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索胃底及贲门癌根治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预防措施和途径。方法 在施行胃底及贲门癌根治术的同时,附加幽门成形术。结果 能明显降低残胃腔内的压力,促进残胃排空,从而有效地防止胃内容物的反流。结论 本术式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效果确切,不增加病人负担。因此,在没有条件采取其它方法预防反流性食管炎的情况下,附加幽门成形术,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措施,应当积极采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4年6月到2016年6月接诊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以及慢性胃炎患者各7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纳入患者均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及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后将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按照内镜分级标准划分比较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结果: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发生率(31.43%)显著低于慢性胃炎患者,P<0.05;不同内镜分级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对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的疾病严重程度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人反流性食管炎(RE)的临床特点。方法对RE老年患者与非老年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比较。结果老年组患者的反酸、烧心和胸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非老年组,其余症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两组比较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人RE的发病率高,临床症状不明显,中重度食管炎的发病率较高,但是绝大多数通过药物的治疗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改进型胃前壁黏膜活瓣成形在贲门癌切除术后的抗反流作用。方法采用改进型胃前壁黏膜活瓣成形治疗贲门癌患者384例。剥除胃浆肌层,暴露黏膜形成上窄下宽如烧瓶平面图形样,窄部黏膜比吻合口边缘宽1.0-1.5cm,宽部黏膜距吻合口3-6cm,然后食管黏膜与胃窄部黏膜分层吻合,浆肌层与食管肌层吻合,使胃黏膜折叠形成活瓣置入胃腔内,距下缘浆肌层约2cm环缩下缘边径中三分之一胃浆肌层,使凸入胃腔活瓣轻度展开,并形成一相对高压腔。结果除4例并发吻合口瘘,3例合并胸腔感染外,其余病例均恢复顺利,大部分患者半年再次复查,有反流症状6例,余均无明显反流。结论胃前壁黏膜活瓣成形可有效地起到抗反流作用,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用Meta分析法探讨幽门螺杆菌(Hp)与反流性食管炎(RE)的关系。方法 检索中外文电子数据库,按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利用Stata 12.0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文献23篇,RE患者8754人。(1)RE发生与Hp感染相关(I2=90.4%;OR=0.62;95%CI=0.47~0.83;P=0.001)。(2)亚组分析结果:亚洲地区RE发生与Hp相关(OR=0.60;95%CI=0.44~0.82;P<0.001),欧洲地区不相关(OR=0.86;95%CI=0.50~1.46;p=0.645);对照组为正常、NERD或其他消化道疾病时,结果均显示RE发生与Hp感染相关(OR=0.588,95%CI=0.396~0.874,P<0.001;OR=0.947,95%CI=0.380~2.360,P=0.024;OR=0.401,95%CI=0.466~0.876,P=0.041)(3)RE发生与性别无关(I2=94.9%;OR= 1.325;95%CI= 0.876~2.003;P=0.183)。(4)RE分级与Hp感染无关(OR=1.59;95%CI=0.94~2.69;P=0.083)。结论 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与性别无关。不同地区反流性食管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不同,反流性食管炎病情程度不受幽门螺杆菌影响。 相似文献
6.
庄承钰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1,(1):184-186
目的 探究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汕头市龙湖区第二人民医院经胃镜检查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作为观察组,经胃活检浅表性胃炎或胃溃疡患者作为对照组,每组各39例,对两组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的相关性进行研究.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不同级别反流性食管炎的幽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对反流性食管炎疗效的影响.方法:从我院选取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108例,经过医院的内镜检查,诊断后将该病的患者分为观察(Hp阳性RE)组和对照(Hp阴性RE)组,每组平均54例.观察组的患者采用根除幽门螺杆菌和抗酸的治疗方法,而对照组的患者单独使用抗酸的方法进行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一段时间后... 相似文献
8.
9.
“反酸烧心”的症状很多人都有过,但是,当这样的症状频繁出现时,就是一种病理现象了,临床上称为反流性食管炎。[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改进型胃前壁黏膜活瓣成形在贲门癌切除术后的抗反流作用.方法 采用改进型胃前壁黏膜活瓣成形治疗贲门癌患者384例.剥除胃浆肌层,暴露黏膜形成上窄下宽如烧瓶平面图形样,窄部黏膜比吻合口边缘宽1.0~1.5 cm,宽部黏膜距吻合口3~6 cm,然后食管黏膜与胃窄部黏膜分层吻合,浆肌层与食管肌层吻合,使胃黏膜折叠形成活瓣置入胃腔内,距下缘浆肌层约2cm环缩下缘边径中三分之一胃浆肌层,使凸入胃腔活瓣轻度展开,并形成一相对高压腔.结果 除4例并发吻合口瘘,3例合并胸腔感染外,其余病例均恢复顺利,大部分患者半年再次复查,有反流症状6例,余均无明显反流.结论 胃前壁黏膜活瓣成形可有效地起到抗反流作用,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2月胃镜室行胃镜检查的明确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1 281例,根据2000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提出的Tygatat分级标准,将所有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分为ⅠⅤ级,比较不同分级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及感染程度。结果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为63.00%;在不同分级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感染率Ⅰ级为67.84%、Ⅱ级为67.68%、Ⅲ级为54.64%、Ⅳ级为47.50%、Ⅴ级为33.33%,随着反流性食管炎疾病程度的加重,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降低,两者呈反比关系;患者反流性食管炎病情越轻,幽门螺杆菌感染程度越重,幽门螺杆菌感染程度与反流性食管炎疾病严重程度呈反比关系。结论幽门螺杆菌对反流性食管炎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反流性食管炎严重程度随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及感染程度的增加而降低,两者呈负相关,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在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时,应选择恰当的时机,以免使原有疾病加重。 相似文献
12.
