了临床统计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恶性梗阻性黄疸伴急性化脓性胆管炎一期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危险因素较多,对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和死亡率可产生直接的影响,是否选择这种治疗方式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术前减黄标准以及减黄后手术时机进行探讨。方法: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将原有的减黄公式年龄(岁)×3+TB(μmol/L)〉380修改为年龄(岁)×3+TB(μmol/L)〉450,并将满足〉450的28例患者进行术前减黄。将患者肿瘤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等临床资料和前期研究的17例减黄患者(〉380)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年龄(岁)×3+TB(μmol/L)〉450的28例中完成肿瘤切除10例(35.7%),行单纯内引流18例(64.3%),术中失血量(438.7±276.6)mL,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7%(3/28),1例死亡。年龄(岁)×3+TB(μmol/L)〉450的17例中完成肿瘤切除6例(35.3%),行单纯内引流11例(64.7%),术中失血量(445.3±254.5)mL,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1.8%(2/17),1例死亡。结论:以年龄(岁)×3+TB(μmol/L)〉450作为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前减黄的标准,并根据TB下降情况决定手术时机,能够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MOJ)患者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模型预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1年6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三六三医院就诊的ERCP治疗的MOJ患者302例,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并对患者胰胆管生化指标进行检测。出院后对患者进行随访,依据随访患者ERCP术后是...  相似文献   

13.
恶性阻塞性黄疸病人免疫抑制酸性蛋白测定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对35 例恶性阻黄病人( 实验组)围减黄手术期血清免疫抑制酸性蛋白(IAP)的测定,并与25 例良性阻黄病人及40 例正常人( 对照组)进行比较,以了解减黄手术对病人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分别于术前1 天、术后10 天及术后20 天采集血标本,用单向免疫扩散法进行检测。结果 恶性阻黄病人血清IAP水平术前1 天、术后10 天及20 天明显高于良性阻黄病人及正常人(P<0-01) ;良、恶性阻黄病人术后短期(10 天)IAP呈一过性增高,随病情恢复,IAP水平逐渐下降,术后20 天良性阻黄病人与正常人相比无显著差异( P> 0-05),恶性阻黄病人仍处于较高水平。结论 恶性阻黄病人外周血中免疫抑制物IAP明显增高,病人免疫功能受到明显抑制而低下,减黄术可不同程度地改善病人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4.
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前减黄效果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行胆道引流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减黄效果。方法1994年1月至2007年4月对成都军区总医院516例病人以普通探头作引导进行胆道穿刺引流,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穿刺置管成功率97.1%,一针穿刺成功率72.3%,带管时间平均18.4d,术后胆汁引流量平均420mL/d。并发症发生率0.58%。结论所穿刺胆管应该为Ⅱ级以上,最好为Ⅲ级胆管,要避免对左右肝管进行穿刺;所穿刺胆管直径应>0.4cm;16~18G针适用于直径0.4~0.5cm胆管,6F针适用于直径0.5~0.6cm胆管,直径>0.6cm者可选用7F针;置管深度>5cm,同时以胶布粘贴并缝扎可切实固定管道,辅以术后适当减少活动可保证引流管不会脱落;非穿刺探头引导更有利于操作。  相似文献   

15.
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MRCP)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MRCP,测量其胆总管直径、胰管直径和胰胆管的汇合角度。结果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的MRCP成像中胆总管直径、胰管直径和胰胆管的汇合角度与对照组有显著的差异。结论MRCP是一种简单、安全、无创的影像学技术,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诊断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216例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手术疗效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Zou S  Qin R  Wang J  Yang C  Yi J  Qian J  Liu F  Qin X  Dai Z  Qiu F 《中华外科杂志》2000,38(10):771-774
目的 探讨影响恶性阻塞性黄疸临床治疗的预后因素。方法 对1990年1月~1997年12月216例恶性阻塞性黄疸手术患者的17种临床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173例(80.1%)手术后1个月存活,发生并发症81例,发生率37.5%。台术者胆管炎、胆瘘、出血、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均高于姑息术者,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1月生存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ASA分级、黄疸持续的时间等有明显关系(P〈0.01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影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胰瘘发生的相关性因素及防治措施。 方法:回顾2009年1月―2012年1月在接受PD的1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 结果:全组PD术后胰瘘的发生率为12.6%(16/127)。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术前血清总蛋白、胰腺质地、主胰管直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术后血清白蛋白均值是影响PD术后胰瘘发生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高龄(≥ 65岁)、胰腺质软、手术时间长是PD术后发生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高龄、胰腺质软、手术时间长是影响PD术后发生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专业化的队伍,规范、熟练的操作技能是低术后胰瘘的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