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研究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受损及心功能情况,为小儿川崎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取46例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患儿为观察组,以体检中心体检的50例正常儿童为对照组,检查两组对象的心功能情况,使用超声检查患儿的血管受损程度,对两组对象的心功能情况加以分析。结果:临床检测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心功能情况与对照组儿童无差异,P>0.05;大多数观察组患儿冠状动脉受损。结论:小儿川崎病早期心功能改变不明显,但常伴有冠状动脉受损表现。  相似文献   

2.
李磊  哈丽君  王军  王大卫 《宁夏医学杂志》2010,32(11):1049-1050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脉扩张的危险因素。方法确诊为川崎病的患儿72例,根据超声结果分为冠状动脉扩张组和无冠状动脉扩张组,对其年龄、性别、急性期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PLT)、血沉(ESR)、白蛋白、血清钠离子浓度、血脂等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72例KD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扩张者26例(占36.1%),无扩张者46例(占63.9%);两组患儿年龄、PLT、CRP、ESR、白蛋白、血钠(低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岁以下PLT、ESR及CRP明显升高,白蛋白明显降低及血钠浓度低是CAL的高危因素,综合分析以上因素,有助于KD的诊治及对预后。  相似文献   

3.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特异性损害是冠状动脉病变.本院2007年确诊1例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高危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并发冠状动脉病变(coronary artery lesion,CAL)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8年9月142例住院KD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KD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高危因素。结果:142例KD中并发CAL34例(23.9%),相关因素分析显示发病年龄、发热持续时间、血小板计数、低蛋白血症、低血钾与CAL发生有密切关系。结论:3岁以下患儿、血小板计数升高、发热持续时间长、低蛋白血症、低血钾是CAL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5.
徐天华  刘晏 《沈阳医学》2002,22(4):74-75
我院于1999年4月至2000年4月收治川崎病6例,其中4例由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  相似文献   

6.
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是儿童呼吸道感染较常见的疾病,发病机制不十分清楚,重症MPP肺损伤可能与增强的细胞免疫有关.肺炎支原体感染全年均可发病,以冬季、春季多见,以往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近年发病年龄越来越小.婴幼儿发病者,以喘息症状居多,病程长,易反复发作,且肺外并发症较前多见,并发症可涉及多个系统及多个器官,川崎病(KD)是较严重而复杂的并发症,现将我院于2008年4月至2010年4月所收治川崎病6例,其中4例为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并不完全川崎病(IKD)的临床特征.方法 选择2006年10月~2009年7月我院诊治的19例肺炎支原体感染并不完全川崎病患儿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9例患儿均发热;眼球结合膜充血12例;皮疹8例;口腔粘膜改变8例;手足硬性水肿、指(趾)端脱皮7例:颈部淋巴结肿大10例;卡痕、脐窝、肛周粘膜潮红6例.白细胞、血沉均不同程度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11例;心脏彩超示冠状动脉病变(CAL)12例.先后予红霉素、阿奇霉素抗感染,及早予人血丙种球蛋白(IVIG)、阿司匹林、潘生丁治疗,19例患儿病愈.结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并不完全川崎病,多好发于学龄前儿童,发热、眼球结合膜充血出现机率大,极易误诊,延误治疗.对大环内酯类药物、IVIG、阿司匹林、潘生丁治疗效果好,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8.
金路 《中国医疗前沿》2009,4(23):59-59,52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并不完全川崎病(IKD)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2006年10月~2009年7月我院诊治的19例肺炎支原体感染并不完全川崎病患儿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例患儿均发热;眼球结合膜充血12例;皮疹8例;口腔粘膜改变8例;手足硬性水肿、指(趾)端脱皮7例;颈部淋巴结肿大10例;卡痕、脐窝、肛周粘膜潮红6例。白细胞、血沉均不同程度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11例;心脏彩超示冠状动脉病变(CAL)12例。先后予红霉素、阿奇霉素抗感染,及早予人血丙种球蛋白(IVIG)、阿司匹林、潘生丁治疗,19例患儿病愈。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并不完全川崎病,多好发于学龄前儿童,发热、眼球结合膜充血出现机率大,极易误诊,延误治疗。对大环内酯类药物、IVIG、阿司匹林、潘生丁治疗效果好,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9.
