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比较托珠单抗、TNF-α拮抗剂及传统抗风湿药物(DMARD)治疗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So-JIA)不同时期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探讨新型生物制剂治疗So-JIA的免疫学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深圳市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确诊的初发活动期So-JIA患儿30例,分为托珠单抗组(10例);TNF-α拮抗剂组(10例);DMARD组(10例),同时收集我院健康体检儿童30例作为对照组,对各组患儿治疗O月、3月、半年血清细胞因子(IL-1、IL-6、IL-18、TNF-α、S100A8、S100A9)的浓度进行检测,分析其与CRP、ESR及关节疼痛指数之间相关性.结果 各组治疗前细胞因子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IL-1、IL-6、IL-18及TNW-α浓度治疗后均低于治疗前(P<0.05),而S100A8、S100A9浓度治疗前后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托珠单抗组治疗后3个月及半年IL-6、IL-18浓度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TNF-α抑制剂组治疗后3月及半年TNF-α浓度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治疗后3月、半年关节疼痛指数、ESR及CRP值均较治疗前水平显著降低,生物制剂组优于DMARD组,且托珠单抗组比TNF-α抑制剂组降得更低(P<0.05).各生物制剂组IL-1、IL-6、IL-18浓度与CRP、ESR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同时IL-6、TNF-α浓度与关节疼痛指数之间存在正相关(P<0.05).结论 IL-1、IL-6、IL-18及TNF-α等细胞因子共同参与So-JIA免疫病理过程,其中IL-1、IL-6及IL-18作用更为突出,托珠单抗组较其他治疗组各细胞因子浓度明显降低,提示托珠单抗治疗So-JIA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分析托珠单抗治疗难治性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的治疗经验,探索经济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至2016年6例使用托珠单抗的难治性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患儿临床资料,从托珠单抗疗程、疗效、激素减量情况、不良反应及生长等方面进行描述和分析。结果 6例患儿平均年龄6岁,男女比例为1:1,病程16至63个月;均在激素及传统抗风湿病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其他免疫抑制剂或生物制剂。托珠单抗治疗时间7~26个月,中位数为9.5个月。6例患儿均在托珠单抗治疗后不同时间内达到临床缓解。3例患儿在诱导缓解后用药间隔由2周渐延长,最长至4周,未出现疾病活动。除1例患儿外,其余5例平均可在托珠单抗治疗开始后5.8个月内减停激素,激素减停后生长改善。6例患儿在托珠单抗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托珠单抗治疗难治性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安全有效,可在短期内减停激素,改善生长;可尝试在诱导缓解后延长用药间隔。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托珠单抗对难治性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的中长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研究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免疫科住院的16例活动期难治性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患儿改用或加用托珠单抗治疗52周后临床病情活动指标及安全性。对所有观察指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 托珠单抗治疗2周、12周、5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实验室指标提示白细胞(WBC)、红细胞沉降率(ES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均有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6.25、145.70、517.96,P<0.05)。经托珠单抗治疗前及治疗2周、12周、52周后JADAS 27分别为(23.09±3.46)分、(8.19±2.63)分、(4.25±2.86)分、(2.63±1.54)分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患儿出现不良反应,2例出现皮肤异常,1例白色糠疹,1例皮肤感染;3例出现肝酶异常;2例出现WBC降低。结论 托珠单抗能快速且明显改善难治性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患儿病情,中长期安全性及耐受性良好。托珠单抗治疗疗程周期应谨慎评估。  相似文献   

4.
血清铁蛋白在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探讨血清铁蛋白(SF)在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SJIA)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30例SJIA患儿(SJIA组)及28例普通呼吸道感染患儿(对照组),在治疗前均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其SF水平,仪器采用德国DATE BAHRIHG铁蛋白分析仪,并同时测定其CRP及ESR.SJIA组于病情缓解后再次抽血复查以上指标.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SJIA患儿S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F>正常值5倍的例数,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SF>正常值5倍为诊断SJIA的临界值,其敏感性为83.33 %,特异性为92.85%,阳性预测值92.59%.2组ESR、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经治疗后,SJIA组30例患儿病情缓解,其SF、ESR、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1).