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盆底功能失调型便秘生物反馈治疗的临床护理。方法对32例盆底功能失调型便秘患者进行生物反馈治疗,采用自身前后的对照方法,比较便秘症状与直肠肛门压力情况。结果21例肛管直肠压力测定示直肠感觉阈值,最大耐受容量,直肠肛门抑制反射较治疗前降低,盆底肌的反常收缩消失,恢复正常排便,治愈率65.5%(p〈0.05);6例排便次数,排便不尽感,肛门坠胀感较治疗前有所改善,总有效率为84.4%(p〈0.05);3例无效,2例失访。结论盆底功能失调型便秘生物反馈治疗是一种行为和心理治疗,医护人员良好的态度,有的放矢的心理疏导是提高其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生物反馈疗法(BF)治疗盆底失弛缓(PFD)性便秘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符合罗马Ⅲ功能性排便障碍的PFD患者40例并给予生物反馈治疗,每周治疗2次,共治疗5周。比较治疗前、后患者临床便秘症状积分和肛门直肠动力学参数,并对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评定。 结果入选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0%;其临床便秘症状积分[(2.86±2.67)分]较治疗前[(10.38±2.43)分]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力排时肛管残余压力[(56.06±38.31)mmHg]较治疗前[(104.00±29.52)mmHg]明显下降(P<0.05);力排时直肠肛管压力梯度值[(3.15±48.50)mmHg]较治疗前[(-52.27±33.81)mmHg]显著上升(P<0.05)。 结论生物反馈治疗能显著改善PFD便秘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排便时盆底肌协调性,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CT排粪造影诊断便秘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排粪造影检查便秘的价值。方法对67例有便秘症状的患者进行CT排粪造影和X线排粪造影检查,将两种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种检查方法在发现脾曲综合症、横结肠冗长、乙状结肠冗长、骶直分离、直肠黏膜内套叠和黏膜脱垂等方面未见显著差别(P〉0.05);但X线排粪造影对直肠前壁突出较CT排粪造影检出率高,而CT排粪造影对盆底痉挛综合症、耻骨直肠肌肥厚、会阴下降和盆底疝的检出率明显高于X线排粪造影。结论CT排粪造影对功能性便秘特别对出口梗阻所致顽固性便秘的诊断具有一定价值,且简单易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动态磁共振排粪造影和X线排粪造影在出口梗阻型便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32例有出口梗阻型便秘临床症状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行动态磁共振排粪造影和X线排粪造影检查。磁共振排粪造影序列包括静态高分辨肛管轴位、矢状位和冠状位T2WI序列及动态单层正中矢状位重复采集快速平衡稳态进动序列,分别采集静息、提肛和力排时相图像。X线排粪造影包括前后位静息,侧位静息、提肛、初排和力排时相图像,加摄正中前后位力排相和黏膜相。以耻尾线(PCL)作为参考线,分别在磁共振排粪造影和X线排粪造影图像上测量肛管长、肛直角、肛上距以及可能存在的直肠前突、黏膜脱垂等病变及其程度,以及在磁共振排粪造影图像上测量膀胱颈、子宫颈到耻尾线的距离和可能存在的盆底异常。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种图像显示出口梗阻型便秘及其并发症的情况和严重程度。结果磁共振排粪造影和X线排粪造影在直肠前突、耻骨直肠肌痉挛、小肠疝及乙状结肠疝的诊断方面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在显示直肠黏膜脱垂、直肠内套叠和会阴下降方面磁共振排粪造影不及X线排粪造影(P<0.05);而在显示膀胱脱垂、子宫脱垂及其他盆底、盆壁病变方面磁共振排粪造影具有明显优势。结论磁共振排粪造影和X线排粪造影在出口梗阻型便秘诊断方面各有优势,磁共振排粪造影能够提供盆腔脏器及盆底、盆壁形态结构和功能信息,对出口梗阻性便秘同时伴发盆腔多间室病变的全面诊断和整体评估更有帮助。  相似文献   

5.
