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探究糖尿病家族史对妊娠糖尿病(GDM)孕妇血糖、血脂以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通过1∶4匹配回顾性分析2019年1—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产科分娩的GDM孕妇1265例,其中有糖尿病家族史组253例,无糖尿病家族史组1012例。两组间血脂、血糖水平及妊娠结局(大于胎龄儿、小于胎龄儿、巨大儿、剖宫产、子痫前期、早产、产后出血、胎儿窘迫)差异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糖尿病家族史与妊娠结局相关性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有糖尿病家族史组孕晚期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低于无糖尿病家族史组(P<0.05),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1?h血糖、OGTT?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较无糖尿病家族史组更高(均P<0.01)。糖尿病家族史是GDM孕妇子痫前期的独立危险因素(OR=3.27,95%CI:1.39~7.68)。结论:有糖尿病家族史的GDM孕妇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更低、血糖水平更高。糖尿病家族史是GDM孕妇发生子痫前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妊娠糖尿病(GDM)患者孕中期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血糖指标异常项数及孕期增重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纳入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并分娩的2611例GDM孕妇,根据孕中期OGTT血糖异常项数和孕期体重增长情况进行分组,分析各组的不良妊娠结局及其交互作用。结果:OGTT血糖三项均异常的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早产、巨大胎儿和大于胎龄儿(LGA)的发生率高于一项和二项指标异常的孕妇(均P<0.017);血糖二项指标异常的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和早产发生率也高于一项指标异常的孕妇(均P<0.017)。孕期增重过多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巨大胎儿发生率高于增重不足和增重适宜孕妇,LGA发生率高于增重不足孕妇(均P<0.017);增重适宜孕妇早产和低体重儿发生率低于增重不足和增重过多孕妇,小于胎龄儿(SGA)发生率低于增重不足孕妇(均P<0.017)。在OGTT血糖一项指标异常的孕妇中,孕期增重不足是发生早产、SGA的危险因素(aOR=1.66,95%CI:1.10~2.52;aOR=2.20,95%CI:1.07~4.53),是LGA的保护因素(aOR=0.40,95%CI:0.27~0.50);孕期增重过多则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早产、低体重儿的危险因素(aOR=2.15,95%CI:1.35~3.41;aOR=1.80,95%CI:1.20~2.72;aOR=2.18,95%CI:1.10~4.30)。在OGTT血糖二项指标异常的孕妇中,孕期增重不足是巨大胎儿和LGA的保护因素(aOR=0.24,95%CI:0.09~0.67;aOR=0.54,95%CI:0.34~0.86),孕期增重过多则是早产的危险因素(aOR=1.98,95%CI:1.23~3.18)。而在OGTT血糖三项指标异常的孕妇中,孕期增重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无明显关联。结论:在GDM孕期管理中,对于OGTT一项或两项血糖升高者,孕期体重合理管理可降低部分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三项血糖均升高者,除了孕期体重管理,需更严格的血糖监测并进行药物降糖等积极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妊娠糖尿病(GDM)孕妇及非GDM孕妇孕前身体质量指数(BMI)、孕期增重及孕期血脂水平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产检并分娩的单胎、孕前无糖尿病、高血压疾病的12?650名孕妇,按照孕妇是否有GDM分为GDM组(2381例)和非GDM组(10?269例),再根据孕前BMI、孕期增重分亚组。各组间比较临床资料及妊娠结局,分析影响妊娠结局的相关因素。结果:在GDM和非GDM孕妇中,孕前超重和孕期增重过多均是大于胎龄儿、小于胎龄儿、初次剖宫产的独立相关因素(P<0.01或P<0.05),孕期增重过多亦是子痫前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孕中期甘油三酯水平与大于胎龄儿、子痫前期、初次剖宫产、早产等不良妊娠结局独立相关(均P<0.01)。结论:控制孕期增重可以减少大于胎龄儿发生率,但孕期增重过少可能导致小于胎龄儿的发生;孕前控制BMI在正常范围可以有效减少大于胎龄儿、子痫前期及初次剖宫产的发生率;非GDM孕妇孕中期血脂水平异常可能与多个不良妊娠结局相关,需要积极的饮食指导或干预。  相似文献   

4.