结论 SF对诊断SJIA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以SF>正常值5倍作为诊断SJIA的临界值可较好地兼顾敏感性和特异性.SF亦可作为监测SJIA患儿病情活动度及指导治疗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阿达木单抗在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患儿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收入的诊断明确(除外全身型) 9 例JIA患儿,均存在预后不良因素(包括年龄小、 反复发作、 多关节受累、 关节病变重), 且常规治疗无效。9 例均予皮下注射阿达木单抗治疗(每2周1次, 共8次), 同时口服甲氨蝶呤或(和)来氟米特, 辅以理疗和功能锻炼。以美国儿科学会儿科达标率(ACR Pedi 30、 50、 70)作为病情改善评估标准, 分别在治疗后 6个月内每月1 次评分, 并监测不良事件。结果 治疗后1个月、 2个月及6个月时: ACR Pedi 30达标率分别为89%(8/9)、 100%(9/9)、 78%(7/9); ACR Pedi 50达标率分别为78%(7/9)、 89%(8/9)、 67%(6/9); ACR Pedi 70达标率分别为11%(1/9)、 67%(6/9)、 33%(3/9)。且 9 例均无重大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阿达木单抗治疗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具有较好的近期疗效, 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频复发或激素依赖患儿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以符合PNS频复发或激素依赖患儿为ACTH组,每月给予ACTH缓慢静滴 3~5 d,并逐渐激素减量至停药;以激素维持治疗PNS患儿为对照组。观察治疗前与治疗后3、6和12个月两组激素剂量、复发次数、肾上腺皮质功能及不良反应。结果 2010年9~12月ACTH组纳入14例,对照组纳入6例。①ACTH组12/14例均能顺利将激素减量至停药,无复发;2例因感染尿蛋白波动,感染控制后尿蛋白仍阳性,激素加量至尿蛋白转阴后减量,继续ACTH冲击,其中1例因感染后再次复发,停用ACTH改用他克莫司。ACTH组13例进入分析。②ACTH组治疗后3、6和12个月激素剂量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3、6和12个月激素剂量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TH组与对照组治疗后6、12个月激素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前ACTH组和对照组均存在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ACTH组13例在治疗3、6和12个月分别有9、11和13例肾上腺皮质功能恢复正常;对照组6例12个月治疗期间均表现为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④ACTH组观察到腰部皮疹和心率加快各1例。⑤ACTH组治疗后6、12个月身高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身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TH组治疗前后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后6、12个月体重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⑥ACTH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骨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TH治疗PNS频复发或激素依赖患儿有一定疗效,可避免长期激素治疗的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贝伐珠单抗治疗儿童视路胶质瘤(OPG)的效果,为儿童OPG的治疗探索新方向。方法 回顾性分析术后化疗的OPG患儿30例,根据是否加用贝伐珠单抗分为传统化疗组(卡铂、长春新碱、依托泊苷,n=12)和联合化疗组(贝伐珠单抗、卡铂、长春新碱、依托泊苷,n=18)。随访至化疗后6个月,比较两组患儿化疗前后的视力、肿瘤大小及化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 联合化疗组肿瘤缩小患儿比例高于传统化疗组(P < 0.05)。两组视力好转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均无化疗相关的死亡病例。结论 贝伐珠单抗联合传统化疗可有效使肿瘤体积缩小,且与传统化疗相比,化疗的不良反应并不增加,可作为儿童OPG新的治疗方向。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奥马珠单抗治疗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 (immunoglobulin E,IgE)>1 500 IU/mL的中重度过敏性哮喘儿童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选择2020年12月—2022年5月在安徽省儿童医院呼吸内科诊治的中重度过敏性哮喘儿童9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血清总IgE水平及是否使用奥马珠单抗治疗分为对照组(总IgE>1 500 IU/mL,未使用奥马珠单抗治疗)、正常治疗组(总IgE水平在30~1 500 IU/mL之间,使用奥马珠单抗治疗)及超高IgE治疗组(总IgE>1 500 IU/mL,使用奥马珠单抗治疗)。分析3组患儿的临床特征和治疗前后儿童哮喘控制测试(Childhood Asthma Control Test,C-ACT)评分、急性发作患儿比例、IgE水平、肺功能指标、呼出气一氧化氮(fractional exhaled nitric oxide,FeNO)浓度的差异。结果 治疗第8周时,正常治疗组、超高IgE治疗组C-ACT评分、第1秒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first second,FEV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托珠单抗对儿童寡肌病性皮肌炎合并肺间质病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例寡肌病性皮肌炎合并肺间质病变患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与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女各1例,女性患儿10岁11个月、男性患儿8岁5个月,起病时均有气促,但无肌肉损害的临床表现;均有典型皮疹,但肌力及肌张力正常。实验室检查以血清铁蛋白、乳酸脱氢酶、谷氨酸氨基转移酶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为主,肌酸肌酶除首次入院时稍高,复查始终在正常范围。高分辨CT示肺间质病变。临床诊断为寡肌病性皮肌炎合并肺间质病变。女性患儿经大剂量激素、环磷酰胺、环孢素、吡菲尼酮及丙种球蛋白等治疗无效死亡。