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临床医学工程》2017,(10):1389-1390
目的评价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诊静脉溶栓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0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开展静脉溶栓干预,评价干预前后的NIHSS、四肢肌力以及急诊溶栓流程环节时间。结果和溶栓前相比,患者溶栓后的NIHSS评分显著降低(P<0.05),四肢肌力显著提高(P<0.05)。Spearman's相关分析显示,就诊至静脉溶栓时长(DNT)与CT至静脉溶栓时长(INT)呈正相关(P<0.05),与就诊至CT检查时长(DIT)呈负相关(P<0.05)。结论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以开放绿色抢救通道为基础,实施静脉溶栓治疗,可减少患者的院内抢救时间,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四肢肌力以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整合型院内绿色通道对急性脑卒中(AIS)急诊静脉溶栓再通疗效与预后。方法 选取急诊血管再通治疗的124例AI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急诊流程分为观察组64人,通过整合型院内绿色通道诊治;对照组60人,以常规绿色通道诊治。比较两组患者到院至头颅CT完成时间、转送专科时间、到院至再通开始时间(DNT)、入院0.5、1、1.5小时静脉溶栓率。随访1年,比较两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及Barthel指数。分析上述指标与患者预后。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到院至头颅CT完成时间、转送专科时间、DNT较低(p<0.05),入院0.5、1、1.5小时静脉溶栓率较高(p<0.05)。随访1年,观察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整合型院内绿色通道为预后保护因素(p=0.046)。结论 整合型院内绿色通道能提高急诊静脉溶栓疗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现代医院》2016,(8):1102-1104
目的分析研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急性溶栓联合绿色通道对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抽取2013年3月-2015年6月接受溶栓治疗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经传统急诊救治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通过标准流程进行溶栓治疗,观察组选择急性溶栓治疗结合绿色通道构建,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溶栓时间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为80.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溶栓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溶栓治疗结合绿色通道的构建能够缩短溶栓时间,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具有一定临床价值,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糖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12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以0~1分(100例)作为预后良好组,以2~6分(20例)作为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的血糖指标。以患者的平均血糖水平将其划分为A组(> 11. 1 mmol/L) 36例,B组(7. 8~11. 1 mmol/L) 44例,C组(<7. 8 mmol/L) 40例,对比3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预后良好组的血糖指标优于预后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C组的NIHSS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血糖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预后有紧密的关系,血糖浓度过高,会导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预后不良、神经功能改善差、并发症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与急诊绿色通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临床救治的应用效果。 方法对南京鼓楼医院急诊科2015年10月至2018年2月实施卒中院前急救、绿色通道制度化前后确诊为AIS的58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性319例,女性264例;年龄28~92岁,平均年龄(69.40±13.35)岁。分为制度实施前的对照组(n=246)和制度实施后的联合治疗组(n=337)。记录患者诊治过程时间点,比较两组静脉溶栓、血管内介入治疗或桥接治疗例数、急诊就诊到溶栓的时间(DNT)、出/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 )评分、住院天数和预后,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结果实施卒中院前急救、绿色通道后,静脉溶栓例数、DTN<60 min达标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之对照组,联合治疗组患者从急诊入院到溶栓的各个时间段耗时减少,无显著后遗症患者例数增多,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血管介入或桥接治疗例数、死亡患者例数和住院天数方面,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卒中院前急救、绿色通道的应用,有助于优化AIS诊疗流程,缩短DNT,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急诊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抢救中采用急诊绿色通道的临床应用效果情况,为急诊救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至2017年1月急诊收治的102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两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急诊常规抢救治疗,观察组应用急诊绿色通道抢救治疗,观察两组抢救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及不良结局发生情况,并统计两组输血量、止血时间及住院时间和费用情况比较分析.结果:经抢救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在治疗后不良结局和转归方面具有优势,P<0.05.观察组抢救中输血量、止血时间及住院时间和费用情况也较对照组效果佳,效果突出,P<0.05.结论:急诊对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抢救治疗中采用急诊绿色通道临床救治效果优于常规抢救治疗,且减少抢救中输血量,缩短止血时间等,有效改善预后,效果确实,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标准化护理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中的实施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4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静脉溶栓治疗,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70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70例,采用标准化护理,对不同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急诊相关时间(医师到位时间、急诊分诊时间、静脉通道建立时间、CT完成时间、检验回报时间、开始静脉溶栓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48 h溶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溶栓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不存在明显差异(P> 0.05),但在溶栓后2 h、溶栓后24 h、溶栓后7 d观察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后果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标准化护理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中的应用价值显著,有利于缩短急救时间、改善溶栓效果,可在临...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常伴有血压升高和血压变异性异常,合理管控血压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措施。国内外指南对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允许的最高血压阈值相近,然而是否需要强化降压、最佳目标血压范围等问题尚存在较大争议,对血压变异性未引起足够重视。研究将对最新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血压管理指南及临床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AIS静脉溶栓患者的血压管理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刘晓波 《医疗装备》2020,(2):184-185