目的 系统评价17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5型(17beta-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 type 5,HSD17B5)和6型(17beta-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 type 6,HSD17B6)单核苷酸基因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与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发病风险的关联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 (OVID)、CNKI、CBM、万方和维普数据库,搜索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HSD17B5或HSD17B6基因多态性与PCOS相关性的研究报告,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17年6月30日。两名评价者严格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及评估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分析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8篇病例对照研究文献,5篇文献涉及HSD17B5 rs3763676 SNP与PCOS发病风险相关性的研究,共包括病例组899例和对照组751例其中2篇因研究人群中的G突变基因为稀有基因无法进行HWE检验及统计学分析而只进行了定性描述性分析,3篇进行遗传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rs3763676基因多态性与PCOS易感性的关联性无统计学意义(G vs AOR=1.21,95% CI:0.98~1.49,P=0.070;GG+AG vs AAOR=1.26,95% CI:0.85~1.86,P=0.250;GG vs AG+AAOR=1.35,95% CI:0.86~2.12,P=0.190;GG vs AAOR=1.47,95% CI:0.91~2.38,P=0.110;AG vs AAOR=1.19,95% CI:0.79~1.78,P=0.410)。4篇文献关于HSD17B6 rs898611 SNP,共包括病例组1 065例和对照组942例,遗传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除共显性模型C vs 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C vs TOR=1.46,95% CI:1.02~2.09,P=0.040),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 vs TOR=1.13,95% CI:0.96~1.32,P=0.140;CC+CT vs TTOR=1.06,95% CI:0.88~1.27,P=0.570;CC vs CT+TTOR=1.48,95% CI:0.95~2.29,P=0.080;CT vs TTOR=0.99,95% CI:0.81~1.21,P=0.950)。结论 HSD17B5 rs3763676和HSD17B6 rs898611单核苷酸基因多态性与PCOS的发病尚不能提示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subclinical hypothyroidism,SCH)与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lower extremity arterial disease,LEAD)的关系。方法 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746例,测定所有患者甲状腺功能和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根据ABI分为糖尿病合并LEAD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基本情况、生物化学指标和SCH的患病率。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结果 746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117例合并SCH,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P<0.05)。LEAD组患者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浓度及SCH患病率较对照组升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55,95% CI:1.031~1.078,P<0.001),SCH(OR=2.162,95% CI:1.383~3.379,P=0.001),吸烟(OR=2.129,95% CI:1.352~3.355,P=0.001),收缩压(OR=1.014,95% CI:1.004~1.023,P=0.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1.189,95% CI:1.026~1.378,P=0.021)与糖尿病LEAD正相关,总肾小球滤过率下降(OR=0.984,95% CI:0.974~0.995,P=0.003)与LEAD负相关。男性患者中,SCH对LEAD的影响更显著(OR=3.747,95% CI:1.940~7.239,P<0.001),女性患者中则无相关性。结论 SCH与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LEAD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合并妊娠孕妇妊娠不同时期增重情况及与母儿围产结局的关系。方法 以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定期产检并住院分娩的714例PCOS合并妊娠单胎产妇为观察队列,收集孕妇基线信息、妊娠期增重情况及母儿结局。 将孕妇按照孕早中期(28周前)增重分为增重不足组、增重适宜组、增重过多组,按照孕晚期增重小于推荐的范围及大于等于推荐范围分为孕晚期增重较少组、孕晚期增重较多组。