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少数需要长期肠外营养支持的不可逆肠衰竭患者来说,小肠移植为一可供选择的治疗手段。英国尚未开展临床小肠移植,为此,作者复习了在英国马克医院(Mark’s Hospital)登记的25例成年和3例小儿不可逆肠衰竭患者的病历资料,目的在于了解这些患者中那些适合小肠移植,那些可酌情考虑移植,哪些不宜移植。25例成年患者均接受了1~10年的肠外营养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报告国内首例同种异体肝小肠联合移植,并就肝肠联合移植适应证、排斥诊断与治疗、感染防治、肠功能恢复与营养支持进行讨论。方法 供肠长380cm,供肠肠系膜上动脉、门静脉分别与受体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端侧吻合;供肝行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采用FK506 激素 骁悉 赛尼哌方案。排斥监测采用内镜指导下肠粘膜活检病理学检查及临床观察。并采取措施防治感染和促进移植肠功能的恢复。结果病人恢复顺利,移植肠和移植肝功能良好,未发生排斥反应,术后3个月时已摆脱全肠外营养,依靠肠内营养维持营养状态。结论 肝小肠联合移植对肠衰竭合并全肠外营养所致肝功能损害病人,是可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小肠移植是目前治疗不可逆性肠功能衰竭的重要手段.近年来由于移植技术不断进步,对术后感染的有效控制,以及新型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应用,小肠移植的预后不断改善[1].文献报道,全球最大的小肠移植中心美国匹兹堡大学,其移植物和受者的1年存活率分别达到92%和89%,受者的5年存活率达75%.但是小肠移植的远期疗效仍不理想,高达30%~40%的受者在移植后5年出现难以逆转的慢性排斥反应,需要切除移植小肠,恢复肠外营养或再次移植口].因此慢性排斥反应是目前影响小肠移植远期疗效的重要因素,现就小肠移植后慢性排斥反应的研究进展做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4.
小肠移植是肠衰竭患者最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包括单独小肠移植、肝 小肠联合移植和含小肠的腹腔多器官联合移植。小肠移植术后感染发生率及病死率非常高 ,平均每位患者发生 4次感染 ,感染约占移植术后死亡原因的 5 0 % [1] ,因此小肠移植术后感染并发症的有效预防与治疗极为重要。一、小肠移植感染性并发症的危险因素1.手术前因素 :( 1)由于原发病 ,小肠移植患者在术前一般要经历一次甚至多次腹部手术 ,部分患者直到小肠移植前 ,可能仍存在消化道瘘和 (或 )尚未控制的腹腔感染灶 ;部分患者有长时间入住ICU病房和长期应用大剂量广谱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肠癌患者术后应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联合免疫肠内营养Supportan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将大肠癌患者72例随机、单盲分为治疗组(肠内营养+rhGH)21例,肠内营养对照组26例,肠外营养对照组25例.比较行大肠癌根治手术前后三组患者的营养、免疫指标.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随访3年结果.结果:术后第14天治疗组PALB值已经恢复至术前水平之上,肠内营养组较肠外营养组有明显恢复但仍未达到术前水平,而肠外营养组仍处于术前水平以下.治疗组术后第8天、14天CD4+/CD8+值较PN组明显上升.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肠癌根治术后联合使用GH与免疫型肠内营养制剂改善了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对其生存率和肿瘤复发率没有明显的影响.对能手术根治的大肠癌术后短期小剂量使用rhGH联合Supportan是安全有效的,可作为术后较为合理的营养支持方法.  相似文献   

