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使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阴性孕妇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情况。方法:选择住院分娩的HBsAg阴性孕妇,使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孕妇及其新生儿的血清中HBV-DNA。结果:502例HBsAg阴性孕妇血清HBV-DNA阳性40例,其中27例发生宫内感染,宫内感染总阳性率5.38%。以HBeAb+HBcAb+组合模式的宫内感染率最高,达12.50%,而HBVM全阴性者发生宫内感染率最低,为1.10%。结论:HBsAg阴性孕妇也可能发生HBV宫内感染,采用灵敏度高的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BsAg阴性孕妇及新生儿血清中HBV-DNA,对发现其HBV宫内感染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HBsAg阳性孕妇血清HBV-DNA含量与胎儿宫内感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秀华 《吉林医学》2010,31(17):2576-2577
目的:通过对血液HBsAg阳性孕妇及其所生婴儿进行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BV-DNA含量,探讨母体血中HBV-DNA含量与胎儿宫内感染HBV的关系。方法:选择住院分娩的HBsAg阳性孕妇,使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孕妇及其新生儿脐血血清中HBV-DNA含量。结果:128例HBsAg阳性孕妇分娩的婴儿中有27例脐带血HBV-DNA阳性,即宫内感染率为21.09%(27/128)。HBsAg阳性孕妇中PCR检测HBV-DNA阳性的孕妇宫内感染率为28.13%(27/96)。孕妇血清HBV-DNA含量<103copy/ml无一例婴儿发生宫内感染;宫内感染主要发生在血清HBV-DNA含量≥105copy/ml的孕妇,发生率为50%(26/52);HBV-DNA含量≥108copy/ml的孕妇其新生儿感染乙肝的几率显著增高(84.62%)。结论:HBsAg阳性孕妇可发生HBV宫内感染,随着孕妇血清HBV-DNA含量的升高宫内感染率逐渐增高,阻断HBV的宫内感染,必须有效降低孕妇血中的HBV-DNA含量水平。  相似文献   

3.
郑玉莲 《中外医疗》2013,32(9):30+32
目的 探讨和研究孕妇的外周血中HBV含量和HBV宫内感染的关系.方法 选取该院自2009年5月-2011年4月妇产科进行了全面的产前检查并且分娩的HBsA g阳性孕妇共332例,用ELISA法检测孕妇及新生儿外周血HBsAg、HBeAg,采用FQ PCR对血清HBV-DNA定量检测.结果 166例新生儿中有28例发生HBV宫内感染(16.87%);在HBV宫内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孕妇HBV DNA暴露、各级病毒载量与H BV宫内感染趋势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BV-DNA 156copies mL为HBV宫内感染最佳临界预测值,它的敏感度为81.8%,特异度为72.1%,阳性预测值为37.1%,阴性预测值为95.19%.结论 孕妇外周血HBV-DNA阳性不仅是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且随着孕妇血中乙肝病毒含量的增高,其发生HBV宫内感染的危险性呈现增高趋势;孕妇血HBV DNA156 copies/mL为HBV宫内感染最佳临界预测值,孕妇血清中HBV-DNA水平对于预测新生儿HB宫内感染较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孕妇HBV携带与胎儿HBV宫内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孕妇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状况与胎儿HBV宫内感染的关系。方法:2 0 0 3年7月至2 0 0 4年6月在我院产检时检出HBs Ag阳性的孕妇共76例,嘱再次抽血检测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两对半)及HBV- DNA定量,待孕妇分娩时收集其胎儿脐带血检测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两对半)及HBV- DNA定量,将孕妇血清与胎儿脐带血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孕妇血清HBV- DNA阳性组4 0例,其胎儿HBV宫内感染15例,感染率为37.5 % ;HBV-DNA阴性组36例,其胎儿HBV宫内感染6例,感染率为16 .7%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 .0 1)。