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分析肝脏三维重建术前规划结合术中超声引导在腹腔镜精准肝段切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至2020年11月原发性肝癌患者60例,均给予高清腹腔镜系统行腹腔镜肝段切除术手术治疗,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术前常规增强CT行术前手术规划,研究组在术前常规增强CT的基础上增加三维重建技术检查行术前手术规划,对比两组的临床指标(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胆漏、出血)、术后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以及术后病理切缘阳性率。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指标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术后肝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的术后病理切缘阳性率相近,P0.05。结论肝脏三维重建术前规划结合术中超声引导在腹腔镜精准肝段切除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手术指标与术后肝功能指标,且能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术后病理切缘阳性率,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三维重建技术联合腹腔镜精准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2月~2016年2月我院肝胆外科收治的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及联合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腹腔镜精准肝切除术治疗治疗,联合组实施三维重建技术联合腹腔镜精准肝切除术治疗,观察2组手术基本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 L)、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并发症及预后随访情况。结果联合组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显著少,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短(P0.05);2组手术时间、术前ALT、TBi L、AST、ALB相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2组ALT、TBi L、AST较术前明显降低,ALB明显升高,且联合组肝功能各项指标的变化程度较对照组明显(P0.05);术后联合组并发症总发生率13.33%、术后半年复发转移率3.33%、死亡率3.33%较对照组显著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维重建技术联合腹腔镜精准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可明显缩短患者康复相关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复发转移率及死亡率,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术前双源CT下肝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成像联合术中区域血流阻断美蓝持久染色在精准肝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37例行肝癌患者术前均行双源CT下肝血管造影成像三维重建,术中先解剖第一肝门,显露预切肝叶/段Glisson鞘各管,从预切肝叶/段门静脉属支(门静脉有癌栓者从胆管)注入美蓝染色,阻断拟切除肝血流,按染色的界限行肝叶/段切除。将该37例患者(观察组)与同期32例行传统肝切除手术肝癌患者(对照组)作比较。 结果:观察组37例行精准肝切除患者术前肝血管造影成像和术中肝脏染色相一致。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延长,切肝出血量减少,肝功能指标变化小、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住院时间缩短(均P<0.05)。 结论:双源CT下肝血管造影成像三维重建联合区域血流阻断美蓝持久染色应用于精准肝切除手术,能减少出血,避免误伤保留肝脏的Glisson管道,减少肝功能损害和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腹腔镜精准肝切除术中的作用。方法检索国内外有关三维可视化技术应用于腹腔镜精准肝切除术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综述和分析。结果三维可视化技术应用于腹腔镜精准肝切除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输血率和降低总并发症发生率。三维可视化技术应用于术前评估手术切除面及残肝体积已相对成熟。在三维可视化技术应用于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导航方面,虽有多家机构尝试进行激光测准、图像配准实时术中导航等尝试,但因技术限制尚未广泛应用于临床。结论现有研究结果显示,三维可视化技术应用于腹腔镜精准肝切除术可提高病灶可切除性和增加围手术期安全性,但术中导航仍有待进一步发展才有望广泛应用于临床。三维重建对腹腔镜精准肝切除增加患者获益的现有证据仍然有限,仍需更严格的大宗病例的随机对照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三维重建技术在肝门部胆管癌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4例行联合肝切除肝门部胆管癌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5例术前行三维规划(观察组),19例未行三维规划(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手术指标;分析观察组依据三维重建确定的肿瘤分型与实际手术结果的相符度,以及二维及三维图像对肝体积评估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平均术中出血量(525.4 m L vs.676.3 m L)、手术时间(5.0 h vs.5.8 h)、拔管时间(8.9 d vs.11.4 d)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4、P=0.020、P=0.037),但两组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根据重建结果对肿瘤进行BismuthCorlette分型与实际结果比较符合度为86.7%(13/15);术前二维与三维计算出的平均肝切除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4.9 m L vs.411.2 m L,P0.05)。结论:三维重建可以完成对肝门部胆管癌的术前精确评估,对肝门部胆管癌手术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分析常规腹腔镜与腹腔镜超声(LUS)下左半肝切除术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并发症情况及预后,为临床术式选择提供可借鉴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140例行左半肝切除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70例。