目的探讨急诊快捷护理干预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医院收治的12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患者护理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观察组实施急诊快捷护理干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比较两组的溶栓时间窗、溶栓率、护理满意度及溶栓前、溶栓24h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结果观察组溶栓时间窗短于对照组,溶栓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24h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3.75%,高于对照组的8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快捷护理干预可缩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溶栓时间,提高溶栓率,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临床医学工程》2019,(10):1411-1412
目的探讨溶栓期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超早期静脉溶栓效果的影响。方法 64例行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32例,针对性护理)和常规组(32例,基础护理),比较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预后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溶栓3 d后,两组的NIHSS评分均较溶栓前显著下降,FMA评分均显著升高(P <0.05);且干预组患者的NIHSS评分、 FMA评分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 <0.05)。干预组的溶栓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显著高于常规组的87.50%(P <0.05)。干预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6.88%,显著高于常规组的78.13%(P <0.05)。结论给予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期针对性护理干预,能有效协助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状态,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病例分析,探究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的有效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发病6小时内使用rt-PA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6例,分析其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26例溶栓病例的总有效率达65.38%;2h内、2~4.5h及4.5~6h内溶栓有效率分别为100%、53.3%及66.6%.溶栓前NIHSS评分4~10分者有效率为100%,11~20分者有效率为50%,20分以上者均无效(0%);超过80岁溶栓有效率为60%;总的脑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11.53%.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时间窗越早,溶栓前NIHSS评分越低,预后越好;高龄不是静脉溶栓绝对禁忌症;溶栓后脑出血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护理。方法对20例脑梗死的患者进行动脉溶栓治疗,并给予相应护理。结果 20例血管闭塞的患者中溶栓后有10例完全再通,6例部分再通,4例未再通。结论动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护理是保证溶栓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3.
脑梗死众多危险因素中,高血压是最持久、最强有力但也是可以控制的因素。尽管大量循证医学系统评价已证实,在脑梗死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中,成功有效地调控血压可显著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复发率,然而对于脑梗死急性期的血压调控,尚无统一意见。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检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水平,探讨两者的关系,为临床早期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62例)为研究对象,未卒中患者(100例)作对照,血浆ADMA检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结果:(1)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血浆ADM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1.438,P=0.000)。血浆ADMA浓度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成正相关(2)各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浆ADMA水平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DMA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标志物,测定ADMA水平有助于指导预防策略,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及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8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u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尿激酶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过治疗后实验组患者心电图ST段变化率67.65%、CK值(847.34±304.29)、CK出现时间(15.21±2.08)以及血管再通率73.5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3L(P〈0.01)。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对病情具有较强控制力,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脱水指标血尿素氮/肌酐(BUN/Cr)对非溶栓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预测价值。 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发病24 h内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624例,其中END组69例,非END组555例。END定义为入院后72 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基线增加≥2分。比较END组与非END组的人口统计学、基线临床资料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END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BUN/Cr对END的预测价值。 结果END组患者糖尿病比例,基线NIHSS评分、血压、血糖、白细胞、D-二聚体、红细胞沉降率(ESR)、BUN/Cr、血浆渗透压、住院时间及出院时mRS评分均显著高于非END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NIHSS评分(OR=1.175,95%CI 1.075~1.284;P<0.001)、收缩压(OR=1.021,95%CI 1.002~1.040;P=0.029)、BUN/Cr(OR=1.091,95%CI 1.023~1.163;P=0.008)、ESR(OR=1.031,95%CI 1.010~1.052;P=0.004)是非溶栓AIS患者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BUN/Cr预测END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52(95%CI 0.588~0.715;P<0.001),最佳截断值为16.6,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和54%。使用预测方程0.087×BUN/Cr + 0.03×ESR + 0.161×基线NIHSS评分+0.021×收缩压-8.036对END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835(95% CI 0.776~0.894;P<0.001),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和71%。 结论BUN/Cr作为脱水指标与非溶栓AIS患者发生END的风险相关,对END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血浆渗透压水平与END的发生无关。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s