孕妇血清单HBs Ag阳性组4 4例,其胎儿HBV宫内感染6例,感染率13.6 % ;HBs Ag、HBe Ag双阳性组32例,其胎儿HBV宫内感染15例,感染率4 6 .9%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 .0 1)。结论:孕妇HBs Ag、HBe Ag双阳性和(或) HBV- DNA阳性是胎儿HBV宫内感染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 (HBV) 阳性孕妇孕期足三里穴位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g) 预防HBV宫内感染的作用效果。方法 2001年 11月~2003年 10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将 190例乙肝表面抗原 (HBsAg) 阳性孕妇分为两组: 足三里穴位注射组 92例, 于孕 20、24、28、32、36周足三里穴位注射HBIg共 5次, 每次 200IU。肌肉注射组 98例, 于相同时间肌肉注射HBIg。采用酶联免疫法, 检测用药前、后孕妇血清及新生儿脐血清的HBsAg、HBeAg及HBsAb, 采用核酸扩增 (PCR) 荧光定量法检测HBV-DNA含量。结果 92例足三里穴位注射者, 新生儿宫内感染 8例, 宫内感染率为 8 7%, 低于肌肉注射组 (P<0 01)。穴位注射组新生儿脐血清HB sAb检出率显著高于肌肉注射组 (P<0 05)。穴位注射组临产前血清中HBV-DNA含量显著低于肌肉注射组 (P<0 05)。结论 孕妇通过足三里穴位注射HBIg, 可有效减少HBV的宫内感染, 未发现任何副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孕妇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VM)和DNA(HBV DNA)与胎儿宫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应用电化学发光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对65例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的母血及产后婴儿外周血的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和DNA进行检测。结果65例HBsAg阳性孕妇血清中HBeAg和HBV DNA的检出率分别为32.2%、46.2%;所生婴儿外周血中HBsAg、HBeAg和HBV DNA的检出率分别为16.9%、23.1%、4.6%。HBeAg和HBV-DNA阳性孕妇所生婴儿外周血HBsAg检出率分别为38.1%和36.7%,显著高于HBeAg和HBV-DNA阴性者的4.5%和0(<0.01)。婴儿外周血中HBsAg阳性率随孕妇HBV DNA含量增加而增加。结论孕妇血清中HBeAg和HBV DNA阳性是胎儿宫内感染HBV的高危因素,胎儿宫内感染率随母血中HBV DNA含量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HBsAg阳性孕妇外周血IL-4水平在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传播中的表达变化。方法 以陕西省西北妇女儿童医院住院分娩的306例HBsAg阳性孕妇为病例组,74例健康孕妇为对照组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用ELISA法检测孕妇和新生儿外周血乙型肝炎5项指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BV DNA水平,采用流式液相芯片法检测细胞因子IL-4水平。结果 HBsAg阳性孕妇发生HBV宫内显性感染(DBI)、HBV宫内隐匿性感染(OBI)和HBV宫内传播(BIT)率为11.44%(35/306)、36.60%(112/306)、48.04%(147/306)。对照孕妇IL-4水平低于HBsAg阳性孕妇组、HBV宫内未传播组(NBIT)、显性感染组(DBI)和隐匿性感染组(OB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1);HBeAg阴性组中DBI组的IL-4水平高于OBI组和HBI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随着母血中HBV DNA载量的增高,DBI组IL-4水平呈下降趋势(P<0.05),在HBV DNA载量小于103 IU/mL时,DBI组IL-4水平高于OBI组(P<0.05)和NBIT组(P<0.01),并且随着BIT程度的加重,母血中IL-4水平呈增高趋势(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孕妇HBeAg和HBV DNA 载量与其IL-4水平呈正相关;孕妇HBeAb与其IL-4水平呈负相关。结论 HBsAg阳性孕妇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导致 IL-4水平升高,开展HBsAg阳性孕妇外周血IL-4监测对其新生儿是否发生HBV宫内传播可能具有一定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8.