男性患儿在常规激素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托珠单抗(240 mg/次,2次),病情稳定,随访复查各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儿童寡肌病性皮肌炎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不典型,死亡发生率高。联合托珠单抗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托珠单抗对难治性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的中长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研究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免疫科住院的16例活动期难治性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患儿改用或加用托珠单抗治疗52周后临床病情活动指标及安全性。对所有观察指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托珠单抗治疗2周、12周、5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实验室指标提示白细胞(WBC)、红细胞沉降率(ES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均有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6.25、145.70、517.96,P0.05)。经托珠单抗治疗前及治疗2周、12周、52周后JADAS 27分别为(23.09±3.46)分、(8.19±2.63)分、(4.25±2.86)分、(2.63±1.54)分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患儿出现不良反应,2例出现皮肤异常,1例白色糠疹,1例皮肤感染;3例出现肝酶异常;2例出现WBC降低。结论托珠单抗能快速且明显改善难治性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患儿病情,中长期安全性及耐受性良好。托珠单抗治疗疗程周期应谨慎评估。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依那西普治疗非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30例非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患儿皮下注射依那西普0.4 mg/(kg.次),每周2次,在治疗后1周、1个月及3个月采用ACRPedi 30/50/70评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治疗后1周、1月及3月时ACR Pedi 30达标率分别为16.70%、90.00%、96.67%,ACR Pedi 50达标率分别为3.30%、30.00%、66.70%,ACR Pedi 70达标率分别为0、0、16.70%(5),且无重大不良事件发生。结论依那西普治疗非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具有较好的近期疗效,在病程早期使用效果更显著,不良反应小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遗尿报警器治疗学龄前儿童原发性单症状性夜遗尿症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中重度原发性单症状性夜遗尿症患儿95例,年龄3.5~6.0岁。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其中治疗组53例采用遗尿报警器治疗,对照组42例采用基础治疗。治疗3个月或达到连续干床14d(治疗成功)停止。治疗成功者停止治疗1个月,记录复发例数。重新报警器治疗3个月,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组7例(13.2%)未达疗程退出,余46例中治疗完全有效(FR)29例,部分有效(PR)7例,治疗无效(NR)10例。其中FR组25例治疗成功,治疗成功所需疗程最短42d。治疗成功者停止治疗1个月,复发例数11例。8例重新使用报警器治疗3个月,均可达到治疗完全有效。对照组3例(7.1%)失访,39例观察3个月,均未达到连续干床14 d。对照组FR 0例,PR 17例,NR 22例。两组治疗完全有效率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10,P=0.00)。报警器治疗NR组,5例(50%)患儿年龄<4岁,而FR+PR组,仅有3例(8.3%)年龄<4岁,采用P earson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57,P=0.007)。入组患儿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遗尿报警器治疗学龄前儿童原发性单症状性夜遗尿症患儿安全、 有效,报警器干预的年龄以4岁以上为宜。报警器是逐渐起效的,获得成功治疗的时间>1个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遗尿报警器治疗学龄前儿童原发性单症状性夜遗尿症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中重度原发性单症状性夜遗尿症患儿95例,年龄3.5~6.0岁。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其中治疗组53例采用遗尿报警器治疗,对照组42例采用基础治疗。治疗3个月或达到连续干床14d(治疗成功)停止。治疗成功者停止治疗1个月,记录复发例数。重新报警器治疗3个月,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组7例(13.2%)未达疗程退出,余46例中治疗完全有效(FR)29例,部分有效(PR)7例,治疗无效(NR)10例。其中FR组25例治疗成功,治疗成功所需疗程最短42d。治疗成功者停止治疗1个月,复发例数11例。8例重新使用报警器治疗3个月,均可达到治疗完全有效。对照组3例(7.1%)失访,39例观察3个月,均未达到连续干床14 d。对照组FR 0例,PR 17例,NR 22例。两组治疗完全有效率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10,P=0.00)。报警器治疗NR组,5例(50%)患儿年龄<4岁,而FR+PR组,仅有3例(8.3%)年龄<4岁,采用P earson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57,P=0.007)。入组患儿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遗尿报警器治疗学龄前儿童原发性单症状性夜遗尿症患儿安全、 有效,报警器干预的年龄以4岁以上为宜。报警器是逐渐起效的,获得成功治疗的时间>1个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吸入糖皮质激素能否预防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毛细支气管炎(简称毛支)后反复喘息的发生.方法 选择2003年7月-2004年12月住院的RSV毛支患儿200例,入院后查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血清总IgE,血TH1/TH2水平及肺功能.