川崎病(Kawasaki diease,KD)是一种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以全身中、小血管炎和免疫系统的异常活化为主要病理改变,血管炎可累及冠状动脉引起严重的心血管并发症。因此川崎病已引起儿科医师的广泛关注。川崎病造成心血管损害的危险因素较多,现对我院64例KD患儿发生冠脉扩张(CAL)的危险因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对川崎病(KD)患儿炎症状态及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AL)的影响。 方法 将128 例KD 患儿分为MP 感染组42 例,非MP 感染组86 例,分析两组热程、不完全KD 比例及静脉丙 种球蛋白(IVIG)无反应比例等临床特征。比较患儿急性期、缓解期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与淋巴 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及超敏C 反应蛋白(hs-CRP)等炎症指标及并发CAL 情 况的差异。结果 KD 急性期MP 感染组NLR、PLR、hs-CRP 及红细胞沉降率(ESR)均高于非MP 感染 组(P <0.05),缓解期MP 感染组PLT 和hs-CRP 高于非MP 感染组(P <0.05)。MP 感染组IVIG 无反应、 CAL 发生率及左冠状动脉内径/ 主动脉环内径(LCA/AOA)比值均高于非MP 感染组(P <0.05)。结论 合 并MP 感染的KD 患儿机体免疫炎症反应更为强烈,发生IVIG 无反应以及CAL 的风险均增高。  相似文献   

11.
肺炎支原体是一种细胞外致病菌,它黏附在呼吸道黏膜的纤毛上皮细胞上,引起呼吸道黏膜损伤[1].肺炎支原体是引起儿童肺炎的常见致病菌之一[2].超过40%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3-4].4~5岁的儿童最容易感染肺炎支原体,并且肺炎支原体一般每3~4年爆发流行一次[4].临床上发现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儿童特异性地表现为阵发性咳喘,且常常并发Ⅰ型超敏反应,例如过敏性鼻炎和哮喘[5-6].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非典型重症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方法2002年1月~2006年9月共收治KD患儿130例。其中符合非典型KD诊断标准者35例(26.92%),有12例为重症患儿。收集、回顾12例非典型重症KD患儿的病例资料,并与典型性(n=25,随机抽取)和非典型轻症KD(n=23)患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非典型重症KD组以男性患儿多见且平均年龄偏大,与典型性和非典型轻症KD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早期临床表现以持续发热、结膜充血、唇红干裂、皮疹和手足硬肿为主。非典型重症KD组2个以上脏器受累者占91.67%,与其他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对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反应欠佳,激素疗效较好。结论对合并2个以上脏器受累和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不反应的KD患者,应考虑存在冠状动脉损害的可能,及时重复给予丙种球蛋白并辅以激素疗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非典型重症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方法 2002年1月~2006年9月共收治KD患儿130例.其中符合非典型KD诊断标准者35例(26.92%),有12例为重症患儿.收集、回顾12例非典型重症KD患儿的病例资料,并与典型性(n=25,随机抽取)和非典型轻症KD(n=23)患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非典型重症KD组以男性患儿多见且平均年龄偏大,与典型性和非典型轻症KD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早期临床表现以持续发热、结膜充血、唇红干裂、皮疹和手足硬肿为主.非典型重症KD组2个以上脏器受累者占91.67%,与其他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对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反应欠佳,激素疗效较好.结论 对合并2个以上脏器受累和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不反应的KD患者,应考虑存在冠状动脉损害的可能,及时重复给予丙种球蛋白并辅以激素疗法.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究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AL)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8年11月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住院治疗的91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并按照超声心动图结果将其分为CAL组(KD并发CAL,n=23)和NCAL组(KD未并发CAL,n=68)。将两组的性别、年龄、主要诊断、发热持续时间、血红蛋白(HB)、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比值(PNR)、血钠、总蛋白、白蛋白、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IVIG)及阿司匹林的初始治疗、是否应用激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患儿年龄、PLR、HB、PCT、ESR、IVIG无反应的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LR及HB是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扩张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患儿年龄小、PLR升高及HB降低是KD并发CAL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 Recent studies have suggested that Chlamydia pneumoniae infection could be involved in atherosclerosis and relate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such as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and myocardial infarction.