李璞  李艳霞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7):2451-2452
目的:宫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是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为了减少新生儿产前在宫内受HBV感染,提高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后的免疫效果,研究给予阻断措施和观察期效果。方法:将204例孕妇HBV无症状携带者,随机分为二组,即临产前3个月每月注射1次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每次200 IU,和不注射者作对照。在孕妇分娩后和新生儿出生分别抽外周血作血清选检测。结果:HBIG组和对照组所生新生儿的宫内感染率分别5.7%和14.7%(χ2=4.58,P<0.05)。分娩后二组孕妇的HBsAg和HBeAg的阳性率无差异,但HBIG组HBsAg阳性滴度的均值显著低于对照组(t=4.82,P<0.01)。结论:提示产前多次肌肉注射HBIG可减少携带HBV母亲所生新生儿宫内受HBV感染。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孕妇HBV感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时,免疫阻断治疗对新生儿宫内感染率的影响。方法:HBsAg阳性孕妇34例,以套式PCR法测定治疗前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HBVDNA,其中阳性14例(A组),阴性20例(B组),所有孕妇行乙肝免疫球蛋白少量多次肌注,测定新生儿血清HBsAg,血清HBVDNA,PBMC HBV-DNA。结果:A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为57.1%(8/14),B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为5%(1/20),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孕妇PBMC中HBVDNA阳性是新生儿宫内感染的高危因素,PBMC中HBVDNA是否阳性直接影响孕期免疫阻断治疗,降低宫内感染率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预防HBV宫内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将2013年4月至2015年5月妊娠后经筛选HBsAg阳性312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观察至婴儿出生后6个月,以HBsAg和(或)HBV DNA检测阳性婴儿的母亲为宫内感染病例组,其余婴儿的母亲为对照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HBV宫内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基本资料,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检测HBsAg,PCR方法检测HBV DNA的水平,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ALT、AST、三酰甘油、胆固醇等肝功能指标.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BeAg、HBV DNA、羊水污染、孕期性行为与HBV宫内感染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孕妇HBeAg阳性(OR=2.76,95%CI=1.19~7.94)、孕妇HBVDNA阳性(OR=9.62,95%CI=2.58~35.33)、孕期性行为(OR=1.53,95%CI=1.07~6.40)是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孕妇HBeAg和HBV DNA阳性、孕期性行为可能是新生儿HBV宫内感染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1.
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与HBV DNA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HBV DNA含量对HBV宫内感染的影响。方法 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及荧光定量PCR法检测230例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外周血HBV血清标志物和HBV DNA含量,发生宫内感染的为病例组,余为对照组,运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对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230例HBsAg阳性孕妇分娩的新生儿中,有22例发生宫内感染。其中HBsAg阳性7例,HBV DNA阳性18例,HBsAg和HBV DNA均阳性的3例,总的HBV宫内感染率为9.6%(22/230)。(2)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表明,仅HBV DNA浓度分级有统计学意义,OR为1.57(1.12.2.21)。(3)230例HBsAg阳性孕妇中HBV DNA阳性者119例,发生宫内感染18例,感染率为15.1%(18/119),并且当孕妇血清HBV DNA浓度≥10^7copies/ml时,HBV宫内感染率显著增加,(χ^2=-7.92,P〈0.05)。结论 孕妇血清HBV DNA浓度分级是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并且当HBV DNA浓度≥10^7copies/ml时,其宫内感染率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2.