功能性便秘的辨证施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强调“治病求本”,即诊病先辨虚实。西医所称弛缓性便秘(结肠慢传输、直肠前突、直肠内脱垂、盆底下降综合征等)表现为肠鸣音减少,自然便次减少,排便不尽感,会阴胀满,便意缺乏,在中医称之为“一派虚象”。西医所称失弛缓性便秘(结肠易激综合征,内括约肌失弛缓征、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盆底痉挛综合征等)表现为肠鸣音亢进,自然便次增多,用力排便肛门也不放松,甚至反而收缩更紧等,在中医称之为“一派实象”。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生物反馈治疗盆底失弛缓所致便秘的效果.方法 将20例患者进行放松训练和生物反馈锻炼盆底肌,通过盆底表面肌电评估,指导患者填写排便日记,进行治疗前后对照,以观察生物反馈治疗盆底失弛缓所致便秘的疗效.结果 盆底表面肌电评估治疗后比治疗前,快速收缩中最大波幅、平均波幅、变异性、60 s持续收缩、平均波幅、后基线的指标均提高,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排便日记评分比治疗前降低,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生物反馈治疗盆底失弛缓所致便秘,能明显提高盆底表面肌电评估指标,改善排便困难.  相似文献   

7.
出口梗阻型便秘属于盆腔多个脏器的功能性异常,通常X线检查有气钡双重造影、钡灌肠、瘘管造影等,侧重形态学改变的检查方法。排粪造影是在患者"排粪"时,观察肛管、直肠的动态表现,是侧重功能检查的方法。盆腔多重造影是指膀胱、阴道、盆底、直肠四重造影,  相似文献   

8.
盆底失弛缓综合征是指由于患者排便时盆底部肌肉反射性弛缓功能失常,导致耻骨直肠肌及肛门外括约肌等反常收缩,以粪便不能顺畅排出体外为基本特征,是由于支配盆底肌肉的神经反射异常引起的一组综合征。其临床特征为排便时盆底肌不松弛甚至反常收缩,从而阻塞盆底出口,引起排便困难,是出口梗阻性便秘的常见原因之一[1]。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排粪造影在出口梗阻性便秘的诊断与疗效评判中的价值。方法:对42例便秘患者行治疗前后排粪造影检查,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前排粪造影诊断直肠前突+直肠黏膜内脱垂+盆底下降综合征12例,直肠前突+直肠黏膜内脱垂10例,直肠黏膜内脱垂+盆底下降综合征11例,直肠前突9例。治疗后6个月行排粪造影显示,37例正常,有效率88.1%。12个月后行排粪造影检查显示30例正常,有效率为71.4%。结论:排粪造影能更准确地诊断出口梗阻性便秘,鉴别功能性梗阻,直观地反映疗效,为临床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补中益气汤联合生物反馈疗法治疗盆底失弛缓型便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50例盆底失弛缓型便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观察组采用补中益气汤联合生物反馈疗法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肛管直肠压力及胃肠激素水平。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7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直肠肛管压差、力排时肛管残余压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TL、SP水平均升高,SS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补中益气汤联合生物反馈疗法治疗盆底失弛缓型便秘,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肛管直肠压力和胃肠激素水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功能性排便障碍患者的高分辨肛门直肠测压特点及生物反馈治疗对其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方法对29例功能性排便障碍患者进行高分辨肛门直肠测压及生物反馈训练治疗,每次20 min,每周3次,4周为1疗程,治疗1个疗程。分析29例治疗前高分辨肛门直肠测压特点,并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评定疗效。结果29例患者中排便不协调者26例(89.7%)、排便推进力不足者3例(10.3%)。括约肌静息压松弛率小于20%为20例(69.0%)。排便反射感知阈值增加24例(82.8%)。经治疗后临床痊愈2例(6.9%),显效7例(24.1%),有效14例(48.3%),无效6例(20.7%),总有效率为79.3%。结论功能性排便障碍患者多存在盆底肌不协调收缩,排便反射感知阈值增加,生物反馈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排便困难症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术后2周排便模式改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髋部骨折患者98例,统计术后2周排便模式改变,以术后2周出现便秘患者作为便秘组,以未出现便秘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便秘影响因素.[结果]入院至术前15.31%(15/98)老年患者(≥60岁)主诉存在大便1~2型,47.96%(47/98)主诉存在不同程度的排便困难,16.33%(16/98)存在便秘,术后2周大便为1~2型上升至36.73%(36/98),排便困难上升至68.37%(67/98),便秘发生率上升至30.61%(30/98);22.45%(22/98)术后2周排便模式仍未恢复正常.