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细菌感染对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的丙种球蛋白临床疗效的影响及与患者冠脉损伤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川崎病患儿血培养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的结果,分析血培养阳性与丙种球蛋白治疗疗效及与冠脉损伤的相关性。结果血培养阳性率为21.43%,其中革兰染色阳性菌5例(7.14%),革兰阴性菌10例(14.26%);血培养阴性的55例中,丙种球蛋白治疗总有效率76.36%(42/55),显著高于15例血培养阳性组(3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8.037,P〈0.01)。血培养阳性患儿超声心动图提示冠脉损伤9例,损伤率60%(9/15),血培养阴性患儿冠脉损伤率为30.91%(17/55),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X^2=4.27,P〈0.05)。结论感染参与了川崎病的发病并影响患儿丙种球蛋白的疗效.增加患儿冠脉损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川崎病(KD)合并冠脉损伤(CAL)高危因素分析早期诊断的必要性并探讨其临床和实验室指标。方法参照KD现行诊断标准,统计分析1992年1月~2002年1月住院的84例KD患儿发病早期(7 d内)临床和实验室特点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资料。结果发病7 d内发热、眼结膜充血、唇红或干裂、皮疹、淋巴结肿大的发生率分别为100%、71.4%、80%、66.7%、25%;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年龄、白细胞、C反应蛋白和心电图与KD合并冠脉损伤密切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提示早期白细胞升高、心电图阳性与KD合并CAL显著独立相关(P<0.05)。结论持续发热伴眼结膜充血、唇红或干裂、皮疹等可疑KD病例经病史、年龄、血常规、心电图、心脏彩超、C反应蛋白等资料综合分析,可于发病7 d内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治疗,预防冠脉病变,改善冠脉病变预后;早期白细胞升高、心电图阳性可以作为KD合并CAL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9.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即川崎病,自1967年日本医生首次报道以来,全世界60多个国家及地区陆续已有相关病例报告,近些年世界各国的发病率也陆续增加。川崎病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仍未明确,一般认为川崎病是一种以急性全身血管炎为主要表现的自限性疾病,主要影响中小型动脉,在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多发。目前认为川崎病最严重的并发症是冠状动脉病变,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发达国家儿童后天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随着现代医学诊疗技术的发展,大多数川崎病患儿能够及时准确诊断,再加上积极予以丙种球蛋白治疗,因此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病率有所下降,但最终仍有2%~3%的患儿可能发生冠状动脉狭窄、扩张或闭塞,严重者可导致心肌梗死。因此,如何早期识别川崎病,并在川崎病合并冠脉病变时可以及时发现和干预,从而改善患儿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已成为川崎病诊疗策略中最值得关注并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和治疗进行综述,为临床工作的儿科医生以及管理受川崎病影响儿童的社区全科医师在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和治疗上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儿童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冠脉损伤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9年7月63例确诊为川崎病的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比较不同类型川崎病患儿的性别、年龄、主要临床症状、相关实验室检查、心脏彩超、合并症和治疗效果。结果 63例KD患儿中,典型KD 41例,不完全KD 22例,合并冠状动脉损害(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L)19例,其中典型KD为34.15%(14/41),不完全KD为22.73%(5/22),两组患者CAL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典型KD的球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多形性皮疹、手足硬肿显著高于不完全K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WBC、中性比例、HGB、PLT、CRP、ES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完全KD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漏诊,结合实验室指标,对该病早诊断、早治疗,可减少儿童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