采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孕早中期及晚期增重与母儿结局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与孕早中期增重适宜组孕妇相比,孕早中期增重不足组降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ypertension disorders of pregnancy,HDP)(OR=0.29,95%CI:0.15~0.56)、巨大儿(OR=0.33,95%CI:0.14~0.76)及大于胎龄儿(large for gestational age,LGA)(OR=0.59,95%CI:0.35~0.99)风险,孕早中期增重不足似乎并未增加分娩小于胎龄儿(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SGA)(OR=0.69,95%CI:0.13~3.58)风险;孕早中期增重过多增加分娩LGA风险(OR=1.84,95%CI:1.18~2.88);孕早中期增重的多少与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发生无关。无论早中期增重是否适宜,若孕晚期增重较多,HDP风险(OR=3.19,95%CI:1.41~7.21)明显增加(孕早中期前增重适宜组)或该病发生呈上升趋势(早中期增重不足或增重过多组);PCOS孕妇晚期增重较多分娩LGA风险(OR=3.15,95%CI:1.41~7.04)明显升高(早中期增重过多组)或表现出分娩LGA风险呈增加的趋势(孕早中期增重不足或适宜组)。结论 PCOS孕妇孕早中期及晚期增重过多均会增加胎儿过速增长的发生风险;与非PCOS孕妇不同的是,PCOS孕妇孕早中期增重过少对HDP有保护作用,同时似乎并没有增加SGA风险,但对子代长期健康的潜在影响尚不明确,PCOS孕妇在孕晚期前是否需要比一般孕妇更少的增重建议,需要相关研究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7.
目的: 系统评价黑升麻提取物改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治疗导致低雌激素状态的有效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至2020年1月,在Medline、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和维普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检索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腹腔镜手术后GnRHa疗程中加入黑升麻提取物辅助治疗以缓解GnRHa造成的低雌激素状态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使用Revman 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7篇随机对照研究,总计74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黑升麻提取物的加入不会影响患者体内激素水平,包括血清雌二醇水平(MD=1.24,95% CI:-4.58~7.08,P>0.05)和促黄体激素水平(MD=-0.02,95% CI:-0.15~0.11,P>0.05)。黑升麻提取物可以有效改善由于GnRHa造成患者体内低雌激素所产生的围绝经期症状:改善患者潮热出汗(OR=0.1,95% CI:0.02~0.47,P < 0.01),减少失眠症状的发生(OR=0.23,95% CI:0.13~0.39,P < 0.01),改善乏力(OR=0.09,95% CI:0.04~0.20,P < 0.01),减少阴道干燥的发生(OR=0.04,95% CI:0.01~0.30,P < 0.01)。黑升麻提取物的加入会影响手术12周后患者Kupperman绝经指数(KMI)评分(MD=-11.50,95% CI:-20.09~-2.90,P < 0.01)及24周后KMI评分(MD=-23.68,95% CI:-39.66~-7.69,P < 0.01)。结论: 目前有限的证据表明,黑升麻提取物能够有效地改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GnRHa治疗造成体内雌激素含量降低所引起的围绝经期症状,且不会影响体内激素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多种抗抑郁药治疗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效果,为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治疗提供疗效与耐受性方面的依据。 方法:在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PsycINFO、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数据库中检索关于抗抑郁药治疗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截至2021年12月。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及数据提取,采用Stata 15.1软件对有效率、耐受性进行分析,采用累积排序概率曲线下面积(SUCAR)评估药物有效率和耐受性的累积概率。 结果:最终纳入32篇文献的33项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共6949例患者,涉及阿米替林、维拉唑酮、氟西汀、司来吉兰、帕罗西汀、丙咪嗪、地昔帕明、舍曲林、去甲替林、艾司西酞普兰、西酞普兰、文拉法辛、度洛西汀等13种抗抑郁药。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度洛西汀( OR=1.95, 95% CI: 1.41~2.69)、氟西汀( OR=1.73,95% CI:1.40~2.14)、文拉法辛( OR=1.37, 95% CI: 1.04~1.80)、艾司西酞普兰( OR=1.48,95% CI:1.12~1.95)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安慰剂(均 P<0.05),网状meta的累积概率排序为度洛西汀(87.0%)、阿米替林(83.3%)、氟西汀(79.0%)、艾司西酞普兰(62.7%)等。