观察组在LUS下行左半肝切除术,对照组行常规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对比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术后并发症及术后3年生存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311.21±59.43)mL vs.(415.81±88.42)mL,t=8.215,P0.001]少于对照组,术中肝中静脉损伤发生率(0 vs.14.29%,χ~2=8.723,P=0.003)低于对照组。两组手术时间、病灶切缘距离、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引流管拔管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年无进展生存率(45.71%vs.38.57%,χ~2=0.732,P=0.392)、总生存率(64.29%vs.58.57%,χ~2=0.482,P=0.48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LUS与常规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术后并发症、预后相近,但LUS有助于减少术中肝中静脉损伤及术中出血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三维可视化联合术中超声技术对腹腔镜肝癌切除患者的近期效果。方法 本回顾性研究对象为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曲靖市第二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54例肝癌(肿瘤最大径≤10 cm)行腹腔镜肝切除的患者。术前完善相关检查,根据是否应用三维可视化及术中超声技术,分为联合组(三维可视化联合术中超声,n=28)和常规组(无三维可视化、无术中超声,n=26)。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术后的相关指标数据。结果 与常规组比较,联合组术中出血量[275(100~600)mL vs 365(300~1 000)mL,Z=-1.872,P=0.049]和第一肝门阻断时间[28(10~39)min vs 40(30~68)min, Z=-2.152,P=0.034]均较低,且术后24 h的ALT [279(179~1067)U/L vs 367(278~878)U/L,Z=-1.659, P=0.037]、AST [229(139~769) vs 309(299~769),Z=-1.630,P=0.045]水平更低。结论 三维可视化联合术中超声技术可以使腹腔镜肝癌切除手术更精准、安全,具有临床应用价...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腹腔镜超声与开腹超声引导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微波消融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至2019年7月行超声引导肝癌微波消融治疗的46例肝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超声引导肝癌微波消融治疗(腹腔镜组)21例,开腹超声引导肝癌微波消融治疗(开腹组)25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消融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肝功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肿瘤完全消融率差异。结果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少(P=0.015)、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短(P0.001)、术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低(P=0.014)、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低(P=0.009)、术后住院时间短(P=0.005);而手术时间、消融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费用及肿瘤完全消融率均无明显差别。结论腹腔镜超声与开腹超声引导肝癌微波消融均安全、有效,腹腔镜超声引导手术创伤更小、术后恢复快,但应严格把握其指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Pringle法联合左肝静脉阻断法行左半肝切除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因肝细胞癌行左半肝切除术的13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71例患者采用Pringle法联合左肝静脉阻断,为观察组,68例患者采用单纯Pringle法阻断,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术前资料、手术相关资料、术后并发症及术后住院时间。将139例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开腹左半肝切除(n=62)与腹腔镜左半肝切除(n=77)两个亚组,分别对比术中、术后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乙肝病毒感染、BMI、术前血红蛋白、肝功能指标、手术史及Ishak评分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肝门阻断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显示,开腹手术中,观察组术中出血量[(169.9±91.0)mL vs.(233.6±118.9)mL,P=0.020]少于对照组;腹腔镜手术中,观察组手术开始至肝切除开始时间[(36.2±5.6)min vs.(32.9±6.5)min,P=0.018]、手术开始至关腹完成时间[(140.3±20.4)min vs.(128.3±15.7)min,P=0.005)]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ringle法联合左肝静脉阻断应用于开腹左半肝切除术中效果确切,应用于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可能延长手术时间,且达不到减少出血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镜超声引导微波消融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行腹腔镜超声引导微波消融术,n=62)与对照组(行经皮超声引导微波消融术,n=62),对比分析两组术中新发现病灶、术后并发症、肿瘤完全消融率、局部复发率、肿瘤再发率、相关肿瘤标志物、生存率等相关指标.结...