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玛西一次性呼吸环路过滤器滤菌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机械通气是治疗呼吸衰竭和气管内麻醉必要的呼吸管理措施,而长时间机械通气后的呼吸道感染经常困扰着临床医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对呼吸道感染有一定的预防价值,但终不如不感染。呼吸环路内设过滤器能有效预防气道感染和病人间交叉感染是不争的事实[1,2],但不同过滤器的实际滤菌功效尚难确定[3-5]。我们近期于气管内麻醉术中使用瑞典产法玛西一次性滤器,用后经多点取材细菌培养,来判断其滤菌效果,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住院精神病患者口咽部革兰阴性(G-)杆菌定植的改变,为控制呼吸道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92例住院精神病患者不同时期的咽拭子标本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并分析G-杆菌定植的相关医疗因素.结果患者入院后第1天和第5天口咽部G-杆菌定植率分别为9.8%、22.8%(以克雷伯杆菌、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为主),住院第5天患者口咽部G-杆菌定植呈明显上升趋势(P<0.05),这一改变与患者精神症状、药物不良反应、约束护理、生活自理能力差、睡眠差、进食少有关,与年龄、住院频率无关.结论需加强精神病患者急性期的病情观察和治疗,以减少G-杆菌定植,有效预防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全程分期式健康教育对Miles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住院精神病患者口咽部革兰阴性(G)杆菌定植的改变,为控制呼吸道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集92例住院精神病患者不同时期的咽拭子标本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并分析G杆菌定植的相关医疗因素。结果 患者入院后第1天和第5天口咽部G杆菌定植率分别为9、8%、22.8%(以克雷伯杆菌、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为主),住院第5天患者口咽部G杆菌定植呈明显上升趋势(P〈0.05),这一改变与患者精神症状、药物不良反应、约束护理、生活自理能力差、睡眠差、进食少有关,与年龄、住院频率无关。结论 需加强精神病患者急性期的病情观察和治疗,以减少G^-杆菌定植,有效预防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高危因素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29,自引:7,他引:29  
吴乃君  常娅洁  高岚 《护理学杂志》2000,15(11):643-645
为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高危因素,对ICU30例机械通气(MV)病人行呼吸机管路及附属部件和病人气管深部分泌细菌培养。结果:呼吸机使用前其管路及附件细菌培养均为阴性,使用中其管路及附件、病人气管深部细菌培养均有不同种类细菌生长,其中肠道菌属占44.2%;细菌阳性率随通气天数增加而增加。提示:①使用前对呼吸机管路消毒方法有效;②许多因素使肠道菌群经胃-肺途径入肺致VAP,再通过呼吸过程污染  相似文献   

5.
老年病人在全麻下施行腹部大手术,术后呼吸道并发症发病率大大增加,文献报道常规气管插管及应用机械通气,延长病人术后呼吸管理,可降低重危病人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率。但是此方法的效果如何尚未肯定,本文分别对术后早期拔管和预防性机械通气两组病人,在术后呼吸功能及呼吸道并发症方面进行比较和评价。作者将35例选择性主动脉重建术的病人随意分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呼吸机管道使用时间对机械通气患者呼吸道细菌定植的影响,为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选择使用一次性密闭式双加热呼吸机湿化管道系统机械通气时间超过336h的患者30例,分别于上机72h、168h、240h、336h采集患者咽喉部、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结果咽喉部细菌定植以鲍曼不动杆菌为主,其次为杂菌;下呼吸道细菌定植以鲍曼不动杆菌最多,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及真菌。呼吸机管道使用不同时间段呼吸道细菌培养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机械通气患者随着呼吸机管道使用时间的延长,咽喉部及下呼吸道的细菌培养阳性率显著增加。需依据患者使用的呼吸机管道类型、湿化类型、管道污染情况及基础疾病等选择最佳的呼吸机管道更换时机。  相似文献   

7.
全麻气管插管整体消毒管理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整体消毒管理方法控制全麻气管插管引起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性。方法对 185 6例全麻气管插管病人分组进行麻醉器械及病人口咽部生物学监测 ,比较消毒方法改进前、后与医院感染的关系。结果全麻气管插管面罩、螺纹管、呼吸气囊、咽喉镜、氧气流量表、钠石灰罐及氧气管道 ,消毒改进前后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u =2 0 .5 ,2 0 .1,15 .6 ,14 .30 ,10 .86 ,5 .6 9,4 .0 5 ,均P <0 .0 1) ;医院感染率由原来的 9.97%降为 0 .37% (χ2 =10 0 .5 3,P <0 .0 1)。结论实行整体消毒管理 ,可有效降低全麻气管插管手术病人呼吸道感染  相似文献   