6.
李宁  李元新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22):1389-1390
小肠移植是肠衰竭患者最为理想的治疗方法,包括单独小肠移植、肝一小肠联合移植和含小肠的腹腔多器官联合移植。小肠移植术后感染发生率及病死率非常高,平均每位患者发生4次感染,感染约占移植术后死亡原因的50%,因此小肠移植术后感染并发症的有效预防与治疗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临床同种活体部分小肠移植:附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临床同种活体小肠移植治疗短肠综合征的效果。方法:对1例因小肠扭转而切除大部分小肠和右半结肠,残留小肠仅20cm的超短肠综合征男性患者,行亲属活体同种部分小肠移植。供体为患者之母。受体术前行供体特异性输血,50mL/周,共8周。供受体巨细胞病毒感染状态均为阴性。移植肠长约160cm。移植肠的回结肠动静脉分别与受体肾下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端侧吻合,移植肠末端造口。术后给予抗排斥、抗感染、抗凝及营养支持治疗。结果:供体术后恢复顺利,无并发症。受体已健康存活31周,无感染和排斥反应。术后8周脱离肠外营养治疗,口服低脂饮食,D-木糖吸收试验结果接近正常。结论:同种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是治疗短肠综合征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母子亲体小肠移植的方法及其对短肠综合征所致小肠衰竭的疗效。方法:为1名15岁短肠综合征(仅残留小肠8cm)致小肠衰竭的男患者行小肠移植术。供体为患者母亲。取供体带血管蒂回肠中下段1.2m移植于受体腹腔,两端分别造瘘及作人工肛。二期手术于6个月后施行,将受体残余肠中部横断,上下端分别与供肠近、远段行端侧吻合。结果:供、受体手术顺利。受体一期手术后曾发生感染及排斥,经治疗后痊愈。二次术后随访8个月,受体小肠功能逐渐恢复,患者体重明显增加,一般情况好,进食半流质,生活能自理。结论:亲体小肠移植是治疗短肠综合征肠衰竭的有效方法。排斥和感染是威胁小肠移植安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小肠移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历史及现状 小肠移植现已成为小肠衰竭及由全肠道外营养引起并发症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法,由于小肠是体内最大的淋巴库和细菌库,术后不可避免地产生强烈的免疫应答,加上免疫抑制疗法又会引起较大的副反应,严重制约了临床小肠移植的开展,也使小肠移植成为最具挑战性的腹腔脏器移植.1959年Lillehei在美国开展的犬自体小肠移植开小肠移植实验研究之先河.自1964年Deterling率先为婴儿施行小肠移植手术,到1998年Grant等进行了1例肝肠联合移植,才让小肠移植真正走入临床.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初CsA(cyclosporine)及90 年代初FK506(Tacrolimus)的临床使用,大大减少了术后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和致死率.此外,随着供肠保存、手术技巧、术后并发症处理等一系列重要环节上的技术不断被革新,小肠移植的存活率也不断提高.据IITR(international intestine transplant register,国际小肠移植登记处)统计,仅1985-2001年全球共施行小肠移植手术651人696例次,至统计时共有335人存活,最长的已存活超过13年,存活者中82%以上已完全或部分恢复肠道功能,68%的患者完全脱离TPN而改成以口进食.  相似文献   