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在肝叶切除术中的临床运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2 年1 月至2019 年9 月间长江大学附属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肝叶切除的136 例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按术中血流阻断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第一肝门阻断(Pringle法)66 例,研究组采用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法70例,将两组的术前资料(性别、年龄、BMI、肝功能分级、肝硬化、AFP、HbsAg),术中情况(手术时间、血流总阻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输血率),术后生化指标(术后第1、3、5 天血清ALT、AST、TBIL、ALB的变化),术后凝血时间、术后并发症(感染、胆漏、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出血)等数据应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术前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输血率及血流阻断总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1、3、5 天血清ALT、AST、TBIL、ALB对照组明显高于研究组(P<0.05),术后凝血时间及术后并发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肝叶切除术中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并不增加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和术后并发症,术中能有效地保护肝脏,有利于术后肝功能的恢复,是一种比较安全、可行的肝血流阻断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改良的完全腹腔镜肝切除的手术技巧和改良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5月-2013年1月在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完成的10例改良的完全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0例均成功完成了改良的完全腹腔镜肝血管瘤切除术,无中转开腹手术(其中1例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时间125-185 min,平均149.5±18.8 min,术中出血量220-450 ml,平均330±71.8 ml,腹腔引流管放置时间3-10 d,其中1例术后第3天出现胆漏,余病例未发生胆漏、出血、感染等并发症。术后住院5-12 d,平均8.4±2.3 d。术后病理证实均为肝海绵状血管瘤。结论完全腹腔镜肝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腹腔镜下预置自制的第一肝门阻断器的办法有效控制入肝血流和妥善处理肝断面;改良的标本取出方法使得肝脏良性病变能够真正做到完全腹腔镜下进行手术,将腹腔镜手术的创伤减少到最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右肝肿瘤切除术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9月至2014年2月为15例右肝肿瘤患者行腹腔镜肝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其中肝血管瘤9例,原发性肝癌6例。结果:12例成功完成完全腹腔镜下手术,3例行手辅助腹腔镜手术,无一例中转开腹。其中10例行肝右后叶切除术,5例行右前叶肿瘤切除术。术中13例需阻断肝门,阻断时间平均(17.3±3.5)min。手术时间平均(150±55)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68±39)ml,术后平均住院(11.2±2.7)d。结论:腹腔镜右肝肿瘤切除术受技术问题、手术风险性、肿瘤治疗原则的限制,对术者腹腔镜技术要求较高,操作过程复杂,但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熟练掌握腹腔镜技术的前提下,肝右叶的肿瘤行腹腔镜肝肿瘤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比腹腔镜左肝蒂阻断解剖性左半肝切除、腹腔镜左肝蒂阻断左肝部分切除、腹腔镜Pringle法阻断左肝部分切除治疗左肝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探讨腹腔镜下三种左肝切除方式治疗左肝胆管结石的合理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 年5 月至2018 年11 月四川绵阳四0 四医院97 例腹腔镜左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左肝蒂阻断解剖性左半肝切除术25 例(区域阻断+解剖性切除组),腹腔镜左肝蒂阻断左肝部分切除术33 例(区域阻断+部分切除组),腹腔镜Pringle法阻断左肝部分切除术39 例(全肝阻断+部分切除组),对比分析三组围手术期结果、术后炎症和肝脏生化指标、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三组术中失血量、输血率、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炎症指标变化、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时间区域阻断+解剖切除组最长、区域阻断+部分切除组次之、全肝阻断+部分切除组最短[(257.9±66.2)min vs( 234.6±49.1)min vs( 216.4±40.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及白蛋白均出现术后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至术后第5 天,除白蛋白外各炎症及肝功能指标区域阻断+解剖性切除组均低于区域阻断+部分切除组和全肝阻断+部分切除组,除C反应蛋白外各炎症及肝功能指标全肝阻断+部分切除组均高于区域阻断+解剖性切除组和区域阻断+部分切除组;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进一步比较,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及白蛋白在各时间点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不同手术方式和各时间点存在交互作用(P<0.05),提示三组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随时间改变的趋势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 (1)结石及病灶累及左内叶尤其IVa段时,选择腹腔镜左肝蒂阻断解剖性左半肝切除疗效更佳;(2)结石及病灶限于IVa段以外的左肝区段时,联合术中超声的腹腔镜左肝部分切除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肝细胞癌腹腔镜右半肝切除术中从下腔静脉右侧入路建立肝脏悬吊技术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间120例行腹腔镜右半肝切除术(LRH)的肝癌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随机分为2组,一组行传统LRH(传统组,n=60),另一组从下腔静脉右侧入路建立肝脏悬吊系统行LRH(悬吊组,n=60)。