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8 毫秒
1.
新生儿肠旋转不良的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新生儿期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1996~2003年12例新生儿期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男10例,女2例,就诊时出生7~75d,平均45d,术前均经泛影葡胺口服及灌肠造影确诊后行Ladd术,附加阑尾切除术。结果本组1例术后并发粘连性肠梗阻二次手术行粘连松解术,其余11例无并发症,全部治愈出院。结论 本病的发病机制是由于并发急性肠扭转所致高位十二指肠的梗阻,主要临床特点是反复间断性胆汁性呕吐,口服和灌肠的消化道造影是诊断本病的最可靠依据。Ladd式手术是本病手术治疗的最佳选择,且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生儿肠旋转不良影像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搜集2005年10月~2010年10月经手术证实新生儿肠旋转不良67例,总结其影像学表现。结果新生儿肠旋转不良出现典型影像表现"螺旋征""、漩涡征"、回盲部位置异常可明确诊断,肠旋转不良可合并中肠扭转、胃扭转、十二指肠隔膜、十二指肠闭锁、胃隔膜、食道裂孔疝等。结论合并中肠扭转,十二指肠空肠移行处位置异常,回盲部位置异常,高度提示本病。消化道钡餐造影、钡灌肠造影是诊断本病首选方法,64SCT增强扫描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腹腔镜Ladd手术在肠旋转不良患儿的中转开腹及再手术率,探讨其处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107例接受腹腔镜Ladd手术治疗肠旋转不良患儿的临床资料及手术录像,分析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和再次手术情况等。结果 107例患儿中男88例、女19例,男女比例为4.6:1,中位年龄为28 d(1 d~14.17岁);新生儿(≤28 d)55例,非新生儿(>28 d)52例。99例患儿腹腔镜Ladd手术成功完成。8例中转开腹手术者均为新生儿,其中因旋转方向难以判断中转者4例,合并环状胰腺1例,合并十二指肠隔膜1例,视野模糊1例,系膜血管损伤1例。15例患儿术后再手术,其中1例因肠梗阻于术后2周行腹腔镜探查术,术中证实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余14例均为新生儿,术中证实9例为十二指肠空肠起始端松解不彻底,2例为肠粘连导致肠梗阻,1例为十二指肠隔膜导致肠梗阻,1例为结肠狭窄导致肠梗阻,1例为关闭切口时缝合肠管导致术后肠穿孔。结论 腹腔镜Ladd手术治疗肠旋转不良安全可行,但在新生儿中开展手术仍有一定困难。完善术前检查、严格把控手术适应证、采取不同的手术策略、娴熟的腹腔镜操作技术有助于提高腹腔镜Ladd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各种影像检查方法在肠旋转不良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我院18例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结合手术结果,对比分析各种影像方法的优缺点和价值。10例行上消化道造影和超声检查,5例行钡剂灌肠检查,3例行上消化道造影和CT检查。结果13例上消化道造影均发现十二指肠走行异常,空回肠走行于右侧腹腔,回盲部位于盆腔或左侧腹腔,5例钡剂灌肠发现结肠分布于脊柱左侧,盲肠位于左下腹,3例CT表现为肠系膜根部螺旋状改变,3例超声表现为肠系膜根部团块状肿块影,呈螺旋状改变。结论上消化道造影对肠旋转不良诊断价值最大,钡剂灌肠可以发现回盲部位置,伴有中肠扭转时,CT和超声影像均具有特异性螺旋状征象。  相似文献   

5.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是一种复杂的消化道畸形,是婴儿急性肠梗阻的常见原因之一,本文通过对收治并经手术证实的32例婴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治疗分析,认为本病多在出生后数日至1月内出现症状,以反复呕吐带有胆汁的胃内容物为首发症状,腹部X线检查有助于诊断.本病有肠梗阻表现时需要手术治疗,Ladd术式为基本手术方法.术中发现其它胃肠道畸形时应同时手术纠正.本病除合并肠扭转、肠坏死危及生命以及大段肠管坏死切除后可能发生短肠综合征或全肠坏死造成死亡外,预后良好.本组1例死于大部分小肠坏死,31例治愈出院.21例获随访3月~4年,生长发育好.  相似文献   

6.