毛支治愈后随机分为治疗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治疗组吸入布地奈德气雾剂3个月,对照组未给予治疗.3个月后随访,复查肺功能.停止治疗后继续观察2年,了解吸入激素3个月对患儿反复喘息发生的影响.结果 ①毛支治愈后的3个月内,治疗组无症状天数为(78.92±8.03)d,对照组为(74.83±9.54)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3个月后治疗组肺功能各项指标均比对照组明显好转(P<0.05).③治疗组按吸入激素疗效分为毛支后喘息组和未再喘息组,这两组患儿入院时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血清总IgE、血Th1/Th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肺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停止治疗后2年两组患儿喘息再发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SV毛支患儿治愈后吸入布地奈德气雾剂3个月,可改善肺功能.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清总IgE升高、Th2功能亢进者,治疗期间可以减少毛支后喘息再发.吸入激素3个月不能减少停药后2年内喘息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并比较静脉注射小剂量丙种球蛋白与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小儿中重度急性吉兰-巴雷综合征(GBS)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将100例中重度急性GBS患儿随机分为小剂量组(48例)和大剂量组(52例)。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分别采用0.2 g/(kg·d)和0.4 g/(kg·d)丙种球蛋白联合甲基强的松龙治疗。比较治疗后两组症状改善时间、外周血炎性因子水平的变化、有创通气比例、治疗有效性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5 d后,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血清TNF-α、IL-6、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两组TNF-α、IL-6、CRP下降幅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呼吸机麻痹恢复时间、肌力提升1级时间、感觉障碍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总体有效率(90% vs 9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发热、头痛、恶心、心慌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小剂量与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小儿中重度急性GBS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相当。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儿童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yelin oligodendrocyte glycoprotein,MOG)抗体病的临床特点、复发因素及预防复发方案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20年9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小儿神经专科住院的41例儿童MOG抗体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患儿是否复发分为单相病程组(n=19)、复发组(n=22),复发患儿根据是否采用预防治疗分为预防治疗组及未预防治疗组。分析各组患儿的临床特征及比较各预防方案治疗前、治疗中年复发率(annualized relapse rate,ARR)的差异。结果 41例患儿中最常见的首发表现为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56%,23/41)。54%(22/41)患儿复发,共有57次复发事件,最常见的复发事件为视神经炎(30%,17/57)。复发组急性期皮质激素疗程不足3个月的患儿比例高于单相病程组(64% vs 32%,P < 0.05)。预防治疗组和未预防治疗组AR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评估32例次预防治疗方案发现,使用利妥昔单抗、硫唑嘌呤的治疗中ARR较治疗前ARR降低(P < 0.05)。结论超半数儿童MOG抗体病会出现复发,多数复发患儿急性期皮质激素疗程不足3个月;利妥昔单抗、硫唑嘌呤可能减少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贝利尤单抗在中国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中应用28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1年2月在国内37家三甲医院的37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儿临床资料,选取169例使用贝利尤单抗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儿作为贝利尤治疗组研究对象,87例基线SLEDAI评分相似的、同期应用传统免疫抑制药物治疗的患儿作为传统药物治疗组,进行为期28周的治疗;采用199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SLE诊断标准、儿童SLE疾病活动评估工具SLEDAI-2K评估患儿用药后的有效性、安全性及使用状况。结果 纳入贝利尤治疗组的169例患儿平均病程为25.00±27.97个月,完成治疗28周后,贝利尤治疗组和传统药物治疗组患儿SLEDAI评分、ANA和dsDNA阳性率均明显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观察终点(28周),两组方案治疗后口服激素的量都减少,贝利尤治疗组减少更明显(P<0.05);贝利尤治疗组28周治疗后仍有50%的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肾脏损伤,但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的好转(69.2%vs.50.0%,P<0.05),传统药物治疗组患儿的肾脏损伤较治疗前无明显好转(56.3%vs.43.4%,P>0.05);贝利尤治疗组监测终点28周达到LLDAS以上患儿的比例达到40.5%,其中9%的患儿临床缓解,而传统药物治疗组28周达到LLDAS以上患儿的比例仅8.8%,其中3.5%的患儿临床缓解,达标治疗比例低于贝利尤治疗组(Logistic回归分析,P<0.001);与传统药物治疗相比,贝利尤治疗组发生感染的次数较少。