8.
常规刷牙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常规刷牙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中的作用,为寻找更为有效的口腔护理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将98例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应用传统擦拭法进行口腔护理,观察组(50例)采用常规刷牙方法进行口腔护理;两组口腔护理后均给予口腔冲洗和咽部深吸引。比较两组机械通气1周后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机械通气1周后VAP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常规刷牙配合口腔冲洗及咽部深吸引能显著降低VAP的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及ICU住院的时间。  相似文献   

9.
时立霞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4):404-405
随着现代诊疗监护技术的发展,许多疾病及手术围术期需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维持呼吸,机械通气是危重症患者重要的生命支持手段,是临床抢救治疗各种类型呼吸衰竭的重要措施,为了提高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机械通气病人气道管理越来越受到关注,如果气道管理不当可致气管粘膜缺血损伤、局部充血、水肿、糜烂、肉芽组织增生,严重者可能发生出血、气管食管瘘、气道狭窄,甚至危及患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呼吸机管道使用时间时机械通气患者呼吸道细菌定植的影响,为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使用一次性密闭式双加热呼吸机湿化管道系统机械通气时间超过336 h的患者30例,分别于上机72 h、168h、240 h、336 h采集患者咽喉部、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结果 咽喉部细菌定植以鲍曼不动杆菌为主,其次为杂菌;下呼吸道细菌定植以鲍曼不动杆菌最多,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及真菌.呼吸机管道使用不同时间段呼吸道细菌培养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机械通气患者随着呼吸机管道使用时间的延长,咽喉部及下呼吸道的细菌培养阳性率显著增加.需依据患者使用的呼吸机管道类型、湿化类型、管道污染情况及基础疾病等选择最佳的呼吸机管道更换时机.  相似文献   