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诊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诊断与治疗的方法,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一组1992年1月至2003年4月间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32例进行分析。结果:32例中新生儿11例,婴儿及儿童21例。平均2.8岁,男:女=2.2:1。X线检查呈典型“双泡征”9例、回盲部位置异常20例。剖腹探查明确诊断4例。全部采用Ladd手术,另加回肠结肠倒侧吻合术1例、肠切除吻合术3例、肠外置术1例。2例新生儿死亡,其余全部治愈。结论: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起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x线检查。新生儿病例,梗阻症状严重,诊断容易;婴儿及儿童病例,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间歇性腹痛应常规做钡灌肠检查。Ladd手术效果较好。早期诊治,早期手术,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十二指肠梗阻86例病因及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儿十二指肠梗阻病因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86例新生儿十二指肠梗阻患儿手术资料进行分析。结果:86例十二指肠梗阻患儿根据临床表现、造影及手术可分为:肠旋转不良46例,十二指肠闭锁狭窄24例,环行胰腺15例,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1例。行Ladd手术62例,十二指肠瓣膜切除肠管纵切横缝31例,十二指肠菱形吻合21例,十二指肠侧侧吻合2例,结肠后十二指肠空肠吻合2例,结肠后空肠十二指肠Roux-Y吻合1例。86例中70例痊愈,16例自动出院。结论: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肠旋转不良为最常见病因,应及时手术,术中注意合并消化道其他畸形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是一种复杂的消化道畸形,是婴儿急性肠梗阻的常见原因之一,本文通过对收治并经手术证实的32例婴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治疗分析,认为本病多在出生后数日至1月内出现症状,以反复呕吐带有胆汁的胃内容物为首发症状,腹部X线检查有助于诊断.本病有肠梗阻表现时需要手术治疗,Ladd术式为基本手术方法.术中发现其它胃肠道畸形时应同时手术纠正.本病除合并肠扭转、肠坏死危及生命以及大段肠管坏死切除后可能发生短肠综合征或全肠坏死造成死亡外,预后良好.本组1例死于大部分小肠坏死,31例治愈出院.21例获随访3月~4年,生长发育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超声诊断在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患儿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上消化道梗阻手术患儿163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术前超声检查结果及X线造影检测结果,并将超声检查结果与消化道造影检查结果对比分析,使用统计软件进行卡方分析.结果 在肠旋转不良的检测中,超声诊断的敏感度为90.00%,特异度为90.70%,准确率为90.18%,假阴性率为10.00%,假阳性率为9.30%,超声检查与手术结果具有相当满意的一致程度(Kappa=0.762);在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患儿检测中,超声诊断敏感度为93.83%,特异性为94.87%,准确率为94.17%,假阴性率为6.17%,假阳性率为5.13%;超声检查与手术结果具有相当满意的一致程度(Kappa=0.870);超声检查在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患儿中的确诊率明显高于X线造影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怀疑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患儿,术前通过超声和X线造影检查均可进行诊断,而超声检查对于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患儿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腹腔镜手术治疗新生儿肠旋转不良的并发症及原因,探讨减少并发症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新生儿肠旋转不良的81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和再次手术情况等。结果: 81例患儿均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无中转开腹病例。10例患儿术中发现合并畸形,其中合并环状胰腺6例,合并十二指肠隔膜4例。术后发生肠扭转3例(3.7%),其中2例分别于术后1周和3个月时行开腹手术,术中证实肠扭转大部分中肠坏死,家属放弃治疗后死亡;1例于术后6个月因肠扭转再次行腹腔镜手术治疗,未再发肠扭转。术后发生盲肠穿孔1例(1.2%),术中电刀烧灼阑尾残端过程中阑尾根部结扎处可见气泡产生,可能与局部受热或电灼伤有关。术后发生乳糜腹1例(1.2%),经保守治疗后好转。术后发生粘连性肠梗阻3例(3.7%),经保守治疗后缓解。结论: 腹腔镜手术治疗新生儿肠旋转不良是切实可行的方法。腹腔镜操作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围手术期管理的加强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旋转不良伴中肠扭转的X线、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X线、CT扫描对肠旋转不良伴中肠扭转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证实的VIM16例.10例行腹部立卧位平片检查;13例行上消化道造影,7例行钡灌肠;6例行Cr检查,其中2例行增强CT扫描.结果 腹部立卧位平片2例见"双泡征",小肠内不含气或含气较少;2例表现中上腹管状充气伴狭细短跨度肠段.上消化道造影示十二指肠完全梗阻5例;十二指肠不完全梗阻8例,见"飘带征".钡灌肠回盲部位于右上腹3例,中上腹2例,左上腹2例.4例非新生儿病例CT显示肠系膜根部类团块影,见典型"漩涡征",毗邻肠袢扩张,肠系膜静脉不同程度淤积扩张.