孕妇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水平与胎儿宫内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孕妇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核心抗原(HBeAg)、前S1抗原(Pre-S1Ag)和病毒DNA(HBV-DNA)与胎儿宫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对165例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的母血及产后婴儿外周血的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HBV-M)和HBV-DNA进行检测.结果 165例HBsAg阳性孕妇血清中HBeAg、Pre-S1Ag和HBV-DNA的检出率分别为29.1%、31.5%和38.2%,所生婴儿外周血中HBsAg和HBV-DNA的检出率分别为7.3%(12/165)和23.6%.HBeAg、HBVPre-S1Ag和HBV-DNA阳性孕妇所生婴儿外周血HBV-DNA的检出率分别为79.2%、75.0%和66.7%,显著高于HBeAg、Pre-S1Ag和HBV-DNA阴性者的5.1%、6.2%和0.0%,(P<0.01).孕妇血清中平均HBV DNA的含量为(7.32±1.79)(拷贝数/mL的对数),显著高于婴儿外周血HBVDNA的(5.86±1.33),(P<0.01),婴儿外周血中HBV DNA阳性率随孕妇HBV DNA含量增加而显著增加,且呈正相关(r=0.43,P<0.01).结论 孕妇血清中HBeAg、Pre-S1Ag和HBV-DNA阳性是胎儿宫内感染HBV的高危因素,胎儿宫内感染率随母血中HBV-DNA含量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妊娠中期开始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对HBsAg和HBeAg双阳性孕妇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宫内阻断作用。方法将病人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2例,孕16周起肌注HBIG,每4周1次至分娩;对照组31例未予用药。结果治疗组孕妇HBV DNA水平比对照组显著下降(t=24.202,P<0.05),其新生儿宫内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5.671,P<0.05)。两组孕妇及其新生儿未发现有不良反应。结论HBsAg和HBeAg双阳性孕妇孕中期多次注射HBIG可有效减少HBV宫内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肝五项定量与HBV-DNA的相关性以及对病情判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妇产科收治的妊娠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82例作为观察组,同期健康的正常妊娠女性8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于入选后次日晨检测血清乙肝五项定量及HBV-DNA水平,并对两者的相关性做出评估.结果将2组孕妇乙肝五项检测结果分成8种模式,HBsAg、HBeAg、HBcAb阳性者及HBsAg、HBeAg阳性患者具有较高的HBV-DNA检出率并且具有较高的HBV-DNA水平,对照组孕妇乙肝五项检测及HBV-DNA水平均未见异常.HBV-DNA阳性组HBsAg、HBeAg、HBcAb较HBV-DNA阴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HBsAb、HBeAb较对照组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HBsAb、HBeAb与HBV-DNA定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HBsAg、HBeAg、HBcAb与HBV-DNA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乙肝五项定量和HBV-DNA检测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两者同时检测可较好的反映该类患者HBV病毒复制及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15.
韩琴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23(6):631-633,636
目的:评价妊娠中期应用拉米夫定对乙型肝炎病毒(HBV)传播的影响及安全性,寻求最佳预防宫内传播的方法。方法:拉米夫定组52例孕妇于孕20~26周开始服用拉米夫定100mg/d至分娩后,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组61例孕妇于孕28周开始使用HBIG 200 IU行宫内阻断治疗,2组新生儿出生均予主、被动联合免疫,观察新生儿宫内感染发生情况、抗病毒疗效及母婴异常情况,随访到婴儿1岁,并分别在0、1、7、12个月龄时监测其血清HBVDNA、HBsAg和抗-HBs定量变化。数据行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拉米夫定组孕妇于分娩前HBV DNA显著下降(t=18.72,P<0.05),转阴率为34.6%,肝功能异常者全部恢复正常。该组52例新生儿随访至1月龄时HBsAg或HBV DNA均为阴性,宫内感染率为0,与HBIG组宫内感染率(14.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0,P<0.05)。