四逆散加味治疗反流性食管炎5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四逆散加味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方法 将8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与对照组30例,治疗组服用四逆散加味为基础方,对照组服用多潘立酮、法莫替丁、思密达.两组连服4周为1疗程.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0.3%,对照组总有效率76.6%.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四逆散加味辨治反流性食管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反流性食管炎系由胃和/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粘膜炎性改变,表现为食管粘膜充血、水肿、糜烂,甚至溃疡等病理变化。主要由食管下端括约肌(LES)功能不全引起。滑动性食管裂孔疝、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炎、妊娠后腹内压增高、大量腹水等易并发本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进食后、前屈体位、剧烈运动后胸骨后灼疼感甚至向颈部等处放射、同时有反胃症状,酸性液体或食物反流至咽部或口腔、后期由于食管粘膜疤痕形成、狭窄而吞咽困难。我们于2002年1月~2008年10本病采用中医辨证论治,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奥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奥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收治反流性食管炎患者10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观察组采用奥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对照组采用法莫替丁联合莫沙必利治疗.结果 观察组症状表现与胃镜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均无不良反应.结论 奥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反流性食管炎(RE)的临床诊治方法。方法:以本院门诊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老年RE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临床症状、内镜诊断标准诊断后,对患者采取抑酸剂和胃促动力药物治疗。结果:用药疗程结束后,治愈患者38例,好转16例,总有效率89.5%。54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无不良反应出现。结论:内镜是诊断老年RE的有效方式,诊断后采取抑酸剂药物和胃促动力药物对患者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反流性食管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疾病,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老年人中发病多见,而且老年人发生RE的危险因素随年龄增加而加重.通过对疾病的临床症状分析及护理,帮助老年人提高自理能力,可大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反流性食管炎有无合并消化性溃疡病例的分析 ,探讨消化性溃疡 (PU)对反流性食管炎 (RE)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收集 9年间胃镜诊断的 75 6例原发性RE ,分为两组 ,一组合并消化性溃疡 (RE +PU) 6 9例 ,另一组未合并消化性溃疡 6 87例 (RE -PU) ,对两组胃窦黏膜 (75 6例 )和食管下段黏膜 (1 74例 )的组织学和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进行分析。RE按中国烟台试行标准进行分级。结果 RE +PU组患者的平均年龄 (4 6 .33± 1 3.1 4 )岁 ,显著较RE -PU组 (4 2 .90± 1 3.6 8)岁为高 (P <0 .0 5 )。RE +PU组患者Ⅱ、Ⅲ级RE 2 5例 (2 5 / 6 9,36 .2 3% ) ,与RE-PU组 (1 2 4 / 6 87,1 8.0 5 % )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1 )。RE +PU组的胃窦黏膜Hp阳性率 (70 .5 9% )也较RE -PU组(4 3.6 2 % )为高 (P <0 .0 1 )。RE +PU组的食管下段黏膜Hp阳性率为 2 6 .92 % ,较RE -PU组 (1 0 .81 % )显著为高(P <0 .0 5 )。此外 ,1 74例Ⅰ、Ⅱ、Ⅲ级RE的食管下段黏膜Hp阳性率分别为 0、8.5 7%、39.5 3% ,三者间差异显著 (P<0 .0 1 )。结论 合并消化性溃疡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年龄较大 ,胃窦黏膜Hp阳性率较高 ,食管下段黏膜病变程度较重 ,其原因可能与食管远端Hp感染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18.
19.
刘爱英 《今日健康(家庭版)》2014,(3):73-73
目的:分析不同方法治疗基于幽门螺杆菌的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02月到2014年02月本院收治的90例基于幽门螺杆菌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临床资料,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A纽、B组、C组,每组例数均为30。A组采取泮托拉唑联合西沙必利治疗,B组采取奥美拉唑联合西沙必利治疗,C组单纯采取泮托拉唑治疗,最后分析各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A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患者感染率明显低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症状积分明显优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均无产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泮托拉唑联合西沙必利治疗基于幽门螺杆菌的反流性食管炎,安全性与有效性显著,有利于降低Hp感染率,确保较高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并发反流性食管炎9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并发反流性食管炎的诊断和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681例手术后复查确诊的93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有典型的反酸症状占86%,胃镜检查确诊;手术方式对术后反流性食管炎有重要影响;采用H2RA或PPI和西沙比利综合治疗效果较好,胃镜检查黏膜病变明显改善。结论不同手术方式对反流性食管炎有重要影响,颈部胃食管黏膜延长分层吻合加胃底折叠术和保留贲门延长胃小弯食管食管颈部吻合术对于预防反流性食管炎具有肯定疗效,结合药物治疗,可以减少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