丙咪嗪(OR=0.15,95% CI:0.08~0.27)、舍曲林( OR=0.33, 95% CI: 0.16~0.71)、文拉法辛( OR=0.35,95% CI:0.17~0.72)、度洛西汀( OR=0.35, 95% CI: 0.17~0.73)、帕罗西汀( OR=0.52,95% CI:0.30~0.88)的不耐受发生率显著高于安慰剂(均 P<0.05),网状meta的累积概率排序为丙咪嗪(95.7%)、舍曲林(69.6%)、文拉法辛(68.6%)、度洛西汀(68.2%)等。结论:在13种抗抑郁药中,度洛西汀、氟西汀、艾司西酞普兰和文拉法辛治疗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效果优于安慰剂,但度洛西汀和文拉法辛的耐受性较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宫颈锥切术后孕妇发生早产的预测模型,并对模型的临床价值进行初步评估。方法: 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有宫颈锥切术史的73名孕妇妊娠病历资料,以此为训练数据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早产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选择宫颈锥切术后45名孕妇作为验证数据集,采用ROC曲线进行宫颈锥切术后孕妇早产预测模型的临床价值评估。结果: 对于宫颈锥切术后孕妇,年龄(OR=1.20,95% CI:1.01~1.43,P < 0.05)和孕中期子宫颈长度(OR=0.06,95% CI:0.01~0.21,P < 0.01)是早产的独立预测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模型Logit(P)=1.408-2.903×孕中期子宫颈长度+0.186×孕妇年龄。训练数据集使用构建的模型预测早产的AUC值为0.93(95%CI:0.87~0.99),该模型预测早产的最佳阈值为-1.512,敏感度、特异度、约登指数、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分别为91.7%、81.5%、0.732、68.8%、95.7%、84.5%;测试数据集使用构建的模型预测早产的AUC值为0.94(95%CI:0.86~1.00),当最佳阈值为-0.099时,模型预测早产的敏感度、特异度、约登指数、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分别为92.9%、90.3%、0.832、81.3%、96.5%、91.1%。结论: 以宫颈锥切术后孕妇的年龄和孕中期子宫颈长度建立的早产预测模型可以较准确地预测早产的发生,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爆发期间城市居民午睡与抑郁情绪的关系,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城市居民抑郁情绪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WELL中国队列人群,于2020年4月8日至2020年5月29日通过电话访谈获取COVID-19爆发期间被调查者的健康与生活方式信息,最终纳入3075名18~80岁杭州市拱墅区城市居民的调查资料。采用世界卫生组织五项身心健康指标测量抑郁情绪,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调查对象午睡状况与抑郁情绪的关系。结果:COVID-19爆发期间约有20.6%的城市居民出现抑郁情绪;在一般人群中,有午睡行为尤其是午睡时长不超过30?min与抑郁情绪发生风险(OR=0.61,95%CI:0.47~0.79,P<0.01)、新发抑郁情绪风险(OR=0.66,95%CI:0.50~0.88,P<0.01)较低相关;在有抑郁情绪的城市居民中,仅午睡时长不超过30?min有利于抑郁情绪改善(OR=0.42,95%CI:0.21~0.82,P<0.05)。结论:2019冠状病毒病爆发期间,约有1/5的城市居民存在抑郁情绪,短时间的午睡可能是抑郁情绪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回顾性分析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 OSA)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发病率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0月至2020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呼吸科睡眠医学中心接受睡眠监测的3 152名患者。所有患者被分成4组,单纯鼾症组(n=1 335)、单纯支气管哮喘组(n=72)、单纯OSA组(n=1676)和哮喘合并OSA组(n=69),以多因素Logistic模型分析冠心病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 哮喘合并OSA组冠心病的发病率均明显高于单纯鼾症组、单纯OSA组及单纯哮喘组(OR=13.389, 95%CI:7.930~22.607, P<0.01; OR=11.850, 95%CI: 7.116~19.733, P<0.01; OR=3.925,95%CI: 1.827~8.431, P<0.01)。校正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腹围等因素后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 (OR=7.224, 95%CI: 3.989~13.083, P<0.01; OR=6.783, 95%CI: 3.811~12.073, P<0.01; OR=2.920, 95%CI: 1.240~6.878, P<0.01)。年龄≥55岁和腹围≥90 cm的患者中,哮喘合并OSA与冠心病的发生存在独立相关性(OR=5.464, 95%CI: 2.997~9.959, P<0.01; OR=4.630, 95%CI: 2.667~8.026, P<0.01)。