结论 贝利尤单抗治疗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能够减少激素和传统免疫抑制药物的用量;更容易达到LLDAS和临床缓解状态,有利于达标治疗;贝利尤单抗治疗对儿童狼疮性肾炎较传统药物治疗有优势;贝利尤单抗治疗发生感染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利妥昔单抗(RTX)治疗儿童原发性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疗效和安全性,探讨影响RTX疗效的因素。方法:纳入2011年3月至2016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我院)接受RTX治疗且随访≥6个月的频复发-激素依赖或激素耐药-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NI)敏感的原发性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儿。予RTX每次375 mg·m-2(每次最大500 mg,每周1次,至多2次治疗),糖皮质激素在使用RTX治疗后3~5月内逐渐减停,CNI在RTX治疗后1月内减停。部分患儿加用霉酚酸酯(MMF)维持治疗1~2年。对可能影响RTX疗效的因素(性别、发病年龄、病程、临床分型、病理类型、治疗剂次、是否加用MMF等)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结果:符合本文纳入和排除标准的55例患儿进入分析,频复发-激素依赖39例、激素耐药-CNI敏感16例;肾活检微小病变(MCD)40例、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FSGS)9例、6例未行肾活检;使用1次RTX 19例、2次RTX 36例;36例随访期间加用MMF治疗。使用RTX年龄(8.8±3.7)岁,RTX治疗前病程38(26.0,61.0)个月,RTX治疗后随访时间28.0(17.0,39.3)个月。RTX治疗前尿蛋白年复发次数2.0(1.0,3.0)次,RTX治疗后1.0(0,1.5)次,尿蛋白持续缓解时间为10.3(5.9,18.3)个月,RTX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尿蛋白持续缓解率分别为74.5%(41/55)和43.6%(24/55)。频复发-激素依赖组和激素耐药-CNI敏感组、使用1次和2次RTX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预防性使用MMF可以提高RTX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尿蛋白持续缓解率,分别为94.4%和58.3%。使用RTX后随访期间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RTX治疗儿童频复发-激素依赖和激素耐药-CNI敏感的原发性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有效且安全,RTX治疗后加用MMF维持治疗可以进一步延长尿蛋白持续缓解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丙氨酰-谷氨酰胺强化营养支持对于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的临床有效性。方法 将需要营养支持的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依据年龄、性别、病情进行分层,随机分为对照组(n=118)和强化营养组(n=107)。对照组未使用丙氨酰-谷氨酰胺,强化营养组使用丙氨酰-谷氨酰胺,根据病情给予静脉激素,其余治疗相同。比较两组患儿住院总时间、静脉激素使用率和时间、住院期间症状有无反复、全静脉营养使用率、体重降低发生率、禁食 > 5 d比例;并在出院后随访3个月,了解症状有无复发。结果 两组住院总时间、全静脉营养使用率、禁食 > 5 d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对照组静脉激素的使用比例和时间、症状反复、体重下降比例均高于强化营养组(P < 0.05)。出院后随访3个月,所有患儿均恢复了正常饮食,两组消化道症状复发率均小于20%,主要以腹痛为主要表现(83.33%,30/36),其次为呕吐和腹胀,无消化道出血表现,予以对症治疗可缓解,两组间消化道症状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3)。结论 丙氨酰-谷氨酰胺强化营养支持治疗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能够减少静脉激素的使用,降低体重的下降,但是对住院总时间和出院后复发无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迁延性细菌性支气管炎(protracted bacterial bronchitis,PBB)发病机制与T细胞亚群失调的关系,评价免疫调节治疗对PBB的预后和预防反复发作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包头市第四医院收治的127例PBB患儿,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CD4、 CD8及CD4/CD8细胞水平。所有PBB患儿(PBB组)均给予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治疗2~4周, 联合槐杞黄治疗的66例PBB患儿为槐杞黄组,未联合槐杞黄治疗的61例PBB患儿为非槐杞黄组,选取39例体检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复查T细胞亚群水平。分析PBB患儿治疗后2周、4周、12周咳嗽症状积分,评价治愈、好转情况及1年后复发率。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治疗前PBB组CD4/CD8异常48例(37.80%),对照组CD4/CD8异常4例(10.26%),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PBB组CD4/CD8异常例数降至18例(14.17%),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槐杞黄组治疗前CD4/CD8异常33例(50.00%),治疗后12周CD4/CD8异常降为8例(12.12%),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非槐杞黄组治疗前CD4/CD8异常15例(24.59%),治疗12周后CD4/CD8异常10例(16.39%),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PBB组的咳嗽积分开始减少,其中非槐杞黄组减少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继续治疗4周、12周后PBB组的咳嗽积分虽继续减少,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BB组患儿治疗结束后1年,槐杞黄组的复发率低于非槐杞黄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BB患儿存在T细胞亚群失调,抗感染治疗联合槐杞黄治疗至少4周对PBB预后及预防反复发作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