10.
肠功能衰竭患者长期依赖全肠外营养(totalparenteralnutrition,TPN)维持生存,一部分患者可因TPN发生肝功能障碍,甚至肝功能衰竭,如果这部分患者继续应用TPN维持生命,他们的平均生存时间只有6—12个月。肝小肠联合移植成为挽救这部分患者生命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1.
90年代以来,肝一小肠联合移植技术在国外发展迅速,临床应用于不可逆小肠功能衰竭合并肝功能衰竭患者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结合有关文献,介绍了临床肝一小肠联合移植的现状、适应证、手术方法、免疫抑制剂方案、术后监测及营养支持等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2.
肠功能衰竭患者长期依赖全肠外营养( 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维持生存,一部分患者可因TPN发生肝功能障碍,甚至肝功能衰竭,如果这部分患者继续应用TPN维持生命,他们的平均生存时间只有6~12个月[1].肝小肠联合移植成为挽救这部分患者生命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3.
广泛小肠切除后发生的短肠综合征具有腹泻和吸收不良等症状,如残留小肠不足1m者常需胃肠外营养(PN)支持,长期家庭PN可获75%5年生存串,但其费用及并发症串需要人们寻找外科替代治疗。目引进新免疫抑制剂FK506以来,小肠移植又引起临床注意,病人和供体的2年生存率分别为60%和50%,仍是一大问回。在众多的代偿性手术(如小肠延长术、小肠人工问澳构造以及结肠间登术等)中,间置逆蠕动小肠里(SRSB)不失为替代肠移植的理想手术。作者于1985~1995年省行8例SRSB术,计男5例,女3例,平均年龄58±16岁。7例依靠家庭PN每周7天,…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来,随着外科技术的发展和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出现,小肠移植术成为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短肠综合征及不可逆性肠功能衰竭的首选手段之一。然而,由于小肠本身为固有的高免疫原性、有菌的空腔器官等因素,小肠移植术后长期疗效不甚理想。移植术后急、慢性排斥反应和感染等仍是影响患者长期存活的主要因素。随着对移植免疫反应的深入了解,体液免疫因素在移植术后急、慢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供体特异性抗体(DSA)与小肠移植后急、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小肠移植术后长期疗效有赖于对排斥反应、感染等因素的有效监控防治及免疫耐受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刘婧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4):542-543
在全胃肠外营养(以下简称TPN)应用于临床以前,肠衰竭患者几乎难以生存,而长期的TPN支持,不仅费用昂贵,患者生活质量差,对肝脏损害也非常严重[1]。多年临床研究结果证明,同种异体小肠移植术是治疗短肠综合征的理想疗法[2]。然而目前活体小肠移植只在少数国家开展,因为在人体脏器中,小肠属于高免疫原性器官,小肠移植是大器官移植中甚为复杂且困难的手术之一[3]。我院在历  相似文献   

16.
三套管法建立大鼠原位全小肠移植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那些不能耐受肠外营养的终末期肠功能衰竭患者来说,小肠移植是最佳治疗方法。但是,由于肠道独特的生理特点使得小肠移植术后出现急慢性排斥、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及感染等问题较其他实质脏器移植更为突出。大鼠原位小肠移植模型的制备,为深入研究上述问题提供了良机。以往报道的大鼠小肠移植模型由于显微外科操作复杂、手术成功率低等因素限制了其广泛应用。我们利用三袖套法吻合血管,简化了操作,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当实质性器官如肾和肝脏的移植在上世纪70至80年代已达到较好的临床效果时,临床小肠移植治疗肠功能衰竭则刚刚起步,在保存技术和免疫抑制方案不成熟的早期临床尝试几乎都不成功,经数十年发展,临床小肠移植有了长足进步,据国际肠移植中心登记,已有33个医疗中心为260例病人作了273次小肠移植,一年成活率达60%,但与实质性器官移植相比结果并不令人满意,这与小肠移植自身的特点有关。小肠移植适应证小肠移植的适应证为不可逆性小肠功能衰竭,以全肠外营养(TPN)提供营养而生存,并尝试所有增加残肠适应功能失败的病人。目前小肠功能衰竭的定义是…  相似文献   

18.
自1964年人类实施首例肠移植至今已近50年,同其他器官移植一样,小肠移植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受者和移植物的1年存活率已达到其他实体器官移植的水平,但更长时间的存活率还有待进一步提升[1].肠移植分为单独小肠移植、肝肠联合移植和腹腔器官簇移植.单独小肠移植的适应证为肠衰竭患者,而一旦出现肠外营养导致的肝功能衰竭,就需要施行肝肠联合移植.  相似文献   

19.
小肠移植是治疗晚期肠功能衰竭综合征的有效方法。在移植肠的植入技术上,对存在肠瘘的患者能否如期手术,存有争议。我院于2005年9月25日成功地实施了1例亲属提供部分小肠和受者短肠综合征合并高位肠瘘的4、肠移植手术,术后存活110d。  相似文献   

20.
1964年美国的Deterling首次施行人小肠移植2例,但2例均因排斥反应分别于术后12h和2d切除坏死小肠。到1972年以前,全世界共施行8例小肠移植,其中1例存活6个月,其余均未超过1个月。1972年环孢素A投入临床应用,但小肠移植的存活率改善不明显,加之全肠外营养的发展,1970~1987年间临床小肠移植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直到1987年,美国匹兹堡移植中心成功为1例肠功能衰竭患儿实行了腹部多器官移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