结论 哮喘合并OSA与冠心病的发生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尤其在老年及中心性肥胖人群中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后48 h累积液体平衡量(cumulative fluid balance postoperative 48h,FB 48 h)与术后胰瘘(postoperative pancreatic fistula,POPF)发生率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外科重症加强治疗病房(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SICU)连续收治的237例PD术后患者,收集并整理其术前、术中和术后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发生POPF将患者分为胰瘘组(POPF)和非胰瘘组(Non-POPF),采用单自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POPF的危险因素,采用多自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去除混杂因素,最终确定POPF的危险因素。进一步根据FB 48 h将患者分为液体负平衡组(FB 48 h ≤ 0 mL·kg-1·h-1)、少量液体正平衡组(0 mL·kg-1·h-1 < FB 48 h ≤ 0.5 mL·kg-1·h-1)、中等量液体正平衡组(0.5 mL·kg-1·h-1 < FB 48 h ≤ 1 mL·kg-1·h-1)和大量液体正平衡组(FB 48 h>1 mL·kg-1·h-1)等4个亚组,分析FB 48 h与POPF之间的关系。结果 30例(12.7%)患者发生了POPF,其中B级POPF 24例(10.1%),C级POPF 6例(2.5%)。多自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男性)(OR=23.917,95% CI:3.775~151.526,P=0.001)、高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OR=1.313,95% CI:1.059~1.628,P=0.013)、罹患糖尿病(OR=9.120,95% CI:2.262~36.771,P=0.002)、入院时低白蛋白浓度(OR=0.876,95% CI:0.783~0.981,P=0.022)、术前高胆红素浓度(OR=1.008,95% CI:1.002~1.013,P=0.005)和FB 48 h(OR=4.870,95% CI:1.906~12.443,P=0.001)为POPF的独立危险因素。大量液体正平衡组患者C级POPF发生率显著高于少量液体正平衡组(P=0.002)和中等量液体正平衡组(P=0.002)。结论 PD术后FB 48 h是POPF的独立危险因素,FB 48 h>1 mL·kg-1·h-1时,C级POPF发生率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新辅助治疗后胃癌病理完全缓解(pCR)的相关影响因素并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08年1至12月新辅助治疗胃癌根治术490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影响胃癌病理完全缓解及预后的风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纳入的490例患者中41例达到pCR,pCR率为8.3%(41/490)。新辅助放化疗组pCR率为16.0%,新辅助化疗组为6.4%。多因素分析显示新辅助放化疗(OR=4.401,95%CI=2.023~9.574,P<0.001)、术前治疗疗效为部分缓解(OR=40.492,95%CI=5.366~305.572,P<0.001)是新辅助治疗后pCR的独立预测因素。预后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呈低分化(HR=1.809,95%CI=1.104~2.964,P=0.019)、贲门-胃底-胃体部肿瘤(HR=2.025,95%CI=1.497~2.739,P<0.001)、术中清扫淋巴结≤15枚(HR=1.482,95%CI=1.059~2.073,P=0.022)、术后出现并发症(HR=1.625,95%CI=1.156~2.285,P=0.005)是新辅助治疗后行胃癌根治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后病理达到完全缓解(HR=0.153,95%CI=0.048~0.484,P=0.001)及术后接受辅助化疗(HR=0.589,95%CI=0.421~0.823,P<0.001)是患者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 新辅助治疗后获得pCR的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可以获得满意的远期生存,并且是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相较于单纯化疗,术前放化疗可以显著提高局部进展期胃癌的pCR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预后相关因素,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2014年2月至2019年7月346例CR-BSI患者临床资料,对其预后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346例CR-BSI患者死亡62例,病死率为17.92%;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t=2.838,P=0.006)、糖尿病史(χ2=5.966,P=0.015)、感染后拨管时间(t=5.026,P=0.000)、是否入住ICU(χ2=6.885,P=0.009)、置管部位(χ2=5.468,P=0.019)、是否使用糖皮质激素(χ2=4.731,P=0.030)、发生CR-BSI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t=3.556,P=0.000)、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χ2=10.209,P=0.001)、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感染(χ2=22.668