Eligibility criteria for thrombolysis in ischemic stroke have been clearly defined. However, not all eligible patients benefit from this treatment. This study aimed to assess the determinants for clinical outcome in consecutive, eligible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treated with thrombolysis in a single-center study.

Methods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were treated with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t-PA) following the established eligibility 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Stroke (NINDS) and European Stroke Initiative (EUSI) criteria. Risk factors including blood pressure and pre-treatment glycemia were properly managed. Death and disability at 3 months were the study outcomes. Disability was evaluated by the Rankin-scale. Favorable outcome was defined as 0–2 and adverse outcome as 3–6 including death.

Results

Seventy-eight patients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in a single stroke unit. The mean age was 70.9 ± 13.2 years (range 36–94). Follow-up at 3 months was completed in 73 patients. A favorable outcome was observed in 37 patients (50%) and adverse outcome in 36 (36%). Nine patients (12.3%) died within 3 months. The presence of an occluded carotid artery was a strong predictor for adverse outcome (p < 0.0001). A low NIH Stroke Scale-Score (NIHSS) at admission was a associated with a favorable outcome, while history of diabetes mellitus led to an unfavorable outcome.

Conclusion

Among patients eligible for thrombolysis, many do not benefit from this treatment. These include patients with carotid occlusion and diabetes.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肠道菌群与血清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5月-2018年1月在天津市环湖医院就诊的30例AIS患者纳入AIS组,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志愿者30例纳入HC组.检测两组肠道菌群、血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AIS组双歧杆菌属的相对丰度明显高于H...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清Mg2+浓度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的关系,为改善其预后提供合理依据.方法 以2006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0日在山东省4家医院住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调查对象,收集人口统计学、生活方式、疾病史、血生化指标、入院血压水平等资料.研究结局定义为出院的脑卒中量表评分(NIHSS)≥10分或者死亡.按NIHSS(NIH卒中评分)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即死亡/NIHSS≥10及NIHSS<10组.血清Mg2+浓度按四分位数分为4个水平.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血清Mg2+浓度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的关系.结果 死亡/NIHSS≥10组的血清Mg2+浓度、发病至入院时间低于NIHSS< 10组(P<0.05);入院时收缩压水平高于NIHSS< 10组(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异常、空腹血糖受损及心房纤颤史的百分率均高于NIHSS< 10组(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血清Mg2+浓度第4分位(最高水平)可以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死亡/NIHSS≥10的危险性(RR=0.47,P<0.05);调整血清Ca2+、K+水平等其他因素后,血清Mg2+第4分位和第3分位水平均可降低发生死亡/NIHSS≥10的危险性(RR值分别为0.39和0.54,P<0.05).无论是否调整其他因素,血清Mg2+浓度与发生死亡/NIHSS≥10的危险性均存在着剂量反应关系(趋势检验P<0.05).结论 高浓度的血清Mg2+可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死亡/NIHSS≥10的危险性,并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