11.
经口咽入路环枕畸形减压术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了3例经口咽入路手术治疗环枕畸形病人手术前后的护理,认为做好围手术期口咽部护理、气管切开术后呼吸道管理以及密切观察呼吸变化,维持术后正确体位,保持牵引稳定性是手术治疗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体外循环术后再次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美容 《护理学杂志》2001,16(5):285-286
为了有效改善17例体外循环拔除气管插管后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的症状,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采用再次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经严格执行再插管操作规程,插管后严格控制感染,保持气管通畅,适时选用呼气未正压式通气,防治气管及肺水肿,加强营养等措施。结果痊愈15例,于下消化道出血、脑出血各1例。提示再次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及高质量的护理,能有效改善呼吸窘迫征症状,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严重胸外伤患者行气管切开后实施呼吸道监护的意义,为预防术后肺部感染等发生提供保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72例严重胸外伤患者进行研究,均行气管切开术,总结患者术后进行呼吸道监护经验,提出有效管理措施。结果通过积极治疗和呼吸道监护,加强呼吸道管理,72例患者中,2例因严重失血休克而死亡,70例患者未发生肺部感染,经治疗后治愈出院。结论严重胸外伤患者行气管切开后实施呼吸道监护可有效预防肺部感染发生,因此需积极加强呼吸道管理,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颈脊髓损伤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与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方法:2010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急性颈脊髓损伤患者527例,发生肺部感染83例,应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肺部感染与颈脊髓损伤部位(C1~C4为高位损伤,C5~C7为低位损伤)、ASIA分级、气管切开及机械通气的相关性,并分析肺部感染患者痰细菌培养的细菌种类、株数及耐药率。结果:ASIA分级A级患者158例(30.0%),其中高位损伤43例(8.2%),均行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发生肺部感染39例(90.7%);低位损伤115例(21.8%),52例行气管切开,21例行呼吸机辅助呼吸患者中肺部感染16例(76.2%),31例未行呼吸机辅助呼吸患者中肺部感染7例(22.6%)。B级103例(19.5%),其中高位损伤27例(5.1%),19例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肺部感染12例(63.2%);低位损伤76例(14.4%),27例气管切开,18例呼吸机辅助呼吸患者中肺部感染2例(11.1%),9例未行呼吸机辅助呼吸患者未发生肺部感染。C级83例、D级183例,均未行气管切开及呼吸机辅助呼吸,均未发生肺部感染。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位颈髓损伤、ASIA A级损伤及机械通气均是急性颈脊髓损伤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P≤0.001),气管切开对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影响(P=0.07)。83例肺部感染患者痰标本培养出细菌117株,其中多重耐药菌75株(64.1%);其中非发酵G-菌(铜绿假单胞菌、洛菲不动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臭鼻克雷伯菌、液化沙雷菌、苯丙酮酸莫拉菌、产碱假单胞菌)76株(65.0%),其中59株(77.6%)多重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23株(13.8%),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7株(30.4%);肠杆菌(产气肠杆菌、阴沟肠杆菌)12株(10.3%),其中5株(41.7%)多重耐药。结论:高位、完全性颈髓损伤及机械通气是急性颈脊髓损伤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肺部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是多重耐药非发酵G-菌,MRSA及多重耐药肠杆菌亦占有一定比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俯卧位机械通气的临床监护要点。方法选择ICU、呼吸内科住院治疗的30例老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予俯卧位机械通气,并实施密切的循环、呼吸、并发症及生命体征监护。结果俯卧位通气治疗后1h、2h患者的SpO2、PaO2显著升高(均P0.01),心率、呼吸显著减慢(均P0.01),而平均动脉压、PaCO2、pH值的变化无显著差异(均P0.05)。结论俯卧位机械通气可提高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氧合状态,改善临床症状,而对患者呼吸循环及并发症等的密切监护是其护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高龄低肺功能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呼吸功能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高龄低肺功能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呼吸功能保护的意义。方法2005年1月-2007年8月,对46例70岁以上,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31%-50%,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45%-60%的食管癌患者行手术治疗。术前戒烟,预防和控制呼吸道感染,呼吸道雾化吸入或应用解痉化痰药物,呼吸功能锻炼和氧疗。双腔管气管插管复合麻醉,改良后外侧小切口,将胸胃缝合成“管状胃”。术后施行静脉自控镇痛、抗感染、解痉化痰、保持呼吸道通畅、营养支持和氧疗,必要时予以呼吸支持。结果术中低氧血症(氧饱和度〈90%)9例,改为双肺小潮气量通气后平稳。4例因自主呼吸弱行机械辅助通气120-240 min后拔管。术后肺部感染5例,均治愈,其中1例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通气6天。无手术死亡。结论高龄低肺功能食管癌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高,但加强围手术期呼吸功能保护,能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监测气管切开术后患者下呼吸道感染、致病菌及分布情况,研制气管切开术后预防呼吸道感染的护理方案.方法:对ICU病房35例重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患者术后呼吸道感染与痰液致病菌监测.结果:本组35例中首次细菌学检验阳性率65.7%.气管切开术后重复细菌学检测检出率为87.5%,以单纯细菌感染为主检出率为(81.2%).致病菌种类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结论: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气管切开术后可致下呼吸道致病菌定植,易致呼吸道感染,需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感染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8.
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及其护理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对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VAP)的危险因素及护理措施进行分析,认为口咽部分泌物误吸、胃十二指肠定植菌逆行与吸入、呼吸道与全身防御机制受损、呼吸治疗器械以及空气和手的污染等为造成VAP的主要原因.提出减少或消除口咽部病原菌的定植和吸入,喂养采取适当卧位;切断外源性传播途径,勤洗手,严格消毒隔离和环境管理;充分湿化气道,加强吸痰管理和口腔护理;严格消毒呼吸治疗器械等护理对策.  相似文献   

19.
565例颌面外科术后患者的呼吸监护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探讨颌面外科术后患者呼吸监护的有效方法,对565例患者综合评估病情,提出护理问题,实施针对性 护理。结果557例呼吸平稳;8例出现呼吸意外,其中7例经积极抢救呼吸恢复,1例死亡。提出确定护理问题后, 严密观察呼吸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及严格掌握机械通气指征是保证患者平稳渡过手术期的主要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20.
胸科术后呼吸功能不全病人应用呼吸机的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胸科手术后呼吸功能不全病人应用呼吸机的情况。方法:21例病人术后均应用机械通气。结果:最初1~3小时系用高浓度(50%~60%)吸氧,根据病人情况,一般稳定在40%。拔除气管导管后PaO2、PaCO2均在正常范围。结论:严重阻塞性肺病变病人胸科术后均留置气管导管,行机械通气,肺部并发症减少,死亡率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