,P=0.000)、耐碳青酶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感染(χ2=16.758,P=0.000)、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科细菌感染(χ2=7.784,P=0.005)、真菌感染(χ2=6.576,P=0.010)、感染发生前使用抗菌药物(χ2=5.315,P=0.021)、感染发生前联用抗菌药物(χ2=4.260,P=0.039)、感染后开始使用抗菌药物时间(t=2.805,P=0.006)、感染后根据药敏试验使用抗菌药物时间(t=2.877,P=0.005)、血清白蛋白浓度(t=-2.976,P=0.003)、血糖(t=2.632,P=0.010)等18个因素是CR-BSI死亡的相关因素;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高血糖(OR=5.047,95%CI=1.805~14.114,P=0.002)、MRSA感染(OR=18.278,95%CI=3.732~89.527,P=0.000)、MDR-PA感染(OR=42.380,95%CI=9.477~189.528,P=0.000)、CRKP感染(OR=72.834,95%CI=16.061~330.286,P=0.000)、发生CR-BSI后APACHEⅡ评分高(OR=6.615,95%CI=2.625~16.667,P=0.000)、感染后至拨管时间(OR=4.071,95%CI=1.743~9.508,P=0.001)与感染后至根据药敏试验使用抗菌药物时间(OR=5.047,95%CI=1.805~14.114,P=0.001)等6个因素是CR-BSI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白蛋白浓度(OR=0.365,95%CI=0.136~0.978,P=0.045)是CR-BSI死亡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 高血糖、低蛋白血症、危重症、多重耐药菌感染是增加CR-BSI病死率的危险因素;早期拨管、早期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指导使用抗菌药物可减少CR-BSI病死率,临床应采取针对性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无症状菌尿(ASB)与孕晚期阴道B族链球菌定植的相关性。方法 以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建卡随访的4287名孕妇为研究对象,其中伴ASB孕妇为观察组,按1∶4进行匹配不伴ASB孕妇作为对照组,分析ASB与孕晚期阴道B族链球菌定植的相关性。结果 4287名孕妇中,伴ASB孕妇158名,ASB发生率为3.69%,孕晚期B族链球菌定植28例,定植率17.72%;不伴ASB孕妇632名,孕晚期B族链球菌定植44例,定植率6.96%。伴ASB组孕妇孕晚期B族链球菌定植率大于不伴AS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666,P<0.001)。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ASB与孕晚期阴道B族链球菌定植呈正相关(OR=2.577,95%CI=1.509~4.402,P=0.001)。结论 ASB与孕晚期阴道B族链球菌定植呈正相关,早期ASB的筛查与防控对降低孕晚期阴道B族链球菌定植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北京妇女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ypertension disorders complicating pregnancy, HDCP)发病率和孕早期维生素E(vitamin E, VE)营养状况,探究孕早期血清VE浓度与HDCP发病率的关系。方法 以北京市通州区孕期保健系统和通州区妇幼保健院医院信息系统为基础,利用2016年1月至 2018年12月在北京市通州区妇幼保健院分娩并在孕早期测定了血清VE浓度的22 283名单胎孕产妇的信息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血清VE浓度与HDCP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 HDCP总发病率为5.4%,其中妊娠期高血压发病率为2.1%,子痫前期-子痫发病率为3.3%。妇女孕早期血清VE浓度中位值为10.1(8.8 ~ 11.6) mg/L,99.7%的妇女孕早期血清VE水平处于正常参考值范围内。3年间,妇女孕早期血清VE浓度(P < 0.001)及HDCP的发病率(P = 0.005)均有逐年上升趋势。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VE浓度较高的孕妇HDCP的发病风险更高;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与血清VE浓度在百分位数 P 25 ~ P75范围内的孕妇相比,血清VE浓度高于P75的孕妇HDCP(OR = 1.34,P < 0.001)、妊娠期高血压(OR = 1.39,P = 0.002)和子痫前期-子痫(OR = 1.34,P = 0.001)的发病风险均较高。与血清VE浓度在百分位数P40 ~ P60范围内的孕妇相比,当血清VE浓度达到11.2 mg/L时,HDCP的发病风险显著升高,且随着血清VE浓度的升高而升高。 结论 北京地区妊娠妇女孕早期VE营养状况良好,孕早期血清VE浓度高与妇女HDCP发病率相关,可以预示HDCP发生风险升高的孕早期血清维生素E浓度的临界值可能是11.2 mg/L,提示妊娠妇女应慎重服用含有VE的营养补充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黄河三角洲地区育龄女性剖宫产术与再次妊娠时前置胎盘及其相关疾病发生的关系。方法 调查统计黄河三角洲地区2013年1月至2017年10月各级医疗中心的相关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本次研究收集符合条件的前置胎盘患者为实验组,另外在符合条件的非患者中随机抽选出3倍于实验组的人数作为对照组进行匹配,控制其他独立风险因素的干扰。