发现便秘组活动时间≤60 min、合并抑郁焦虑、使用阿片类药物、排便习惯不良、饮食不正确、进食果蔬种类≤2种、液体摄入量≤1.5 L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使用阿片类药物是髋部手术患者便秘的独立危险因素,活动时间、进食果蔬、液体摄入量为保护因素.[结论]髋部骨折老年患者术后2周排便模式改变的发生率较高,与使用阿片类药物、活动时间、进食果蔬、液体摄入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排便训练技术对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患者肛管直肠功能和临床症状的作用。方法按纳入标准选取门诊及住院的28例FC患者为试验组,根据试验组患者肛管直肠压力和直肠感觉功能的评估结果分别选择压力反馈训练法、直肠感受性训练法和腹式呼吸法进行排便训练。试验组于训练前及训练结束3个月后评估肛管直肠压力和直肠感觉功能;同期选择24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入组时评估其肛管直肠压力和直肠感觉功能。结果试验组患者排便训练前用力排时肛管剩余压力高于对照组(P<0.05);排便训练后用力排时肛管剩余压力低于训练前(P<0.01),且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训练后用力排时直肠压力和排便指数高于训练前(P<0.01),且用力排时直肠压力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排便训练前直肠初始感觉容量、直肠初始便意感容量、排便窘迫容量和直肠最大耐容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排便训练后以上4项指标较训练前降低(P<0.01),且以上4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训练后,自发排便次数、大便性状和粪便量少等症状较训练前改善(P<0.01);且排便困难、排便不尽感、肛门阻塞感和腹部胀气等伴随症状也较训练前改善(P<0.01)。结论排便训练技术能有效改善FC患者的盆底肌、肛门括约肌的功能,改善肛门外括约肌的协调性,降低直肠感觉阈值,并促进其临床症状的改善。  相似文献   

14.
Anorectal manometry is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complex anorectal disorders, such as fecal incontinence and intractable constipation. In a 3-year period at one institution 308 anorectal manometries were performed. A total of 168 procedures were performed for complaints of fecal incontinence, 77 for constipation, and the remainder for a variety of anorectal disorders. Anorectal manometry in those under 20 years of age was performed most often to differentiate Hirschsprung disease from functional constipation, as well as to provide a differential diagnosis related to congenital anorectal anomalies. In patients between the ages of 21 and 40 years, evaluation of fecal incontinence (especially obstetrical injuries) was most significant. Fecal incontinence accounted for twice the number of anorectal manometries for those between the ages of 41 and 60. For those over 60 years of age, the majority of anorectal manometries were done for fecal incontinence rather than for constipation (nearly a 4:1 ratio). Anorectal manometry is a valuable physiologic adjunct in the evaluati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organic and functional disorders of the anorectum.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生物反馈治疗前后功能性便秘患者肛管直肠动力参数的改变,探索生物反馈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2例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给予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后进行临床评估、肛管直肠测压及肌电图检查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生物反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肛管直肠测压显示直肠感觉阈值、直肠最大容量感觉阈值、肛管直肠抑制反射阈值有所下降(P〈0.05),而直肠静息压、肛管静息压及肛管最大收缩压虽有增高,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肌电图显示盆底肌和腹肌的矛盾运动消失。结论功能性便秘患者存在肛直肠动力异常,有盆底肌和腹肌的矛盾运动,生物反馈治疗能有效改善功能性便秘患者的肛直肠动力障碍。  相似文献   

16.