采用软件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围术期各项指标等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独立t检验;术后并发症、术后生存率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围术期均未发生死亡病例;悬吊组手术时间、肝门Pringle阻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例数均明显少于传统组(P<0.05);两组中转开放、切缘大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复发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术后6个月生存率(76.7%)低于于悬吊组(92.0%),12个月生存率(58.3%)也低于悬吊组(7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下腔静脉右侧入路建立肝脏悬吊系统的LRH能够充分显露肝断面,有效降低出血,缩短手术时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射频凝血器辅助腹腔镜下肝切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将2013年3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行腹腔镜下肝切除术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研究组实施射频凝血器辅助治疗,对照组另实施常规钳夹辅助治疗,观察2组一般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效果(输血患者比例、术后24h腹腔引流量)、肝功能(以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 L)、谷草转氨酶(AST)评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年随访生存率。结果与对照组相较,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术中出血量显著少,输血患者比例、24h腹腔引流量、胆漏感染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术后1年随访生存率显著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2组肝功能指标相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2组肝功能指标较术前显著降低,且研究组的改善幅度较对照组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射频凝血器辅助腹腔镜下肝切除可明显缩短患者手术及住院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提高手术效果及1年生存率、改善肝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肝左外叶切除术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9月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行腹腔镜左外叶肝癌切除术的患者28例,收集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并建立数据库。对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比表示并进行χ2检验;对计量资料使用 ±s表示并进行t检验。对比分析单孔腹腔镜手术与常规腹腔镜手术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肝功能恢复和住院时间等方面的区别。 结果其中6例患者成功行单孔腹腔镜左外叶肝癌切除术,无一例中转开腹或增加切口。单孔腹腔镜手术在术中出血、术后肝功能恢复和住院时间等方面与常规腹腔镜手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孔腹腔镜手术的手术时间较常规腹腔镜手术有所增加[(143.3 ± 57.2)min vs (93.2 ± 22.8)min,P< 0.05]。所有患者术后无感染、腹水及胆漏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单孔腹腔镜左外叶肝癌切除术具有和常规腹腔镜手术相当的安全性及可行性,但对术者的手术操作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改良手术路径在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选取右半结肠癌患者97例.根据不同的手术路径分为观察组(改良腔镜手术组,n =48)和对照组(传统腔镜手术组,n=49).主要观察比较两种手术路径的手术质量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中转手术例数),其次观察比较术后恢复情况[排气时间、淋巴结清扫个数、并发症(肺部感染、切口感染、吻合口漏)].结果 改良腔镜手术组的手术时间短于传统腔镜手术组[(124.0±27.8) nin vs(156.0±43.6) min,t=4.303,P<0.05],在术中出血量、中转手术例数、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肺部感染、切口感染、吻合口漏)等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改良路径使手术时间缩短,是一种更容易操作、稳定、规律的手术路径,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右肝蒂Glisson鞘外血流阻断在腹腔镜右半肝切除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湖南省人民医院行腹腔镜右半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共71例,按血流阻断方式分为两组,A组采用右肝蒂Glisson鞘外血流阻断(n=30),B组采用Pringle血流阻断(n=41),比较两组病例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近期并发症及围术期白细胞计数、肝功能等。结果 两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白蛋白和近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住院时间较B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第1、3天白细胞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第7天两组白细胞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第1、3、7天ALT、AST、TBIL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肝蒂Glisson鞘外血流阻断在腹腔镜右半肝切除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并且对患者术后肝功能影响更小、患者术后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