结果 本研究实验组与对照组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患者分别为24 515例、73 545例,其中前置胎盘患者分别为482例、407例,胎盘植入患者分别为83例、14例,两组前置胎盘并发胎盘植入患者为52例、7例,大部分胎盘位于子宫前壁患者分别为10 323例、35 653例,大部分位于子宫后壁者分别为14 192例、37 892例。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其前置胎盘与胎盘植入分析结果分别为OR=3.55,CI[3.17-4.05],OR=17.79,CI[10.10-31.33],P均<0.001;实验组大部分胎盘位于子宫前壁与后壁的前置胎盘分析结果为OR=1.49,CI[1.25-1.79],胎盘植入数据为OR=5.79,CI[3.35-9.99],P均<0.005;对照组患者中大部分胎盘位于子宫前壁与后壁的前置胎盘分析结果为OR=0.99,CI[0.81-1.20],胎盘植入数据为OR=1.42,CI[0.49-4.09],P均>0.05。结论 黄河三角洲地区育龄期女性先前剖宫产史是其再次妊娠时前置胎盘和胎盘植入的风险因素,且胎盘位置与两者也有一定联系,提示妇产医务人员需尽早采取筛查预防及治疗措施并给予正确的妊娠指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北京妇女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ypertension disorders complicating pregnancy, HDCP)发病率和孕早期维生素E(vitamin E, VE)营养状况,探究孕早期血清VE浓度与HDCP发病率的关系。方法 以北京市通州区孕期保健系统和通州区妇幼保健院医院信息系统为基础,利用2016年1月至 2018年12月在北京市通州区妇幼保健院分娩并在孕早期测定了血清VE浓度的22 283名单胎孕产妇的信息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血清VE浓度与HDCP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 HDCP总发病率为5.4%,其中妊娠期高血压发病率为2.1%,子痫前期-子痫发病率为3.3%。妇女孕早期血清VE浓度中位值为10.1(8.8 ~ 11.6) mg/L,99.7%的妇女孕早期血清VE水平处于正常参考值范围内。3年间,妇女孕早期血清VE浓度(P < 0.001)及HDCP的发病率(P = 0.005)均有逐年上升趋势。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VE浓度较高的孕妇HDCP的发病风险更高;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与血清VE浓度在百分位数 P 25 ~ P75范围内的孕妇相比,血清VE浓度高于P75的孕妇HDCP(OR = 1.34,P < 0.001)、妊娠期高血压(OR = 1.39,P = 0.002)和子痫前期-子痫(OR = 1.34,P = 0.001)的发病风险均较高。与血清VE浓度在百分位数P40 ~ P60范围内的孕妇相比,当血清VE浓度达到11.2 mg/L时,HDCP的发病风险显著升高,且随着血清VE浓度的升高而升高。 结论 北京地区妊娠妇女孕早期VE营养状况良好,孕早期血清VE浓度高与妇女HDCP发病率相关,可以预示HDCP发生风险升高的孕早期血清维生素E浓度的临界值可能是11.2 mg/L,提示妊娠妇女应慎重服用含有VE的营养补充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患儿鼓膜穿孔相关因素,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2017年2月至2020年5月1274例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患儿临床资料,对其鼓膜穿孔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274例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患儿鼓膜穿孔67例,鼓膜穿孔发生率为5.27%;单因素分析显示,发病持续时间(t=2.381,P=0.017)、患儿合并上呼吸道感染(χ2=12.228,P=0.000)、肺部感染(χ2=5.242,P=0.022)、慢性鼻窦炎(χ2=12.715,P=0.000)、腺样体肥大(χ2=4.783,P=0.029)、鼓室积脓(χ2=16.020,P=0.000)、使用抗菌药物时间(t=-2.277,P=0.025)、联合使用抗菌药物(χ2=5.587,P=0.018)、发病至根据药敏选用抗菌药物时间(t=3.716,P=0.000)、血清降钙素原(t=2.599,P=0.009)、外周血白细胞计数(t=2.196,P=0.031)等11个因素是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患儿鼓膜穿孔的相关因素;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发病持续时间(OR=4.854,95%CI=2.675~8.806,P=0.000)、患儿合并上呼吸道感染(OR=6.506,95%CI=3.213~13.171,P=0.000)、慢性鼻窦炎(OR=7.866,95%CI=3.780~16.370,P=0.000)、鼓室积脓(OR=2.625,95%CI=1.442~4.777,P=0.002)、发病至根据药敏选用抗菌药物时间(OR=5.107,95%CI=2.129~12.248,P=0.000)等5个因素是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患儿鼓膜穿孔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早期治疗、保持咽鼓管通畅、引流鼓室积脓、预防慢性鼻窦炎与上呼吸道感染发生、早期做细菌培养药敏试验并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等为主的综合措施,可减少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患儿鼓膜穿孔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