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肛门直肠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索颈、胸段完全性脊髓损伤后肛门直肠功能降碍对排便的影响。方法 利用肛门直肠动力检测仪,对照比较30例颈、胸段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和30例正常人排便时肛门直肠动力学参数的变化。结果 颈、胸段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排便时肛管压力下降幅度、直肠—肛管压力梯度和排便指数小于正常人(P<0.01)。结论 脊髓损伤破坏了用力排便时肛门直肠活动的协调性,使自主排便机制受损,非自主排便成为主要排便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患者的肛门直肠动力学改变。【方法】采用灌注式测压装置测定42例FC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的肛门直肠压力、直肠对容量刺激的初始排便阈值、最大耐受量及直肠顺应性。【结果】FC患者的直肠、肛门内外括约肌静息压力、最大收缩压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FC组直肠对容量刺激的初始排便阈值、最大耐受量均高于对照组(P<0.01),而直肠顺应性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FC患者存在肛门直肠动力学异常,这种异常可能是导致便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直肠感觉功能和肛肠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直肠的感觉功能和直肠肛门括约肌的动力学特征。方法 将34例IB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腹泻组和便秘组各17例,采用PC Polygmf HR高分辨多道胃肠功能测定仪测定34例IBS患者和12例健康对照的肛门直肠压力、直肠容量感知、疼痛阈值、耐受阈值等指标。结果 腹泻组和便秘组IBS患者的直肠静息压、肛管括约肌静息压、最大缩窄压及肛管长度与健康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初始感觉阉值、疼痛阈值、排便阈值,IBS腹泻组均低于正常对照组,而IBS便秘组均高于正常对照组。排便时IBS便秘组患者的肛管松弛压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IBS患者排便功能和直肠感觉功能存在异常。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南京市江北新区孕产妇功能性便秘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随机抽取2019年3月至2020年4月至南京市江北新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就诊的孕产妇500例进行调查问卷和体格检查,问卷内容包括孕妇的一般情况、生活饮食习惯、孕产史、妊娠前便秘史及妊娠等相关信息,并对影响孕产妇功性能性便秘患病率的相关因素做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460例完成了该研究,其中77例(16.74%)出现功能性便秘,便秘发生在妊娠早中期43例(55.84%),妊娠晚期29例(37.66%),产后3个月内5例(6.4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运动不足、精神障碍、膳食纤维摄入不足(蔬菜或水果摄入不足)、妊娠前便秘史是孕产妇功能性便秘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功能性便秘在孕产妇中较为常见。运动不足、精神障碍、膳食纤维摄入不足、妊娠前便秘史是孕产妇功能性便秘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随机对照研究、评估生物反馈训练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的疗效。方法:60例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接受1个疗程(5周)生物反馈训练治疗(10次为一个疗程、一次30~45分钟、每周2次)。对照组患者接受聚乙二醇400010gBID口服,疗程5周。治疗前后作便秘症状评分、结肠通过试验检测、直肠肛门压力检测。结果:生物反馈训练和聚乙二醇4000均可使多数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的大便次数、大便性状及伴随症状恢复正常或缓解,总有效率分别为66.7%和80%(P〉0.05)。生物反馈训练和聚乙二醇4000口服治疗后,结肠通过试验72小时标志物排出率分别为75%及73%,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生物反馈训练治疗后力排时肛门压明显下降。结论:生物反馈训练对出口梗阻型、慢传输型便秘均有效,是一种有效的、新兴的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的方法,可作为功能性便秘的一线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