结论 上消化道造影、CT对肠旋转不良伴中肠扭转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仿真内镜技术(computed tomography virtual endoscope,CTVE)对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疑诊先天性巨结肠的33例新生儿术前行钡剂灌肠造影检查,8例确诊者行CTVE三维重建,并分别与手术病理结果比较。结果 33例患儿均经手术证实为先天性巨结肠,钡灌肠检查确诊24例,CTVE三维重建8例均阳性,诊断分型与钡灌肠一致。结论 CTVE是一种无创显示结肠病变的诊断方法,可用于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有效诊断方法,以提高早期确诊率.方法:36例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患者通过联合腹部立位片、消化道造影、钡剂灌肠、CT检查.结果:36例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患者在术前均得到确诊.结论:联合腹部立位片、消化道造影、钡剂灌肠、CT检查是提高先天性肠旋转不良诊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评价X线在TCA的影像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小儿TCA的腹部平片及钡灌肠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腹部平片均显示异常,表现为不同程度小肠淤张、结肠少气或无气,结合临床可提示巨结肠可能;钡灌肠显示:结肠框变小10例,整个结肠壁较平坦、僵直、缺乏正常的柔韧度与活动度9例,部分结肠壁不光整、呈现齿状突起5例、钡剂逆流、末端回肠扩大9例,24h钡剂潴留8例。钡灌肠正确诊断TCA10例,诊断准确率达76.9%。结论腹部平片异常可提示巨结肠,是诊断TCA的首选方法;钡灌肠可以正确诊断TCA,是目前诊断TCA主要的影像检查方法.正确合理使用检查方法、掌握TCA影像特征表现.对早期诊断TCA具有萤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X线影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消化道造影检查对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手术证实为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X线影像改变.结果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患者腹部X线立位平片或透视,多数有"双泡征".钡灌肠检查能显示盲肠、阑尾、升结肠位置异常.消化道碘剂或钡餐造影既能显示空肠上端固定性屈曲或螺旋状下降或空肠上端位置异常,其与十二指肠球在同一平面高度.同时还可以显示空回肠、盲肠、阑尾、升结肠位置异常.结论 钡灌肠或/和钡餐检查对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诊断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16.
郑爱萍 《当代医学》2014,(12):60-61
目的:对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患者采用X线进行检查,观察该病X线检查的表现。方法对74例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患者分别采用X线平片和钡剂灌肠造影进行检查,分析检查结果。结果3例患者通过平片确诊;71例患者通过造影确诊,其中69例稀钡灌肠确诊,2例全消化道造影确诊。结论对患者通过钡剂灌肠检查,能够将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比较典型的X线表现清晰地显示出来,诊断结果可靠,是临床影像学检查中首选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所致小肠梗阻的X线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探讨 X线对先天性畸形所致小肠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 :38例患儿 ,均经 X线钡餐检查且经手术证实 ,部分病例做钡灌肠或 B超对比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 ,梗阻多发生于十二指肠和空肠近段 ,以肠闭锁和肠旋转不良为主要因素。X线检查能显示典型征象而确诊。结论 :小肠先天性畸形所致梗阻性质不同 ,可出现不同的 X线典型征象。X线检查是诊断该病有效可靠方法。对判断病变部位和程度 ,确定梗阻的性质等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成人先天性巨结肠的临床特征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4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21例成人先天性巨结肠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1例成人先天性巨结肠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4例,年龄15~52岁;4例有胎便排出延迟病史,11例自幼儿期有间歇性便秘、腹胀史;14例钡剂灌肠可见痉挛段、移行段、扩张段的典型表现,6例行肛门直肠测压均未引出肛门直肠抑制反射,所有患者均经术中及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手术治疗,4例行Soave术,4例行Swenson术,8例行Rehbein术,5例行改良Duhamel术。术后排便功能良好。结论慢性便秘史、钡剂灌肠和肛门直肠测压是成人先天性巨结肠主要诊断依据,经病理学检查确诊,手术是其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婴儿期先天性巨结肠(HD)的钡灌肠造影表现特点及其与病理的关系,并与巨结肠类缘病(HAD)相鉴别。方法搜集经手术证实、病理诊断的1岁以下HD44例及HAD4例,分析其临床、钡灌肠造影表现并与病理所见进行对照。结果HD的钡灌肠表现中均见不同程度痉挛狭窄段,其中64%呈腊肠征,23%呈“S”征,13%呈不规则收缩,HAD中75%呈不规则收缩;95%HD可见移行段,HAD无1例显示移行段;所有HD及HAD见不同程度扩张段。24小时后复查,均见不同程度钡剂滞留。结论钡灌肠检查是HD诊断的必要手段,X线征象中狭窄段最常见,与病理的神经节细胞缺失段相对应;移行段最具特征性,与HAD相鉴别。24h钡剂残留对早期不典型的HD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