2组婴儿1岁时的血清抗-HBS水平无差异(t=0.71,P>0.05),拉米夫定组HBV慢性感染为0,HBIG组9例宫内感染婴儿均为HBsAg、HBeAg、抗-HBc、HBV DNA阳性,2组孕妇及婴儿均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对于HBV水平较高的孕妇,妊娠中期采用拉米夫定降低病毒含量,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宫内传播及产时传播)是行之有效的,且用药安全,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阳性父亲的新生儿宫内感染情况以及HBV定量与婴儿感染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以母亲HBsAg阴性、父亲HBsAg阳性的新生儿40例(A组)为研究对象,同时以母亲HBsAg阳性、父亲HBsAg阴性的新生儿40例(B组)及父母双亲HBsAg均阴性者40例(C组)作对照,采用血清荧光免疫试验及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新生儿血清HBsAg及HBV-DNA水平以及父/母血清HBV-DNA拷贝数,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阳性率为32.5%,B组阳性率为35.0%,C组无1例感染,而A、B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父代、母代HBV-DNA含量越高,其子代感染率越高。结论:HBV可能通过父婴途径垂直传播,其感染率与母婴传播相当,且与父代血清HBV-DNA含量的高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随访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了解发生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婴儿的转归情况.方法:对402名HBsAg阳性母亲的婴儿的宫内感染等情况进行远期随访.所有随访到的母亲和孩子的血清检测肝功能和HBV标志物、结果:随访到59对母亲和孩子.59例HBsAg阳性孕妇所生婴儿中,出生时5例HBsAg阳性,其中3例HBsAg持续阳性,且这3例HBsAg持续阳性的儿童全部为HBsAg、HBeAg阳性母亲所生;2例HBsAg阴转并产生抗-HBs;母亲HBV标志物血清学在分娩前后变化明显.结论:母亲HBeAg阳性是婴儿发生HBV宫内传播的主要危险因素,尤其是孕妇既往HBsAg携带分娩时HBeAg阳性是婴儿发生HBV宫内传播后形成乙肝病毒携带的危险因素;婴儿的免疫无应答应判定为宫内感染;HBsAg阳性母亲妊娠过程中乙肝加重,同时也增大了宫内感染的危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孕妇外周血HBV-DNA含量、IL-12和IL-18水平与发生宫内感染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HBsAg阳性孕妇39例,正常对照组为HBsAg阴性孕妇8例。将HBsAg阳性孕妇按HBV-DNA含量分成三组:105copy/m l组、106copy/m l组、107copy/m l组,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IL-12、IL-18含量。新生儿脐静脉血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用ELISA法检测其HBsAg。结果 HBsAg阳性孕妇的三组中IL-12、IL-18含量分别为:105copy/m l组为759.6±30.3,950.1±83.4;106copy/m l组为403.1±23.3,800.1±80.9;107copy/m l组为356.3±43.4,708.7±89.7;IL-12、IL-18水平均明显高于HBsAg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6copy/m l组和107copy/m l组IL-12、IL-18水平明显低于105copy/m 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脐血检测结果:107copy/m l组宫内感染率为66.7%,明显高于106copy/m l组(3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孕妇外周血IL-12、IL-18可以预测胎儿宫内感染率,IL-12、IL-18水平下调可能是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胎儿HBV宫内感染与Th1/Th2免疫平衡失调有关。  相似文献   

19.
050870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与乙型肝炎e抗原阴性孕妇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研究/归巧娣…∥中华妇产科杂志.—2005,40(2).—99~102探讨应用套式PCR方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及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阴性孕妇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状况。方法:选择HBsAg与HBeAg阴性,其他HBV血清标志物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24例作为病例组,同期HBV血清标志物全部阴性孕妇及其新生儿16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套式PCR方法检测两组孕妇及其新生儿的血清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HBV DNA。结果:(1)病例组24例孕妇中,血清HBV DNA阳性8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南宁市区乙型肝炎病毒(HBV)阳性孕妇的新生儿HBV感染情况。方法将511例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孕妇按HBsAg、HBeAg、抗-HBc三项指标阳性者分为“大三阳”组,共191例,HBsAg、抗-HBe、抗-HBc三项指标阳性者为“小三阳”组,共320例,并对其所生的新生儿在出生后24h内进行乙肝两对半的检测。结果“大三阳”组孕妇的新生儿HBV感染92例,感染率48.17%;“小三阳”组孕妇的新生儿HBV感染12例,感染率3.75%;两组比较x^2=145.57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孕妇乙肝“大三阳”是新生儿发生HBV感染的高危因素,应加强HBV阳性孕妇的宫内阻断,减少新生儿发生HBV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